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戏

2023-05-30姚文冬

小品文选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上半场下半场悲剧

姚文冬

都说“人生如戏”,仔细想想,我们活了一辈子,还真像是演了一辈子戏。

演員在舞台上表演,无不对观众的叫好心怀期待,尤其是紧随其后的那一波掌声,很像是一记惊雷后,“哗哗”下起了瓢泼大雨,感觉酣畅淋漓。当然,也难免被观众叫倒好,还伴随着嘘声、嘲笑,甚至有人哄嚷着让你下台。这恰似走夜路,身后传来一声惊悚的怪叫,彼时,四周阴冷,清凉的月光像水泼在身上。我觉得,这有点像我的职场生涯。也难怪,谁的人生不是毁誉参半?

其实,无论多大的角儿,也都被叫过倒好,还真有被轰下台的。而无论多小的角儿,也同样能收获叫好和掌声,起码有的戏本身就好、唱腔设计也好,他只需循规蹈矩,掌声便不请自来。这是沾了剧本的光。可见,人生的顺畅、成就,与平台、运气密切相关。

演员扮上妆,就由不得自己了,不管愿不愿意,都要按部就班地演下去。到了舞台上,便自觉地将自我植入了角色,无论外形、内心,都不再是自己。这也很像人生,有不少人因为执着而忘我,因为执迷而失去自我。前者是敬业,后者是贪恋。

戏是事先知道结局的。演员无力改变结局。那个演陈世美的老生,明知戏的结尾,他将成为包公的铡下之鬼,但他却不能演到中途悬崖勒马。要不怎么叫戏呢。戏在古代被称为“传奇”。如果陈世美不喜新厌旧,与秦香莲举案齐眉,不离不弃,就不成为传奇,就没戏可演了。少数人的一生波澜起伏,充满传奇色彩,这多是伟人、名人的人生,绝大多数人则相信平平淡淡才是真。

一出戏演完了,角色“死”在舞台上,但下一次再演,角色又“活”了。所以,舞台上的生死离别都是假的,不必担忧落泪。然而,人生这出戏散了就散了,不会再有下一次。假如人生能从头再来,命运就一定完美了吗?也不见得。重现的人生,很可能无法逃脱生活的巢窠,一出又一出,总像台上的角色重复着相同的命运。要不,为什么千年前的人间悲剧,如今还在上演?因此,活着就活在当下,冷也好,热也好,苦也好,甜也好,活好就好,可别期待什么来生。

虽然无法经历下一次人生,但后人却能看见前人的完整一生,索性将它当成是自己的,那岂不就是现成的经验、教训,正好借鉴,修改自己的人生剧本?可惜,很多人却并不过脑子,只因他们都太爱当观众了。你演你的,我看我的,光顾着看热闹,哈哈一乐,完事。这就是,人们总苛求戏剧的教育功能、警醒作用,却忘了人生这出戏,比舞台上的戏更耐人寻味。

人生虽没有第二次,但一次人生却可分为上、下两个半场。譬如以五十岁为界。上半场,先暖场,再拼搏,然后高潮,在学业、爱情、事业、家庭、子女等“折子”里磕磕绊绊,这些都是人生的重要情节,每一折都相互关联,又能独立成为“折子戏”。而到了下半场,好像就没什么好戏可演了,退隐、衰老、疾病、去世,是下坡路,是失去,是孤独和落寞,仿佛剧情急转直下。岂不知,人生的下半场,等于给了我们重新活一次的机会,上半场的遗憾恰好能在下半场弥补。下半场人生更有嚼头,不是有那句话吗——“好戏在后头”!概因,结局一般都安排在下半场,你的一生是悲剧,还是喜剧,落幕才见分晓。所以下半场更不好演。

说个演戏的特例。有的演员,能在同一出戏里,分别扮演两个不同的角色。比如,荀慧生先生的《红楼二尤》,他前半场演尤三姐,后半场演尤二姐,两个角色,一个泼辣,一个懦弱,他都演得传神,宛若两人所演。悲催的是,这姐俩都是悲剧角色。而另一出戏《勘玉钏》,他前演俞素秋,后演韩玉姐,这个戏剧情复杂,一波三折,上半场是悲剧,余素秋自杀了,后半场是喜剧,韩玉姐喜结良缘,非常奇妙。一人两角,是演员有本事。人若能在一生中扮演两个角色、拥有两种命运,也算是奇人。

是戏总要散场。演员卸了妆,下次还有粉墨登场的机会;而人生落幕,则是永远的告别。那时才明白,我们与这个世界,不过是匆匆一瞥,比一场戏还短。

选自《今晚报》

猜你喜欢

上半场下半场悲剧
伟大的悲剧
出海:潮玩发展进入下半场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智能驾驶的下半场
共享单车下半场
光伏电站下半场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