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赫 2.5万伏接触网上的“硬核”青春

2023-05-30安慧翔

中华儿女 2023年1期
关键词:工区硬核工友

安慧翔

“你回来,不要命啊!”湍急的洪水激流夹杂着工友们的叫喊声不断地在杜赫的脑海中反复浮现,突然的一脚踩空将睡梦中的他拉回现实。

杜赫缓缓地坐起身,在黑暗中摸索着打开了床边台桌上的手机。“02:36,离上班还早”,杜赫擦去额头上的冷汗,深吸了一口气,他记不清这是自己第几次梦到那年的抢险,也不敢想当时自己真的踩空,会是怎样的后果……

2012年,22岁的杜赫相继告别了“象牙白”与“武警青”,开始了从一名学生、武警战士向铁路职工的转变。“铁路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所以心理并没有太大的不适应。”回忆起10年前,杜赫淡然说道。与他一起的还有500余位退役战友,他们成为中国铁路呼和浩特铁路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呼局”)包头供电段第一代“接触网守护者”。但那时,杜赫与他的战友们都还不知道自己将面对的工作环境有多恶劣。

2012年是中国高铁里程碑式的一年,世界最快最长的高速铁路专线京广高铁全线正式运行,高铁建设浪潮席卷全国各地。同年7月,呼局管内包西铁路西安至延安段开行动车组列车。杜赫与战友们来到包头供电段管内的响沙湾供电车间。一到车间,即便是军旅出身的杜赫,看着眼前的场景也不由得心里一沉,响沙湾车间大楼已经被风沙打磨得老旧破陋,简易彩钢棚搭建的宿舍不仅没有电风扇、暖气,就连生活用水也要到两公里外的村庄打。

“白天热晚上寒,偏远工区补给难。斗风沙爬电杆,只想吃顿热汤饭。”这是早期流传在车间里的一首打油诗,朗朗上口的词句背后是身处沙漠腹地的第一代铁路接触网职工们艰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对于杜赫而言,除了生活上的困难,业务技能上的空白更令他急切和不安。“我们车间大多是退伍军人,那时很少见到和谐号动车,沿高速鐵路架设的接触网维修技术更是鲜有人会,大家只能跟着请来的师傅一点一点学。”

艰难岁月里,杜赫和工友们就像一头头“垦荒牛”,白天跟生产厂家的师傅在接触网下“偷师学艺”。到了晚上,在漏风的宿舍里,杜赫把大家集合起来,对白天所学的接触网原理结构、维修技术进行交流、总结。渐渐地,杜赫成为这群铁路“新兵”中的领头人。

2013年8月,仅仅工作一年的杜赫,因优异的工作表现全票通过竞聘,提升至鄂尔多斯接触网工区副工长岗位。一年后,他又调任响沙湾接触网工区,挑起工长重担。同事问他:“要怎么做才像你一样用两年时间去追赶寻常职工的四年培养期?”

23岁的杜赫想了想,挠了挠头幽默地说道:“就是有时候别把自己当人,把自己当开荒的牛。别在该努力的年纪里选择安逸”。

十年后的今天,已经是供电车间副主任的杜赫,答案依旧未变。

“高压电”专指一千伏以上的电压。对于普通人而言,这是令人生畏的存在,但杜赫早已司空见惯。作为接触网工,他每天负责的高铁动车车顶上方输电线中的任意一根,就可达到2.5万千伏。

2013年,杜赫第一次参加包头供电段接触网工技能比武。他和工友们第一次来到训练场另外一侧的铁路变电所内,看到巨大的变电器所连接着不远处铁路的高压电线,整天跟接触网打交道的杜赫知道这不是“好玩”的地方。正当他们转身准备离开时,杜赫猛然听到头顶传来一阵“刺刺”不寻常的声响,抬头望去,巨大的变电设备顶上竟然有几束湛蓝色的电弧。

后来经过老师傅讲解,交流电过大会产生电弧,是一种偶然性的正常现象。“那是我第一次听到那种声音,也是我第一次质疑自己能不能干好这份工作”,在训练场上打过枪、放过炮的杜赫,却对培训时偶然间产生的声音感到“毛骨悚然”。

之后一个星期,杜赫不再像之前那般热衷“上网”练习。

是的,他害怕了。在2.5万千伏高压电的面前,谁又能不怕呢?

“怕有什么用,我就是吃这碗饭的。”“静默”的一周内,杜赫在心里反复告诫自己。军旅出身的他不允许自己做“逃兵”。杜赫的脑海中始终有老师上课时说的话:“你们是包西铁路上第一代接触网工,你们的所作所为将深深影响后来人。”杜赫对于“第一代人”的定位是坚守、奉献和探索。他是这么理解的,也决定这么做下去。

想通了的杜赫决定追回“浪费”的时间,加紧训练。排除接触网故障,往往需要工作人员从一根接触网立柱底部爬到接触网上,实训场上五六米高的立柱,杜赫记不清自己爬了多少回。

临赛前一天傍晚,杜赫打算再练一次。一分钟不到,他便娴熟地登顶准备下一步作业流程,就在此时,曾经令他畏惧的声音再度响起。空旷寂静的训练场上,“刺刺”的电流声格外清晰,杜赫的双腿忍不住微微颤抖起来。

“顶住,坚持!”杜赫不给自己多想的时间,咬着牙将故障排除后缓缓爬下电杆。他记得,那天自己的衣服、手套内衬都湿透了,但是他做到了。比赛中,他拿到全段接触网工组第一名。此后的2016年全局技术比武,杜赫凭借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粗细的高精准徒手操作,一举斩获呼和浩特铁路局供电系统接触网工组第一。

如今,杜赫已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路优秀共产党员、全路技术能手、全国铁路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他依然活跃在接触网作业一线。

2012年7月21日,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中部的罕台川流域突降暴雨,暴涨的洪水将铁路线路上一座编号“供电24号杆”的接触网立柱底部冲出深坑。

接到出动命令,杜赫和工区所有的执勤人员顶着狂风暴雨出发了。

杜赫记得,大风卷着暴雨不断“砸”在他们的工程抢险车上。杜赫和工友们看见路上的车纷纷打开所有车灯向城中开去,只有他们逆向而行。

他们冒雨赶到距离事故地点不足一公里的河道前,却不知所措。曾经走过无数次的干涸河道,已经被暴雨灌满,浑浊的水流卷着黄沙,迅猛地向下游涌去。这是离事故地点最近也最快的一条路,杜赫和工友们不忍放弃。

“谁会游泳?”杜赫猛然回头对身后的工友们问道。

“我不会。”“我也不会。”看着兄弟们一个个惆怅地摇头,杜赫心一沉,转身拿起放在地上的两米长的钢钎与安全绳,将绳索绕着自己缠紧两圈后,向着往日过河的路走去。

“你要干什么,你不要命啊!”当时是鄂尔多斯接触网工区抢险队员的史帅,时隔多年仍然清楚地记得杜赫那天的背影。“我当时觉得他疯了。”

行至一半,杜赫突然一脚滑倒,瞬间半个身子没入湍急的水流中。“快拉回来!”就在史帅和抢险队员们准备将杜赫往回拉时,杜赫举起手臂站了起来,继续缓缓试探着走向对岸,并最终用这种方式将工友们带到事故地点。

那天抢险,杜赫和兄弟们连续奋战了18个小时,再回到工程车上,杜赫早已经没了力气,工友们把他架到了工区休息室。史帅记得,杜赫昏睡前跟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今天的事,别告诉我家里人”。

2022年,是杜赫在铁路工作的第一个十年。今天,杜赫不再是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但他和工友们作为“包西铁路上第一代接触网工”的“硬核”事迹,正影响着一批批新入路青年。看着越来越多的“95后”,乃至“00”后活跃在铁路一线,杜赫在工作笔记上写道:“一代铁路青年终会老去,但铁路上的青春永远存在”。

(本文作者系南宁局集团公司柳州工务段桥梁工)

责任编辑 华南

猜你喜欢

工区硬核工友
工友艺苑
工友艺苑
关于铁路编组站减速顶工区标准化建设研究
硬核爷爷炼成记
“硬核”举措下的暖心举动
工友艺苑
用“三个最严”彰显“硬核”担当
陕西制造需要“硬核”
精确发现溢流研究及在西北工区现场应用
铁路隧道定额工区长度和通风管线路工程量计算规则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