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宵走一走 百病丢三丢

2023-05-30王立成

中华瑰宝 2023年1期
关键词:观灯百病沧州

正月十六『走百病』,也称遛百病、丢百病、走三桥、摸钉等,是元宵节期间的一项传统习俗。人们对这一活动颇为看重,其隆重程度不亚于过年,热闹非凡。

在河北沧州,每逢正月十六日傍晚,全城便开始躁动起来。男女老少,三五成群,陆续走上街头,参与到观花灯、放焰火、丢硬币、走桥头、丢药渣等活动中去,玩得不亦乐乎,好不热闹。在这场号称“全城市民的狂欢节”中,人們既能活动筋骨,锻炼身体,也可放松自我,联欢娱乐。这就是沧州“走百病”习俗。

历史渊源

“走百病”习俗曾广为流行,并非沧州独有,其历史可上溯至汉代,是上元节(元宵节旧称)的外延扩展活动。东汉时期,佛教有燃灯供佛祈福的宗教仪式,尤以正月十五日燃灯作为普度众生新年伊始之肇基,故是日夜晚皇宫、寺庙皆点灯祈福,士族庶民纷纷仿效,元宵观灯祈福渐成气候。

隋代,元宵节时,百姓成群结队出行于闹肆,赏灯游玩,争相嬉戏,活跃身心。《隋书·柳彧传》云:“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唐代元宵节的热闹程度更是超越前朝,出现达官贵人和庶民争相夜游的狂欢盛况。唐刘肃《大唐新语》记载:“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游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

宋明时期,出门行走成为元宵节的固有活动,行走也与祈禳祛病密不可分,从而演变成“走百病”习俗,且参与活动者以女性为多。《宋人轶事汇编》记载,上元之时,司马光夫人装扮一新,欲出门赏灯观人。保守的司马光却以家中有灯为由拦阻,夫人以“兼欲看游人”应答,司马光对此嬉游节俗也只能见怪不怪,予以放行。这里讲述的是古代河南地区的“走百病”习俗。

明人沈榜所撰《宛署杂记》记述了顺天府宛平县(今属北京市)风俗民情等事,该书对“走百病”风俗亦有描述:“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令一人持香辟人,名曰走百病。”明代周用的风土叙事诗《走百病行》“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诸姨新妇及小姑,相约梳妆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空穴,百病尽在尘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则对“走百病”习俗描绘和解释得更为详细和明了。

清代甘熙《白下琐言》(记载南京民俗等趣事)记载:“岁正月既望,城头游人如蚁,箫鼓爆竹之声,远近相闻,谓之走百病。”节日之时,普天同庆,全民群出,“尽室并孥,无问贵贱,男女混杂,缁素不分”,恣意欢娱。

由典籍记载可知,“走百病”活动为广大民众尤其是古代女性提供了一次释放自然天性、参与社会联欢的机会,故而逐渐成为一项大众喜闻乐见的群体娱乐性节日活动。

发展演变

“走百病”风俗形成后,在实际的演变过程中,又逐渐延展出许多约定俗成且寓意丰富的活动。如凡有桥的地方最好要走一走,即民间说的“走走桥儿不腰疼”。正如《宛署杂记》云:“凡有桥之处,三五相率一过,取渡厄之意。或云经岁令无百病,暗中举手摸城门钉一,摸中者,以为吉兆。是夜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俱不闭,任民往来。厂卫校尉巡守达旦。”又如“摸门钉”习俗活动,盖“钉”与“丁”谐音,取添丁进子之意,又有“壮丁”之说,亲手“摸一摸”,以便能讨个好彩头,期冀人丁兴旺、大吉大利。

此外,因地域和时代不同,“走百病”习俗也发生着相应变化。如“走百病”活动的主体有时不一定多是女性,而是男女各自呼朋唤伴,携手同游,称之“走老貌”。明正德年间《江宁县志》记载:“箫鼓声闻,灯火迷望,士女以类夜行。”

同时,为求禳解灾病,求取福佑,人们不一定非靠“遛”或“走”的方式“渡厄”,其他活动方式亦可。如某些地区通过烤火祛病求取家道兴旺。河北石家庄一带有正月十六日“烤百灵火”的习俗。松柏之树是万年长青之树,当地习惯称之柏龄树,或百龄树,也叫百灵树。正月十六日晚饭后,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家门前堆起松柏树枝并点燃,然后全家围拢在火堆旁,将全身烤遍,以希冀新的一年里百病祛除,平安健康,生活美好而多彩。烤火时,孩子们还会齐声高唱:“前烤烤,后烤烤,身上百病都烤掉;前烤烤,后烤烤,绊倒拾个大元宝。”村子里还会燃放鞭炮。烤完“百灵火”,意味着新年佳节圆满结束,大家该脚踏实地做事,开启新一年的营生。

由史料可知,历史上,“走百病”习俗曾遍及大江南北,只是由于地域和民情差异,具体内容有所不同,并衍生出各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和形态。

沧州意蕴

作为沧州深具特色的一种民俗活动,“走百病”活动同样历史底蕴深厚。

清乾隆年间《沧州志》卷四“风俗”篇记载:“上元张灯放花炬,妇女群游曰走百病。”清光绪年间《东光县志·舆地志》记载:“元宵,张灯演杂剧,十四夜起,十六夜止,馈食元宵,四乡游观,曰走百病。”民国《沧县志·事实志》中“礼俗”一节云:“上元节张灯三夜,鼓铙燎火,或随以百岁,施放柏子灯。十四夜曰鬼灯放于漏泽园,十五夜曰神灯放于寺庙,十六夜曰人灯放于巷口。放灯毕,夜夜有火树银花之戏,家家有酒肴元宵之筵,为一岁最盛之节。”

节日来临之际,火树银花,五彩纷呈,诸如观灯猜谜、祈福纳祥等活动盛况空前,上至达官贵人,下到贩夫走卒,不论贵贱贫富人们纷纷参与其中,甚至日常固守闺阁的女子亦可释放天性休闲出游。

尽管“走百病”活动形式多样,但因其是元宵节庆的重要衍生部分,在沧州自然也离不开走桥和观灯等颇具代表性的活动项目。清乾隆年间《沧州志》卷二“津梁”篇有关于观灯桥的注解:“观灯桥,在城南古水月寺西,每上元节,士女嬉游,咸集桥之左右。阖州灯影尽射水中,偶遇春寒水未解则止。”从中可知,上元时节,特别在燃灯之时,整个州城处在一片灯火辉煌、光影争华里,场面煞是壮观。

如今,“走百病”习俗依然在沧州盛行。每年正月十六日,“走百病”活动尚未开场,商贩们就趁早把琳琅满目的商品放到指定的摊位。黄昏降临,人们成群结队,涌向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笙歌鼎沸的街头,整个城市陷入一片游乐的娱乐中。

其实,时至今日,人们对“走百病”习俗中的行走活动是否能真正达到百病去除的效果已不在意,只是希望以此为彩头,努力在春节的最后余韵里寻觅生命的真谛,享受眼前生活的美好。“走百病”习俗化解疾病和厄运的初衷已演化成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走百病”作为一项民俗活动,其文化内涵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升华,最终和元宵节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颇具特色的文化现象。这一习俗又逐渐和各地的区域文化相融合,发展成为当地民众十分看重的节日出游风俗,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增添了快乐和喜庆。

王立成,供职于河北省沧州市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观灯百病沧州
2023元宵观灯
“包”治百病
多喝水能治百病?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沧州分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沧州分行
沧州鸿发包装技术研究所
气足百病消
观灯
泡脚驱寒消百病
正月十五雪打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