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主题式”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设计研究

2023-05-30张宜婢

高考·中 2023年2期
关键词:主题式主题式教学高中历史

张宜婢

摘 要: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教师应当在保证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学习参与感、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此,教师将主题式教学与论证学习作为教学手段,融合形成“主题式”的教学模式,围绕主题呈现史料、以问题驱动学生论证与探索。本文简要阐述了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根据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内容,对“主题式”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设计进行探究,以期能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优化完善提供有价值的借鉴资料。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论证学习;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主题式教学的本质就是指根据课程内容提取核心主题,围绕主题布置课堂教学活动,对课程导入、资料引入、问题提出、学生论证等一系列环节进行优化设计,促使这些环节全部围绕主题分布,形成一条逐渐深入的学习路径。在本次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设计的研究中,教师不仅引入主题式教学模式,更将论证式学习作为主题式教学实施的一个环节。教师根据课程内容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史料,构建真实历史情境;同时以不同时空史料为佐搭建历史时空,提出论证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交流与思考的过程中进行论证,最终得到论证结论,形成深刻理解。

一、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高中歷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主题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要想充分发挥主题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就要注意如下三点基本原则。

第一,主体性原则。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应当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国家意志,应当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学生个性化发展、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生活、未来高等教育需求等为教学导向。教师应当将课程标准作为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以新课标要求为准绳确定教学主题。还应当考虑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形,采用更具体、更具针对性的方法驱动学生思考,这样也可以更高程度满足学生的需求。

第二,前瞻性原则。相较于其他学科,高中历史学科具有一定特殊性,教材内的历史事件是真实发生过的,而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也有可能成为历史。简单来说,历史本身是不在时空局限范围之内的,但是其存在明确的时空特征。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关注已经过去的人、事,更要关注未来,面向未来思考问题。教师开展主题式教学,应当拓展主题的现实意义、社会意义,围绕主题引入更多具有现代社会特征、未来发展趋势的元素,或者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从过去的历史事件中对未来发展进行探索,以此把握历史学科前沿与时代前沿。历史主题式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中,教师应当发掘课程内容中历史发展趋势,引入先进的观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如:史料实证观念、历史时空观念等;教师应当围绕主题精心选择史料,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史料分析与实证角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史料,助力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进行探索,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学科的前瞻性思维[1]。

第三,论证性原则。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运用主题式教学模式,教师不仅需明确学习主题,围绕主题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料,更需要依托主题为学生构建可以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师应当遵循论证性原则,将主题作为学生论证的核心,将多元化的史料作为学生论证的素材,将多元化的思考角度作为学生论证的出发点,支持学生利用史料进行分析,结合问题提出假设,以论证验证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论证环节能够真正驱动学生思考与探究,辅助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历史发展规律与走向等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史料实证思维、历史时空观念、辩证逻辑思维等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论证作为推进主题式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形成具有较强论证与实践特性的主题式历史教学活动。

二、基于主题式教学模式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设计

(一)课前分析

根据新版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包含丰富的中国历史资源。在本次主题式历史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选择了《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这个单元,根据单元内容“明朝的政治及明清易代”提取教学主题——“挑战与变化”。

1.教材分析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是必修一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明朝时期的社会环境与政治变化,明朝面临的挑战和外部环境改变及明清易代。相较于之前学习的历史内容,本节课内历史更多地呈现了明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边疆的治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本奠定等;也讲述了经济对外交流的发展、文化繁荣高度的提升。同时,也呈现出明朝时期内部矛盾埋下的隐患,为明朝的灭亡奠定了基础,这些外部危机与挑战也是今后中国近代落寞的伏笔。

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这三个内容模块分别从中央官制、海疆治理、边疆治理角度入手,全方位构建出明朝时期历史生态,同时也交错互补,体现出了各方面的矛盾,呈现出明朝走向灭亡的历史。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围绕主题“挑战与变化”,引入本节课的有关史料,构建明朝时期内忧外患的情境,并且分别从这三个内容模块角度入手引出论证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参与论证。

2.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内容时,班级学生均为高一刚入学的学生,从学科知识储备角度来分析,学生们已经学习过了明代废宰相设内阁、郑和下西洋、明清易代等内容,具备一定的明清历史认知,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准备。从思维与学习水平角度来说,高中学生的思维水平有所提升,其问题解决能力、分析意识与思辨意识均更加强烈,能够参与到主题探索与论证活动中,具备参与本次主题式论证教学活动的基础。由于本节课内容知识点较多、涉及内容繁杂,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应当尽可能注意史料的引领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交流与论证契机,让学生可以发挥自身主体性,主动探索、发散思维。

(二)教学目标

围绕主题“变化与挑战”,根据课程内容,生成教学目标如下。

1.可以梳理概括明朝时期的中央官制变化;

2.了解明朝时期对边疆、海疆的治理措施,运用历史资料概述明朝时期的“疆域四至”“明清易代”的过程,形成历史时空观念;

3.能够认识到这段历史对现代社会版图的意义,强化家国情怀;

4.能够运用有关资料论述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论述这些矛盾对明朝时期的影响(面临挑战),发展史料实证思维、时空观念;

5.能够通过学习探讨论证明朝灭亡的多方面原因,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明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明朝时期的内外社会变化情况、明朝时期面临的危机。

本节课的难点部分:要求学生理解明朝时期内外变化与挑战,理解这些变化背后的危机。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取主题式教学模式和论证学习模式。课堂中,以“变化与挑战”为主题,围绕主题引入新课,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史料,同时构建历史时空情境,基于史料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史料论证分析、合作交流与自主学习。

(五)教学活动设计

1.主题引入

教师给学生播放《中国通史》的明朝节选部分的朗读音频,以流利柔和的聲音将明朝时期的主要发展娓娓道来,同时配合明朝社会发展鸟瞰动态图,刺激学生的视听感知,引起学生对明朝时期社会变化、面临挑战的关注[2]。最后,动态图结束定格在“挑战与变化”这五个字上,开门见山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设计意图】以视频、音频的形式引出主题,是为了吸引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也是为了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将“明朝取代元朝同时面临更多挑战”的过程呈现出来,为之后启发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引起学生的史料实证与论证积极性奠定基础。

2.课前预习交流

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明朝的变化与挑战”思维导图,从1368年明朝建立作为起点、1644年明朝灭亡为重点,中间部分分别穿插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隆庆开关、隆庆议和、努尔哈赤建金、清朝建立等事件,将这一段时间世界发生的事情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初步启发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让学生在脑海中同步生成这一部分的时空架构[3]。

教师同时提出问题:明朝建立之后还发生了哪些问题呢?相较于前面几个朝代,明朝面临着哪些挑战呢?

【设计意图】思维导图架构呈现是为了引起学生的预习记忆,并且引导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形成简单的时空架构,认识到中外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更加深刻的“明中后期危机出现”的理解。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式论证学习状态。

3.呈现史料,创建情境

教师围绕主题引出“中央官制的变化与挑战”,以这一模块为“线头”,拉开本节课主题式教学的线索。教师根据“中央官制的变化与挑战”内容,呈现丰富的史料。教师利用大屏幕给学生展示史实资料“①—④”,提出反问,创建真实的历史情境。

教师:结合材料①,再结合你们之前学习过的明朝历史的有关知识,谁能说说胡惟庸在朝廷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呢?大家猜想一下,他的结局如何?

学生:胡惟庸在朝廷中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这段史料表示,他是宰相,但是骄恣擅权,收到他人赠送的礼品数不胜数,这可以证明他位高权重。文中提到“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这可以看出他嚣张肆意,连皇权都敢挑战。因此,我认为他的结局,不是被流放,就是被处死。

教师:你猜测得没错,最后,胡惟庸确实被皇帝处死了。那么,请大家结合材料②,说说,朱元璋是采取何种方式避免“胡惟庸第二”出现的呢?思考这一问题的同时,也可以试着分析一下中央官制上的变化。

学生: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不允许子孙后代再设,并且以“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的严厉惩罚,杜绝有人再提出这个建议。

教师:宰相制度的废除真的可以令明朝的皇帝高枕无忧吗?废除了宰相制度之后,明朝发生了什么变化,面临着什么挑战呢?

学生:废除了宰相制度,皇帝就没有能够帮助处理事务的宰相了,这就导致皇帝的工作任务不断加重,造成了“皇帝繁忙”的局面。

【设计意图】以史料与问题搭建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与分析,让学生在自己的论证之后推导出历史的发展。这样是为了让学生在知道历史发展之后更多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及其引发原因,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思维。在史料支撑、问题驱动、时间索引的作用下,学生们思考了明朝皇帝带来的中央机构变化,也能够逐渐理解这些变化带来的挑战,并且在逐层论证的过程中形成更加宏观的历史思维。

教师语言引导过渡:中央官制的变化与挑战是明朝时期朝廷内部的事情,那么,明朝时期的外部环境是如何的呢?让我们将视线转移到海疆,了解明朝沿海变化、海上情势变化与挑战。

4.堆叠史料,推进论证

教师根据本次主题教学中的“海疆的变化与挑战”部分内容,继续引入更多的史料。继续采用大屏幕展示另一组史实资料“①-⑦”,引领学生回顾我国过去2000多年时间中以世界中心自居时面对周边国家“上国观念”,要其他国家俯首称臣,坚持维护“华夷秩序”这种历史客观存在的看法[4]。在这一环节,教师堆叠出更多的史料资源,为学生构建更广阔的论证空间,并且适当提出问题,引领学生持续深入论证。本环节能够让学生形成对课程知识的深刻理解,同时发展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锻炼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明朝时期,华夷秩序重要体现就是郑和下西洋。请大家阅读材料①,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同时给学生展示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图)

学生:主要是为了炫耀国威,展示中国的富强。资料①提到了“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就是表示通过这种方式将其他国家的“君长”置于下属地位,并且以武力镇压,以示恩泽收服。

教师:那么,抱着这样的目的,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如何?

【设计意图】采用史料呈现历史史实,以图片对比,突出强调郑和下西洋船舰的浩荡之势,这种直观的方式可以为学生的论证提供佐证。

教师∶阅读材料②与材料③,可以看到,郑和下西洋的船阵采用的是飞燕阵队。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略方式。而且英国李约瑟博士也曾经说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超出同时代的欧洲国家……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请大家继续阅读与论证,郑和下西洋给明朝带来了什么?

学生们在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论证自己的观点,并且形成结论:第一,带来了积极影响,大大加强了中国与南洋的联系,向外部世界宣扬了明朝国威,同时也增加了海外环境的国家政治影响。第二,带来了消极影响,船队的出行促使明朝承担着较大的财政负担,航海没有能够持续推进下去。

教师:是的,同时在明朝向外宣扬国威时,也没有注意到周围海疆环境、世界结构发生着变化,此时传统的华夷秩序悄然发生着改变。请大家观看材料④、材料⑤,说说这种“秩序之外”的变化可以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呢?

学生1:日本从以中国属国自居到游离于华夷秩序之外。

学生2:明朝时期倭患大起。

教师:观看材料⑥与材料⑦,请大家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思考倭寇横行给沿海六省带来严重损失,那么倭患、抗倭意味着什么?

学生:倭患本身是侵略的一种,但是结合资料,我发现倭患又不仅仅是政治的入侵,应当更是一种资源的掠夺,也是周围国家对明朝时期禁海政策的一种暴力性应对。这种情况也表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我国由于没有及时加强海上贸易,导致没有及时加入世界各国之间关系的变化,此时我国与周围亚洲国家、我国与欧洲国家的关系都发生着变化。

【设计意图】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是为了让学生在论证的过程中拓宽视野,从对明朝的关注发展到对这一时期世界版图与世界关系的关注,从而强化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培养学生的宏观思维。

教师:综合来看材料①到材料⑦,明朝时期世界其他部分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此时欧洲开辟新航路,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欧洲各国纷纷开始进入了海权时代,扩展海外殖民地时期发展的手段。

教师:阅读教材内容,1562年葡萄牙人在澳门建立“圣保禄”教堂;1553年,行贿入居;1572年,纳租盘踞;1886年,我国与葡萄牙签订《中葡条约》。请大家思考与分析,葡萄牙人对澳门的侵占分为几个步骤?这种入侵对当时的明朝造成了什么样的挑战?国际贸易往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同时教师给学生播放“葡萄牙人以澳门为据点谋取丝银贸易利润”的水平资料)

学生1:通货膨胀,国家与人民的负担日益加重,传统农民经济面临破产。

学生2:国际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对明朝当时的经济制度造成挑战,明朝周围的世界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学生3:明朝与欧洲国家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比如:中国与荷兰在火器制造技术方面的差距。同样,这些先进的技术也促使明朝时期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国防安全形成更大的差距。

5.拓展论证,升华主题

历史问题的解决并不是终结,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会出现新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进一步深度学习与论证的意识。教师将本次主题式论证教学活动的结束环节设计为“开放式”,给学生引入近现代的有关史料,引领学生从更广阔的时空视角进行思考,从而实现本节课主题的深化。

教师给学生讲述邓稼先、袁隆平等人的故事,并且引导学生对今后自己的成长方向、学习方向与发展方向进行思考,设置一系列的追问,并且要求“请大家利用课余的时间,寻找更多的史料资料,论证你的猜想与观点”,促使学生在本节课知识理解的同时,形成更强烈的对社会与国家的责任感。

(六)教学设计反思

根据上述呈现的《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主题式论证教学活动设计案例,可以看出,本次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包括史料论证法、思维导图法、情境构建教学法、图片视频教学法、问题驱动法、论证学习模式等,以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感官,刺激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不断探索与论证,在持续深入的论证过程中形成对本节课知识内容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实现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同时,经过问题驱动与论证学习,学生们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唯物历史观念、历史时空观念,也逐渐具备相应的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更加了解我国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强烈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美中不足的是,本节课采用的主题式论证教学模式,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论证空间,教师引入的史料资料较多,大量的资料解读会占用课堂时间,拉长本课时的教学进度,同时也会促使课堂教学活动急促紧凑,这也是今后开展主题式论证历史教学设计需要改正的一点。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主题式教学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教学模式,高中历史教师将主题式教学与论证式学习相结合,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高效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根据本次研究内容可以看出,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将论证式学习模式作为主题式教学的一个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历史资料与多样化的问题,驱动学生论证与探索,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整合史料、构建时空架构、思考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的深刻理解,实现历史时空观念、史料实证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在今后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想充分发挥主题式教学与论证学习的应用价值,就应当延续这样的教学思路,始终围绕学生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保障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实施成效,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齐现廠.高中历史教学中Moodle平台的主题式教学探析[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2(10):10-12.

[2]张华,王长见,兴奎.强化主题教学,聚焦立德树人: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抗日战争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思考[C]//.创新教育实践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三),2022:304-306.

[3]袁一宁.“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现状探究[J].新课程导学,2022(27):55-58.

[4]于晓东.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辛亥革命”教学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18):36-38.

本文系福建省教科所专项课题“基于论证式学习环境下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策略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批准号:Fjxczx22—390。

猜你喜欢

主题式主题式教学高中历史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主题式课程整合的价值、困境与改进
拨动兴趣琴弦 奏响体育乐章
小学数学和科学学科主题式整合的教学思考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方法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设计分析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主题式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应用
议“主题式”教学模式在餐饮服务教学中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