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现代化进程与“三农”困境的突破

2023-05-27王先明

江汉论坛 2023年5期
关键词:三农现代化农村

“越来越明显的是,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传统已经被纳入新的秩序之中。无疑问,这将会发挥巨大的影响,不仅影响中国人自身的命运,而且会决定人类将来的命运。”(1)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历史实践的成功,为世界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途径、新选择和新范例。无论是以世界历史进程的宏阔视野,还是以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深度解析而言,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都是一个内涵丰富、论旨厚重的命题。在今天,它几乎是引动全球关注,尤其是大国之间聚焦的全球化进程的论题了。

这个论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展开讨论,我们在此所论,只是基于中国历史发展内在脉络的视角,为我们认识中国发展及其现代化进程中的瓶颈问题,即现代化道路选择与“三农”问题的解答,提供一点自己的思考。

一、现代化的启动与悖论的形成

中国历史发展有着自己的轨迹,但这一历史演进轨迹或者说历史发展方向的根本性改变,则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即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然其中之大变局,或者说更为深刻和持久的历史变动,则是由传统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历史性转变,即现代化进程的展开。严格意义上的中国现代化首先是工业化进程的启动,实发端于晚清的洋务运动,“我国机器工业,肇始于同光,建设于清季”。(2)由此开始,以大机器为生产手段的近代工业的引入,不仅意味着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而且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明示了历史趋向。更为重要的是,它将一向被藐视的“夷技”上升到西学的层面,为中西学的融通提供了学理性基础。正如1866年12月奕?提出在同文馆开设天文算学馆的奏折中所说:“开馆求才,古无成格。惟延揽之方能广,斯聪明之士争来……洋人制造机器火器等件,以及行船行军,无一不自天文、算学中来。现在上海、浙江等处,讲求轮船各项,若不从根本上用着实功夫,即学习皮毛,仍无裨实用。”(3) 以洋务运动为发端,中国早期现代化艰难起步。

以引入“西技”为起点并由此延伸到“西学”的洋务运动,首先关注的就是“西技”和“西学”的“致用性”。“洋器”既可“平内患”又能“勤远略”,这是曾国藩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他采纳容闳所提“觅制器之器”的建议,创办江南制造局,并将一大批“实学”科技人才如华衡芳、徐寿等人汇集其中,开“求西学于域外”的局面。大规模地接纳西学,并将其与“求强求富”的自强实践结合起来,就使输入的西学摆脱了与中学的隔绝,从而也摆脱了与中国社会隔绝的尴尬态势,在实践层面上实现了中学与西学的沟通与融合。西方“坚船利炮”体现出来的实际效用,成为致力于“自强”运动的洋务大员们最直接的追求目标。李鸿章毫不隐讳地申明学习西学的目的:“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4)

接纳西学而谋求自强,是面对变局力求经世致用的现实态度,也是应对时局的比较可行的抉择。在持续十多年的“中西之争”中,洋务派并不否认反对派的“礼义为道”“人心为本”的原则,而顽固派也无法推翻洋务派“西学为用”的学理。倭仁尽管具有扎实的理学根底,但对于奕提出的“仅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等词,谓可折冲樽俎,足以制敌之命,臣等实未敢信”的诘难,也无法正面回答,而只能采取退避之策。影响近代中国历史进程和路向选择的“中西之争”的历史大文章,最终还是作在了“中体西用”的历史结论上(5) 。

“千古变局”并不仅仅是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时变,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乃至文化规范的世变。尤其在洋务之后随着现代机器生产体制的引入和生长,“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逮其久,风气渐开……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照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6) 显示了当时的人们对中国富强目标的憧憬。

“洋务”新政实际上开辟了以工业化为主导取向的现代化历史进程。它所引动的历史变迁既是久远的,也是深刻的。尤其在兩次鸦片战争后,“我朝士夫被此莫大之耻,专务掩匿覆盖,以绝口不谈外事为高”,转而“决然舍其所学,而学所谓洋务者。”(7) 甚且,“每发一论,动为数十年以前谈洋务者所不能言;每建一义,皆为数十年以后治中国者所不能易。”(8) 朝野上下均谋求“或变通旧制,或创行新法”(9)  ,皆以修铁路、设银行、开民厂、造机器、办矿政、创邮传、练陆军、兴学堂等为谋富图强的现代化路径选择。

问题在于,中国如果严格按照西方的方式走现代化之路,中国面临的代价是,五千年文明史面临着中断的危机,而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恰恰是基于农耕经济、以乡村为载体的文明。“中国传统的文明形态与成为世界主流的现代化文明是一种对立相克的关系”,由此产生一个所谓“现代化的悖论难题”(10) 。一方面,在现实的逼迫下,“今日即孔孟复生,舍富强外亦无治国之道,而舍仿行西法一途,更无致富强之术。”(11) 另一方面却不免“抛开自家根本固有精神,向外以逐求自家前途,则实为一向之大错误,无能外之者。”(12) 而这一历史悖论更突出地体现为近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背离化”发展态势,即“三农”问题不断累积和加剧的困境。

二、乡村危机与“三农”问题

“治天下必自治一国始,治一国必自治一乡始,治一乡必自五家为比、十家为联始。”(13) 乡村治而天下安,此乃中国文化根系之所在。中国“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的,又为乡村而设,法制、礼俗、工商业莫不如是。”(14) 亦即,传统中国社会发展乃是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上流社会人士仍力图维持一个接近自然状态的农村基础。在乡村,小传统并没使价值观和城市上流社会的大传统产生明显分离。”(15) 然而,这一模式伴随着现代化、工业化以及城市化进程而崩溃。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掀起了洋务运动,清政府中的洋务派通过引进西方的军用民用生产技术,创建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使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而这些新的生产力,又主要集中在城市之中,从而使中国某些城市开始向近代化起步。”(16) 由现代化进程导致的社会结构变化主要体现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步启动。近代新兴城市的崛起及其区位分布和功能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社会的城乡结构关系。许多明代以来盛极一时的运河沿岸城市,从清中叶开始,不再沿着正常轨道发展,而逐渐走向衰落,有的甚至蜕变成为偏僻的县城。究其根本原因,固然不免“一是社会动乱,二是经济地理条件的改变”(17) ,但开埠通商和洋务新政所启动的工业化进程却是时代性导因。

20世纪前,中国城市人口总数以极缓慢的速度增长,其增长率和中国总人口的增长率大体相当,而在1900年至1938年间,城市人口的增长显然加快,其增长率几乎是总人口增长率的2倍。尤其“在中国6个最大的城市——上海、北京、天津、广州、南京、汉口”,“在30年代,每年以2%—7%的人口增长率在发展”。(18)   20世纪30年代后期,人口100万至200万的城市增长33%,人口10万至50万的城市增长61%,人口5万至10万的城市增长35%。(19) 可以说,“1900年后城市工厂和欧洲意义上的无产阶级的兴起,才产生了这样一种运动”,即“农村贫困家庭向核心区移动”。(20) 持续了30年之久的这种逆向移动过程,事实上也是乡村衰落并走向危机的聚积过程。

显然,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趋向中,中国“城乡背离化”趋势隐然发生。在以工业化为导向的现代化进程中,无疑“产业界根本的变动,件件是发展都市的”。因此,乡村危机是对应于城市发展或城市繁荣的具有特定区位性的一种危机,“农村则终年勤苦生产,完全供给都市人们之生活费,至其本身破灭而止……结果都市日愈繁荣,农村日益衰落。”“从都市到农村切断了农工商相互间的纽带”,“大都市作了病态的繁荣”,“农村相继破产”。(21) 亦或称之为“都市膨胀和农村枯竭”。(22)

近代以来,“农村问题虽是随着时代和场所而变迁,但考察其本质,不能不承认是近代文明的产物。”因农村问题之发生,“必须以国民经济或国际经济发展至某种程度为前提”。(23) 20世纪30年代之际,“农业的中国已开始入于工商业化的时代,于是农民的困苦比从前更甚”。(24) 时人或称之为农村崩溃、农业恐慌、农村凋敝、农业破产等,只不过是概要言其某一个侧面而已。实际上,其时的乡村危机是一种全面危机,是一种“农村总崩溃”(25)。其最突出的表征是,农民逃亡,农业衰落(或农地荒废),农村破产,以至于造成“农村凋敝,国本动摇”(26)之险峻情势。

脱离对近代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背离化”演进矛盾的揭示,根本不可能触及到近代乡村危机的历史本相。(27) “都市的发展,其反面就是农村的崩溃。使农村加速崩溃的种种事实,同时就是使都市发展的事实。”总而言之,“中国近几十年都市发展的事实,恰恰是破坏农村的。农村加速度的崩溃,便促成了都市的发展……过去几十年的事实却是如此的”(28)。说到底这就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而出现的乡村社会急剧衰退的一种危機,是近代历史上“三农”问题累积的历史结果。

无疑,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一历史性困境,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中必须面对的时代性问题。

三、现代化路径选择的思考与探索

“从清末曾左的‘洋务运动到现在,我们新文化建设运动的方向,一直是在朝着欧化的路上走……但事实上几十年努力的结果,却不仅未能‘致中国于富强之境,反而给予了我们以不少的痛苦……”(29) 现代化进程中的悖论之困不能不引起道路选择的追问:“我们今后究竟应当怎样走呢?”上世纪30年代之际相继兴起的中国本位文化建设的论争和乡村建设社会运动,实际上就是对这一历史选择的回应。

“中国自鸦片之战以后……忽而学东洋,忽而学西洋,今日忙这样,明日忙那样,但都没有把根本认清。”(30) 其结果是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市化为中心的现代化进程导致中国立国之本——农村和农业的崩溃。“在以都市支配农村的经济组织系统下,抛却了都市与农村的关系。”(31)一方面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地位的急剧下滑,“从前的工匠,现在变成了工程师和制造家,从前的市侩,现在变成了商业家庭资本家。但是农民呢,他们的生活一天一天的变坏,他们的地位一天一天的降低,被旁的阶级的同胞压迫和讪笑了。”(32)另一方面却是以“新政”为名的各种税费,层层迭加为农民的负担并从根本上危及农民的生存状况。(33) “大都市作了病态的繁荣”而“农村相继破产。”(34)面对困境所在,20世纪30年代之际,在“经济建设应采的途径”上,“则或主重工,或主重农,莫衷一是”(35),曾迭起纷扰。

梁漱溟概括说,世界历史上“可以称得起乡村破坏史的”就是“一部中国近百年史”,而近代中国之所以如此者,“关键全在要走都市文明的路而未成之一点”。(36)从某种意义上看,乡村建设思潮的勃兴可谓直接导源于对于破坏“乡村”的建设取向的反思与纠谬。“都已觉悟了中国摹仿西洋之未必有成;而我们社会组织的机构,既自有其树立之道,我们民族前途的开辟,亦自有其应循之辙。即所谓人类正常文明的创造,必须从这三十万个乡村作起,并须靠此百分之八十五的农民自动的肩负起这个责任来。”(37) 1939年的《乡村建设运动共同信念初草》申明:我们深信:乡村建设运动在使农业和工业达到合理的建设乡村和城市,泯除畸形的发展。

当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乡建派执拗的以乡村建设为本位的理论是否可行为另一问题,但其所提出的必须考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化路径选择却是值得珍视的思想资源。

四、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战略

如何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并从根本上破解上述困境,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复兴中华的历史使命之一。在总结和汲取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开辟了独特的道路选择。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的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的水平用了二百余年的时间。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

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令世界瞩目。1952年,中国的GDP总量仅679.1亿元,人均GDP仅119元,2021年中国的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并预计在2025年之前跨入高收入发展阶段国家行列(按世界银行标准)。改革开放以来,从1978年到2020年的42年里,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达到9.2%。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1996年中国经济总量占美国的比例突破10%,2006年突破20%,之后每两年突破10%,2008年突破30%,2010年突破40%,2012年突破50%,2014年突破了60%,2020年突破了70%。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实现如此连贯、高速、稳定的并联式、叠加式的赶超,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奇迹。(38)

从现代化发展战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于国情变化和发展阶段提出具体的现代化目标和战略,并将之以“五年发展规划”形式贯彻实施,动态性地协调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平衡发展。1952年底提出了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業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一化三改”目标。1956年党的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发展道路的探索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党开始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1964年党中央提出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主义强国的“四个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思想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并在新时代的战略规划中获得了新的高度。

跨入新世纪不久,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9)  “新农村建设”的诉求被融涵在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之中,从而在根本制度、时代内容和道路发展上,为解决 “三农”的历史困境奠定了基础。

正如习近平强调指出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应该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千万不要让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掉了队,否则很难支持全面小康这一片天。“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如果不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起来,不把农业现代化搞上去,现代化事业就有缺失,全面小康就没有达标。

在扎实、持续推进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进程中,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内涵在不断创新中更加丰富、完善和科学。农业要更强,必须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民要更富,必须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农村要更美,必须围绕城乡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乡村,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时代内涵。特别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新三农”的梦想已然实现;它从根本上突破了百年“三农”困境,从而解决了现代化发展中的“悖论”问题。

注释:

(1) 李约瑟、黄仁宇:《中国社会的特质——一个技术层面的诠释》,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页。

(2) 龚骏:《中国新工业发展史大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1页。

(3)(4)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6、25,转引自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47、247页。

(5) 王先明:《近代新学:中国传统文化的嬗变与重构》,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09页。

(6) 中国史学会编:《洋务运动》(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7)(8)(9)(11) 薛玉琴、徐子超、陆烨编:《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马建忠·邵作舟·陈虬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3—4、330、322页。

(10) 张孝德:《大国之本:乡村振兴大战略解读》,东方出版社2021年版,第1—2页。

(12) 梁培宽、王宗昱编:《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梁漱溟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61页。

(13) 陆世仪:《论治邑》,徐栋辑:《保甲书》卷4《广存》,安徽师大出版社2011年版,第91页。

(14)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0页。

(15)(18)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3、36页。

(16)(17) 王守中、郭大松:《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84、99页。

(19) 王先明主编:《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532页。

(20) 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建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4页。

(21)(28)(34) 周谷城:《中国社会之变化》(1930年),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第7,45—47、181、45—47页。

(22)(35) 吴正:《农村问题》(1935年),中央军校特别训练班教材,第18、5页。

(23) 曾济宽:《怎样解决中国农村问题》,《中国建设》1933年第5期。

(24) 《农民问题与中国之将来》,《东方杂志》1927年第16号。

(25) 古楳:《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之改造》,《东方杂志》1933年第22号。

(26) 曾济宽:《怎样解决中国农村问题》,《中国建设》1933年第5期;徐钦:《勘查万家埠实验区之经过》,《农村》1932年第2期。

(27) 王先明:《试论城乡背离化进程中的乡村危机——关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危机问题的辨析》,《近代史研究》2013年第3期。

(29) 吴忠亚:《关于中国本位文化建设问题》,《中国文化建设讨论集》中编,经纬书局1935年版,第94页。

(30) 宋恩荣编:《晏阳初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20页。

(31) 《乡运者的话:对于农村建设的意见》,《乡村建设》1936年第5期。

(32) 杨开道:《我国农村生活衰落的原因和解救的方法》,《东方杂志》1927年第16号。

(33) 程树棠:《日趋严重的农村摊款问题》,《东方杂志》1935年第24号。

(36)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乡村建设》1936年第1期。

(37) 仲安:《乡村运动与乡村运动者——乡运者的话:对于农村建设的意见》,《乡村建设》1936年第5期。

(38) 黄群慧、杨虎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质与世界意义》,《 人民日报 》 2022年3月25日。

(3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40页。

作者简介:王先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300071。

(责任编辑 张卫东)

猜你喜欢

三农现代化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