APP下载

科研诚信与监督体系建设实践与优化研究

2023-05-30孙艳蕾邢战雷张思芮王雨昊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23年2期
关键词:体系建设西安市

孙艳蕾 邢战雷 张思芮 王雨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大。科研诚信建设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本文以我国科研诚信与监督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为切入点,综合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实证调查等方法,结合目前与我国科研诚信与监督体系建设相关的国家政策文件,针对性研究西安市科研诚信与监督体系建设发展现状,分析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空间。研究认为,应该从加强科研诚信规范引导、建设信用评估监督体系、健全科研信息共享机制、开展科研诚信教育培训等视角,对西安市科研诚信与监督体系进行改进与完善,以期优化西安市当前的科研生态。

关键词:科技监督;科研诚信;体系建设;西安市

中图分类号:G 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23)02-0159-10

Research on Practice and Optimiz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grity and Supervision System Construction

——Taking Xian as an Example

SUN Yanlei,XING Zhanlei,ZHANG Sirui,WANG Yuha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 710021,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tinuous accelera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contributed more and more 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e importan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grity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This paper tak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grity and supervision system in China as the starting point,integrates literature research,comparative research,empirical investigation and other methods,and combines the current national policy documents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grity and supervision system in China to review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grity and supervision system in Xian,and finds out the long-term problems in its construction.The paper argues that we can reconstruct and improv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grity and supervision system of Xia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trengthening the normativ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grity to build a credit evaluation and supervision system,improv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formation sharing mechanism,and carry out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grity education and training,so as to optimize the current scientific research ecology in Xian.

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ervision,scientific research integrity,system construction,Xian

1 問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作为科技创新的基石,科研诚信是科学研究过程可信性的内生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不可否认,目前我国科研诚信与科研监督体系建设整体上仍存在短板。近年来出现的大面积被撤稿事件以及部分科研腐败案例,深刻反映出目前我国科研诚信环境存在的治理体系不完善、治理主体失责、联合治理机制缺失等问题,诚信问题影响国家形象已到了非解决不可地步[1]。为加强科研诚信与监督建设,从中央到地方都围绕科研诚信与监督体系建设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健全稳定科研支持机制,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为科研人员减负,让其沉心静气于科学研究,从而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文中以西安市科研诚信体系建设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基于我国科研诚信与监督体系建设的现有发展历程,主要结合目前我国科研诚信与监督体系建设过程中的相关国家政策文件,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与问卷调研等方法,在综合分析西安市科研诚信与监督体系建设发展现状基础上,挖掘西安市科研诚信体系建设中长期所存在的问题,并从预防学术腐败、学术不端行为,营造诚实守信、崇尚创新、勇攀高峰的良好科研学术氛围,进一步完善西安市科研诚信与监督体系建设机制等层级,提出了科学、可行的路径选择,以期推动西安市科研诚信体系规范化建设取得新突破和新进展。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1981年,邹成鲁发表《科研和學术道德问题》,随后一些学者开始在论文中提及“科研诚信”和“学术不端”。研究整理发现,我国学者关于科技诚信体系建设研究侧重“知识性”诚信建设,对于科技诚信缺失问题相关研究集中在科技诚信问题定性和具体表现、科技诚信缺失的原因、建立学术科技诚信的具体措施这些内容上。关于科研诚信的内涵方面,如刘军仪等[3]、史兆新[4]、陈雨等[5],分别为“科研诚信”与“科技监督”诠释了不同的定义;在科研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上,苏娜等[6]综合科研主体自身及所处环境分析科研失信的深层原因,提出了建立科研诚信的具体措施;李妃养等[7]反思了造成科研失信现状的几个考量因素,例如治理主体、管理机构、思想文化等。和栋材[8]将科研诚信的成因归结为环境和个人两个方面的原因;在科技监督的措施上,张樱[9]基于对现行科研项目资金监督体系突出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构建政府主导治理的科研项目资金监督体系,着重强调其统一完整性;周维强[10]提出建立健全职责明确、高效协同的科研诚信管理体系;在科研诚信教育方面,杜永红等[11]分析了当前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面临的挑战,提出应该通过各类教育方式、策略来推动学术诚信教育。同时很多学者也对不同国家的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实践以及相关政策进行了针对性分析,如刘学等[12]、董建龙等[13]。总的来说,国内学者多从宏观上概括性地去谈科研规范、科研失信问题,阐述科研不端行为问题及对策建议的较多,但是专门针对某一自然科学或者人文科学的具体学科领域做研究的较少,在某个学科领域里研究科研诚信体系实现机制问题的相对较少。

2.2 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最先关注到了科研诚信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英国、爱尔兰、匈牙利、法国、挪威等其他许多国家或地区也逐渐对科研诚信问题有不同程度的研究探讨,主要涉及科研诚信的概念界定、科研诚信问题的认知和重视度、科研诚信问题的产生原因、各国处理科研诚信问题的具体实践、科研诚信问题的具体改进措施等主题[14]。从整体上看,国外学者对于科研诚信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早,并且在理论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学者,如[美]尼古拉·斯丹尼克、[美]布罗德和韦德、[日]山崎茂明和[澳]布里奇斯托克等。归纳总结发现,国外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具体方面:一是对科研诚信及其相关概念的综述性研究,如KHANYILE[15]提出科研诚信的概念、科研人员的责任与伦理道德等;二是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判定与分析,对产生伪造、剽窃他人成果等科研不端行为的原因等进行讨论,如PRICE[16]、FORSMAN[17];三是根据学者所在国国情,结合科研诚信的实际状况,对建设完善措施的实践性研究,如FELICE等[18]。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对比分析表明,迄今为止,国内有关于科研诚信的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关于科研诚信的基础理论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性研究,对其实现机制问题的相关研究也存在着研究方法上的不足。总体而言,国内针对科研诚信的探讨在研究广度、深度,以及研究方法上都

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值得进行系统性的深度关注。

3 西安市科研诚信与监督体系建设历程及措施

3.1 基本历程进展

近年来,围绕科研诚信与监督体系建设,中央和地方为了加强建设,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都持续在进行积极探索。以西安市为例,2021年12月,西安市科技局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陕西省科学技术厅《陕西省科技管理违法失信“黑名单”和诚实守信“红名单”惩戒激励机制管理办法》、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西安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出台了《西安市科《西安市科技计划诚信管理办法》(市科发〔2021〕134号),建立起西安市的科技计划诚信与监督实施的管控流程(如图1),对科技计划诚信的目的与意义、管理与内容、评价与奖惩、调整与监督等进行了明确规定。

3.2 西安市科研诚信与监督体系建设主要措施

3.2.1 逐步实现科研诚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目前,西安正式获批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由西安市联合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发布的《西安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白皮书(2018)》及《西安市民信用生活指南(2019)》中,明确了建设最佳信用城市的基本目标,探索了西安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新的发展模式及思路,推动了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基于此,2021年12月出台的西安市科《西安市科技计划诚信管理办法》(市科发〔2021〕134号)正式明确了西安市的科研诚信的管理范围,具体包括市级的财政科技计划项目和市科技局管理的其他科技专项工作的业务和流程,实现了科技创新工作的信用监督全覆盖。同时,尊重科研不确定性规律,区别对待科研诚信与社会信用,将"一般失信名单"资料作为科技管理部门内部掌握使用,严格执行信息发布、查询、获取和修改的权限,并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信用修复容错纠错机制。

3.2.2 不断完善科研诚信制度管理体系建设

西安市科技局牵头负责、统筹协调及组织实施全市科技计划诚信管理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用权、谁尽责”的原则对科技计划活动开展了逐级审核,对于科技计划诚信相关情况进行了收集记录,并依法调查处理科研失信行为。在此过程当中,西安市科技局会同承担单位和主管部门,从监管、评价、反馈等角度对现存科研诚信管理体系进行完善。①在监督与评价方面,采用在参与和执行中持续记录的形式,监督、评价科技计划活动中三大主体(执行者、评价者和管理者)的信用情况;②在反馈方面,基于现有数据库(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科技专家库)逐步建立西安市科研诚信管理数据库,记录管理科研活动相关责任主体的信用信息[19],使反馈机制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

3.2.3 探索建立科技计划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

为加强科研项目申报、科技评估评审咨询活动、科技管理服务事项、科研成果评奖评优等方面的准入信用评级和信用等级限制,西安市科技局探索建立了科技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明确了各类不同监督主体的职责(如图2),以信用记录为监督、核查标准,对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等责任主体进行“AA、A、B、C”的信用评级,形成科技计划信用监督的四分类管理。明确将科研人员的信用评价与科研项目立项、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评选表彰等进行了直接挂钩,作为探索建立科技计划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的重要举措。

3.2.4 建立科技计划诚信資格审查制度

建立的科技计划诚信资格核查制度,将参与单位和科研人员诚信状况监控贯穿于相关责任主体参与科研活动的全过程。办法要求对相关责任主体开展诚信流程化、动态化的“事前审核”,将具备良好诚信状况作为相关责任主体参与项目申请、评审立项、项目验收、划拨资金、授予荣誉等各类工作的前置必备条件,时时发现、时时报告、时时处置,对在失信期内的相关责任主体实行“一票否决”。

4 西安市科研诚信与监督体系建设存在主要问题调查分析

4.1 对象选择与数据来源

文中选取以西安市科技局为代表的政府工作人员,以及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等学术科研主体作为调研的主要对象,对各主体科研诚信工作建设情况进行实地深入的调查和跟踪。同时,采用在线填写网络问卷与线下发放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调查,增加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本次调查研究中有300位学术科研主体人员进入调查问卷,有249人完成全部调查问题,问卷有效回收率83%。调查对象的主要学历构成比例本科学历人数占比为13.65%,硕士学历人数占比53%,其余博士学历人数占比33.33%。同时,为保证研究的科学性与全面性,调查对象分布于文科、理科、工科、医科等学科专业,保证了调查数据的专业广度和可信度。

4.2 西安市科研诚信与监督体系建设调研结果分析

4.2.1 科研不端行为问题发生的主要环节

如图3所示,调查研究发现,更多地科研人员认为科研诚信问题发生的环节主要集中在数据的搜集和整理、科研项目的申请环节上,所占比重分别为72.32%和71.43%,除此之外,职称评定和参加评奖环节也是科研不端行为发生的高危环节,所占比重达62.5%,另外还有学位论文评定和发表论文著作被认为占比超过20%。同行评定环节被认为是科研诚信问题发生率较低的环节。

4.2.2 科研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

如图4所示,调查研究显示,

科研人员对科研不端行为的认知集中在这几个方面:伪造、篡改实验(调研)数据,抄袭剽窃,不当或友情署名,重复发表或一稿多投,发布关系稿或找中介发稿等行

为。此外,该群体对伪造学术履历、骗取科研经费或学术荣誉,随意侵占他人学术成果,科研成果粗制滥造或者低水平重复,学术专制或霸权,在课题、成果评审中以权谋私等科研不端行为的认知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误,说明对学术不端的认知程度存在一定差异。

4.2.3 约束科研不端行为的主要因素

约束科研人员行为的主要因素很大程度上为我们指出科研诚信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针对约束因素反推建设措施,有利于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科研不端行为频发的现状。如图5显示,法律法规、学术规范、社会道德、职业操守这些因素在科研人员的认知里对于科研不端行为的约束作用还是比较强的。

4.2.4 科技监督的责任主体结果分析

在关于西安市科技监督的责任主体调查研究过程中,根据《西安市科技计划诚信管理办法》内容,主要调查西安市社会公众在主观评价方面对西安市科技监督主体的认知情况,并对科技监督责任主体进行选择分析。

在科技监督责任主体的选择方面,见表1,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可知,73.49%的被调查者认为,作为科技监督的首要主体——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人员,也即科研工作者,必须从根本上杜绝学术不端等科研诚信问题发生,严格树立诚信意识,从自身做起。

4.2.5 信用等级划分的态度

在对于科技计划项目信用等级划分的态度,对于严重失信名单的划分认定标准方面,调研分析显示:西安市探索建立以信用记录为基础的科技计划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对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等责任主体进行“AA、A、B、C”四级信用评级。如图6所示,从数据可知,有59.04%的调查者认为相应的分级分类评价的认定和随附的惩戒措施是应当的,但约有13.65%的调查者认为过于严苛应当予以调整。

4.2.6 诚信体系建设途径方面

在西安市科研诚信体系建设的途径选择问题

上,由调研数据可知,96.79%的被调查者认为治理

科研不端行为,应该建立健全科研诚信与科技监

督体系建设,完善顶层设计;有88.7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从法律法规层面入手加强科研诚信治理,完善科研诚信与科技监督的相关法律制度,强化过程监督控制,依托国家平

台,建立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加强信息服务能力。

4.3 西安市科研诚信与监督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科研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信息服务能力较弱

目前西安市仍然缺乏完善的科研诚信信息共享机制,各科研主管部门之间未达成充分的信息共享路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隶属于不同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不同科研人员或科研团队之间,受限于各科研主管部门层级分明的行政管辖体系,各科研主管部门只掌握各自科研项目科研人员和科研团队的相关信息,因此不能形成充分的信息共享。由于各科研主管部门之间缺乏充分的信息共享资源,进而导致在学术不端行为发生时,难以做到对其进行及时的诚信监督和惩处。此外,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科研活动的灵活性与复杂性致使学术不端行为有时候很难清晰并及时界定。

4.3.2 科研评价体系方式不科学,科研诚信问题仍存

当前我国科研评价改革尚未达到预期目标,在这种背景下,科研评价制度中现实功利性评价和学理价值评价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西安市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依旧停留在文章发表数量、出版物等级、奖项数量等主要方面,且评价结果对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获取基金和项目及资金支持等直接产生影响,众多科技创新工作却没有被纳入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核心考核指标中,这种状况致使高校和科研机构只注重论文数量,不注重论文质量。抄袭剽窃他人已有成果、论文重复发表、一稿多发、友情署名、不当署名的这些学术不端现象也时有出现。

4.3.3 科研不端惩戒机制尚待健全,学术不端现象时有发生

针对科研不端行为,西安市各高校、科研院所、科研管理机构都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国家层面也有一些相应的制度条例规定。例如,《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明确表示,要根据科研不端行为的情节轻重对科研人员采取警告、降职、开除等处罚[20]。但现实中,真正把科研诚信落到实处的机构却很少。虽然西安市部分高校也在国家号召下制定了一系列对于科研不端行为规定和制度,但能够得到真正实施的并不多,对于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工作也就渐渐流于形式,学术不端现象仍未杜绝。

4.3.4 科研诚信文化建设不系统,科研学术氛围不足

西安市科研诚信文化建设的工作处于艰难的上坡期,在科研诚信文化的培育、宣传、引导方面尚没有形成清晰的思路和完整的培育体系。高校作为主要的科研院所,在此方面的有效实践尚不够丰富。在这种氛围背景下,科研人员的学术研究态度会与学术利益直接挂钩,进行人性博弈,稍有自律松懈,就会剑走偏锋。如果再有群体持有“无法可依”“法不责众”的心理,便会积久弊生,给学术界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5 西安市科技监督与科研诚信体系建设的优化与提升

5.1完善科研诚信管理体制,加强科研诚信规范引导

5.1.1 强化过程监督控制,完善科研诚信承诺制度

科研诚信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建立并持续完善西安市科研诚信承诺制度,坚定不移按照《西安市科技计划诚信管理办法》,展开对科研诚信管理体制各环节的监督、评价、控制等活动。相关责任主体应在申请、承担或参与科技项目、科技专家、科技创新平台、专业服务机构或评比表彰奖励时,自觉签署承诺书并加盖所属管理机构公章。其中,对于承诺事项和违背承诺的处理要求须在承诺书中具体明确体现。对违反承诺书事项的组织或个人,应给予严肃惩罚,情节严重者应追究所属管理机构的连带责任,将参与单位和科研人员诚信状

况监控贯穿于相关责任主体参与科研活动的全过程。

5.1.2 改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科研诚信档案制度

科研评价是科研管理的核心环节,其科学构建对于科研人才、机构、项目建设,促进基础创新和成果转化,发挥着导向和支撑作用。西安市科技局相关部门应继续在科研管理制度和科研政策层面优化制定科学合理、指标清晰的科技评价体系,改进、优化科研人员绩效考核指标、学术成果出版审核制度、职称评聘制度等[21],坚持以品德、能力、贡献为核心的人才评价导向,引导和加强科研诚信规范建设,让人才评价改革落到实处。同时,以西安市科技局为代表的科研项目管理机构,应为本市承担科学技术项目的科研工作人员组织建立科研诚信档案,根据科研诚信档案情况对科研工作人员项目贡献度、科技创新能力等情况全面了解,在此基础可以针对性做好资金奖励和支持工作,逐步建立起科研诚信信息共享机制。

5.1.3 发挥好桥头堡作用,加强科研诚信规范建设

西安市内所有市辖科研机构和高校应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及时对所属的科研工作者、管理者及研究生加强科研诚信和科研规范的教育与引导,配套建立起适合不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诚信管理制度体系。做好引导的同时要在此基础上发挥好监督作用,使得科研诚信规范建设在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形成完善的体系,以期在完善科研诚信制度体系的总体战略布局中发挥好“桥头堡”作用。

5.2 建设信用评估监督体系,完善学术不端惩戒机制

5.2.1依托科研诚信数据档案,整治学术腐败之风

在西安市探索建立科技计划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的基础上,建设以信用为基礎的科研诚信和科技监督评估体系。

积极完善科研诚信建设的相关工作,应建立包罗万象的科研诚信数据档案,建设各类科研诚信数据库,按创新主体类型储存诚信信息。通过科研诚信数据档案和科研人员历史诚信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强化对科研活动过程中的诚信状况的监管,涵盖科研项目经费预算、自筹经费筹集、经费匹配、财务情况报告、各项目经费使用与核算等全方位的活动进程,以此倒逼科研诚信建设完善升级,使相关科研主体不得不提升自身的信用意识和信用水平,以期从根本上整治学术腐败之风。

5.2.2 制定完善透明调查程序,监管约束科研行为

在建设信用评估监督体系的基础上,同时针对学术不端行为制定完善透明的调查程序。调查程序的制定不论是高校还是其他科研机构主体都应参与其中,制定详细的工作制度,必要情况下成立专门的调查机构,培养调查学术不端行为的专职人员。为使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程序以及后续工作的处理程序更加完善,需要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提供必要的实质性保障,包括法律、资金支持等,使科研不端行为的惩处工作顺利进行。此外,应重视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赋予媒体对相关科研不端事件的调查报道权利,促进调查过程的透明公开和调查结果的公平公正,向社会群体层面传递科研诚信与科技监督惩戒体系重视发挥外部监督的信号。同时,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科研诚信典范榜样,建立宣传报道科研进展和科技成就制度,营造诚信创新的良好科研氛围。

5.2.3 助推建立信用分级监管,完善惩戒机制模式

以信用评估、监督体系为基础,建立起西安市科技计划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在科研项目申报、科技评估、评审、咨询活动、承担科技管理服务事项、评奖评优等方面加强对准入信用的评级和信用等级限制,根据信用记录对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等责任主体进行信用评级。在政府主导信用分级监管的同时,完善学术不端惩戒机制,还需引导社会主体的参与,强化多元主体在科研诚信引导、科技监督和学术不端行为惩戒方面的作用。通过加大失信惩治力度,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联合惩戒机制,以期最终在全市层面形成“政府+社会”的学术不端惩戒机制模式。

5.3 提升科研信息服务能力,健全科研信息共享机制

5.3.1依托良好信息基础设施,加强信息服务能力

加强信息服务能力,充分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大数据、智能化、信息化的特点,通过建立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高效的信息网络,帮助高校及其他科研主体获取有用的关于政策支持、资金申请条件等各类有效信息。基于宏观时代背景,采用政府与社会合作的模式,共同投资,为信息服务系统的建立提供资金支持,帮助高校、科研院所实现信息化发展。持续完善鼓励科研的相关政策,不断拓宽科研诚信信息和政府服务渠道。

5.3.2 加大信用西安战略投入,实现大数据的共享

整合各级各类数据资源,加大对"信用西安"战略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实现数据的开放和共享,推进数据互联互通,从而建立并逐步完善西安市科研诚信信息管理系统,使科研项目、科研人员、科研团队信息数据能够真正实现大数据时代下的互通有无,使数据成为发挥科技监督、制约学术不端行为的有力工具。当前,由于技术和数据标准不统一,导致各科研院所、科研管理部门、高等院校的部分数据可能无法实时共享交换,所最终导致数据利用效率低,因而加大“信用西安”战略性财政资金的保障,也是提升科研诚信信息服务能力和健全科研信息共享机制的核心要义。

5.3.3 健全科研信息共享机制,发挥制约监督作用

虽然“信用西安”通过加强科技计划诚信信息归集、汇交和共享应用的科研诚信信息模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家、省、市之间科研信息的互联互通,逐步实现了全市科研诚信信息与“全国科研诚信信息系统”“信用中国(陕西西安)”等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间的联通。但由于不同的科研人员隶属于不同的高校和科研单位,而各科研主管部门只掌握各自科研项目科研人员和科研团队的相关诚信信息,缺乏信息沟通,致使在学术不端行为发生时,仍旧是难以做到对其进行及时的诚信监督和惩处。科研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是西安市解决目前西安市科研领域所诉诸多问题的关键,而明确科研诚信信息数据来源、建立健全科研机构的组织管理体制、重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平台保障机制等是健全科研信息共享机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能够如实发挥共享机制对学术不端行为制约监督作用的保障。

5.4 开展科研诚信教育培训,营造良好科研学术氛围

5.4.1做好科研学术道德建设,加强教育引导培训

部分科研工作者受科研利益驱使容易误入学术不端的歧途。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第一要务便是做好科研人员自身的学术道德建设。开展科研诚信教育培训工作对于加强西安市科技监督与科研诚信体系建设是长久性、可持续性的建设方略,坚持科研诚信要求科研人员审慎面对现实中繁复的诱惑与考验,保持绝对理性。各科研管理部门也应及时加强有关自觉遵守学术道德的宣传、引导、教育、培训和监督,时刻给科研人员“紧紧弦”,促使科研人员能够在长此以往的过程中自觉遵守科研诚信。

5.4.2 加强科研诚信法制建设,依法处置学术腐败

加强科研诚信法制建设,科研诚信环境的治理、科研诚信体系的建设均需要法律的支持与维护。我国2021年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了违反科研诚信行为的法律责任。其中规定违背科研诚信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活动,虚构、伪造科研成果,发布、传播虚假科研成果等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些法律责任形式包括责令改正,终止或者撤销相关科学技术活动,追回财政性资金,没收违法所得,向社会公布违法行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和处分,禁止一定期限内承担或者参与财政性资金支持的科学技术活动、申请相关科学技术活动行政许可等[22]。虽然我国已经在相关立法上做了上位法的原则规定,但还需要进一步细化落實,因此制定更为细致的的规范科研诚信活动的实施细则和更加严格的惩戒措施,并将细则落实到位,能够进一步明确科研诚信主体行为的法律责任,为科研不端行为处罚提供法律依据,对于依法处置和惩戒学术腐败都能够起到相应的效果。

5.4.3 建设科研诚信文化环境,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科研诚信建设离不开良好的政策环境,也离不开与之互动的文化环境。西安市应发挥好“桥头堡”作用,在宣传、引导、教育、培训和监督的过程中逐步培育出具有西安特色、中国特色的科研诚信文化环境。西安市内所有市辖科研机构和高校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及时对所属的科研工作者、管理者及研究生在科研诚信和科研规范加强教育与引导,配套建立起适合不同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诚信管理制度体系,做好引导的同时要在此基础上发挥好监督作用,更好地优化西安市当前科研生态,进一步预防学术腐败、学术不端行为,营造诚实守信、追求真理、崇尚创新、鼓励探索、勇攀高峰的良好科研学术氛围。

6 结语

文章在对西安市科研诚信与监督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成效与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指出,西安市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科研诚信与监督体系建设机制,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并从科研信用评估体系、科研信息服务能力提升、科研诚信教育培训等关键层面,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坚定不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西安市科研诚信体系规范化建设取得新突破和新进展。

参考文献:

[1] 高尚全.诚信问题影响国家形象已到了非解决不可地步[J].创新科技,2002(11):24.

[2]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21-03-13(001).

[3]刘军仪,王晓辉.促进科研诚信——美国科研道德建设的经验[J].外国教育研究,2010,37(05):35-40.

[4]史兆新.科研诚信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9.

[5]陈雨,李晨英,赵勇.国内外科研诚信的内涵演进及其研究热点分析[J].中国科学基金,2017,31(04):396-404.

[6]苏娜,陈士俊.当前我国高校科研诚信问题成因及对策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11):131-133.

[7]李妃养,袁永.我国科研诚信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6(S2):47-49.

[8]和栋材.科研诚信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5,15(05):79-82.

[9]张缨.改进和加强我国科研项目资金监督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7(01):111-116.

[10]周维强.以制度保障科研诚信[J].浙江学刊,2018(05):11-12.

[11]杜永红,王彩丽.论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创新——基于毕生发展观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6):102-106.

[12]刘学,张树良,王立伟,牛艺博.英国科研诚信体制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17,35(06):110-112+116.

[13]董建龙,任洪波.国外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科学基金,2007(04):223-228.

[14]周湘林.科研诚信:研究进展与趋势[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2(01):1-8.

[15]KHANYILE T D,DUMA S,FAKUDE L P,et al.Research integrity and misconduct:A clarification of the concepts[J].Curationis,2006,29(01):40

-45.

[16]PRICE A R. Definitions and boundaries of research misconduct: perspectives from a federal government viewpoint[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94,65(03):286-297.

[17]FORSMAN B. An ethical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of misconduct in research.[J]. Acta oncologica(Stockholm, Sweden),1999,38(01):107-110.

[18]FELICE  F J,JOYCE J M.Challenges in studying the effects of scientific societies on research integrity[J].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2003,9(02):257-268.

[19]西安市科技局.西安市科技计划诚信管理办法[Z].2021-12-16.

[20]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Z].2006-11-07.

[21]吴艳,杨志维.我国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20,4(02):1-4.

[22]蒋玉宏.《科学技术进步法》:加强以法律制度为基础的科研诚信治理[J].中国科技人才,

2022(05):21-28.

(责任编辑:严焱)

收稿日期:2022-09-27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陕西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2020R023);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中的西安科技诚信体系建设研究”(JX38);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科技监督与科研诚信體系建设研究——以西安市为对象”(XA2020-RKXYJ-0175);2023年陕西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软科学研究计划一般项目“基于要素配置优化提升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水平的路径研究”(2023-CX-RKX-091)

作者简介:孙艳蕾(1981—),女,河南巩义人,讲师,主要从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知识产权保护的工作。

猜你喜欢

体系建设西安市
基于GIS的西安市土壤保持空间分布研究
亲子创意美工展
家乡
西安市第四医院
123的几种说法
浅谈工厂化施工项目成本管理
浅谈风力发电企业培训体系建设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河北方案
唐山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警犬使用法制化体系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