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文化中的江南文化

2023-05-30葛剑雄

环球人文地理 2023年2期
关键词:华夏民族江南地区海派

葛剑雄

中华文化是以华夏(汉族)文化为主体,融合各地各族文化的综合文化。应当指出的是,华夏和华夏文化是具有多元性的。从人口与民族方面讲,历史上曾经出现在黄河流域的匈奴、鲜卑、氐、羌、突厥、契丹、女真等,以及曾经出现在长江流域的三苗、百越,这些民族有的已经整体融合到华夏民族之中,有的则是民族还存在,但是在历史时期大部分已经融入华夏民族之中了。所以华夏民族早期是以黄河中下游流域为中心的,后来逐步扩散到长江流域、岭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而前文所提到的三苗、百越也就是历史上江南文化的源头,它在逐渐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一步步地融合到华夏文明之中,成为华夏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江南文化的逐步发展,得益于一次次的人口迁移。秦汉之际、两汉之际、东汉末年至唐朝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乱以后,北方黄河流域的人们由于战乱纷纷迁徙到了南方,在这一次次的迁移之中,江南地区成为最主要的受益地。

另外还有自然条件的变迁。西汉时人评价江南地区为“江南卑湿,丈夫早夭”,这一时期的江南地区,指的是今江西、湖南、湖北一带的长江以南。今天人们称为江南的地方,在历史上被称作江东,“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便是如此。西汉时期的江南地区,地势低洼,江湖密布,植被茂密,瘴气弥漫,气候湿热,是十分不适合人居住的。

江南地区又是如何在唐朝末年形成了“江南好”的局面呢?这就是自然环境变化的原因。汉朝以后,全球气温开始降低,当时温暖湿润的黄河流域变得干旱,年平均气温变低、降水减少,影响了粮食的产量,也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反,江南一带气候由湿热变为温暖,降水由过多变为适中,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对大面积原始植被的清理也不再吃力,其地理环境的优势便显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江南的景观便从蛮荒之地变成一幅繁荣的景象。总的来说,一方面北方文化层次较高的移民迁入,使得江南地区居民的文化程度相应提高;另一方面,江南自然环境变得宜居,再加上江南地区居民自身的努力,从而形成了“江南好”的局面。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多与财产的积累,属于江南地区特殊的人文景观就产生了。

南宋初期诗人陆游曾说“苏常熟,天下足”,苏州府、常州府这一带的粮食丰收了,全国的商品粮就能够得到保障。而到了明朝中期这句话就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这是否意味着江南地区的衰落呢?并不是的。因为在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江南地区,土地完全用来生产粮食已经十分不现实了,所以更多的是用来种植经济作物,进而支撑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江南地区也逐渐成为全国经济中心。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的文化重心也相应南移,宋以后江南文化已经处于先进地位。江南文化在多方面显示出新的特点和优势,丰富并发展了中华文化。

近代社会变迁对江南文化也产生了新的影響因素,那就是1843年的上海开埠。一方面我们要指出,租界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产物,是中国的一段屈辱史,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但是另一方面,客观地讲,它又确实为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保守的国度提供了一个变化的空间。通过上海,江南文化与世界文化接轨。例如现在所讲的红色文化,大多数人都认为是由于租界的因素,红色文化才聚集在上海,其实还有其他因素。中国人最早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不是直接从西方,而是从日本,李大钊、陈独秀包括戴季陶等,都是通过留学日本接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这些留日学者多数为江浙地区的人。

江南文化与现在人们所说的海派文化,实际上就是延伸与发展的关系。海派文化讲海纳百川,也就是指江南曾吸收历代南迁移民,而这些移民的一部分最终迁移到了上海。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海纳百川是必然的。

我们现在所讨论的不论是江南文化、海派文化还是红色文化,讨论的根本目的在于要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为民族未来的发展找到一些有利的因素,在顺应现代化要求的基础之上,创造出新的文化与发展。

猜你喜欢

华夏民族江南地区海派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论帕斯卡猜想:一个名字叫“夏”的亚洲族群
海派剪纸
有趣的象形字
海派赏石概述
海派绘画中的金石重彩大写意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女性服饰时尚消费状况
论明代江南民间书坊的勃兴及其社会意蕴
江南地区传统木构建筑半榫节点受力性能研究
“华夏民族”形成新说:因盐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