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码双螺旋DNA中的“海淀范儿”

2023-05-30王彩玲

中关村 2023年3期
关键词:海淀海淀区营商

王彩玲

被称为“生命”的“双螺旋”是海淀中关村的地标,喻示着海淀不断向上、勇攀高峰的发展轨迹,也象征着海淀生生不息的创新精神。回望过去五年,海淀区始终保持营商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螺旋”式上升。

2018年以来,北京市海淀区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生命线”来抓,立足机制创新,坚持问题导向,集中攻坚、靶向发力、精准施策,奋力书写优服务、耕沃土、聚动能、纾企困、暖企心的“海淀答卷”,全力以赴为企业纾困解难,以永不停歇的开拓者姿态,跑出了令世界赞叹的“海淀速度”,企业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用“如沐春风”的发展环境换来了经济腾飞的“百花齐放”。

“长安链”链起千项政务服务海淀营出“智慧范儿”

网上办、就近办、集中办、码上办、协同办、主动办、即时办……五年来,海淀区不断放出“营商大招”,高精尖产业蓬勃发展,GDP总量连年攀升,2022年GDP总量突破1万亿元,这一加速度的背后,是海淀區营商环境建设高歌猛进、披荆斩棘的最好注脚,是敢为人先、先行先试的生动实践。

作为国内首个自主可控的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正在它的诞生地——中关村发挥巨大能量。多类数据“链”上共享,线上线下服务协同,实现全区信息化系统的目录索引,打破部门间数据壁垒,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实现了“全流程”覆盖,达到“减材料、减时限、减环节、减跑动、促网办”的改革效果,显著提升了政务部门办事效率和群众的满意度。在海淀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平台上,身份证、户口簿、营业执照、婚姻信息、专利证书信息等14类国家级数据、24类市级数据、6类区级数据,在“长安链”上应用核验。目前已促成609个政务服务应用场景落地,累计实现全区1891个事项实现全程网办,平均减少办事人提交材料40%以上。

同时,一系列“智慧营商”措施如同DNA传送到政务工作的各个神经元点,一个又一个的璀璨成果成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坚实支柱,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全市最早实现住所标准化登记“零材料”、率先实现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印章同步发放、首个24小时智慧办税厅启动、推动公共资源交易过程电子化、开立全市首单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政府采购项目投标电子保函、在全市率先实现食品经营许可“云”核查、发出全国首张加载“市场主体身份码”的营业执照、首次推出首都企业档案“容e查—电子档案拷贝”服务、最早在全市上线知识产权电子卷宗、“一键上诉”系统在全市率先引入“机器人跑单”高效办、多举措建立智慧大厅、同时在全市率先建立一站式“智慧药柜”,实现智慧医保新模式。

“高精尖”成为发展新引擎海淀营出“创新范儿”

海淀犹如一个超级磁场,吸引资本、技术、人才在此聚集,形成化学反应,从引领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到高科技产业集群崛起,在这片4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敢为人先、先行先试的创新理念,让海淀始终走在全国创新发展的最前沿。

截至2022年底,海淀区共有企业25.3万家,目前海淀已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约1万家,占全市的35%;2022年,海淀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研发经费支出达到2038.3亿元,同比增长7.8%,占全市52.7%;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约740件,是全国的近25倍。

海淀区始终以“高精尖”产业体系布局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拥有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914家,占全市的35.7%;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5家,约占全市的45%、全国的3%;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8家,占全市的27.7%;独角兽企业51家,约占全市的四成。高精尖产业成为主力支撑,信息、科研、金融三大产业占比达到66.9%,其中信息业比重由2017年29.8%提高至2022年44.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50%。作为全球科技的一片沃土,海淀区一直被称为互联网的“宇宙中心”,只要是你叫得上名字的互联网公司,几乎全都在海淀区设了总部或分部。每年一届的中关村论坛也正逐渐成为科学家的盛会、科技交流合作的平台、重要国际交往的窗口。

为企业吃上“定心丸” 海淀营出“暖心范儿”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发展的新引擎,那么软环境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为了营造暖心的营商环境,让企业轻装上阵,海淀出台了一项项助企的硬核措施,不断给企业“降压”“供氧”“输血”。

为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困境,海淀区于2020年上线财金协同平台,众多海淀的中小微企业通过该平台获得实实在在的资金支持,一路发展壮大。截至 2022年底,该平台累计注册企业 1903 家,共帮助 731 家中小微企业解决 945 笔贷款融资需求(信用类占52%,担保类占28%);发放贷款总额 34.64 亿元,户均贷款额为473.91 万元,吸纳就业44523人。除了“帮贷”“助贷”,全国首家小微企业续贷中心也在海淀落地。2021年以来,海淀续贷中心实现与首贷中心、确权融资中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心统筹协同发展,构建起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新格局。截至目前,续贷中心受理续贷申请19726笔,金额达727.6亿元。

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海淀区通过精准发力、靶向施策、跟踪服务,主动帮助企业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最大力度帮助企业应对疫情变化冲击。2022年全区1.28万户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享受增值税留抵退税164.9亿元,15.6万户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享受“六税两费”减半优惠23.2亿元,7120家企业获得房租减免12.8亿元,近7000家企业缓缴20万名职工社会保险费28.8亿元。

先试先行服务“两区”海淀营出“国际范儿”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产业基础雄厚、创新生态完善、营商环境优良,近年来,海淀区以优质的投资环境、领先的改革创新等优势吸引着众多外资企业、研发中心纷纷在海淀落地生根,成为外资在京投资的主要选择,也成为世界各国青年到北京创业的首选之地。开展“两区”建设两年多来,海淀区交上了优异答卷,也更加凸显了海淀区创新基因优质、创新能级高、高精尖产业特征显著等特点。

海淀区不断持续深化区块链应用,实现北京进出口企业在京津冀跨境贸易数据“上链”。同时,海淀组团的“创业投资基地”和“科创金融会客厅”正式落地;着力推动外债便利化试点政策的落地办理,目前海淀区39家企业办理便利化外债超50亿美元,每年节约利息等财务成本超13亿人民币。

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两区”建设以来,共计新增“两区”项目979个,其中外资项目240个,占比24.5%。通过“两区”建设的带动,截至2022年12月,实际利用外资63.7亿美元,同比增长2.0%,全市占比36.6%,位居全市首位。2023年1月,海淀区新增项目数122个,占全市新增项目的两成以上;落地项目83个,预计投入资金约143亿元人民币;新增项目数及落地项目数位居全市第一。

此外,针对外籍人员子女教育以及医疗问题,海淀不断深化国际教育、国际医疗体系建设,成立海淀区第一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所有中小学及幼儿园向在京常驻外籍人員子女放开。全市首家共享“Medical Mall”模式医疗健康综合体“光合健康荟项目”在海淀落地,该项目旨在休闲、舒适的空间环境中,构建一个共享医疗技术、医疗设备、共享信息化、共享客户的医疗服务平台,实现深度的资源与流量共享。

全方位支撑产业发展海淀营出“硬核范儿”

“海淀样本”示范效应不断凸显的底蕴在哪里?源自于法治、资金、人才等方方面面强有力的硬核支撑。

良好的营商环境离不开法治的力量。作为科技创新的高地,海淀区每年产出的知识产权成果数不胜数。中关村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备案单位共1802家,如何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成为海淀区面临的一大课题。海淀区围绕这一时代课题,不断释放法治建设新红利,以“全链条”的司法保护守护着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创业热情。2018—2022年,法院审结知识产权案件累计3.4万件。

企业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在资金层面,海淀区各部门为企业保驾护航,让众多企业着实觉得踏实。2022年10月,中关村科创金融服务中心在海淀挂牌成立。科创金服中心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集成打造科创金融综合服务体。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近年来,海淀推出“海英计划”,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双站”建设,以“人才E+”工作站为载体,推出“1+3”人才服务计划,打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建设外国人出入境服务厅,实现外籍高端人才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两证联办”。同时,中关村新阶层人才创新中心在海淀区中关村创业大街正式揭牌,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聚势而强。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征程,海淀区将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营商环境建设也踏上了新的赶考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未来,海淀区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继续“精雕细琢”营商环境,以服务企业发展为己任,在一棒接一棒的改革接力跑中“将营商蓝图绘到底”,让更多优质项目、企业跃入区域发展蓝图之中,一起迈向新征程,谱写新篇章,开创新时代!2023,我们再出发!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猜你喜欢

海淀海淀区营商
海淀职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海淀区总工会召开第十六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
海淀区总工会召开“五一”节前警示教育大会
“海淀青少年们,欢迎回家!”
停课不停学 海淀青少展风采
海淀区科技主题公园建设与思考
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
北京市海淀区西颐小学
打造营商环境邀您共同参与
海淀 “一盘棋”统管区域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