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参与的对策研究

2023-05-30林瑞

国际公关 2023年3期
关键词:社会参与对策建议大学生

摘要:随着社会活动的不断丰富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文化理念、行动方式和实践开展变得愈发的丰富多彩,对大学生的社会参与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前大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在不断提高,但仍存在部分大学生动机与行为背离、整体社会参与度相对不高的现象。基于此,梳理影响大学生社会参与中个体、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为引导大学生积极有序进行社会参与,笔者提出了包括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主动投身社会参与;整合教育模式,提高大学生社会参与意识;拓宽社会参与渠道,重视社会参与能力;净化网络环境等在内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参与;大学生;对策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1]这要求青年要积极投身到社会参与中去,社会参与是指在现实和网络中对社会各领域事务的参与,包括在现实和网络中对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调研、监督和具体实践等。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引导其积极有序进行社会参与已是社会建设的现实要求。

一、大学生社会参与的现状

厘清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现状,是提高社会参与度的秉轴持钧。如今大学生社会参与主要以校园为载体,以互联网为工具,社会参与意识不断提高,整体呈现良好状态,但也不乏覆盖面不全、活动片面、参与度两极化等缺点。

(一)互联网涉足域广,参与形式多样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拓宽和改善。其中,人们的社会参与方式得到了极大变革,网络成为获取信息、互动交流及各领域社会参与的重要空间。大学生作为能快速接受新鲜事物的社会群体,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互联网技能,对网络的使用也较为频繁。网络衍生出的浏览、转发、网友互动交流、社会事务的评论建议、投票、监督等都是大学生社会参与的重要形式。网络交流具有便捷、時效性高、匿名等特点,受到了大学生群体的广泛青睐。而传统的社会参与形式如社团组织、平面媒体等也依然存在,生命力依然活跃,在大学生社会参与关注与实践途径的选择上,并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社会参与形式。由此可见,大学生社会参与既有线上各种途径的社会参与,也有线下传统形式的社会参与,参与形式多样化。[2]

(二)社会参与的动机与行为存在一定背离

随着校园社会参与的发展壮大,有一部分学生社会参与的特征呈现出功利性强、目的性明显的特征,没有带着学习态度和兴趣爱好来进行社会实践与社会参与,甚至有些大学生毫不避讳地表示参与大学社团就是为了加学分、评优评先、发展入党、增加就业优势。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与社会参与奖惩机制息息相关,而社会参与奖惩机制又是社会参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换句话说,与动机初衷脱节这种现象是社会参与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和无法避免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合理规避这种现象,提前预防,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参与观。

(三)大学生社会参与度相对不高,社会参与两极化严重

一般来说,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新生力量,其社会参与热情度普遍较高,社团覆盖面广阔。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后不难发现,那些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对社会参与感兴趣的同学往往是这样一部分人:性格开朗外向、学习成绩较好、交际圈广、综合能力强、是学生干部或者是曾任职过班级干部的人。然而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对社会参与不感兴趣的人,几乎自始至终都不会进行社会参与。因此,大学生社会参与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局面。

二、大学生社会参与的影响因素

(一)个体因素

大学生在未进入大学之前,社会参与经验缺乏;进入大学之后,平台多样,社交经历变得丰富。同时处于青春成长期的大学生自我独立和自我提高的欲望强烈,再加上整体社会氛围提倡提高青年的独立自主意识。因此,是否进行社会参与、选择怎样的社会参与,基本上由大学生个体来决定。[3]其中,性格因素影响较大。性格外向的人落落大方、说话流利、不在意小节、喜欢社交、主动性强、适应能力强、大大咧咧、做事爽快,往往社会参与意识比较强烈;与之相对应的是性格内向的人,这类人喜欢独处、不喜欢社交、适应新环境能力差,尤其是对于刚刚来到大学、人生地不熟的大学生来说,对社会参与的好感度非常低;年龄因素也有很大的影响。高年级学生社会参与度比较小,而低年级学生社会参与度较高。因为,高年级学生面临着毕业、考研、考博和就业的多重压力,留给社会参与的时间不多。相反,新生和低年级学生,正对大学生活热情高涨,没有学业和就业压力,对社会参与的向往程度较高。但是,高年级学生社会参与往往效果更好、质量更高,因为他们已经构建起了比较成熟的意识形态和一定的专业知识框架体系,懂得应该选择怎样的社会参与、在社会参与中应该干些什么、怎样进行社会参与对自己才能有所帮助和提升。

(二)学校因素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而社会实践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4]社会高速发展产生的需求为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参与能力培育提供了现实依据。学校作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前的“炼丹炉”,学生能否良好适应社会并最终实现其社会价值,学校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参与上能否给予高度重视,可能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社会参与的能力和社会参与的质量。一方面,高校大学生社会参与思政课程的理论知识指导的强度会影响到大学生社会参与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另一方面,高校能否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参与实践锻炼,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社会参与的实际效果。当前,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愈发重视,大学生社会参与在形式、内容等方面也逐渐开始多样化,这就要求高校相关部门和教育管理人员要切实将精力投入到大学生社会参与能力的培育上来,指导监督大学生社会参与方向,端正大学生社会参与动机,使其能够理性看待社会参与,全面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提升自身社会价值,从而推动自身和社会的发展。

(三)家庭因素

中国家长普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好,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出发点虽然好,但是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却关心不够、认识不足,甚至是过度宠溺和放纵,使大学生自负自我、缺乏集体意识、没有团结协作能力、社交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也比较差,极大影响了社会参与度的提高,影响了大学生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在大学生社会参与教育中,大学的校园环境对年轻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家庭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方方面面。家庭影响不光体现在孩子的遗传、生活和教育上,父母对孩子的独立能力、融入集体能力、社会责任和个人社会价值意识的培养对大学生社会参与能力的形成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得当,可以极大提高大学生自主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提高社会参与质量。总而言之,家长和家庭在为孩子创造社会参与条件、帮助其建立自信心理、培养独立自主思考能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大有可为。

(四)社会因素

大学是一个多种意识形态交流碰撞的场所,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社会上各种价值观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头脑。功利主义、唯我主义等冲淡了中国多年的传统价值观念。集体主义被淡化,个人主义被搬上了平台,使得大学生对社会参与热情存在差异。

网络是一个庞杂的平台,它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使不同地域、国家的大学生能够自由、随意地交流互动。但在互动中难免因自身因素或外部环境产生分歧,部分缺少自控力或身心不健全的群体会享受网络的匿名性所带来的零风险快感,肆无忌惮地对他人进行恐吓或攻击。虽然网络暴力已被日益关注,但由于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可能会孕育更多的不稳定因素。同时,网络信息的传递相较于传统社会参与对大学生而言更具亲和力,其便捷、时效等优势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社会信息获取领域。但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又意味着信息的可操作化。当前网络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假信息,不法分子为谋取个人私利经常利用大学生这一群体制造舆论或恐慌,造成了一部分大学生盲目进行社会参与或不愿进行社会参与。

三、引导大学生社会参与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主动投身社会参与

就大学生自身而言,作为社会建设的新生代力量,应当不断认真学习科学理论知识,提高自己思想觉悟,培养艰苦奋斗、敢于担当的精神,作为祖国的殷切期望,应主动拓宽社会参与渠道,丰富自己大学生活,学会团结协作,不要自负也不要自卑,寻找属于自己的稳定的社会支持格局和健康广阔的社交圈关系网,带动他人积极有序地进行社会参与。大学生不应一味重视学习成绩而忽略社会参与能力,要明确学习成绩、工作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之间的关联,使其互相促进。

(二)整合教育模式,提高大学生社会参与意识

校园作为大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培育的主要载体,其作用至关重要。一方面,学校可以在思政课程中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参与理论知识的指导,开展相关培训活动及思想教育宣传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向大学生宣传平等、民主、法治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核心价值观,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培养大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将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为大学生参与校园管理或社会参与实践增加途径,发挥大学生社会参与能力。

(三)拓宽社会参与渠道,提高社会参与能力

政府可以建立科学的社会参与评议制度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参与水平。部分大学生只关心学习成绩或碍于就业压力,对社会参与的关注度相对较低,社会参与实践相对匮乏。因此,对大学生的评价不应仅仅局限于学习成绩、学历水平和工作能力上,更要融合社会参与能力以体现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可以通过将社会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相融合的措施拓宽社会参与渠道,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使其能够把公益当作大学的一门必修课并落实于实践中。同时,政府要为社会参与提供政策保障,保证学生在社会参与中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让学生能够在社会参与中真正有所得、有所思、有所提高,从而反哺社会,促进社会参与发展。政府还可以建立奖励机制,表彰社会参与能力较强的学生或宣传大学生优秀社会参与案例,以此来激励大学生积极有序进行社会参与。此外,政府和学校要注重发挥身边民众及网民群体的示范作用,这些人的社会参与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参与态度。通常来说,拥有党员身份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社会参与热情和社会参与能力,在社会参与行为上表现得更为积极。因此,政府和学校可以将具有模范作用的共产党员和社会参与能力出众的大学生组织起来开展网络宣讲和先锋模范示范活动,宣传社会参与先进案例,营造有序进行社会参与的优良之风,时刻为大学生树立社会参与的模范榜样。同时,还可以开展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素养,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到国家社会生活中,充分施展学生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

四、总结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社会参与的途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拓展,参与方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也滋生了一些不稳定因素。网络以其低门槛、匿名性等特点,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散布虚假信息,部分大学生也借此发表不理性言辞和出现不当行为,这些都制约着社会参与的健康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完善网络法制法规以对网络环境予以警示和约束,保障大学生权利的合理行使;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环境监督力度,改善互联网环境,营造良好的互联网氛围,让一些极端的、错误的、分裂的思想无机可乘。同时,要充分整合互联网资源,让互联网与社会参与相辅相成,既让互联网融入社会参与,又让社会参与落实在互联网中。

参考文献:

[1] 本报评论员.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N].北京日报,2022-10-25(005).

[2] 王慧慧.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参与的特点与促进策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8):33-34.

[3] 赵奕斐,张传宇,陆轩源,等.移动社交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参与与信息错失焦虑研究[J].校园心理,2022,20(3):

169-175.

[4] 蒋兆雷,叶兵.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特点分析与对策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2):21-25.

作者簡介: 林瑞,男,汉族,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猜你喜欢

社会参与对策建议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网络民粹主义近十年(2007—2016)的研究梳理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