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二十大代表杨守伟的不变初心:“做孩子们的好妈妈”

2023-05-30卞文志

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23年1期
关键词:小玉文文福利院

卞文志

金秋十月,北京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大街小巷花团锦簇,空气中弥漫着盛会的喜庆。作为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党代表,杨守伟很是激动,也深感责任重大。二十大开幕后这些天,大会外的休息时间,杨守伟总会经常看看手机有没有新消息。她放心不下福利院的孩子们,孩子们也同样想念着他们的“杨妈妈”。同事们知道杨守伟的牵挂,常常给她发些孩子们的视频。“妈妈,你在北京要注意身体。”“妈妈,开好大会,我们乖乖等你回来。”听到孩子们“小大人”似的嘱咐,杨守伟不禁红了眼眶,“我很想他们。与其说是他们需要我,不如说是我需要他们。”

為了一声声“妈妈”的呼唤

杨守伟自从29岁来到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做护理员开始,22年来,她一直坚守在照料护理残疾孩子的第一线,给1200多个孩子当好胜似亲生母亲的“好妈妈”,而这1200多个孩子中有90%为重病重残儿童。在日复一日的付出和坚守、奉献和担当中,杨守伟把一份平凡的工作做到了极致,用温暖的爱心照亮了孩子们脆弱的心灵。“做孩子们的好妈妈”是杨守伟不变的初心。

为了一声声“妈妈”的呼唤,22年来,作为福利院的副院长,杨守伟每天早上换好工作服,首先是去房间里看看孩子们,听孩子们亲切地叫上一声“妈妈”,然后再开始一天的工作,而这也成了杨守伟22年来的习惯。孩子们睁开眼看到杨守伟,总会争先恐后地拥上前去要妈妈抱抱。实在抱不过来,杨守伟就把双手伸出来,直到每个孩子的小手都能攥住杨守伟的一根手指,脸上才露出满意的表情。“在福利院,我每天都被幸福包围着。”杨守伟笑着说。

不管在外面杨守伟是什么身份,获得过什么荣誉,回到“家”里,杨守伟就只是孩子们的妈妈。在孩子们的眼中,他们的“杨妈妈”是个无所不能的“超人”。“这里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不幸。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他们超越血缘的爱护和照料。”杨守伟说。在玲玲眼中,“杨妈妈”是个手艺特别好的大厨师。因患有罕见的染色体遗传病,玲玲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进食,刚出生1个多月就被送到了福利院。

看着怀里这个小小的人儿,杨守伟心疼极了。通过咨询医生、查阅大量资料后,杨守伟从医院购买了专门给玲玲吃的奶粉和面粉。“这种病吃得不注意很容易造成脑组织损伤和智力发育障碍。”但又不能让营养跟不上,杨守伟就每天想尽办法、变着花样用专用的奶粉面粉给玲玲做好吃的。经过精心抚育,如今的玲玲,不仅各项生长发育指标正常,运动、认知等能力也达到了正常水平。

在患有鱼鳞病的小玉眼里,“杨妈妈”是个耐心的魔法师。2岁多被送到福利院时,小玉没有任何表情,也不说话,走到哪里,身上的皮屑就掉到哪里。杨守伟和同事们查阅了很多资料,也想了很多办法来护理小玉。“温水一滴一滴地洒在她身上,得让皮肤慢慢适应,再涂碘伏。”杨守伟哽咽着说:“每次上药这孩子都在撕心裂肺地哭,只能拿喜欢的玩具转移她的注意力。”杨守伟不记得自己因为这样的撕心裂肺偷偷抹过多少次眼泪,“有时候真希望能替她痛。”

经过一年多的精心护理,小玉开裂的伤口慢慢愈合。一天,杨守伟在给小玉洗澡时,小玉突然抬头叫了一声“妈妈”。杨守伟先是一愣,而后眼里噙满泪花,嘴里不停地回应着。“我都以为这孩子不会说话,原来她懂我对她的爱。”此后,小玉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好,还学会了唱歌、跳舞,性格也愈发开朗自信。每天见到杨守伟,她都会扑进杨守伟的怀里,大声喊着“妈妈”。每一次听到小玉喊“妈妈”,杨守伟都会激动地流下泪水,紧紧把小玉揽在怀里。

能成为残疾孩子妈妈是最幸福的事情

杨守伟至今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走进福利院时的震撼,面对这么多残疾儿童,她感到十分惊讶,但不等自己缓过神来,她便接过了需要照顾的孩子,给他们洗脸喂饭,甚至没来得及打退堂鼓。从此之后,给孩子们喂饭喂奶、换尿布、洗澡、打扫卫生,一直是在忙。杨守伟这一忙,就是20多年。在很多孩子眼里,他们的“杨妈妈”还是个发明家。孩子们虽然身有“缺陷”,但在妈妈眼里,孩子们永远是特别且可爱的。为了让孩子们生活得更加舒服,杨守伟和同事们一起设计了洗澡车,方便为脑瘫孩子洗澡;为唇腭裂的孩子设计了吸管式的奶瓶;还给脚部术后的孩子缝制了合适的鞋袜……

由于福利院的孩子们重残率超过90%,其中有许多是唇腭裂、脑瘫、先天性心脏病……为给这些孩子们进行治疗,这些年,杨守伟带着400多个孩子走进手术室,看着“手术中”3个字亮起再熄灭。煎熬的等待中,孩子们的“超人妈妈”终于褪下铠甲,只剩下无尽的柔软和对于孩子们美好未来的真诚期待。福利院里,每个孩子的衣服都各不相同。“我不想让他们看上去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希望他们各有各的性格。”正如杨守伟所期盼的,如今,孩子们目光灵动,天真可爱。孩子们被杨守伟打扮得花枝招展、天真烂漫,都高兴地坚起拇指称赞道:“我的妈妈是无所不能的超人!”

福利院二楼有一间档案室,这里整齐地摆放着院里每个孩子的成长档案,书脊上写着孩子的姓名以及根据骨龄、智力等推算出的生日,首页上还印有孩子们的手印、脚印。“孩子们来到这里时基本都没有姓名,我们就按照百家姓依次给孩子们选姓,再把我们的祝福寄托到名字里,想让他们有一个全新的开始。”杨守伟说。什么时候会走了、换牙了、长个子了、能独立吃饭了……杨守伟和同事们用朴实活泼的文字记录着孩子们的人生重要时刻,再配上孩子们笑容灿烂的照片。“有一天他们被收养了,这份档案会转交给养父母。”

对杨守伟来说,最盼望的也最不舍的时刻,就是孩子们找到了一个安稳幸福的家。考虑到孩子的成长,她和同事们定下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狠下心来,不去联系,让孩子更好地适应新家庭的生活。分别,就是他们与孩子的最后一面。而他们把孩子们的档案转交给养父母的时候,则是千嘱咐万叮咛,一定要把档案保管好,“当孩子问起自己小时候的事,爸爸妈妈能说出成长的趣事,我相信孩子们一定很开心,这个家庭会建立更加亲密的连接。”杨守伟说。

患有先天性唇腭裂的健健,刚出生就来到了福利院,杨守伟和同事们精心呵护了他6年。当得知有合适的家庭要收养健健时,她百感交集。临行前一天,杨守伟最后一次把他帶回家里。那天晚上,健健在杨守伟的怀里迟迟不肯睡去,小脸紧紧地贴着杨守伟唤着妈妈。第二天,杨守伟没敢去送他,她怕控制不住自己,眼泪一次次止不住地往外涌,“怎么会舍得呢,是一把屎一把尿带大的孩子。但为了让他以后过得更好,只能狠下心把孩子们送给更好的家庭培养教育。”

杨守伟把福利院看成一个“四不像”。她觉得,福利院像学校、幼儿园,也像医院、宾馆,她不断搜集这四种场所的管理方式,把有利于福利院孩子的方法都融合在一起。很多到福利院参观学习的人看到这里整洁干净的环境和孩子们开朗积极的状态,都忍不住感叹:这里不像福利院,更像一个家。杨守伟说,自己能成为残疾孩子们的妈妈是最幸福的事情。因为,多年来她用心抚养孤残儿童,为孤残儿童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通过她与同事们的康复治疗,让许多残疾儿童成为一个个健康的孩子。

继续做好党和政府温暖的传递者

在他人眼中,杨守伟是一个拥有诸多荣誉的行业“标杆”:“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面对这些荣誉,杨守伟却笑着说:“我这是沾了孩子们的光,只因为我是他们的‘妈妈,才拥有了这样的荣誉,为对得住住这些荣誉,我将继续做好党和政府温暖的传递者。” 当过1029个孩子的“妈妈”,杨守伟既坚强又“脆弱”。在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工作了22个年头,杨守伟已经从护理员成长为副院长,不论孩子有什么缺陷和疾病,她总能照顾好,从不退缩;但当孩子被领养时,她一边为孩子高兴,一边又会偷偷地哭,难过好几天。她可以三天三夜抱着手术后哭闹不止的孩子不喊累;但有时夜深人静,想起那些没能挽救的小生命,她又要忍不住哭起来。

在福利院工作,每时每刻都可能生死攸关,孩子做手术、感染传染病、死亡、领养……这种种考验,杨守伟都经历过不止一次。让杨守伟最揪心、投入感情最多的一个孩子叫文文。2006年8月的一天,文文被送到福利院,但没人敢接近这个仅有2岁的孩子。当时,文文被放在一个纸箱子里,眼皮外翻,眼珠通红,小小的身体上,每寸露出来的皮肤都翻裂了起来,像披了一层盔甲,很多地方化了脓,血水和脓水混合在一起,散发出浓烈的气味。

这孩子得了什么病?会不会传染?这是当时大家心里的一个顾虑。杨守伟刚看到文文,也吓得差点叫出声来。再看时,她发现文文的双眼一直低垂着不敢看人,不哭也不闹。这让杨守伟的心一下子软了,这孩子得遭了多少罪呀!想到这,她顾不得那么多,伸出双手小心地把文文抱了起来,带她到隔离间清理。后来,杨守伟才知道,文文得的是鱼鳞病,是基因突变导致的皮肤病,无法根治,只能通过护理缓解病情。每天,杨守伟都要给文文洗澡,还要在她全身多次涂抹药膏,软化结痂,促进伤口愈合。涂药时,文文的身体总是止不住地颤抖,但从不吭声。杨守伟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是不是有点疼啊,疼就跟妈妈说,妈妈轻一点。”跟文文对话,杨守伟也没想得到回应,因为来福利院的头一年,文文从未开口说话。

在杨守伟的精心照料下,文文的身心得到了恢复。转眼间一年时间过去了,在一次洗澡时,文文忽然对着杨守伟叫了声“妈妈”。这声妈妈让杨守伟激动不已:“文文的嘴角有点往上扬,我觉得她是笑着说的。”说起当时的场景,杨守伟也禁不住露出了微笑。2012年,文文得到机会去北京看病,专家了解到杨守伟对孩子使用的护理“土办法”,赞不绝口地说:“你们了不得,做得非常好。”得知没耽误孩子,杨守伟松了一口气。随着身体状况的好转,文文变得越来越活泼,还喜欢上了唱歌跳舞。2014年,在福利院生活8年后,文文被一个爱心家庭收养,开启了她的另一段人生。

从最初的专业护理基础知识一片空白,到如今取得高级育婴师、康复保健师等多项资格证,杨守伟的学习能力为年轻的同事“打了样”。22年时间,更多的“妈妈”在福利院成长起来,孩子们也因此得到了更多的关爱。“这里是我的第一个家,也是在这里,我第一次有了安全感和归属感。一直想回来找‘杨妈妈,所以长大以后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护理专业。”孙春梅是杨守伟曾经照顾过的孩子,如今,她回到福利院里成了更多孩子的“妈妈”。

最近几年,由于优生优育,福利院的孩子变少了。杨守伟和同事们只要有时间,就会走出福利院,为更多残疾儿童家庭提供康复指导,“希望我们能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让更多的家庭走出焦虑、迎来阳光。”杨守伟说。在儿童福利院工作的22年,杨守伟见证了儿童福利事业的巨大发展和变化:福利院从曾经的几间平房变成了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中央空调全覆盖的一流福利院。院内,康复训练室、活动室、治疗室、教室、图书室等功能房间一应俱全,而且还配置了生活娱乐、医疗康教、消毒消防等专业设备设施。

曾经,杨守伟和同事们只能用体温和暖水袋为早产儿保持体温,现在这里有了6个保温箱;曾经,孩子们的尿布需要自制,再不停地清洗,如今孩子们全都用上了纸尿裤……“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是因为党和政府始终记挂着他们的成长,其实我们只是党和政府温暖的传递者,打心底感激这个好时代。”杨守伟说,“成为孩子们的好妈妈”是她不变的信仰,未来,她会和同事们一起,用温暖和爱在孩子们的成长路上铺满阳光。

猜你喜欢

小玉文文福利院
TEA LEAVES
啥都要双份
Breaking the Chain
Power Down
China’s Other Vaccine Drive
小玉
BABY,COME BACK
画里画外
感谢信——致南充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孩子将亲手种植的蔬菜送至福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