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我国文化数字化发展的思考

2023-05-30刘涛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产业链创新资源

刘涛

摘   要:在我国文化数字化战略推进中,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效显著,文化产业数字化高效推进,文化数字传播能力不断提升,文化数字化呈现出快速、高质量发展态势。同时,文化数字化也面临着资源分散、创新能力弱、产业链短等问题,文化数字化的制约性因素明显。因此,需要通过完善机制、技术创新、融合发展等途径,促进资源整合、增强内生动力、形成文化价值链,实现文化数字化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文化数字化;资源;创新;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3.02.014

文章编号:1009-6922(2023)02-107-06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日益嵌入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各领域,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文化与数字技术的有机融合催生了大量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不仅盘活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而且激活了文化消费和文化市场,加速了文化生产传播,形成了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让文化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为充分发挥数字化的驱动和支撑作用,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1]国家高度重视文化数字化,通过顶层设计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既彰显出数字化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也为文化数字化提供了遵循和导向。近年来,我国文化数字化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文化数字保护成效明显,文化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傳播能力持续增强,数字赋予文化强大生命力。但与此同时,文化数字化面临着资源分散、技术薄弱、产业链短等问题。为此,在系统总结文化数字化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分析文化数字化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文化数字化的对策建议,可为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和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参考。

一、我国文化数字化实践经验及成效分析

随着文化与数字的深度结合,数字技术在文化保护传承和转化创新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文化数字化加速发展,文化保护传承成效显著,带动形成了强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数字技术支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截至2021年底,我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5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58处、备案的博物馆有6183家[2],还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资源。为促进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成为共识,数字技术被充分运用于文化遗迹遗址保护、利用中。近年来,三维技术、数字存储、数字展览、虚拟增强等技术被广泛运用于传统文化“活化”中。从具体发展情况来看,全国多数省市级博物馆都运用数字存储技术对文物进行数字化复制、扫描、存储。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立了“数字文物库”,建设了“数字故宫”网站,对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和展示;成立了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与国际先进文物机构合作进行技术研发,运用数字技术修复文物,全面促进文物保护的数字化。甘肃敦煌研究院打造了“数字敦煌”资源库,对莫高窟进行数字化扫描复制,实现线上数字传播和宣传。同时,敦煌研究院与腾讯集团合作开发了“云游敦煌”程序,与抖音等数字平台开展多元合作,以多种形式保护、传承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工作也在加速推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设了数字展示体验场景、影像数据库,推出非遗“数字藏品”“数字展览”,以数字技术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联合腾讯打造线上非遗数字馆;山西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浙江推出非遗数字云展览等。全国各地纷纷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传承转化方式,推动传统手工艺、美术、表演、舞蹈、文学等的数字保护,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

(二)数字技术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数字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广泛运用,加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链的重塑,形成了大量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场景,让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据统计,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达到6.5万家,营业收入达到119064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数字和网络文化特征明显的行业小类营业收入达39623亿元,同比增长18.9%。在数字文化细分产业发展方面,基础性较强的网络文学产业增速最快,市场规模达到358亿元,增速达到24.1%[3]。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及产品转化促进了动漫、游戏、影视等市场的扩大,出现了数字电音、数字音乐、数字出版等新兴产业,涌现出一批数字龙头企业、数字园区。在文化数字化的过程中,数字文化产业联动发展、跨界融合的趋势明显,文化产业向制造业、农业、健康、体育、金融等产业跨界加速,催生了大量新产业、新业态,促进文化以新的形式再生产和再传播。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的广泛运用带动了数字设施、数字装备、舞台技术的发展,推动数字技术与文化演艺的结合,创作形成了体验感强的数字实景演出、舞台剧等。数字文旅融合加速,全国各景点、景区智慧化水平不断提高,智慧导游、智慧场景等实现普及,智慧景区、线上直播、云旅游等成为趋势,尤其是景区景点、公园游园、特色街区、文化小镇等打造沉浸式场景,激发了文旅消费市场的活力。据统计,2021年国内旅游达32.46亿人次,同比增长12.8%;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消费)2.92万亿元,同比增长31.0%。元宇宙、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字藏品”产业发展,国内各类数字产品平台超过700个[4],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基础的“数字藏品”发展加快,敦煌、故宫、长城、黄河等数字藏品剧增,形成了全新的文化数字消费。

(三)文化数字化供给与传播能力不断增强

为加快文化数字化服务能力,提高数字文化供给、传播水平,国家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全面推进数字文化基础设施、公共文化数据库、数字服务供给内容等发展。截至2021年,我国5G基站已经覆盖全国98%的县城和乡镇,光纤已连接99%的建制村[5]8。随着数字文化设施的完善,国家通过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传播能力持续提升。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导打造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总平台、主阵地——国家公共文化云成为文化数字化的典型案例,建成了云端应用、手机小程序、微信公众等联动的线上传播平台,推出优质网络视听作品、线上文化活动、数字展览、线上文化培训、数字阅读等项目。2021年访问总量超3亿人次,开展各类线上文化活动800余场,为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数字文化服务。全国数字文化传播能力持续优化,数字广电服务能力提升。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站发布的《2021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高清电视频道985个,有线电视用户超过1亿[5]8。主流媒体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积极探索数字化新方式,《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等逐渐向移动客户端延伸,打造网、端、微联动的数字化传播体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加速布局新媒体,推动媒体智能化、数字化,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设5G新媒体平台,直播的智慧化和传输效能得到明显提升。全国各省市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也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出了数字阅读、数字展览、线上演出、数字检索等多元化的文化服务。

二、我国文化数字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文化数字化加速发展的同时,文化数字化面临着一些短板和瓶颈,这些问题不利于文化数字技术的运用,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问题。

(一)文化数字化的资源分散

文化数字化属于新兴领域,它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和复合性,如果前期基础性布局不合理、不充分,加上部門多头管理、行业多方参与,整体推动存在一定的难度。一是文化资源形态分散。中华文化资源数量众多、地域分布广泛、类型种类丰富,特色化、地域化的特征明显。由于缺少科学的梳理和充分的提炼,文化资源的统一性和主题性挖掘不够,文化资源的连续性、衔接性难以发挥效用,其价值和意蕴难以被充分认识,文化资源的数字转化面临巨大的挑战。二是文化数字化管理资源分散。文化资源管理涉及文旅、文物、文艺等部门,多头管理的问题突出。由于资源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各部门之间的文化数字技术、资源和信息尚未共享,文化数字化也难以协同配合,影响了文化资源数字化工作的开展。三是文化数字化人才资源分散。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数字人才资源的需求量增大,但是目前数字人才分布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人才资源分散,且数字人才的地域稳定性较弱,导致文化领域数字人才缺乏的问题突出。同时,与其他行业和领域比较,文化领域人才总量较少,对文化数字化的支撑力度不足。文化企业缺少专门的数字人才岗位设置、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文化数字人才成长难度较大。政府针对文化数字人才的培养规划不够,文化数字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文化数字人才缺口大,难以适应文化数字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文化数字化的创新能力薄弱

文化数字化是具有时代性的发展战略,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够适应数字化发展的要求,促进文化高质量发展,但是目前文化数字化的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不足制约着文化数字化的发展。一是制度创新滞后。文化数字化迫切需要创新制度为文化的传承、转化提供保障。文化数字化项目、资金及保障等制度创新不够,难以发挥引领和驱动作用;文化数字化的管理和运营机制创新不够,文化数字化管理的传统思维较强、管理手段单一,文化数字化的重点、目标和任务不清晰,难以推动文化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二是模式创新不够。数字化虽然能够推动文化高效转化,形成大量新模式、新业态,提升文化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目前文化的数字化模式创新还相对薄弱,文化融合发展不足,文化行业分割明显,文化数字化的表达转化模式相对单一,制约着新业态和新产业的形成。文旅、文博资源的数字模式创新滞后,大量自然景观、文化遗产资源仍然处于传统展示层面,数字化支撑不够,数字传播、数字表现、数字直播等新技术运用不足。三是技术创新薄弱。文化数字化技术创新受重视度不够,投入不足,缺乏文化数字化创新项目,同时对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的创新运用不多,数字运营、数字采集、数字管理的设施和设备还相对缺少,数字技术还难以与文化深度融合。

(三)文化数字化的产业链培育不够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文化数字化要突出资源的产业转化,推动文化资源要素整合、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传统文化、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形成产业上下游联动、分工协作的产业链,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当前,文化数字化的产业链培育存在推进机制不健全、产业延伸能力不强、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具体体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文化产业链培育和管理体系不完善。产业链培育和管理需要充分融入现代产业发展理念,推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形成高效的运行机制。目前,文化产业链的培育意识还不强,对产业链的认识不够深,产业发展的壁垒化、单体化思维仍然存在,管理中的行政化倾向过重,进而导致文化资源和文化要素的市场配置不合理,文化的转化创新发展能力不足,制约着数字文化产业链的形成[6]。二是文化数字产业延伸能力不够。文化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产业之间的横向分工,也需要上下游之间的产业衔接,但目前文化数字产业的拓展延伸能力不强。以网络文学、动漫游戏、演艺影视等为例,网络文学作为基础性的产品,仍然处于数字阅读、数字音频传播等阶段,向动漫、游戏、影视等产业的延伸不够,二次创意、开发和IP培育不够,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三是文化企业的协作能力不强。细化的文化产业分工有助于产品的快速产出,有助于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有助于实现文化数字产品的高效供给。由于产业链及管理机制不健全,市场主体间的关系较为松散,协作和联动能力不够,这容易引发知识产权纠纷和恶性竞争,不利于文化数字化的市场细分和产业链形成。四是数字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受到区域经济发展基础、数字产业规模、数字人才集聚度等基础因素影响,文化数字化的区域发展失衡问题明显。中西部地区文化数字化基础薄弱,文化数字型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难以带动形成文化数字化产业链;东部地区文化数字化起步早,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强,集聚了全国优质的文化数字人才、项目和技术,东西部的文化数字化失衡问题明显,全国大市场中的文化数字产业链尚未形成。

三、推动文化数字化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文化数字化战略快速推进过程中,加快文化数字化的布局,推动文化的数字保护、生产、传播,必须立足文化资源实际和文化数字化生态,着力从资源整合、技术创新、链条塑造等方面努力,打通文化数字化的“堵点”,破解制约性和瓶颈化问题,全面提升文化数字化的效能,构建现代文化数字化发展格局。

(一)推动整合资源,增强文化数字化效能

文化资源整合是文化数字化的前提,它能够有效破解文化资源分散、区域文化数据资源分割的问题。为此,一是推动文化数字化制度创新。加快区域间的文化数字化协作机制建设,尤其是推动文脉相连、地域相近、产业互補地区的文化数字化资源整合,在文化资源开发、文化数字项目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以区域联席会议制度、产业园区联合建设、区域文旅协同发展等为抓手,促进文化数字化资源的梳理整合,破除文化发展中的地域化、行政化分割问题,实现文化数字化资源的联动开发利用。二是加强文化数字信息整合。解决信息、数字的碎片化问题,首先需要政府层面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建立数据所属主体间的协调机制,培育数据互通的渠道和信息共享的平台。企业和行业间也要有文化数字化数据整合的意识,主动推动行业间的合作,探索企业数据互通的方式方法,通过建立公共数据库、信息库等实现行业间文化数字化资源的共享,促进文化数字化资源的高效配置。三是促进文化要素重组。结合市场流行和文化数字化趋势,对人才、资金、技术等进行优化配置,促进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在行业和区域间的流动,释放区域文化资源的价值,实现要素、资源和产业的相互关联、互相支撑,破解文化数字化人才、技术的不平衡配置问题,为文化数字化战略提供全要素支撑。

(二)构建创新体系,形成文化数字化内在驱动力

随着我国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加快构建创新体系,发挥数字化的驱动和支撑作用,挖掘、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建设文化强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为此,要把创新放在首要位置,通过思维、技术、制度等方面的创新为文化数字化提供强大驱动力。一是注重思维创新。推动文化数字化要改变传统的文化发展思维,充分认识到数字技术对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价值,紧紧把握文化数字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适应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进行“前置化”布局和方向性规划,实现文化数字化向纵深发展和高端推进。二是加强制度创新。全面推动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政府要加强改革创新的力度,消除阻碍文化要素配置、文化科技融合、文化市场主体发展的制度障碍,推动资源管理、市场管理、政策扶持等方面的改革,更好地发挥协调、服务的作用,以制度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文化转化、人才成长,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和有效的市场机制,为文化数字化落地提供优质的政务环境和市场空间。三是加快技术创新。推动文化领域的产学研结合,共建数字文化研发平台和产业园区,培养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数字人才,形成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数字技术创新机制。围绕区块链、元宇宙、人工智能等进行技术研发,加快文化与数字结合技术、关键技术的创新,推动文化数字传播、数字创意、数字融合,为文化数字化提供技术驱动力[7],探索技术支撑文化保护、传承、转化的有效方式。加快文化数字化制造业的发展,推动舞台灯光、全息投影、VR设备、文旅装备等制造业核心技术的研发,为文化数字化提供有力的设施供给。

(三)促进融合发展,培育文化数字化价值链

推动文化数字化的高端发展,要转变传统的部门化、行业化发展架构和思维限制,注重链条式、融合化和联动化发展,完善融合机制、融合方式、融合平台,让文化资源依托数字技术转化为文化产业、产品和服务,构筑消费引领力和支撑力,在文化传承、价值培育、产业发展中形成综合价值。一是完善融合机制。适应文化数字化普惠性、跨越性和共生性的特点,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数据、信息平台,构建文化数字化的现代管理和运营体系,实现智能化和链条化管理,最大限度激活文化资源价值。注重文化数字化的产权保护,在文化数字化产权保护和业态融合基础上,实现对文化数字化产品、成果和技术的分级分类保护。加大对文化数字化设施、数据、资源的产权保护力度,建立数字化的产权保护和交易平台。二是推动产业跨界融合。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培育文化数字公共平台,大力发展云展览、云视听、云体验、网络直播等线上数字产品和服务,推动文博、文旅、文创等行业的数字共享和项目融合。建立数字化监管、展示、融合功能区,形成文旅文创、文博文旅等综合发展体系。推动网络文学、动漫游戏、影视演艺、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之间的跨界融合,延伸产业链条,增强文化的数字开发能力,提升文化产品附加值,形成文化产业之间互相关联、有机融合、一体发展的格局,为文化数字化提供优质产业基础。三是加快区域融合。对全国文化数字化进行整体布局,统筹文化数字化要素、人才和数据的配置,促进区域间数字化设施、项目、园区和平台等一体化规划建设,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数字文化发展差距。四是深化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通过“科技+文化+项目”“科技+文旅”等模式,丰富文化产品内涵,提升文化产品附加值,打造区域顶级文化IP。利用AR、VR、AI等数字技术,培育数字体验场景、景区,打造数字博物馆、美术馆和艺术馆体验新场景,建立特色数字文化街区、主题公园,增加文化数字内容供给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办国办印发《意见》  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N].人民日报,2022-05-23(1).

[2]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J].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2(9):35.

[3]王飚,毛文恩.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现状探析[J].传媒,2022(15):19-22.

[4]李亚娟.2022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22:5-10.

[5]2021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J].广播电视网络,2022(5).

[6]周建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逻辑进路与实践创新[J].理论月刊,2022(10):82-88.

[7]李新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运行机理[J].理论学刊,2022(2):25-33.

责任编辑:秦利民

猜你喜欢

产业链创新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产业链春之奏鸣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