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力开展执证培训促进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

2023-05-30中央农广校

农民科技培训 2023年1期
关键词:大同市高素质农民

2022年7月,中央农广校调研组深入大同市云冈区、云州区调研,总结梳理了大同市开展高素质农民执证培训促进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的经验做法,并对创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提出建议。

一、坚持高位谋划,强化保障聚合力

大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素质农民持证培训工作,将其作为乡村振兴的牵引性工程来抓,列入市政府10项民生实事之一。市县乡三级成立领导小组调度指导,市领导包联县区、县乡领导跟班培训、村“两委”骨干全程参与,每年由党政县处级领导主讲“高素质农民技能提升第一课”,率先主讲、广泛宣传、全面动员,在全市迅速形成领导重视、扎实开展执证培训工作的浓厚氛围。强化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2020年,市委市政府印发《大同市高素质农民技能提升培训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在高质量完成国家和省级下达培训任务的基础上,下大力气推进市县两级高素质农民技能提升,提出“3131”目标。即从2020年起,三年里每年培训高素质农民10万人,到2022年全市持证高素质农民达到10万人以上,占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30%以上,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持证农民至少掌握1项持续增收的关键技能,着力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农民队伍。在财政保障方面,每年将高素质农民技能提升培训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市县财政2021年共配套859.5万元高素质农民持证培训专项资金,其中市级683.8万元,县区175.7万元,形成长效投入机制。

二、突出三化并举,精准施策强基础

一是信息化摸底。大同市有农村劳动力70多万人,其中从事一产30多万人,面对技能基础薄弱、人员众多、需求广泛这一现状,开展调查摸底,实行全员登记、村社造册、乡镇入库、县区汇总、动态监管,建立培训对象库,实行一人一档,确保农民基本情况、增收打算、培训意愿、就业意向“四个清楚”,全面掌握培训底数。

二是精准化组织。根据市县农业主导产业,结合各类型农民能力素质要求、培训意愿和就业方向,分层、分类、分产业开展专题培训。云州区立足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不断拓展以农业技术和家庭服务等为主的培训工种,因人、因地、因时制定培训“菜单”,参训学员职业技能得到明显提升。提前对接龙头企业了解用工需求,实行订单式、菜单式培训,大同市高素质农民培训学院依托园区企业,就黄花种植、采摘、加工、物流等全产业链问题展开培训,通过考核的学员可进入相关企业就业,做到培训项目与产业急需、岗位必需、市场所需“三个对应”。

三是制度化保障。培训前严格审核培训方案,按班次建立培训档案,每周通报培训进度、工作动态、经验做法等,做到培训管理制度化。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凭技能等级按劳取酬,引导各地在土地流转、金融信贷、托管服务等方面优先支持,在创建合作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中优先扶持,切实提高了证书含金量。对持证农民开展就业推荐、免费技术指导、农资优惠购、产销对接等跟踪延伸服务,激发和调动农民主动参训、提升技能的积极性。大同金农农业专业合作社被选为农民田间学校,平均每年承担各类农民培训20余期,培训农民2000余人,从种子种苗、农资供应、生产示范、技术指导等方面提供全产业链培训服务。

三、实施五大行动,能培尽培强质效

一是培训范围拓展行动。每年市县乡联动培训高素质农民3万人,将65周岁以下从事或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农业从业人员和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都列入培训对象,实现农业从业人员的“带动性覆盖”。重点培育壮大高素质农民队伍、合作社带头人队伍、龙头企业人才队伍、乡村工匠等四支队伍,开展全产业链培训,培养造就一批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农村增收致富带头人。同时,加强对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学生培训,积蓄现代农业发展后劲。

二是培训体系健全行动。大同市在开展执证培训工作中充分发挥农广校高素质农民培训主力军作用,鼓励涉农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等公益性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用好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民办培训机构,创建51所市校共建培训基地(其中公益性机构23所,社会化机构28所)、10个省级实训基地、37所田间学校。与山西农业大学共建大同市高素质农民培训学院,学院立足本地产业发展和农民实际需求,已开展了黄花种植、采摘、黄花菜加工与制作、黄花精深加工、农村电子商务、食品加工等各类专业技能提升培训3850人次,颁证3720人。将挂职锻炼专家、市县中高级职称专家、乡土专家336人,纳入全市农民培训师资库,统一从师资库中组织培训师资,市县之间师资共享、动态调剂,根据授课效果考评情况扶优劣汰、动态管理。

三是培训模式创新行动。分类型、分产业开展精细培训,根据各类高素质农民能力素质要求,创新内容方法,优化培训课程,综合采取课堂教学、实操实训、线上教学、案例分析等模式,推行围绕产业周期的分段式、交替式培育,通過参与式教学增强培训吸引力。云冈区培训中始终将农业技能“融”到农业生产一线,建立以实践操作为核心的教学和生产技能考核模式。云州区、浑源县组织制定黄花、黄芪和高粱3个产业(专业)的生产技能考核评价标准,组织专家对参训农民进行技能考核与分级评价,探索“专题考评+专家点评+专技展示”、“随机抽题+现场操作+评委打分”等考评模式。

四是培训颁证覆盖行动。培训结束后,由市或县区农业农村局组成职业技能考评专家组,对参训学员进行理论和实际动手能力考评,考核合格,颁发《大同市高素质农民技能证》。按照培训项目、课程内容和培训时长,分高、中、初三个等级,市级重点培训高级人才,县级重点培训中级人才,乡镇重点组织培训初级人才。2019—2021年大同市共培训高素质农民7.5万人,评价颁证农民达7.4万人,颁证率达到98%,持证培训工作有力促进了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成才。

五是培训实效聚焦行动。结合当地主导产业和“特”“优”产业开展区域特色培训,重点围绕玉米、杂粮、黄花、黄芪、草牧业、设施蔬菜、中药材、杏果等特色产业,适度规模种养技术、智慧农机、绿色生产等技术体系,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先进理念开展培训,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技能性、实用性。积极组织农民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技术技能比赛、展览展示、论坛等活动,切实强化农民技能提升。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同市深入开展执证培训的多年实践,为高素质农民培育提供了很多经验和有益启示。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覆盖范围有待拓展。 全市农业从业人员中已培训人员占比仍然偏低,距离应培尽培还有差距,乡村治理、生态环境、乡风文明建设等行业领域还存在盲区和空当。

二是培训能力有待提升。市、县两级农广校缺少固定的办学场地,不少县级校人员编制、待遇未能落实,有的乡镇没有办学人员,处于“办学缺经费,培训缺场地,下乡缺人员”三缺困境。

三是后续跟踪扶持力度有待加强。市县虽然出台了高素质农民扶持政策,但地方财政实力有限,对高素质农民产业发展、信贷担保和金融保险等方面支持力度还不够,提高农民参训积极性的多元激励机制还应进一步健全。

五、明确努力方向

一要更加精准对接需求,抓实持证培训。要适应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需要,更加精准对接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突出重点人群,聚焦一产高质量发展,围绕种养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绿色化发展,建强农业生产经营人才队伍,突出抓好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培训,培养造就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聚焦城乡融合发展,培养农村创业创新人才,将返乡农民工、大学生、中高职毕业生、退役军人和一切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壮大新一代乡村企业家队伍。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对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群的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其内生发展能力,帮助他们靠本领从业、靠技能持续增收,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聚焦乡村善治,培养乡村治理和乡村服务人才,围绕思想政治、法律法规、村庄建设、“三零”村创建、治理能力等开展培训,推动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

二要健全完善体系机制,丰富方式方法。不断完善培训体系,统筹协调用好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广校、农技推广机构、社会组织等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引导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市场主体参与培训工作和培训基地建设,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构建和完善高素质农民培训体系。配强配足师资队伍,大力选聘熟悉三农政策、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兼职教师,真正用好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开展名师名技和精品课件遴选活动,推动实行师资淘汰机制。探索创新培训方式,以市场需要和农民需求为指挥棒,改“填鸭式”为“菜单式”教学,改“被动式”为“互动式”教学,改传统的单一学校课堂授课模式为学校、田间交叉授课模式,让农民易于接受、便于学到技能。不断完善评价机制,推广大同市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技能考核评价与颁证的创新举措,学评结合、以评促学,通过持证培训助力就业增收,确保培训质量全面提升。

三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压实责任链条。落实主体责任,压实各市、县、乡党委政府对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的责任意识,以项目化、工程化、清单化方式精准推动落实。强化协同配合,高素质农民持证培训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农业农村部、财政部门、人社部门、扶贫部门等各部门和单位坚持“一盘棋”,协力完成任务。从严考核督导,坚持结果导向,将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及督导机制,以硬考核、硬督导推动高素质农民持证培训工作取得扎实成效。深入宣传引导,积极选树典型,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宣传技能成才、技能增收、技能创业等先进典型事迹,提升高素质农民社会认可度,让崇尚技能在乡村蔚然成风。

(调研组成员:胡永万、张广卿、赵娉、胡越、杨佳妮、樊义红)

猜你喜欢

大同市高素质农民
大同市小地老虎发生趋势预报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大同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首季“开门红”
饸饹面“贷”富农民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大同市新荣区:掀起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热潮
大同市云州区峰峪湿地菊花节开幕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