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新能源汽车海外市场拓展提升策略研究

2023-05-28刘卓周利梅

对外经贸实务 2023年4期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SWOT分析

刘卓 周利梅

摘要:现阶段,我国新能源汽车正处于弯道超车的关键节点,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聚集到海外市场。一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拥有国内市场内驱力、全产业链保障、“新四化”推动力等优势;另一方面,也存在产品核心技术及关键零配件有待突破、自主品牌竞争力不足、高端配套体系不够完善、多元市场竞争激烈等劣势。企业能否抓住绿色可持续发展、国际市场油价波动、各国政府政策扶持等机遇,积极应对技术壁垒和贸易摩擦加剧、汽车产业链面临重塑等挑战,对于其海外市场的拓展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拓展过程中,要不断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提升发展潜力;加大商业模式的研究与创新,打造发展动力;充分利用国际合作,借助发展外力;重视国际形象,加强发展实力。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SWOT分析;海外市场拓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响应“走出去”的号召,不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新能源汽车作为我国高科技产业的重要代表同样表现突出,出口品牌与种类逐渐多样化的同时国际市场占有率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的拓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诸如国别政治风险、市场准入壁垒、财务税务及法律等方面的问题。因此,通过客观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拓展的优势与劣势,能更好地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多举措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一、我国新能源汽车海外市场发展现状

(一)出口表现强劲,“量”“质”同步增长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5-2022年我国连续8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位居全球榜首,2022年产销量再次实现新飞跃,达到705.8万辆产量和688.7万辆人销量,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国际市场占有率攀升至25.6%。在“走出去”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同样成绩斐然,不仅实现了“量”的增长,更有“质”的飞跃。首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在2017年就突破10万辆,2019年更是超过25万辆。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统计,2022年1-9月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67.1万辆,占我国汽车出口总量的近30%,拥有高达67.2%的世界市场份额。现阶段我国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生产基地、主要消费市场和重要的出口国。其次,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高端化趋势渐显,出口产品品质不断提升,综合技术水准跻身世界前列。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均价为0.3万美元,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仅三年时间,2021年出口均价已达到1.8万美元,且呈现不断增长态势。总之,现阶段我国新能源汽车海外市场“量”“质”同步增长,表现强劲,已经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二)市场以亚欧国家为主,西方发达国家市场比例逐渐增大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其他六大洲均有所分布,并主要以亚欧国家市场为主。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市场近九成是在欧洲和亚洲市场国家,其中出口前十名的国家比利时、英国、泰国、印度、孟加拉国、菲律宾、斯洛文尼亚、法国、澳大利亚和阿联酋中,9个为亚洲或者欧洲国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市场中西方发达国家的比例不断增大,对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新能源汽车的出口量也在持续增加,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出口额已经占据出口总额的71%,这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已经能够在与欧美日等汽车强国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自主品牌持续发力,纯电动汽车表现抢眼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近几年来,国内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的实力不断增强。2022年,以比亚迪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再创历史新高,累计销售1176.6万辆,同比增长22.8%,市场占有率达49.9%。其中比亚迪汽车以累计销量超过186万辆的好成绩居于全球新能源汽车榜首,出口足迹遍布日本、德国等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量高达5.6万辆;蔚来、小鹏等自主品牌车企也已经在欧洲市场完成车辆交付,并不断加快其他国际市场的布局。此外,国内纯电动汽车在海外市场发展势头良好,表现抢眼。过去五年,纯电动汽车出口總额占据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量的比例超过九成,且出口额占比连年攀升,目前纯电动汽车已经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主力军。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海外市场开拓的 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国内市场内驱力奠定我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市场竞争力。一方面,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孕育着较大的消费市场。在国家“双碳”战略的引导下,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识不断提升,而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及配套设施的逐渐完善也使得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及购买意愿大大增强。另外,伴随着我国防疫政策的调整,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需求量预期将会得到进一步的释放。国内较大的需求量有利于发挥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的规模经济优势,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特别是伴随着95后消费者逐步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消费主体,我国新能源汽车被不断反向重新定义,消费者直接提出了对产品品质、智能化、舒适度、科技感、操控性等诸多方面的高标准需求。市场对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高规格要求也会不断倒逼国内汽车生产厂商改进产品的质量、性能和服务,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这对于我国新能源汽车海外市场的长期发展是一种激励。

2.全产业链保障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持续竞争优势。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涉及关键材料、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整车开发等上下游的各个方面,并已经逐步形成了完整的自主可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全产业链保障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持续竞争优势。首先,我国在动力电池、电控等支撑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相关协同产业中已率先形成了比较优势,而由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全新特性,相关协同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我国动力电池企业在世界占据了领先地位,宁德时代等动力电池厂商不仅注重国内市场的发展,也在不断深入布局海外市场,在技术、规模、客户资源等方面全球领先,2022年前7个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10名中有6家是中国企业,占据了全球动力电池过半的市场份额。另外以华为为代表的 ICT(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及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基础设施体系也发展良好。总体而言,我国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相关产业方面已经率先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全产业链的发展优势将不断为我国新能源汽车海外市场的开拓带来动力。

3.“新四化”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占据国际高端市场。从外观设计、性能配置,到产品质量、品牌提升,在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共享化)的发展趋势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正在受到越来越多海外消费者的青睐,尤其是智能驾驶等领域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西方发达国家消费者的认可,国际高端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积累了不少世界领先技术,如蔚来汽车的换电技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等,并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可以根据不同市场的需求进行技术和产品输出。在网络化和共享化领域,我国在 ICT 方面的优势率先奠定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网络化的发展基础,另外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在不断顺应产业变革的趋势,深化与能源、交通等行业的融合发展,将中国模式、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持续地输出给世界各国的非汽车工业国市场,特别是为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提供一揽子包括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交通体系及先进产品等方方面面的解决方案,大大提升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市场的受欢迎程度。

(二)劣势分析

1.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有待突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对于技术水平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但整体而言,我国新能源汽车在一些关键零部件领域仍存在进口依赖,核心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就动力电池而言,我国在高比能量电池、高安全电池、长寿命电池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技术专利、经验等方面都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日韩。例如正极材料领域,加拿大魁北克水力以及美国3M 公司,长期垄断着磷酸铁锂及三元锂电池的专利;电解液、隔膜等材料领域,则是日本企业抢先注册基础专利,掌握了先机。在电机系统方面,高效節能的高品质电机主要由欧美和日本供应商提供,国内大部分厂商并未掌握足够的技术水平。而中高端汽车的电控系统,对计算能力和电子结构的要求都很高,国外汽车的技术也比中国先进得多。另外我国在毫米波雷达、高速轴承、车用芯片等关键零部件方面,也不及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车用芯片,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数据显示,我国汽车产业的芯片进口率高达90%,其中关键系统芯片完全被国外“卡脖子”。因此,尽管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常年位居世界榜首,但核心技术及关键零部件领域的问题仍是制约我国新能源汽车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

2.自主品牌海外市场竞争力有待提升。自2001年我国提出新能源汽车战略以来,国内新能源车企数量大增,自主品牌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智能网联、外观及舒适度、性能品质等方面已经形成优势,但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处于小而散的局面,自主品牌竞争力不足且品牌辨识度大都被局限于国内市场,与特斯拉等国外品牌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另外,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细分市场仍主要集中于中低端车型,并未很好注重高端车这个细分市场的布局,加之我国传统汽车行业长期基础薄弱,早期的出口常采用价格战的形式,使“低价”“低质”的刻板印象留在海外消费者心中,这也导致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形成了“档次低”“品质差”“廉价”等产品形象,严重阻碍了我国新能源汽车海外市场的开拓进程。中国车企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更多份额,必须要不断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品牌竞争力,高度重视自主品牌建设。

3.高端配套体系有待完善。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具有很大的差异,例如驱动方式的不同导致新能源汽车领域充电设施等补能体系的完善及后期电池保养、更换等问题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另外经济水平不断发展,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升,消费观念也在发生转变,产品本身已经不再是消费者进行选择时的唯一考量因素,在同质的基础上,相关配套体系特别是高端配套体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整体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的布局发展时间短,出口品牌及市场的分散性较强,因此海外市场的配套体系完善程度相对于国内市场而言存在滞后,而各国市场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进一步导致相关配套体系建设的成本和难度提升,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新能源汽车海外市场的发展。

4.多元竞争激烈。国际市场有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竞争格局正在逐渐形成,主体多元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清晰,新势力、传统车企和跨界势力各领风骚,竞争局面已经初步建立。一方面,传统车企的竞争逐渐从燃油领域转向新能源汽车领域,如奔驰、宝马、奥迪这三家已经在华落地了具体的电动汽车,其中部分车型已在中国工厂生产,凯迪拉克同样制定了详细的新能源产品规划,丰田公司计划到2025年把新能源车的销量比例提升到50%,通用公司和本田公司也提出在2035年和2040年前停止生产汽柴油车,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想要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领域获取一定的份额。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新生品牌市场竞争也很激烈,在特斯拉等国际品牌已经成为新能源车市场领军品牌的同时出现了大批跨界造车的企业,入场造车的从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到家电企业,再到地产商、白酒企业等等,各个行业的头部企业纷纷加入造车大军,试图在市场上分一杯羹。目前看来,国际市场新能源汽车产业风云变幻,无论是传统企业加速转型布局,还是造车新势力融资建厂,这都预示着我国新能源车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竞争只会更加激烈。

(三)机遇分析

1.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共识。工业革命以来,矿物能源储量日益下降,特别是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引起的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异常变化等问题日益突出,环境问题受到各国的重视,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共识。传统汽车产业是二氧化碳重要的排放源之一,燃油车使用量的长期增长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在全球“碳达峰”“碳中和”等环境下,汽车产业也在积极寻求转型和升级的方向。作为我国汽车产业重要支柱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其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机动车尾气的大量排放导致的环境问题。因此加快推动汽车产业从末端向源头防治的转变,进一步调整优化环境的治理模式,对于实现汽车产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推动汽车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可以预见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会在越来越多的国家迎来共识,这对于我国新能源汽车海外市场的开拓而言是不可多得的机遇。

2.油价波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带来机遇。2022年以来,国内油价波动频繁且整体呈现出了上涨趋势。一方面,疫情反反复复,但是总体都在趋于平稳,全球经济逐渐复苏,对原油的需求量逐渐增加,而资金和疫情原因导致很多石油开采的油田尚未全面复工,开采的数量跟不上需求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导致油价上涨。另一方面,俄乌冲突也导致原油出现了紧张,俄罗斯作为产油大国受到制裁必然导致原油出口出现困难,又加之冲突使得俄罗斯原油需求量加大,所以导致全球的原油数量大幅减少,传导到油价自然也会上涨。油价波动所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燃油车用车成本变化,新能源汽车的走红,让纯电动力、混合动力车型走进消费者的生活,这类车型与传统燃油车形成明显的差异,从动力类型上的不同,可以带来完全不同的用车体验,在油价波动的背景下,作为传统汽车的替代产品,新能源汽车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3.各国政府支持引导新能源汽车发展。现阶段,各国政府积极颁发各种优惠政策以鼓励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一方面,对新能源汽车实施购车补贴,大大降低新能源汽车的购置成本。以欧盟为代表的多个国家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力度,如法国政府在增加旧车置换新能源汽车补贴力度的同时,还额外为新能源汽车的购买者最高提供6000欧元的补贴;德国也提升了原有的补贴力度,现行的补贴额度大约可以抵扣车辆价格的25%;比利时除了在车价本身提供补贴以外还给予税收方面的减免。除欧盟外,美国、日本等国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以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另一方面,各国也在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的基础配套设施。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市场之一,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的报告显示,2018-2022年欧洲充电桩数量就增长了58%。政府政策的支持不仅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及用车成本,也很大程度地提升了后期新能源汽车补能的便利性,这也有利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海外市场的开拓。

(四)威胁分析

1.技术壁垒和贸易摩擦加剧。近几年,我国汽车产品出口量迅速增长,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国外其他国家的市场,加之疫情导致各国经济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保护主义此起彼伏,许多国家采取一系列的对外贸易壁垒,设置了许多障碍,来保护本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如2022年8月美国出台的《通胀削减法案》在清洁能源和气候政策方面存在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直指新能源汽车领域,对世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自由竞争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另一方面,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善的技术标准出台,目前生产的许多本土汽车无法达到国际标准,导致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滞后,这也是阻碍我国新能源汽车占据世界市场份额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2022年俄乌冲突导致世界政治和贸易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国际贸易形势日趋严峻。随着欧美等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地关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可以预见的是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会面临更多的技术壁垒和貿易摩擦。

2.汽车产业链面临重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导致的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及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波动使得各国经济增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价值链断裂,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分歧和冲突日益激化,以要素资源跨国配置为特征的全球化发展基础正在被改变,全球产业链面临重塑,特别是在技术、政府、市场和成本驱动下,以汽车为代表的效率驱动型价值链的区域属性更加明显。一方面,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削弱,因此以劳动力优势来确定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地位显然已经不再符合中国实际。另一方面,各国开始重视对产业链的控制力,最终产品本地化生产的偏好也在不断提升。另外,后疫情时代跨国公司的生产和供应链布局逻辑将从效率优先转向战略优先,“逆全球化”及其影响短期内或继续深化,因此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参与度较难实现止降回升趋势。对于我国而言,我们既要不断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向高端攀升、实现高质量发展,又要尽可能维护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原有地位,以此保障就业、维持合理的经济增速,双重压力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海外市场的发展必然受到冲击。

三、我国新能源汽车海外市场开拓的主要提升策略

(一)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提升发展潜力

一是产业链的优化。我们即要避免像疫情这样的重大事件,造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断裂,也要做好准备应对西方国家的行政和政治干涉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造成的影响,要通过不断激发国内市场需求激活赋能需求链,通过流程化再造强化供应链,通过核心技术的突破完善知识链,利用产业集聚作用,使空间链条得以优化,并通过比较优势的作用发挥来实现价值链的升级。要深入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国际价值链地位,尽快形成完整、独立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二是供应链的优化。要不断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汽车、物流供应链的一体化发展,提高供应链的管理水平,提高应急体系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可以充分培育本土供应商,避免因重大卫生事件带来的零配件进出口难度提升与高成本。三是创新链的优化。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我国新能源汽车海外市场的开拓过程中,要不断加大对于科技创新的研究。目前新能源汽车依然存在有不少难以突破的短板,因此企业还应该加强与车机系统、大数据分析、自主驾驶等高端技术公司的合作,推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向网联、智能化转型,填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链的断点,并打通卡脖子的堵点,增强整车的国际竞争力。

(二)加大商业模式的研究与创新,打造发展动力

面对中国传统汽车业和外企的电气化市场的双重挑战,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要加强业务模式的创新与研究,制定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对国际市场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调研,精准把握住市场的空隙,开发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来抢占市场。首先,当前新能源车竞争主要集中在中低档车型,高档豪车相对较少,我国新能源汽车可以充分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利用自己的先发优势,注重高端车市场的布局,在这个蓝海上乘风破浪。其次,在持续巩固现有国家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辟多元化市场,改变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局面,积极学习借鉴特斯拉等新能源汽车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成功经验,不断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欧美地区市场占有率,并加大对南美洲、大洋洲、非洲市场的开拓。最后,在市场开拓过程中,也要保障消费者实际体验感受,真正基于大众的需求,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提供多元化配置服务,同时加强对产品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用户口碑的作用,借用汽车专业网站和移动社交平台,充分利用自媒体及多媒体方式进行产品推广,精准定位目标人群。

(三)充分利用国际合作,借助发展外力

近年来,我国政府深入推进与各国及各大经济体之间的国际合作,例如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一带一路”等,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开拓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国际合作发展外力,不仅要不断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走出去”,更要“走上来”。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并利用国际合作规则,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更好的“走出去”。企業要主动从各大平台获取有关国际合作的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学习伴随国际合作所形成的新型区域贸易框架,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借助其带来的关税等各方面有利于走出去的条件,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技术、装备、管理、产品等方方面面“走出去”,同时也可以扩大我国新能源汽车对于合作伙伴市场的出口量,以便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另一方面要借助国际合作,强化科技赋能,进一步加强我国新能源汽车与合作伙伴之间在市场、技术方面的互联互通合作,积极学习伙伴之间的先进技术、经验等,并不断完善东道国市场的高端配套体系建设,以弥补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短板,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更好的“走上来”。

(四)重视国际形象,加强发展实力

品牌形象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在我国新能源汽车海外市场开拓过程中,一是要通过产品质量的提升来打造品牌形象。首先要不断完善顶层设计,政府及相关工业协会要建立行业统一的标准,促进行业的有序发展,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的质量,还可以通过组织产业联盟的形式,加强不同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进行技术成果的共享。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生产商也应该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市场预判,充分考虑车辆应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真正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使每一款车的设计、每一辆车的生产及应用、每一个零配件采购都做到精益求精,保证产品的品控与质量。二是要通过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来提升品牌形象。在海外市场开拓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考虑两国之间的差异性,雇佣当地劳动力,尽可能采用符合当地审美的店面装修、产品包装等,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的适应性,避免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其次,还要注重产品售后服务,对现有消费者及时回访,了解消费者的用车感受,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并及时对产品进行改进和升级,以更好地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公丕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特征表现与提升路径[J].现代管理科学,2022(4):63-72.

[2]王之华,周利梅.新常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国际竞争力情况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9(10):11-13+18.

[3]张良.新时期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现状与发展展望[J].价格月刊,2022(7):89-94.

[4]刘霖.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2022.

[5]王亚楠.我国新能源汽车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与路径探析[J].对外经贸实务,2022(4):58-62.

[6]孙媛.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现状、机遇与挑战[J].对外经贸实务,2022(3):56-59+77.

[7]王东升.我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J].汽车文摘,2022(3):34-43.

[8]高运胜,金添阳.新形势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国际竞争力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21(4):65-76.

[9]任志新,廖望科,吴懿琳.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22(7):129-132.

[10]高运胜,金添阳.双循环视角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机遇与挑战[J].价格月刊,2021(9):55-62.

[11]张希颖,胡睿.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策略分析[J].对外经贸,2018(7):6-8.

[12]李方生,赵世佳,胡友波.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与对策建议[J].科学管理研究,2021(5):72-78.

[13]张厚明.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复苏态势及推进策略[J].经济纵横,2021(10):70-76.

[14]丛海彬,邹德玲,高博,邵金岭“.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能源汽车贸易网络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21,41(07):109-118.

[15]白玫“. 十四五”时期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方向与路径[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1(2):18-24.

[16]袁博.后补贴时代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20(3):58-64.

[17]马亮,郭鹏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合作研发契约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0(8):131-138.

[18]白玫.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格局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0(1):25-31.

[19]唐葆君,王翔宇,王彬,吴郧,邹颖,许黄琛,马也.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水平分析及展望[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6-11.

[20]宋德勇,刘涵.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出口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18(8):26-28.

猜你喜欢

新能源汽车SWOT分析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环境及战略分析
浅谈新能源汽车的概况和发展
关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若干思考
基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国产手机行业战略管理研究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SWOT分析
关于安徽寿县旅游投资的SWOT分析
P2P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企业运营管理与财务战略分析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