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贤:希望成为更多人的“伞”

2023-05-30王海珍

中华儿女 2023年1期
关键词:从江县大歌财经大学

王海珍

侗族女孩石贤是个爱笑的女孩子。她总是笑眯眯地出现在镜头里,不论是在产品展示会上,还是和绣娘在一起,都能看到她明朗大方的微笑。这位90后的姑娘,8年前便开始投身民族文化传承事业,一直为传承侗族文化努力着。

1994年,石贤出生在贵州省从江县月亮山的一个侗寨里,村寨四周群山环抱、古木苍翠、人们生活简单纯朴,宛若世外桃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小生活在幽远宁静的山野田园里,石贤的骨子里印刻了深深的家乡烙印。

石贤的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母亲在家务农。父亲任教的学校在更为偏远的村寨,当时因为没有通路,父亲只能走山路往返学校和家之间。如今通车后,从家前往父亲任教的小学需要驾车四个小时。“父亲当年一趟走下来,得走多长时间啊”,石贤不敢去想,记忆中常常是三四个月见不到父亲的面,只有寒暑假父亲才能回来,开学后,又会在天蒙蒙亮的时候离开,留给石贤的是一个匆匆的背影。

刻苦努力的石贤不负众望,2013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也是在那一年,石贤遭遇了人生中最深切的苦痛,敬爱的父亲因意外离开人世。猝然而至的噩耗在这个年轻姑娘内心投下多么深重的悲伤,没有人知道,或许她自己也需要很多年后才能回望。但是石贤知道,生活还要继续,她需要更加勇敢与坚强。记忆深处,父亲高大的背影成为支撑她继续前行的力量。

高昂的学费成为摆在石贤面前一道坎。得知石贤的家境情况后,“中国茅台·国之栋梁”希望工程圆梦行动为她提供了5000元助学金,最终,石贤来到了南京财经大学报到。

自小生活在侗乡,石贤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着深深的自豪感和认同感。热情开朗的她积极投身校园各种文化活动,每每有重大表演或活动,石贤总会拿出她珍爱的民族服饰穿在身上,亭亭玉立、俏丽活泼,成为校园的一道美丽风景线。在学校,她参加过多次如“外研社杯”英语演讲大赛等校级大型赛事、主持过多次校际社团活动。先后被评为“优秀学生会干部”“优秀共青团员”等。繁忙的学业与课内活动之余,她还努力勤工俭学,时刻践行着“自谦、自信、务实、超越”的校训。

2014年,上大二的石贤参与暑期社会实践,回到家乡调研,看到了家乡少数民族文化尤其是侗族文化的日渐式微,曾经萦绕不绝的天籁之音——侗族大歌,在当代青年群体中却鲜为人知。具有强烈民族認同感的石贤意识到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她开始大量走访,查阅资料。

在寻访中,她对侗族大歌有了更深的了解——侗族大歌历史悠久,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由以黔东南为主要区域的侗族地区的民间演唱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相比其他民族,侗族民众的生活区域无处不歌、无人不歌、无事不歌、无时不歌。在侗歌中,不仅要有历史的追溯,如人类起源、民族源起、祖先迁徙等,而且有对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写照,如侗风侗俗、男女婚恋、农事知识等。歌词蕴含并积淀着这个民族特有的生产与生活经验,因侗族大歌涵盖了族群历史、生产经验、社会交往、道德伦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被誉为侗族人民的“百科全书”。

“汉族有书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这首侗族歌谣形象地说明了歌声在侗族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侗族尽管没有文字,但他们有保存民族记忆和经验的独特方式,即“以歌为媒”或“以歌替书”。它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而且是侗族历史文化传承载体。侗族的历史文化,以歌的形式一代一代地进行传承。2006年,侗族大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该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尽管人们已经意识到了侗族大歌的珍贵,但在时代日新月异地发展、现代文明和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中,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面临严峻考验,一些著名歌手、歌师已年过古稀,许多侗族大歌正随着这些歌师的老去而流逝。而且,随着农村“打工潮”的影响,年轻一辈侗族人几乎全部出去务工,和侗族语言及其传统文化日益隔膜,无人再学侗歌,即使学了,也只是皮毛而已,许多大歌已经失传。侗族大歌传承日渐式微,面临着严峻考验。

石贤和她的伙伴们通过大量调研、分析,撰写出一篇《关于侗族大歌“隔代传承”的可行性研究》论文,并获得黔东南社会科学研究所刊登。文中系统地归纳了侗族大歌衰落的主要原因。越是了解到侗族大歌的辉煌灿烂,越是为它的式微感到痛心,侗族血脉传承的基因以及家乡丰厚的文化积淀加载到石贤肩上,让她有了一份庄重的使命感。内心隐隐有一个声音传来,要为侗族文化的传承做些事情了。不仅仅是发现问题,还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石贤知道,仅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能做的有限,她要发动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和传承侗族文化这件事情上来。在学校,她创建“古梦清泉侗族文化传承志愿团”,招募对侗族文化感兴趣的小伙伴,她深知,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志愿团建成后,她又带领团队成员研究设计实地传承方案,形成“古梦清泉——少年侗歌班”计划,并于2015年暑假又回到贵州,实现了实地研究,得到当地广泛支持和赞誉。在开展实地研究的同时,她还积极促成校地合作,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与贵州省从江县团县委、县妇联签署了“大学生志愿实践基地”,为今后的东西部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少年侗歌班也获得从江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的认可,授牌“侗族大歌保护项目”。

在走访中,石贤得知当地山村学校的艰苦条件后,还通过学院学生会,联合社会义工组织一起走访贫困学生,为学生提供点对点帮扶。古梦清泉团队获评南京财经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校级十佳团队、十佳风尚等,石贤也被评为学校年度杰出人物——“南财好青年”。在2015年团中央举办的“寻找百强”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评选中,古梦清泉团队荣获“优秀团队”称号(全国第13名)。多家知名媒体纷纷报道古梦清泉的活动情况,江苏文艺广播特邀古梦清泉录制了一期以侗族大歌为主题的电台节目;在南京电视台主办的“南京好人365”活动中,石贤也备受关注,获评“南京好人”并受到多家媒体的采访报道……

褪去媒体光环,在大学校园里,石贤还是那个学习认真,爱笑的侗族女孩,但有些事情经历了就是经历了,它深深地沉淀下来,成为她的一部分。当很多同龄人还在为自己未来的选择迷茫时,她已经明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把事业的蓝图与人生的规划都与侗族文化传承紧紧相连。

大学毕业后,石贤选择回乡创业,让商业力量加持侗族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热爱它。

这个走出大山又重回大山的女孩创立了卧松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从事少数民族非遗创意产品开发与销售,致力于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公益发展相结合,带领当地民族群众通过非遗产业实现创收。

创业之初,缺少启动资金,她向家乡从江县申请了大学生创业贷款十万元,她也是从江县第一个申请创业贷款的大学生。家乡的支持给了她无穷的动力,她和她的创业团队开始全力以赴,开发具有民族特性的文旅周边产品,以商业为载体,让侗族文化走向更多人。

尽管已经从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毕业,但石贤和南京的故事还在继续。她创办的“古梦清泉侗族文化传承志愿团”在学弟学妹们的手里持续接力,每年都会有南财的学子们来贵州从江县做文化调研,前往古村落小学参与支教,组织当地的村民传唱侗族大歌,一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南京财经大学也与从江县合作共建实践基地,精准聚焦从江县教育文化扶贫。

为让古老的民族非遗被更多人所熟知,她在南京打造民族非遗传播基地,主要负责非遗产品和民族文化展示、推广。南京在无形中成了她的第二故乡,也成为支撑她事业的一个动力源。

石贤说,目前公司的销售主要通过各大展会和特色销售窗口,因为民族属性的文化产品需要有很强的浸入感。石贤和她的企业目前已经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香港裕华国货集团专场订货会等大型活动中崭露头角。

与此同时,在文化传承事业上,公司也与江南大学、南京财经大学、贵阳人文科技学院等院校达成合作,共同助力民族文化传承。“古梦清泉”项目也成功入围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科院、意大利国家时尚协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等共同举办的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

石贤不太善于说自己遇到的困难,她更愿意說的是感恩与感动,从上大学获得圆梦行动资助的5000元助学金,到大学遇到的一个个良师益友们,再至创业回到家乡,给予支持和关爱的家乡人……她都一一铭记。

她也忘不了在支教路上,遇到的一张张儿童的笑脸,还有参加文化交流展演过程中那些绣娘激动的眼神——她先后组织近百位民间艺人、绣娘和优秀学生代表到大城市参加文化交流展演、公益研学,很多绣娘也因此第一次坐上飞机,走出大山。她深知“知识就是力量”决不是一句空话,她就是因为考上大学走出大山,看到了另一个世界,而有了传承家乡文化的力量,因此,她一有机会就组织研学交流活动,让更多的孩子看到外面的世界。

她创办少年侗歌班传承世界非遗侗族大歌,联合母校南京财经大学、民间公益组织和社会爱心人士,通过暑期支教、捐资助学、云课堂等形式,先后向从江乡村小学和移民搬迁希望小课堂捐赠物资80万余元、资助贫困学生20余名、捐建乡村小学多媒体教室、爱心书屋等。或许,父亲凌晨匆匆赶往学校的背影也是她的的动力源泉。“十年前,在希望工程的帮助下,我走出大山,种下了理想的种子;十年后,某种意义上,我也成为了‘希望工程’,将理想的种子播撒在更多人心中。”在茅台学子的分享会上,她如是说,她曾经接受过别人的伞,如今,她希望成为更多人的伞,爱心就这样一程又一程传递着。

石贤背后有无数的支撑力量,生生不息的民族文化,家乡人的期待,团队的信任,师友的关爱……被感恩与爱充溢的女孩知道,创业路上,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唯有奋力奔跑,才能不负使命,让侗族文化渊源流传。

责任编辑 张惠清

猜你喜欢

从江县大歌财经大学
水天一色梯田美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从江县宰章水库料场开采方案优化设计
梯田稻熟
侗族大歌传承的结构
——基于从江县侗族大歌传承实践的分析
寻找最美校园 吉林财经大学
Research on financing strategy for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民间音乐类】 侗族大歌
贵州乡间斗牛
改善商品包装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