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官德“清慎勤”之内涵探究

2023-05-30郑元潇

文学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官德道德规范德治

郑元潇

内容摘要:官德是传统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为官从政之人应当持有的道德规范的总和。“清慎勤”是古代传统官德的重要内容,其丰富的内涵对于从政人员提升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探究传统官德“清慎勤”的具体内涵,挖掘传统官德“清慎勤”的内在价值点。

关键词:道德规范 清 慎 勤 德治 官德

“清慎勤”是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三国时期魏国司马昭训长吏言:“为官者,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宋代吕本中的《官箴》也在卷首清晰的记载了为官需要秉持的道德与德性,“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吕本中认为当官的人,只有用行动践行清廉、慎獨、勤勉这三项为官之德,才能够稳坐官位,远离是非,得上级认可与下级爱戴,成为百姓心中的廉官。清代王夫之指出:“论官常者,曰清也,慎也,勤也。而清其本矣。”(《读通鉴论》)由此可见,王夫之亦是把清、慎、勤此三项作为为政者的基本道德要求来看待的。纵观历史,清、慎、勤一直都是社会对为政者的基本政治道德要求。

一.官德的重要性

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孔子认为统治者位居统帅地位,受万民敬仰,重视自身道德建设就可以为下属的群臣们树立标杆,也就不会有人敢胡作非为。若不重视自身的道德建设,容易上行下效,导致政务系统崩塌。由此可见,为政者的自身道德修养程度与国家的治理水平是息息相关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为政者道德修养愈高,国家就容易治理,即便不颁布法令,也能得到臣民的响应;为政者道德修养低,国家就难以治理。关于为政者的自身道德修养,孟子认为:“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离娄上》)天子所持有的道德修养与国家的长治久安与万民的利益是密不可分的。儒家所说的“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将正心与修身置于首位,这在秩序井然,等级严明的古代社会,足以见得儒家对个人政治道德修养的重视程度之深。

二.“清慎勤”的具体内涵

(一)清

在古汉语中,“清”有“清廉”之意。古人认为为官清廉,首先要做到的是不谋私利,不贪财物。《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云:“廉者,政之本也。”可见“清廉”是被当作治国理政的根本来看待的。那么什么是清廉呢?《吕氏春秋·忠廉篇》对此作出了解释:“故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也就是说在面对利益时能够坚守初心,不改变自己所秉持的道义就可以称之为“清廉”了。《周礼·小宰注》曰:“廉者,清不滥浊也。”这是明确要求为政者要清廉,洁身自好,保持自身的清白。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自身清白呢?《孟子·离娄下》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无独有偶,汉代刘向在《说苑·谈丛》中谈到“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这都是说保证自身清白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不妄取”。为政者还要做到“进不失廉,退不失行。”(《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也就是升官之后,仍然需要秉持清廉的德行。为政者需要思忖财物的取得是否合理,越是身居要职,越是应该要保证自己的行为合乎“清廉”。正如孟子曰:“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告子上》)。治国理政是一个需要上下协作的过程,因此一个合格的为政者除了要保证自身的行为合乎清廉,还需要监督下级,确保下级的清廉作风。魏征在《群书治要·刘广别传》中提到:“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这说的就是善于为政的人要保证其下属官吏清廉。官员上下级之间有上行下效的效应,只有上级先端正自身的态度,约束自身行为,才能做到“下正而民朴”。这就是清代王永吉所提到的“大臣不廉,无以率下,则小臣必污”(《御定人臣儆心录·循利论》)。“为政莫高于博利人”(《新书》),西汉儒学家贾谊认为为政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博利人”,也就是持博爱之心,广泛地去做对他人有利的事,而非一味的谋取私利,这也符合“清廉”的理念。

为官清廉其次要做到的是“节俭”。古人有“俭以养其廉”的说法。曾国藩曾在家书中表示“居家之道,惟崇简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曾文正公嘉言钞·家训》)。曾国藩的节俭是出了名的,他在家书中写到:“二品本应坐绿呢车,兄一切向来简朴,故仍坐蓝呢车”(《曾国藩家书》)。曾国藩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告诫九弟要勤俭节约。“节俭”是曾国藩的用财之道,正因为如此,曾国藩也成了后世公认的廉官。康熙皇帝说:“为官者俭,可以养廉”(《御制文二集》)。这是说节俭有助于养成清廉的的道德品性。“节俭”与“奢侈”相对,反映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用财之道与生活作风:那些生活俭朴,珍惜财物的清廉人士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而向往奢靡生活,见财易节的贪官污吏往往都是为人所不齿的。这种公认的评价标准间接体现出我们民族崇尚节俭的道德追求。这种对清廉的评价标准无形中也影响着历代有识之士为官的价值追求。据记载,明朝大臣海瑞为官一方却坚持穿布衣,吃栗米,生活至俭至朴。海瑞死后出葬时,“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酻而器者百里不绝”(《明史·海瑞传》)。可见百姓对于海瑞此等清廉官员的认可度是很高的。清代于成龙为官二十余载,始终秉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为政理念,生活作风简朴,“斯是陋室”仍觉“惟吾德馨”,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第一廉吏”。因此,即便到了今天,人们仍在传颂于成龙清廉的为官作风。

古人认为“清廉”的第三重含义是“公正”。《晏子春秋》曰:“廉之为公正”(《内篇·杂上》)。公正属于伦理学范畴,所谓公正就是在处理公共事务时做到不偏私,以“公心”为出发点,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吕氏春秋·贵公》言:“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尝试观于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这是说处理政务的时候秉持公心就可以得到天下的认可,从而维护国家的安稳与太平,而偏私则会丧失天下。《尚书·洪范》言:“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这更清晰的表明了为政者公正与否与天下是否太平是息息相关的。权力的运行是维护天下太平还是加剧社会矛盾全仰仗于为政者的一念之间。这说明了公正的重要性。《忠经·守宰章》里提到:“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这要求为政者公开运用权力,公平处理政务,以做到自身的“清”。坚持公正是守住“清”的必由之路。公正才能将手中权力的效用最大化,实实在在地造福四方,在百姓的口耳相传之间树立好名声。

(二)慎

《尔雅释诂》言:“慎,诚也。”《说文解字》言:“慎,谨也。”“慎”即为小心谨慎,认真仔细,还可引申为用心恭敬。“慎,从心、真。真心为慎,不鲁莽也”[1]。“慎”与“鲁莽”相对。“慎”既是为官需要秉持的一种态度,也是一种长久为官的方法。“慎微”、“慎独”是“慎”的重要内容。《中庸》在第一章就提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说明“慎”是评判君子的标准,真正的君子在人前人后都是小心谨慎的。身在人前之时,官员尚且可以通过他人监督来约束自身行为,用他人的存在来提醒自己节制不正当的愿望。然而等到退居人后,四下无人之时,邪念就有可能会从细微之处显露出来。这就要求官员要正直为人,心存善意,时时刻刻以更严格的要求约束自身的不良欲望。

为官之人,人前人后都应持有一颗谨慎之心,具体要做到的就是“慎思”、“慎言”、“慎行”。“慎思”即是要谨慎思考。“慎思”是建立在充分尊重事实的基础之上的。《曾子立事》言:“君子虑胜气,思而后动,论而后行,行必思言之,言之必思复之,思复之必思无悔言,亦可谓慎矣。”“慎思”就是不能仅凭一时兴起去做事情,做事情前要经过充分的思量,考虑周全了再去做。曾子认为“慎思”要做到“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第二十八》)。这就是说官员思考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务,不能越俎代庖。另外还要学会“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孝经·事君章》)。“慎思”还有反思的意思,《曾子立事》言:“君子见利思辱,见恶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看到利益就要想到这可能带来耻辱,看到坏事就要想到由此引发的责备,放纵欲望就要想到由此带来的耻辱,生气就要想到潜在的隐患。这对官员来说意味着要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多考虑后果。要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从一件事的对立面去全面的思考。也就是为官时要保持忠诚,退官时要反省自己犯过的错。

“慎言”要求官员对自己所言负责。孔子曰:“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第四》)。孔子认为人们担心自己说过的话做不到所以会选择不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实”(《论语·宪问第十四》)。君子会因为言过其实或光说不做而感到耻辱。说明孔子认为慎言是十分重要的,慎言就是要对说过的话负责,说到便要做到。《论语集注》有言:“君子之于言也,不得已而后出之,非言之难,而行之难也。人惟其不行也,是以轻言之。言之如其所行,行之如其所言,则出诸其口必不易矣。”这里强调了“慎言”的必要性,“慎言”并非因为说话难,而是因为做到难,不轻易承诺做不到的事就是“慎言”了。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讱“(《论语·颜渊第十二》)。孔子认为“慎言”的表现是说话迟钝,因为做到不易,所以谨慎说话,这其中也包含了“慎思”的思想。

官员“慎行”主要是指“慎交”与“慎用权”。《孔子家语·六本》中写道:“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为官者人际交往复杂,应当慎重选择交往者,“先择而后交”(《抱朴子·外篇·交际》),才能不在浊世中迷失方向。宋代欧阳修从政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为官经验,也有了“行矣慎所游,恶草能败兰”[2]的感慨,欧阳修认为与小人结交,是会败坏君子的名声的。因此为官者要慎重选择交往者。宋代道学家吕本中说:“当官处事,但务着实。如涂擦文书,追改日月,重易押字,万一败露,得罪反重,亦非所以养诚心,事君不欺之道也。百种奸伪,不如一实;反复变诈,不如慎始;防人疑众,不如自慎;智虑周密,不如省事;不易之道。”[3]为官之人要慎用这些权力与资源,踏踏实实做官,清清白白做人。如果官员行事不慎重,不懂得约束自身的行为,利用职务之便去弄虚作假,随意篡改资料档案,谋求私利,一旦事情败露,反而会得到更多的罪名与惩罚。与其机关算尽地去谋取一些身外之物,整日整夜提心吊胆,不如从一开始就谨慎务实,脚踏实地。

(三)勤

《说文解字》中说:“勤,劳也。从力,堇聲”。“勤”在官德中是指为官之人要勤于政务,以勤政为乐。《荀子》中提到:“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也就是说认真对待要做的事情,付出实际的行动,事情就容易办成,怠慢则容易搞砸事情。认真谨慎的作用在官德中的体现更为明显,“初仕以勤政为首务,政不勤则百事殆”(《初仕要览》),这说明勤政是为官最首要的任务,为官者要戒懒戒怠,否则容易什么都做不成。清代大学士曾国藩认为为官之人应该有五勤,“一曰身勤。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详细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三曰手勤。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四曰口勤。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五曰心勤。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思所积,鬼神迹通。五者皆到,无不尽之职矣”[4]。曾国藩的“五勤”是对官德中“勤”比较全面的理解。

“身勤”是指为官之人要勇于承担为官的责任,勤于实践,以身作则,不惧艰难困苦。梁秋实说:“勤,劳也。无论劳心劳力,竭尽所能黾勉从事,就叫做勤。”[5]据记载,曾国藩曾经“未明而起,黎明出巡查营垒,阅操练,日中清理问卷,接见幕僚”(《曾文正公年谱》)。尽心尽力,可谓身勤的典范。

“眼勤”要求官员遇人要留意,观文要认真。曾国藩十分注重眼勤,左宗棠、李鸿章、丁日昌等晚清名人都受到过曾国藩的提拔。“曾国藩发现人才之多,影响之大,史上确实无人可与匹敌。”[6]据《清史稿·曾国藩传》记载:“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可见曾国藩的识人术与眼勤是分不开的。

“手勤”主要反映在“勤动笔”上。曾国藩曾说:“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7]曾国藩认为进德与修业在人生中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他坚持每天用半个小时来写字,通过书写日记来自我反思或通过撰写家书来提点家人。为官者若想兼顧政事与家务,不遗漏要事,需要常动笔记录。梳理文字的过程也是自我反思的过程,为官者可以借助文字反省自己的行政逻辑是否合理并思考改进方法。常动笔还是积累的过程,随着为官年数的增加,可以积累许多宝贵的为政理念与经验。

“口勤”需要为官者敢于沟通,善于沟通,乐于沟通。曾国藩九弟曾国荃带兵强悍,但是生活奢侈,为人傲慢,政治能力十分一般。曾国藩便时常去信劝诫九弟:“天下之事理人才,为吾辈所不深知不及料者多矣,切勿存一自是之见。”[8]正是由于曾国藩的多次劝诫,曾国荃才有所收敛,从而能在得到朝廷重用,得以善终。曾国藩也曾告诫下属:“居高位者,尤其不可盛气凌人。当思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会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亦有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9]曾国藩的训导使得其幕僚下属也时常思忖为官做人之道,因而能够更务实为官,造福一方。

“心勤”乃是指用心专注。做一事便专注一事,专注于一事便将身心投入一事。咸丰十年,太平军多次进攻,拿下半壁江山。曾国藩深知局势艰难,却仍苦思妙计,在邀请沈葆桢出山时,曾国藩表示:“大局日坏,吾辈不可不竭力支持,做一分算一分,在一日撑一日。”[10]这足以见得曾国藩的心之诚。曾国藩心系战局,他才能积极调动各方人才,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清慎勤”是古代传统官德的重要内容,也是为官从政最基本的三个原则。“清慎勤”从为官态度、个人品质、行事作风等方面对从政者提出了基本的要求。习近平指出:“政治文明具有传承性,如果扬弃其中的封建内容,有些东西至今仍然值得借鉴”[11]为官者应当学习“清慎勤”官德思想,做到清而不浊,慎而不骄,勤而不怠。提升个人能力与品格,做人民爱戴的廉官。

注 释

[1]方守狮著.汉字通道[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165页.

[2]吕雪菊著.欧阳修全集1[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4页.

[3](明)洪应明,马博整理.菜根谭 第6册[M].北京:线装书局,2016年,第2229页.

[4]曾国藩,晓奕等编译.曾国藩处世金言[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33页。

[5]梁秋实著.梁秋实散文集第1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5年,第340页.

[6]张宏杰著.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M].长沙:岳麓书社,2018年,第253页.

[7]马道宗.曾国藩全书第3卷家训[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第10页。

[8]唐浩明著.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语录[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7年,第119页.

[9]蒋文森.传奇人生曾国藩[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32页。

[10]唐浩明著.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语录[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7年,第33页.

[11]习近平.用权讲官德 交往有原則[J].求实,2004(19):36.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官德道德规范德治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孟子的官德思想及当代启示
大唐宰相狄仁杰的官德
以德治企,诚实守信
——湖北亿立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全面从严治党需加强官德建设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周易》中的官德修养思想探析
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实施细节研究
法治与德治并举的哲学思考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