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空间生产视域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重塑路径

2023-05-30孙浩熊琪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空间生产马克思

孙浩 熊琪

摘   要:随着乡村社会发生空间转向,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暴露出一些问题,即文化主体缺位、文化供需不匹配、文化资源空间差异、文化活动缺乏特色等。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主阵地,重塑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迫在眉睫。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中,以一般生产理论为基础,以实现空间正义为目标,形成了他的空间生产理论。基于此,借助马克思空间生产理论,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环节来探寻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重塑路径。

关键词: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马克思;空间生产;重塑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01-0007-03

2021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并行不悖的,随着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将为乡村提供更多的政策红利和资源倾斜,也为重塑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创造有利条件。

一、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空间转向”

(一)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空间转向”特征

1.从功能属性看:政治空间向文化空间转变。在集体主体时期,“全能型”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供给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文化的政治教化功能被不断强化,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呈现出“强政治弱文化”的特点。计划经济体制解体后,政治主导社会的局面被打破,随着个体私性文化的崛起,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文化功能得到强化,转变为村民主导的文化空间。

2.从建设主体看:单一主体空间向多元主体空间转变。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单纯依靠政府来主导,村民只是被动地接受服务供给,服务的提供者和接受者缺乏有效互动,长期以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供需矛盾一直很突出。随着“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市场与社会这两大主体也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来,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由单一主体空间向多元主体空间转变。

3.从服务供给看:同质化空间向差异化空间转变。由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长期由政府主导,催生了同质化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使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村民们的实际需求脱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村民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极大的丰富,其文化需求也朝着多样化、个性化转变,乡村迫切需要构建起适应群众需求的差异化公共文化空间。

(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出现“空间转向”的原因分析

1.主体意识的转变:公民的文化主体地位日渐增强。集体主义时期,“全能型”政府建立起以“文化福利”为主要指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阶段的文化供给靠国家包揽,公民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只能被动接受这些服务供给。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公民的权利意识被唤醒,“维护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强化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地位。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政府职能的转变:从权威管制转向合作共建。受“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进入新世纪我国提出构建服务型政府,标志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再完全依靠政府,开始引入市场和社会这两大主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健全、公民的参与意识不断提高、社会力量不断壮大,这些要素共同催生了“合作共建型”空间。由“权威管制型”空间向“合作共建型”空间转变,可以弥补单一主体建设的不足,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提高服务质量、推动社会参与。

3.主要矛盾的转变:文化需求日益多样化、多层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要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满足人民群众更高的发展诉求。当前乡村人口的文化需求朝着多样化、多层次转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体系也要随之进行改革。

综上所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出现的“空间转向”挑战,可以通过构建一个供给均衡、供需匹配、管理有效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来应对。马克思的空间生产理论蕴含着“人本性”“平等性”“差异性”的价值导向,对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因此本文将依据这一理论来探求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重塑路径。

二、马克思空间生产理论与重塑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耦合

(一)以“人本性”为导向,突出村民的文化主体地位

马克思的空间生产理论强调“人本性”原则。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空间异化”现象,他认为空间不应成为资本逐利的工具,空间生产需要回归到人本身、尊重人的生存和發展诉求,帮助每一个人在空间中实现自我发展,这一观点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原则相契合。突出村民的文化主体地位,不仅仅是满足村民们的基本公共文化需求,还应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村民们的文化参与度及文化创造力,打造让村民们有归属感、幸福感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二)以“平等性”为准绳,实现公共文化空间的正义

当前我国公共文化空间仍存在着区域间、城乡间的发展差距,马克思空间生产理论的平等性原则对缩小公共文化空间发展差距具有启发意义。我国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城市成为“文化中心区域”,而乡村沦为“文化边缘地带”,形成“中心—边缘”对立的非正义空间。要构建一个平等正义的公共文化空间,要求我们调整现有的布局,整合和分配社会资源,统筹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发展,保障每一位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三)以“差异性”为目标,构建多元的公共文化空间

马克思认为空间生产需要考虑到空间的差异性,提出构建差异空间需要尊重个体需求差异、协调好空间中资源和利益的分配,这一价值导向有利于指导我们构建多元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一是从需求层面看,需要摒弃传统的同质化供给模式,保障文化供给多样化;二是从资源层面看,需要对文化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合理分配;三是从主体层面看,鼓励社会力量加入,有助于实现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主体的多元化。

三、基于马克思空间生产理论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塑维度分析

(一)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分析维度

根据马克思对空间的划分,可将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分为:物理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物理空间生产是基础,精神空间生产是纽带,二者共同作用于社会空间,由社会空间完成最终的生产,再反作用于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中物理空间包括场所、资金等,是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生产的物质载体;精神空间包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规民约等,是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生产的价值基础;社会空间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包括传统民俗活动、传统文艺活动等,是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生产的最终归宿。

(二)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生产的四个环节

马克思认为生产是一个过程,空间生产与一般性生产一样,都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环节组成(见图1)。首先,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要生产出适应群众需求的文化产品;其次,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中的交换涉及购买服务和产品流通;再次,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中的分配包括了生产要素的初次分配以及优质文化产品的再分配;最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中的消费要突出文化主体地位,建立起文化需求表达机制,以此来反作用于生产,从而更好地提升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服务质量。

图1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生产过程

四、基于马克思空间生产理论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塑路径

(一)物理空间的重塑

1.重视政府主导的初次分配,发挥其对物理空间的基础建构作用。公共文化空间中生产要素可分为场所、设施、资金、人才这四个维度。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生产进行前必须做好生产要素的初次分配。一是做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整体规划工作,规划设计好建设所需要的场地、设施,做好建设预算和人才配置工作;二是通过宣传引导,提高文化场所的知晓度和利用率,重新恢复场所的文化生产功能,提高活动场所及设施的利用率;三是加大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财政投入,要依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建立个性化的财政补贴制度,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四是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专业性。

2.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在初次分配的财政投入中,应设立购买服务专项资金,引入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或企业,推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社会化运营。政府一般提供兜底性的纯公共产品,但仅依靠纯公共产品来充当生产要素是不充分的。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无形中加入竞争机制来引发“鲶鱼效应”,这有利于提高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服务质量和供给水平。社会力量的嵌入将极大地改善物理空间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尤其是对于缺乏专业人才的地方而言,社会力量的参与将填补专业人才的空缺。

(二)精神空间的重塑

1.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继承,唤醒乡村传统文化的活力。要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要整合好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一是建立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小组,发挥新乡贤引领作用,因地制宜地开展文化保护工作。二是对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推陈出新,清理落后腐朽的文化糟粕,依据时代背景和群众需求适时更新乡规民约,潜移默化地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三是面对农村人口“空心化”这一突出矛盾,应发挥老年人言传身教的带头作用,动员村民参与到各项保护工作的事务中,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和代际传承工作,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层。

2.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创造性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一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其落实到文化生产中,创造出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公共文化产品。二是要突出农民的文化主体地位,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目的,创造出贴近农民生活的优质文化产品。三是要创新文化生产方式,鼓励农民自主参与文化创作,自媒体的兴起改变了农民的文化活动方式,一批“乡村网红”在短视频平台迅速走红,这也侧面反映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生产走上了生产个性化、平台数字化、内容多样化的发展道路。

(三)社会空间的重塑

1.社会空间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人民群众是整个公共文化空间生产的核心,农民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生产中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首先,从公共文化需求表达的角度看,需要落实文化需求采集制度,以村为单位定期进行文化需求采集工作,保证供给在“最后一公里”精准对接需求。其次,从公共文化消费反馈的角度看,文化需求采集制度还要考虑到消费后的体验反馈,为下一步的公共文化服务及供给提供改进方向。最后,还要帮助农民完成从消费者到生产者的角色转换,农民们日益多元的文化需求会成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生产的新动力,而文化消费本身对提升农民的文化生产力就有积极影响,有利于实现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双向互动。

2.通过再分配缩小区域差异,实现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初次分配对整个空间生产起着基础建构的作用,再分配则有助于推动各区域公共文化空间生产的协调发展。首先从城乡发展来看,城市是文化生产高地、乡村则是文化生产洼地,通过再分配引导城市优质的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其次从东中西部地区发展来看,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其文化市场更加健全、文化供给更加丰富,中西部地区文化供给相较于东部较为贫乏,需要由政府主导再分配,将东部地区丰富的文化产品及服务向中西部地区输送,这有利于实现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畅通文化产品的市场流通渠道,带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出“以文化繁荣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文化产业振兴是题中应有之义。社会空间生产作为最终环节,在丰富农民精神世界、增强农民精神力量的同时,也能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社会空间中的传统民俗活动、传统手工技艺等都是乡村独具特色的优质文化资源,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按照“一乡、一品、一艺、一店、一景”的思路,创造出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打造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可以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文旅公共发〔2021〕64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21-06-10.

[3]   耿达.公共文化空间视角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思想战线,2019,(5):137-146.

[4]   陈波.公共文化空间弱化:乡村文化振兴的“软肋”[J].人民论坛,2018,(21):125-127.

[5]   张培奇,胡惠林.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空间转向[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0):99-104.

[6]   孙全胜.论马克思“空间生产”的理论形态[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36-46.

[7]   妥建清,高居家.马克思的空间生产理论探绎[J].社会科学战线,2021,(1):185-192.

[8]   周勤英.政治经济学要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制约中研究生产关系[J].经济科学,1984,(6):2,3-9.

[责任编辑   白   雪]

猜你喜欢

空间生产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走向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空间正义理论
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与中国城镇化反思
以空间为媒介:从浦东的“空间记忆”到迪士尼乐园的“消费空间”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空间的消隐和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