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推进生态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的路径建议

2023-05-30张银花

北方经济 2023年3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

张银花

摘  要: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责任。针对生态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应建立健全生态安全法治体系、政策体系,协同治理体系和风险监测预警体系,进一步提升生态安全监管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全面加强生态安全教育,提升全民生态安全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

关键词:生态安全体系     生态安全能力     实践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具有支撑国家生存发展的较为完整、不受威胁的生态系统,以及应对内外重大生态问题的能力。 生态安全是经济安全的基本保障,是政治安全、社会安全的坚固基石,是资源安全、国土安全的重要基础。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关于认真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奋发有为做好内蒙古各项工作,要从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一、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内蒙古各项事业发展。关于建设“两个屏障”的重要指示批示,为推进新时代内蒙古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正北方,自然地域格局独特,生态系统丰富多样,包括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戈壁、沙漠等不同生物环境类型。草原、森林、湿地面积分别占全国的22%、12%和16%,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均占全国的近1/4。守护好这片碧水蓝天净土是内蒙古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内蒙古对国家最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蒙古是我国北方的一道天然生态屏障。这里的生态环境如何,不仅关系内蒙古各族群众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华北、东北、西北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意义和作用十分重大,因此一定要搞好”。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内蒙古确定的战略定位,这一战略定位,指明了新时代内蒙古的职责和使命所在。

战略定位就是使命任务,为新时代内蒙古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紧紧围绕战略定位,内蒙古党委、政府进一步明确了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持把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摆在压倒性位置,全地域全方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最大程度培植绿色发展优势,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把全区87%的面积划入限制开发区域、51%的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将工业园区数量压减50%、规划面积压缩30%。

战略定位就是行动纲领,为新时代内蒙古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全区累计营造林1.22亿亩、种草2.86亿亩,年均防沙治沙1200万亩以上,规模均居全国第一,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实现“双提高”,分别由40.3%和20.8%提高到45%和23%,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减少”,沙尘暴天数由每年4.9天减少到0.6天。今天的内蒙古,不仅给我国北方地区披上了风沙的“防护服”,还为全国人民打造了超级“碳库”和纯净“氧吧”,京津“风沙源”变成了首都“后花园”。

内蒙古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能源储备区,拥有非常丰富的地上、地下资源,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有103种居全国前十、21种居全国第一,其中煤炭储量和产量均占全国的1/4,风能、太阳能技术可开发量分别约占全国的57%、21%,稀土资源无论是储量还是质量都是世界级的。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关乎国家能源安全、军事安全、资源安全。

内蒙古横跨“三北”、地近京畿,内联八省区、外接俄罗斯和蒙古国,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是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是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门户。只有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推进生态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才能够有效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二、推进生态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的现实挑战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明确提出“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的目标任务。笔者调查分析生态安全体系和生态安全能力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缺失,生态安全治理体系尚未健全

生态安全法治体系和政策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综合工程,既需要制定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也需要严格执法自觉守法。我国已颁布实施的《土地管理法》《水法》《草原法》《森林法》等法律,对于维护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的法律保障作用。目前,生态安全尚未专门立法,生态保护立法按照各要素开展,如草原、森林、湿地保护、土地管理等,生态安全领域的法律法规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与保障生态安全密切相关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依然存在空缺环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

生态安全治理体系尚未健全。在生态安全治理工作内容增加、难度加大的背景下,仅仅依靠传统的工作模式和单靠政府的人力、物力、财力已难以实现生态安全全领域全过程的有效治理。生态安全领域预警预防机制、应急响应处置相对不足,协调联动能力还很有限,危机治理所需的组织保障、应急设施、人力资源、物资储备等配备不足,企业、社会组织及居民等治理主体参与不足等诸多问题依然现实存在。如何建立“共治共享”的生态安全治理新机制,如何汇集各类社会资源和力量,是健全生态安全治理体系的当务之急。

(二)生态安全的風险监测及科技支撑能力不足,个别场域还存在安全风险

生态安全治理是一项由监测、预警以及治理和灾后重建等多方面组成的系统工程。目前,各地区生态安全相关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和数字化治理尽管取得一定成绩,但尚未建立全区统一的生态安全大数据系统,生态安全科技支撑能力总体较低,仍存在信息系统整合不足、信息应用条块化分割化、信息传达能力较为滞后等问题。

生态安全既是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情况,又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包括饮用水与食物安全、空气质量与绿色环境等基本要素。内蒙古全区范围内也存在影响生态安全的风险因素,个别场域还存在安全隐患。如自然灾害方面,内蒙古除大兴安岭北端的北岭和岭东南部分地方属于半湿润气候外,其余地区均属于半干旱、干旱和极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少。部分地区还是风灾(扬尘、沙尘暴)、雹灾、雪灾、冰冻等极端天气的受害地区;草原或森林火灾、资源开采工矿企业等安全生产事故也存在安全风险。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切实维护生态安全责任重大。

(三)生态安全教育缺乏系统性实效性,社会公众的生态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生态安全教育目前还存在“短板”,无论是中小学、高校,还是企事业单位,生态安全教育缺乏系统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尚未牢固树立,社会公众的生态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笔者通过对121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尽管当前大学生已经开始普遍意识到生态问题的严峻性,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对于国家安全教育日、生态安全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有85.83%的被调查者正确选出了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的时间,有14.1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错误答案;同时,关于生态安全的监管部门,只有不超过2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对此比较了解或非常熟悉,有22.2%完全不了解,56.5%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太了解。此外,了解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程度,0.83%非常了解,有35%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比较了解,57.5%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太了解,6.67%完全不了解。67.5%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会偶尔关注生态环境相关知识或新闻,29.2%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经常关注,还有3.33%表示不关注。参加环保方面的活动情况,调查结果中有87.5%的被调查者偶尔参加环保活动,8.33%从来不参加,只有4.17%经常参加。参加植树活动53.33%、贴海报40.83%、环保知识竞赛27.51%、校园环保活动21.68%。如何提升大学生生态安全意识和参与环保自觉性,急需生态安全教育的广泛开展。

三、加快推进生态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实践路径

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肩负起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政治责任,推进生态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应切实增强生态安全保障能力。

(一)完善生态安全法治体系和政策体系,提升生态安全监管能力

1.加强地方立法工作。立足生态安全需求,健全生态安全法律支撑体系,制定地方生态安全综合性法律法规,规定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法律制度和保障机制,对地方法律法规中规定不一致的内容进行修改完善。

2.加强执法工作。聚焦环保案件查处、涉林涉草案件查处等重点工作,构建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联动机制,强化生态环境、公安、监管等多部门联合执法,以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环保守法成为常态。

3.提升政府监管能力。维护生态安全,是当今社会最大的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也是各级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各级政府要提高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能力,强化自身生态安全责任,进一步加强对饮用水与食物安全、空气质量与绿色环境等领域安全监管的全覆盖,提升生态安全监管能力。

(二)构建生态安全协同治理体系和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1.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不仅要及时精准应对自然灾害等传统安全风险,还要做好生物技术、新兴技术等非传统安全风险应对工作。构筑起事前、事发、事中和事后的全流程生态安全治理体系,形成包括党组织、政府、社区、居民、社会组织、企业等利益相关主体在内的多元化协同治理体系,实现对内蒙古生态安全的共同治理。

2.坚持和加强党对生态安全工作的全面领导。特别是要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提高基层治理主体对生态安全各类风险识别排查、分析评估、监测预警,资源储备与调配,社会动员和组织协调,风险应对、处置能力。加快地方之间、部门之间联动机制建设,使政府、社会和企业协调联动联防联控。

3.善于把大數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科技与内蒙古生态安全治理深度融合。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完善重点领域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和重要专项协调指挥体系。建立数据驱动、人际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一体化生态安全评估预警体系。综合采用空间分析、信息集成、“互联网+”等技术,构建生态安全综合数据库,通过对生态安全现状及动态的分析评估,预测未来生态安全情势及时空分布信息,提升信息传达能力,确保信息上传下达的流畅度与准确度,着力提高内蒙古生态安全治理的信息化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

(三)全面加强生态安全教育,提升全民生态安全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

1.加强全民生态安全教育的宣传教育力度。要把加强生态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学校、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社区乡镇全面开展生态安全教育。将生态安全教育纳入到各级学校师生、各部门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体系,引导全体公众对生态安全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了解,号召公众积极参与到维护生态安全的实践中,形成全社会学习宣传生态安全知识和积极参与生态环保活动的良好氛围。

2.提升全民的生态安全意识。要把强化生态安全意识和提升生态安全理念纳入到各地各单位日常工作中,广泛开展防灾减灾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活动。加强生态安全教育平台、基地场馆建设,形成全社会学习掌握生态安全应急知识的舆论氛围,培育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安全意识,增强全民生态安全素养,积极主动地监督危害生态安全的行为,筑牢生态安全人民防线。

3.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处理和控制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公众的应急响应能力,进一步健全以专家队伍、专业组织为基本力量,以企事业单位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处理各种生态安全突发事件,发挥人力、物力、资金使用的最大效率,实现生态安全效益的最大化。

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内蒙古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各方面全过程,进一步加快推进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增强维护生态安全能力,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作出内蒙古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M].人民出版社,2019.

[2]马桂英.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J].实践,2019,(09).

[3]王永波.论我国生态安全现状及其法律保障[C].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11.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张莉莉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