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情建构的整本书阅读策略

2023-05-30周莹

考试与评价 2023年1期
关键词:小传范进中范进

周莹

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对7~9年级“整本书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独立阅读古今中外诗歌集、中长篇小说、散文集等文学名著。并提示我们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阅读体验,拓宽阅读视野。新课标把整本书作为专门的学习任务群安排,是语文课程建设的重大突破。当然2011年版语文课准中就对整本书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整本书阅读被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起来,整本书阅读的地位也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许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对整本书阅读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的经验,真可谓“前人之述备矣”。目前整本书阅读课程化、可操作化、科学化的实施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学生从阅读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能力提升,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精神涵养。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整本书阅读,还存在着诸多的困难。这些困难表现在:一是学生不想读,缺少对整本书阅读的积极热情和勇气;二是学生不会读,缺少阅读整本书的方法与能力;三是学生读不透,缺乏对整本书阅读的理性思考,即便迫于应试升学压力勉强读了整本书,却不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一些专家的成功做法只能作为借鉴,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笔者依据本校整本书阅读的现实,在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对整本书阅读的要求和教材编者对整本书阅读要求的前提下,提出基于学情整本書阅读的具体实施策略。下面,我将以《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的实施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基于篇,用好篇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篇是入选教材的经典篇目,如何基于这一篇,用好这一篇,激发整本书的阅读兴趣,这是在进行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尤其是对于缺乏读整本书勇气和热情的本校学生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要改变单篇课文阅读教学与整本书阅读教学相割裂的现状,需要教师具有课程整合意识和宽阔的教学视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须顾及“这一篇”与整本书阅读的关系,重视这一篇课文在阅读教学中的“发动机”“种子”作用,实现从“这一篇”到“这一本”阅读能力的形成,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例文“发动机”的作用,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师需要建构语文教学的整体观,才能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那么,究竟有哪个角度可让《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成为阅读《儒林外史》的“发动机”呢?这就需要教师规划设计从这一篇到这一类、从这一篇到这一本的阅读任务群。笔者尝试设计了如下任务群:

以《范进中举》中的讽刺手法为例子、为切口,进而理解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的“绝妙的讽刺艺术”。

《范进中举》中的讽刺手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夸张。“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清醒过来”这个情节就是用夸张手法虚构出来的。中举,对范进来说荣耀之至,但挨巴掌却是受到奇耻大辱,荣而后辱,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二是对比。胡屠户、众乡邻对范进中举前后前倨后恭的态度揭示了他们嫌贫爱富、庸俗自私的市侩性格,具有喜剧的讽刺效果。三是细节刻画。如胡屠户拿六两多银子来贺范进时“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婉拒后,他“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个细节展示了胡屠户的言语与动作的矛盾,从而让胡屠户的形象具有讽刺意味。笔者给学生梳理完讽刺手法后,借机引导:那么《儒林外史》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这些讽刺手法呢,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讽刺手法吗?你知道范进中举后发生了什么吗?《儒林外史》中还有哪些精彩的人物?作者也是用这些方法来塑造其他人物的吗?作者最欣赏哪个人物形象呢?

笔者在这里采用追问的方法,选择富有期待感的教学点来激发孩子阅读整本书的内驱力,引发学生对整本书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儒林外史》仿佛是一根很大的棒棒糖,这里先敲一点点糖粒子——《范进中举》让学生品尝,让孩子们欲罢不能,就吵着闹着要整根棒棒糖了。

基于篇,用好篇,这是基于学生阅读能力的现实而设置的,教师在推进《范进中举》的学习时,要让学生从这根管中窥豹,激发学生读《儒林外史》整本书的兴趣。比如教学《智取生辰纲》,就要基于《水浒传》整本书阅读的课程视野来设计教学任务。

二、选好珠,穿成链

对于本校学生来说,即使在教师千方百计的激发下,勉强读了整本书,也只是水过地皮湿,缺少阅读的方法,尤其是《儒林外史》这本书,里面人物形象众多,描绘了以知识分子群体为主的儒林群像,这些人物形象生动鲜活,但这些群像又不尽相同,力求仕进的腐儒代表是周进、范进等;乡绅恶霸的代表是严贡生、张静斋等;逐步蜕变为恶的乡下人的代表是匡超人、牛浦郎等;附庸风雅、欺世盗名的代表是娄氏公子、杜慎卿;真儒名贤的代表是王冕、杜少卿;科举制度的卫道士马纯上、鲁编修等。这么多的人物让学生逐一分析显然是不可能的,要实现这个任务,就必须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选好珠,穿成链”。所谓“选好珠,穿成链”就是在进行《儒林外史》的整本书阅读时,一定要学会聚焦一个最有学习价值的知识点或者能力点来做到聚焦化学习,继而通过对这一点的聚焦学习带好《儒林外史》这一部书面上的整体化学习。

所谓“选好珠”,这就需要选好典型人物作为例子进行分析。笔者则是以范进这个典型人物形象为例子,给学生搭建学习支架,教给学生分析方法,让学生首先学会运用恰当的方法分析范进这个人物,进而再学会分析其他人物。

1. 以“人物小传”开启《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之门。《儒林外史》兼有“史传”类文学的特点。根据书中相邻几个回目所写的内容,给范进写个小传。

2. 抓住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列举范进自己、周围其他人的变化,用列表格填内容的方式,思考在封建时代“金榜题名”对一个人人生发展变化的重要性。

3. 《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以后怎么了并没有说明,张乡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不读整本书我们并不清楚。请读完整本书,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给范进的活动轨迹画一个示意图。

从实践的实情来看,学生所做的“范进小传”,都是他们在对小说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而写成的。当学生尝试着用自己的视角给这些人物写小传时,书中的人物形象就可以清晰地呈现出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思维也建构模式。学生对人物与人物之间关系的理解也更为清晰、明朗,整本书的轮廓、线条也更加清晰了。给人物写小传这一方式,不但可以有利于学生梳理作品中复杂人物的言行,从具体事件的分析中理解人物性格特点,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所谓“穿成链”就是要学生学会从这一个走向这一类、这一群。学生学会了给范进写小传,建构了人物小传的思维模型,迁移到周进等人身上,这就是“穿成链”。因此,学生可以给周进写小传,可以给严监生写小传,给匡超人写小传,给杜少卿写小传……

由于《儒林外史》是诸多人物的合传,人物众多,头绪繁杂。这就需要梳理人物在具体情节中的展开,在此基础上再来研究各人物在情节安排中作者所运用的匠心。也就是说以典型人物为珠,用“串珠成链”的方法研读整本书,探究儒林人士的形象。“选好珠,穿成链”這种方法同样适用《水浒传》教学。

三、建成桥,链生活

学生在教师的激发下读了整本书,又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给具体典型人物写小传的方法深刻理解人物形象,领会本书的主旨,但是“学以致用”才是道,如何建构阅读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阅读经典名著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是每一个教师的不懈追求。如果学生阅读一本书,能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提高对生活的认识,便是阅读的最大意义。

《儒林外史》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的人的丑恶嘴脸和封建末世的衰颓世风,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戕害。为了让学生把阅读这本书与生活联系起来,我尝试着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发学生思考:

1. 科举制度残害了读书人,导致社会呈现出冷漠、自私、势利的病态,请大家讨论,当时的社会如果没有科举制度会怎样呢?

2. 现在的社会,取消高考对于我们农村的学生来说会怎样呢?

为了让学生客观地评价科举制度,我给学生普及了有关科举制度的知识:科举制度是隋文帝开始推行的,后来隋炀帝正式设立进士科,按照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这种制度历经唐、宋、元、明,一直延续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共一千二百余年,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盛誉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谩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许多西方学者认为,科举制度对世界具有极大贡献,并将它视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并称。清代的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从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写作,题目和写作方式都有一定的格式,在一定程度生僵化了考生的思维,但是一旦考中,社会地位、家庭情况都会有很大的变化,所以周进、范进即便皓首穷经也要考功名。学生听完介绍后,开始陷入沉思,不再一味地指责科举,如果没有科举,爵位世袭,豪门延续,普通百姓更没有机会跻身于上流社会,正如现在社会,取消高考意味着什么?学习没有方向,滋生腐败,所以高考是相对公平的制度,它能给来自底层青年向上流动的机会。那么学习这课后,你该怎么做?一是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看问题,要看到事物的两面,积极的和消极的、好的和坏的等;二是更加脚踏实地努力学习,迎接中高考。

同样,读完《水浒传》时,可引导学生思考:鲁智深、武松表现出来的“义”,现在还要不要?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的思考就可以推向深入,对作品中隐含的社会文化价值进行多元审视、理性分析,而且可以让学生吸收有助于自身成长所需的养分,然后用来指导自己的生活,让学生的阅读提升与生命成长齐飞。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范进中举》,激发学生阅读《儒林外史》的兴趣;在学生穿越《儒林外史》过程中,牢牢抓住书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给各色人等写小传,深入理解本书的主旨和思想;读完这本书后,引发学生跳出本书看“科举”,联系生活识“高考”,让阅读生活化,在扩大学生视野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精神高地。笔者对于《儒林外史》阅读教学始终指向阅读兴趣的点燃、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理性的确立。总之,我认为整本书阅读不能将任务群设置得太复杂、太高深,不能把整本书阅读的程序搞得太繁琐。要基于学生阅读实际,要基于教师教学实际,依据实情制定整本书阅读方案,研究落实的具体策略与办法,要重视学生阅读策略的建构,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达到“读书促进成长”的目的。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徐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第十四期教学研究课题《农村初中“整本书阅读”系统性指导研究》(课编号:KT141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小传范进中范进
“范进中举”现实版
范进中彩
A Brief Review of Translation Critiques of George Kao’s Chinese Version of TheGreatGatsby
《四库全书总目》“章如愚”小传史源考
夏字小传
“疾病”小传
艺术的构思,绝妙的讽刺
《范进中举》人物形象的悲剧色彩和醒世意义解读
范进一日游
《范进中举》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