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创新策略研究

2023-05-30刘睿

传播与版权 2023年3期
关键词:电视融媒体

[摘要]电视文化类节目作为人们获取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与青睐。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传播和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电视文化类节目必须加快自身改革和转型,积极创新节目形式和内容。基于此,文章充分阐述我国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主要发展概况,深入分析融媒体时代电视文化类节目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融媒体时代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融媒体;电视;文化类节目;节目创新

电视文化类节目以文化为核心理念,不仅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还具有较强的审美及娱乐功能,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和青睐。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电视文化类节目成为各大媒体的“宠儿”。一方面,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更加规范化,各种题材和形式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在融媒体时代,人们获取文化知识及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并且阅读和观看习惯也发生深刻变化,电视文化类节目逐渐失去在传统市场独有的竞争力,发展面临诸多挑战[1]。在此情况下,如何推动电视文化类节目与新媒体的融合创新是业界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文章由此探究融媒体时代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创新策略。

一、我国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主要发展概况

20世纪50年代,我国首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诞生。北京电视台也是现在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它在成立之初主要以转播文艺演出或戏曲类节目为主,当时电视并未全面普及,因电视技术的限制,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传播渠道较少,传播范围较窄,节目策划理念以及制作理念也并不成熟,但其以剧场演出为主的节目形式可称为我国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开端[2]。

1978年,《祖国各地》这一电视文化类节目制作完成,充分反映了我国电视节目概念的发展和节目制作认知的进步,但节目的制作形式还比较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制作理念还有待完善,制作技术也仍需要加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电视文化类节目逐渐融入人们日常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社会各界也展开对电视文化类节目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电视的普及,关于电视文化类节目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创作者和制作人员逐渐意识到受众在电视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3]。1994年,上海电视台策划制作了《智力大冲浪》电视真人秀娱乐节目;1998年,中央电视台制作推出了《幸运52》这一益智性、互动性电视文化类节目;2000年,中央电视台又制作推出了电视文化类节目《开心辞典》,这些节目为后期众多电视文化类节目和真人秀综艺文化节目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后,《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我是先生》及《汉字英雄》等一大批电视文化类节目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4]。

二、融媒体时代电视文化类节目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

在融媒体时代,媒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媒体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生存空间,提高收视率,争相效仿成功的电视文化类节目,使得在同一时期内形态相似度较高的电视文化类节目大量涌现。笔者分析我国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现状后发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相同题材及风格的电视文化类节目扎堆播出,不僅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而且让节目制作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节目制作的思维定式。例如,随着河南卫视与爱奇艺联合推出的电视文化类节目《汉字英雄》持续火爆,各级卫视和电视台相继推出了一大批类似的电视文化类节目,如《神奇的汉字》《奇妙的汉字》等;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百家讲坛》火爆后,湖南教育电视台推出了《湖湘讲堂》,东方卫视也推出了《名人讲堂》等类似的讲座式电视文化类节目,从而使受众对这一电视文化类节目产生了审美疲劳[5]。

(二)泛娱乐化现象较为突出

在融媒体时代,电视文化类节目的泛娱乐化现象也较为突出。当前,受众对电视文化类节目的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且受众的审美需求逐渐趋于多元化,对电视文化类节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为了提升电视文化类节目的收视率,部分电视台会在节目中引入一些娱乐化程度较高的话题或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电视文化类节目“以电视节目为载体,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甚至部分电视文化类节目为了吸引受众眼球,还加入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娱乐特效,主持人也会在主持节目过程中使用网络语言,这与电视文化类节目的社会正向引导责任和文化教育功能不相符,对社会风气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6]。

(三)新媒体契合度有待提升

如今,在互联网平台上,大多数电视文化类节目实现了内容共享,受众通过搜索引擎搜索节目名称,就可以在不同的互联网媒体或视频网站上观看节目内容。尤其是近几年,电视文化类节目融合互联网媒体和移动App等多元化平台,并借助这些平台拓宽了节目的受众覆盖面。但是,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在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制作理念和制作技术上仍存在差异。部分电视文化类节目虽然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向受众推送节目信息,在传播渠道方面加快了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改变了以往传统电视媒体的传播状态,但是电视文化类节目在节目形态、与受众互动等方面,还需要提高与新媒体的契合度,避免与新媒体传播脱节[7]。

三、融媒体时代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创新路径

(一)塑造节目品牌形象,凸显个性化风格

在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文化类节目若想避免节目内容出现同质化现象,就必须从以下方面积极塑造节目品牌形象,充分凸显个性化风格,有效提升品牌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推动节目的发展。

第一,电视文化类节目要深入市场,做好节目定位。电视文化类节目制作人员应在日常工作中深入市场,展开有针对性的调研,了解成功的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市场实际发展情况,剖析市场的发展走向,根据市场的需求做好节目定位。电视文化类节目制作人员也需要分析并了解《朗读者》《国家宝藏》《传承者》《我是演说家》《中国地名大会》等品牌效应良好的电视文化类节目是如何逐步打造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影响力的,从而结合分析结果,对节目内容进行差异性编排[8]。

第二,电视文化类节目要创新题材和形式。电视文化类节目制作人员在策划与制作节目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节目的实际情况,从题材、素材以及主题三个方面进行创新。除了可将历史、文学等作为节目的题材内容,电视文化类节目制作人员还应当不断尝试从家风、地理文化、时代故事等题材方面开展创作,并且运用不同于其他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叙事方式来解读内容,不断利用新技术创新电视文化类节目。

第三,电视文化类节目要深挖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的节目内容。这就要求电视文化类节目制作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品牌意识,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和历史资源,充分结合所在电视台的实际情况来制作相应的电视文化类节目,以凸显当地文化特色,形成节目自身独特的风格,打造节目品牌形象。以北京卫视推出的《最美中轴线》这一大型文化音乐竞演真人秀节目为例,从永定门到钟楼和鼓楼,该节目聚焦北京的中轴线,通过高清画面呈现不同的视觉观感,既为受众展示这条历史轴线上的古老建筑,又以舒缓的背景音乐充分展现北京中轴线的悠久文化,从而使受众逐渐了解北京的文化和历史。

(二)节目形式寓教于乐,提高内容质量

在融媒体时代,电视文化类节目只有不断创新和提升内容质量,为受众提供更多优质的节目内容,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首先,电视文化类节目制作人员要始终遵循“内容至上,以内容取胜”的原则,创作更多更好的电视文化类节目精品。电视文化类节目制作人员要结合节目特点,明确节目的定位,做好选题和策划工作;应当坚持以受众为本的服务理念,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挖掘受众需求,在满足电视文化类节目专业制作要求的基础上,采用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制作成相应的节目内容,从而有效吸引受众眼球,获得更多受众关注。

其次,电视文化类节目制作人员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受众群体的特征及其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一方面,电视文化类节目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电视文化类节目要充分考虑受众心理,尤其是年轻受众的心理特征,创新节目形式,满足年轻受众对电视文化类节目的高要求。因此,电视文化类节目制作人员在策划与制作节目的过程中,应适当地融入部分娱乐化元素,以寓教于乐的节目形式,平衡并满足受众对文化和娱乐的需求,避免节目内容出现泛娱乐化现象。以《上新了,故宫》这一电视文化类节目为例,该节目制作人员以“故宫猫”为相应主体,并将其拟人化,积极开辟了“御猫说”的内容版块,通过“故宫猫”的口吻为广大受众普及历史知识,讲述历史人物故事,充分凸显该节目虽讲古代历史但不拘泥于古代历史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充分体现了年轻受众的心理特征,还增强了电视文化类节目的趣味性,增加了娱乐元素。

最后,电视文化类节目制作人员还应当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节目制作过程中不断整合资源、深化文化内涵,让电视文化类节目充分彰显自身的文化引领价值。以《国家宝藏》为例,该节目对每一件文物的介绍不是表面上的照本宣科,而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表演情景、内容等来为受众解读每一件文物背后所蕴藏的文化价值,让受众在沉浸式的情景表演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强化交流互动

媒体融合是电视文化类节目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在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文化类节目若想有效实现创新发展,就必须加快推动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电视文化类节目相关工作人员可从以下方面来开展相应的工作。第一,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电视文化类节目制作人员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各种优势,积极借鉴当下成功的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创作思路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和地域文化特色,積极突破和创新节目内容,以满足融媒体时代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第二,电视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在节目播出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和芒果TV、B站等新媒体来加强节目和不同受众群体之间的互动,引导受众转发、分享以及评论该电视文化类节目相关的话题和信息,从而不断提升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传播效果。例如,电视文化类节目《国家宝藏》在央视网、腾讯、优酷等视频平台同期播出后,其主持人通过微博和微信增强节目与受众的互动性,让广大受众从交互平台上选取自己中意的国宝,并进行投票,从而引发广泛关注。第三,电视文化类节目制作人员及其主持人应当充分利用当下热门的直播来拓宽节目的传播路径,通过直播,用较为幽默的语言及时回复受众在直播间的评论,从而不断加强节目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拉近节目和受众之间的距离。此外,电视文化类节目制作人员还需要充分利用“两微一端”、抖音和快手等各类新媒体拓宽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传播渠道,从而实现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媒体多矩阵传播,有效扩大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传播范围。

四、结语

文章通过上述的分析和研究发现,电视文化类节目作为传统电视节目的一种独特形式,对电视媒体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基于当前的融媒体环境,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电视文化类节目制作人员应积极应用创新思维和树立融媒体意识,针对当前电视文化类节目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同时,电视文化类节目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创新节目内容,提升节目内容质量,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价值导向作用,坚持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外,电视文化类节目制作人员还应当不断创新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传播方式,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各种新媒体来拓宽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传播渠道和传播范围,有效增强节目的传播效果,促进电视文化类节目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邢淑慧,李翔.电视文化类节目的沉浸式传播策略研究[J].东南传播,2022(05):127-130.

[2]汪啸原.电视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1(19):170-172.

[3]胡智锋,陈寅.新时代中国电视文化类节目创新探索的价值与启示[J].电视研究,2021(06):14-17.

[4]曾祥敏,翁旭东.重塑文化主体性:电视文化类节目创新实践探寻[J].电视研究,2021(06):22-25.

[5]刘睿.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审美形态与文化反思[J].中国电视,2020(11):65-69.

[6]张文芳.谈融媒体时代文化类电视节目发展现状及策略[J].传媒论坛,2020(14):33,35.

[7]刘欢磊.融媒体环境下电视文化类节目创新发展探究[J].传播力研究,2018(32):27.

[8]吴德林.融媒体环境下电视文化节目的传播创新[J].新媒体研究,2018(12):101-102.

[作者简介]刘睿(1983—),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广播电视台编辑。

猜你喜欢

电视融媒体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电视新闻摄像实验课程的基本教学方案
电视媒体交通事故报道的现状与创新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