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弘扬伏羲文化精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3-05-30卢军伟

百花 2023年3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

卢军伟

摘 要:千百年来,羲皇故里天水,始终流传着丰富的伏羲文化原始记忆,亦有诸多关于伏羲的记载、传说和文物考古发现,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伏羲文化,唤醒、重构和刻写关于伏羲的记忆,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笔者经过深入研判,为助力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了对策和方案。

关键词:伏羲文化;协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

伏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其刚柔相济的变通精神和包容求同的和合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殊途同归、不谋而合。天水境内流传有多个版本的伏羲故事,被群众口口相传、代代传承,对伏羲的祭祀活动更是由来已久,伏羲也被认定为是发源于天水的中华民族共同祖先——“人文始祖”。如何依托对伏羲文化的研究挖掘,讲好伏羲故事,弘扬伏羲文化,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各族人民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伏羲始祖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一)伏羲文化在天水

伏羲是天水第一个重要历史人物,天水人敬称其为“人宗爷”,伏羲庙也被称为“人祖庙”。甘肃以东黄河流域各省的伏羲庙星罗棋布,据刘雁翔先生考证,全国14省有82处伏羲庙,其中甘肃7处,有3处在天水。[1]天水市秦州区伏羲庙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间(1483—1484),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经过第九次重修后,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保存至今。秦州伏羲庙自明代设立,礼部特制标准祭文由地方官负责祭祀,一年两度,一祭三日,礼乐齐备,隆重而神圣,秦州自此成为全国性的伏羲祭祀中心。[2]秦州伏羲庙因其规模最大、历史悠久、形制独特,全国无出其右,号称“中华第一庙”。伏羲庙牌匾充分体现了人们对伏羲的认知:“开天明道”“与天地准”“一划开天”“肇启文明”“开天立极”“开物成务”等,不一而足。

伏羲的活动区域主要在黄河流域,伏羲的传说和故事在我国多个民族中都有传播,官方和民间对伏羲文化的记忆、传承、弘扬都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度。迄今发现西汉以来伏羲、女娲交尾形象画像砖、画像石、绢画300通(幅)之上,分布范围广大,在新疆吐鲁番盆地唐代墓葬、吉林集安高句丽墓葬亦多见。[3]天水出土的诸多文物也能很好地印证伏羲故事:武山县、甘谷县先后出土的人面鲵鱼身纹饰彩陶瓶,被认为是伏羲“人首蛇身”形象的艺术写照;有学者认为,甲骨文中的两“虫”相并的字形,是抽象化的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像;位于天水市秦安县境内的大地湾遗址,包括了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层文化五期文化,历史年代从距今7800年一直延续到距今4900年,正好涵盖了燧人、伏羲及炎帝时代的早期。

秦州区伏羲庙每年大型的祭祀活动有三次,分别是春秋民间祭祀和公祭伏羲典礼。农历正月十六春祭伏羲活动最为庄严隆重,相传这一天是伏羲诞辰,历朝历代都有举行祭祀典礼,清中期开始由民间士绅为主要成员的秦州“上元会”主办。[4]时至今日,严格规范的祭祀程序和礼乐制度已然成形,春祭伏羲活动共有十项内容,分别是出告文、取水供圣、迎神、出榜文、安神、领牲、献毛血、迎献饭、祭祀典礼、送神。正月十五日晚至正月十六日凌晨进行的祭祀典礼是春祭伏羲活动的高潮,届时天水人都会身着节日的盛装,熙熙攘攘前来伏羲庙“祭人祖”“朝人宗”“拜伏羲”,盛况空前。农历七月十九日由民间举办秋祭伏羲典礼,规模略小。每年公历6月22日,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国侨联和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公祭伏羲大典,邀请海内外华人来天水寻根问祖、祭拜伏羲,这是天水弘扬中华文明、传承民族本源文化的具体实践。伏羲已然成为这座城市的人们共同的历史记忆,深深积淀于生产生活之中。

(二)尊崇伏羲的历史传承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虽然伏羲的事迹众说纷纭,但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史籍考证,追遡中华文化根源都会提到伏羲文化。有关伏羲的记载,自先秦时期起,就出现在《管子》《庄子》等诸子百家典籍之中,秦汉时始被纳入中国古史体系,以后诸代均有记述、史不绝书。[5]按照古代祭礼,百姓没有祭祀资格,只允许有品级的贵族官员祭祀神灵。据史料记载,秦汉及之后历代京师都设有祭祀伏羲的祠宇。秦汉、隋唐五代均以“三皇之首”之礼祭祀;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长安建三皇庙,其中就有伏羲庙,后来又确立了三皇祭祀的规范;北魏一朝多有祭祀伏羲的专庙见于史籍;金代诏命在陈州、秦州卦台山等地定期祭祀伏羲;元代诏命全国通祀三皇,大兴三皇庙;明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下诏废止了其余各地的三皇庙祭祀,只在陵寝(河南陈州)进行;清代在京师阜成门内建历代帝王庙祭祀伏羲,国家层面对始祖伏羲的祭祀持续到宣统二年。[6]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史上,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无一例外都十分尊崇伏羲,伏羲文化是中华大一统政体的重要精神支柱。

二、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集中体现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是一种民族意识,既包括民族的文化认同,也包括利益认同和命运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多元一体的辩证关系,处理好这种辩证关系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搭建“大统战”格局和促进民族关系发展的新思路、新方向。秦汉以后的历代贤哲学人和统治阶层,皆以伏羲、女娲的事迹及其文化创造活动为基础,按照自己的需要,不断演绎演变和增益扩展,持续扩充伏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逐渐形成了源远流长、内涵深奥的伏羲文化。[7]这也使得伏羲文化成为由各民族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中华文明本源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共同体,也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8]以伏羲文化为代表的“和”“合”文化,在全国多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具有重大影响,是各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文化因素,其所蘊含的“追梦”“创造”等精神是中华民族追求团结进步统一的内生动力。中华民族由多元汇聚到一体,上古中国由万国林立到走向大一统,无不缘于伏羲文化。伏羲传说传达了一个共同的文化信息——中华文明的同根性,这个“根”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体认同感。伏羲文化从其诞生开始就具有高度的统摄和融合功能,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的历程,同时伴随着大量的民族融合过程,但由于伏羲文化具有高度的统摄功能,不同区域的族群或民族最终能够融合到中华文明体系当中,形成今天的中华民族共同体。[9]

伏羲和伏羲时代虽已成为过去,但伏羲的精神仍在中国人的血脉中传承。延续对伏羲的崇拜,其实就是中华民族对文明和进步的礼赞,对劳动和创造的肯定,对无私奉献者的感恩,这与我们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育传承民族精神,建设富强文明和谐国家的时代精神是相一致的,对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中华民族被公认为是“龙的传人”,伏羲文化包含的“龙马精神”“龙图腾”,成为中国人的象征和中国文化最鲜明的标志。[10]龙图腾代表伏羲部族征服融合各部族走向文明强大,是包容、吸纳、相互认同上古图腾崇拜的典型体现,是伏羲部族求同存异、美美与共、和合大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塑造,这种精神力量是伏羲部族不断走向强大的有力支撑,成为根植于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百折不挠、奋进崛起的力量源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

三、弘扬伏羲文化与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作为关系到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关系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要事来抓,将其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全社会已达成共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抓紧抓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各族人民平等互爱、亲如一家。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党中央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布局,成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进方向和根本遵循。天水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作为羲皇故里,更应继续以传承弘扬伏羲文化为抓手,通过对伏羲始祖文化传承创新区的建设,以增强文化认同为目标,在各族群众中构建共有精神家园。

(一)紧抓产业振兴这一核心,夯实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化解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重点方向,也是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立足点和生命線。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对现有资源跨部门、跨行业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要不断提升伏羲菜系质量和品位,满足游客多样化味觉需求,持续改善游客住宿体验,发展壮大文旅企业,加大伏羲文化“伴手礼”创意研发力度,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住、玩得嗨”;要切实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凝心聚力、同心同向谋发展,聚集优势产业,齐心协力打造伏羲始祖文化传承创新区。通过伏羲文化产业振兴,提高群众收入,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着力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向好发展,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和扎实基础。

(二)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心向背决定着民族工作的成败,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民心。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只有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才能拆除言行中、心理上有形无形的墙,加强融合发展、互通有无,实现气息相通、荣辱与共。充分尊重各族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广泛开展伏羲文化主题宣传活动,传承弘扬伏羲文化,推行市民积分管理制度,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参与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中。激发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三)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提高社区治理能力

创造共居共存、共学共事、共乐共生的社会条件,是加强民族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确保民众在村务和社区基层治理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等基本权利。从生活娱乐、吃穿住行、生老病死等日常事务入手,用心、用情、用力处理好邻里关系与民族关系,深化交流合作、互通有无、资源共享,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伏羲文化的认同,增强各族群众的相互认同。社会各界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四)紧抓伏羲文化宣传交流,促进各族群众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要聚焦伏羲始祖文化认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举,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步实现物质富有和精神富裕,不断夯实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强大基础。坚持以伏羲公祭大典为载体,推动海峡两岸交流合作,打造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高质量办好伏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活动,深入挖掘和广泛宣传伏羲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充分运用各类现代媒体、文艺作品和群众性文体活动,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群众听得见、看得懂、摸得着的伏羲文化相关活动,从而推动各民族在同根同祖意识下的文化交流互鉴和融合发展,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始祖文化的广泛认同、深入理解,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在各族群众心灵深处。

(五)紧抓党建引领,不断强化“五个认同”教育

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本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做好所有工作的政治保障。要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向深入,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夯实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努力开创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四、结 语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将其进一步铸牢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新的历史时期,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的决策部署,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指导,结合对伏羲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发展,坚决做好夯实群众基础、社区治理、政治保障等基础工作,为全面实现21世纪中叶的发展目标,推动中华民族凝聚力量、共谋发展,成为更加强有力的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甘肃省天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2年度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甘肃省民间传统节日所见中华文化认同研究》(项目编号:22ZC2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刘雁翔.中国伏羲祠庙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2] 马雪莲.伏羲祭祀变迁中的文化内涵分析[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58-62.

[3] 刘雁翔.正史伏羲资料撮录解读[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6,36(6):42-47.

[4] 刘雁翔.伏羲庙志[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3.

[5] 雍际春.论伏羲文化的演变与内涵[J].甘肃社会科学,2008(6):67-70.

[6] 天水市地方志办公室.天水市志(1985-2010)[M].北京:中华书局,2019.

[7] 雍际春.阴阳变异 和合大同:试论伏羲文化与中华人文精神[N].天水日报,2022-03-11.

[8]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9-09-27.

[9] 卞成林,刘金林,周金衢,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层经验与底层逻辑:来自广西基层治理成功案例的启示[J].广西民族研究,2021(4):36-44.

[10] 王剑.论中华民族共同先祖的确认:兼及“羲黄文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85-88.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索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到中华民族实体建设
“共同体”语义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发现”中华民族:从文明帝国到主权国家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治建构:基础、路径与价值
1931年—1945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
论四个全面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帕措”组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探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复合互嵌格局与多元一体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