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高德劭

2023-05-30刘九如

中国信息化 2023年3期
关键词:科技委预警机丛书

编者按

我国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直接联系的高级专家,原电子工业部第38研究所所长、原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军工局局长、原信息产业部电子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技委原副主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原副主任王小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3月6日14时0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王小谟院士的一生是热爱祖国、追求真理、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一生,是为推动我国防空雷达迈向国际先进水平努力奋斗的一生,是为建立和完善我国预警机装备体系不懈奋斗的一生。为表达深切悼念之情,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辑兼《中国信息化》杂志社长刘九如专门撰寫怀念文章,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本刊特此刊出,寄托哀思。

国士陨落,山河皆哀。3月6日傍晚,我开完社领导班子例会,回到办公室,正与学术出版分社社长董亚峰交流《雷达技术丛书》的进展情况,突然接到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一位朋友传来的信息:王小谟院士今天下午不幸去世。我深感惊愕,半晌说不出话来,心情无比沉重,静坐默哀、深切悼念的同时,多年来向王院士请教、与王院士交流的画面,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工于谋国的战略科学家

我与王小谟院士相识,应该是在1992年前后,他当时担任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军工局局长,后来担任中国电子科学院常务副院长,我那时在电子科技情报研究所主持《计算机世界》周报工作,在多个会议上聆听过他的讲话;虽然当时并不熟识,但他主持我国雷达与预警机研究的传奇经历,让我印象深刻。2013年我参与工信部电子科技委工作,与时任科技委秘书长的王小谟院士有了更多的接触交流;最近三年我负责编辑王小谟院士的传记《筑梦苍穹——王小谟院士的科技报国之路》一书,参与策划出版《雷达技术丛书》,有机会向担任丛书编委会主任的王小谟院士更多地请教。

王小谟院士是我国著名雷达专家,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他也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大学毕业,王小谟被分配到当时的国防部第十研究院14所(即后来的电子14所)工作,参加了408雷达的研制,并担任583三坐标雷达专业组副组长。1969年,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按照14所“成建制分迁”方式新建雷达研究基地的部署,王小谟带领科研人员来到黔西南大山中,开始第38研究所的草创。居住在四面透风的油毡茅棚,粮米油盐都需要自己筹措;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艰难岁月,留下可歌可泣的创业故事。正是在他的主持下,383雷达研制成功,不仅填补了国产三坐标雷达的装备空白,也促使我国雷达设计研制迈向新领域,为实现我国国土防空网从概略引导向精确引导的转变,做出了重大贡献。由此他于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又因主持研究成功JY-9雷达,再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上世纪90年代中期,适应我国国情,王小谟率先提出开展轻型预警机的预先研究,并先后主持研究成功空警2000、空警200两型预警机。后来在积极推动与国外合作研发预警机时,他非常敏锐的感觉到,预警机的关键技术必须靠自己摸索,合作开发不能放弃自主研制。作为课题负责人,他研究提出了预警机代际划分概念以及我国下一代预警机的技术特征设计,为我国预警机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果不其然,由于西方大国的阻挠和施压,合作外方单方面撕毁合同,正是由于王小谟坚持自立自强,中国人依然造出了自己的“争气机”。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由王小谟主导研制的预警机作为领航机型,引领机群,米秒不差飞过天安门广场。这是中国预警机第一次在全球观众面前公开亮相。观礼台上的王小谟流泪了,他说,这是他主持预警机研制以来,第一次流泪。

“我从来不相信中国人会比别人笨。别人搞得出来的东西,我们也可以。这个信念一直都在我心里,支持着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研制雷达。”

“中国梦,往大了说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在我这里,就是要把中国的预警机做到最好,做到卓越。”

众多感人的细节和故事,众多发人深省的思想和话语,体现出中国科技工作者自立自强的精神,呈现出战略科学家的广阔视野和美好情怀。我作为《筑梦苍穹——王小谟院士的科技报国之路》一书的责任编辑,先后两遍审改全文,字里行间充满感动。在对书稿进行审核编辑并与王小谟院士确认相关内容时,王院士向我和书稿作者反复提到的是两句话:一是“要实事求是,你们不要‘添油加醋‘“;二是“更多工作是团队做的,我只是牵头人,只是一个代表,你们在书中要多写共同参与攻关的团队”。一心为国,功高德劭,对个人名利却是如此淡漠,令我深为敬佩和景仰。编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我在《筑梦苍穹》这本书的“后记”里,加上了这样一句话:“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王小谟院士留给我们的激励,那恐怕就是:自立自强,科技逐梦,奋斗才有未来!”

拙于谋身的严谨学者

在我的心目中,王小谟院士除了科技报国、功在千秋的战略科学家的高大形象,也是一位学术造诣深厚、甘为人梯、不断提携后进的严谨学者和令人尊敬的长者。我2013年开始参与工信部电子科技委的工作,王小谟院士当时担任电子科技委副主任兼秘书长,他每年亲自主持科技委相关课题的研究。从课题立项开始,他总要先与各位委员深入交流,与产业主管部门深入沟通,了解产业行业热点和研究需求,然后再慎重论证确立相关课题;在课题研究阶段,他除了细致的提出研究要求,与各课题组及时联络,了解研究进展情况,还亲自组织相关专家参与重要课题的研究,然后再细心地组织好课题的中期评估和结题评审。严谨务实,从不含糊,对研究不深入、不符合要求的课题,他都明确提出修改意见,要求补充研究。

我记得我在连续4年主持电子科技委产业政策组的研究课题时,他多次耐心地跟我及我们研究团队谈到,产业政策课题,一定要多做调研,深入了解企业行业的痛点,切中要害;观点要新,数据要真,数据一定要核准,要做好测算验算;提出产业政策建议,一定要实,不要大而全,能拿出一两条真正管用的、可操作的建议就很好。如此细心指导,让我及研究团队受益匪浅,印象极为深刻。王小谟院士学术造诣深厚,甘为人梯,极其重视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技术人才的培养。2002年前后,他在引领我国雷达技术不断创新、形成一系列重大成果的基础上,牵头主编出版了《雷达技术丛书》,不仅成为电子信息类高等院校本科和研究生的专业教材和参考书,而且成为雷达技术相关领域各类人员的必读书,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和发展。

2021年6月22日上午,我率电子工业出版社相关编辑去北京西山脚下王小谟院士办公室拜访。我表达诚挚问好之后即开门见山地谈到,王院士主编的《雷达技术丛书》,电子工业出版社在2005年将16个分册全部出齐;16年来,这套丛书在雷达技术相关领域产生深远影响,荣获各类奖项,成为电子社专业图书品牌,至今仍是不可超越的技术经典;期望在王院士时间方便的时候,对这套丛书进行修订再版。

当时已届82岁高龄的王小谟院士,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他马上接过我的话,充满兴致地说,电子社出版的《雷达技术丛书》与市场上众多关于雷达技术的图书不同,它是2002年前后我国雷达技术取得系统创新突破之后,基于自主技术研发成果而精心总结出版的一套技术丛书,既侧重自主创新,又侧重具体技术与研发制造,确实是非常实用的技术丛书。他还亲自编写了《监视雷达技术》分册,当时活跃在雷达与电子信息领域各环节的顶级专家都参与了丛书分册的编写,丛书对我国雷达技术和电子工程技术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总结。王院士充满感慨地说:“当时编撰这套丛书非常辛苦,要求也高,书中都是我们国家自己的成果,凝聚的是我们第一代雷达人的心血。”王小谟院士认为,16年后,对这套丛书进行修订,确实很有意义,“现在修订丛书,丰富和修正原有内容,增加新兴技术,既能满足新一代读者的期望和要求,也能促使自主顶尖雷达技术相关知识和经验的传承”。

此后不久,王院士便与电子社编辑团队一起对丛书修订的具体细节进行了讨论安排,明确修订方案后,又亲自联络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10多个单位的近50位新老专家,动员他们挤出时间,参与丛书的修订和编写。在2021、2022年新冠疫情严峻时期,他依然多次来到电子工业出版社,出面主持丛书编委会,逐一落实丛书各分册书稿的执笔修订者或撰稿人,以及审稿专家,细致地讨论明确各分册的内容提纲和修订、编写的时间表。他还积极支持丛书参与国家出版基金的申报,对于丛书最终得到基金支持并被列入中宣部重点出版物,他感到非常欣慰;要求出版社一定要组建优秀编辑团队,做好丛书书稿的督促和编辑加工,推动丛书尽快顺利出版。就在今年春节前后,王院士还专门联络审定了丛书编委会名单……

如此热情的参与和投入,如此细致的计划和安排,让电子社每一位编辑都深受感动,深受教育。在新版《雷达技术丛书》即将编辑出版之际,惊闻王小谟院士离世的噩耗,大家深感悲痛和惋惜。回忆起与王院士交流讨论的各个场景,我和电子社同仁对王院士“树高远之志向,走踏实之步伐,行专一之梦想”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表示更加无比的景仰和发自内心的钦佩,为王院士耄耋之年仍坚持工作在科研一线,谋划和推动我国雷达技术创新和预警机事业发展的报国情怀而深受鼓舞;大家都表示,一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配合各位专家学者,把《雷达技术丛书》的修订工作做好,真正把这套丛书编成经典之作,以告慰王院士的在天之灵;并将经典作品和感人事迹作为传承,更好地激励各界读者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投身祖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力量。

哀哉复哀哉,国士一朝驾鹤去;壮哉并伟哉,精神长存浩乾坤。王小谟院士“工于谋国拙于谋身”,一生选择“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忽略个人安危和健康,风高亮节,国士无双。回想起自己向王院士请教交流、得到王院士指点的各种画面,仿佛如昨,悲从心来,痛苦难抑,匆匆写下幾行文字,留下纪念,愿先生安息,名垂千古!

(本文作者系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辑兼华信研究院院长、《中国信息化》杂志社长)

猜你喜欢

科技委预警机丛书
空中指挥所——预警机
“人梯书库”丛书
艺术创想丛书
以创新发展为引领的航天院所科技委智库运行机制探讨
科技委工作创新探索与实践
艺术创想丛书
合理构建航空发动机科研院所科技委工作体系
《社会组织培训教材丛书》简介
“罗斯福”号航母首次弹射并回收E-2D“先进鹰眼”预警机
江苏省矿业协会科技与外事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南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