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化视域下大学生消费行为探析

2023-05-26田夏蓉白亚锋

经济师 2023年5期
关键词:消费观念消费观消费行为

田夏蓉 白亚锋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消费主义的思想不断入侵,导致消费异化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理应受到重视,以消费异化为理论基础,分析出我国大学生消费异化主要表现在主体异化、客体异化以及行为异化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对其原因进行剖析,针对自身消费观念存在偏差、消费教育主体力量缺失、外部环境形成冲击的现实困境,要加强自我教育,倡导适度理性消费:提高重视程度,改进教育引导方法:发挥多方合力,营造健康消费环境,进而引导大学生养成消费文化自觉意识。

关键词:异化大学生消费消费异化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5-244-03

“消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消费的繁荣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1]消费是人们满足于自身需要的一种经济行为,在当今社会,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促进生产的发展。大学生作为消费的主力军,在消费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受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他们走在社会时尚的前沿,消费观念相对于其他的群体比较超前,但在消费观念与消费能力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现如今大学生在消费主体、客体、行为等方面的异化现象愈演愈烈,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值得引起社会的关注与思考,因此分析大学生消费异化的心理和行为,克服大学生消费异化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一、消费异化

异化是指本属于主体自己的力量,但由于自身矛盾发展而产生自己的对立面,即客体,客体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制约、凌驾于主体之上,转而束缚主体,致使主体丧失其主体性的过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异化这一概念,对异化劳动的四个方面: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进行分析[2]。马克思认为劳动异化是其他异化的基础,劳动产品异化是最直接表现。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只是资本家的奴役,工人生产出的劳动产品不归劳动者所有,而是被资本家所占有,劳动产品成为资本家剥削压榨劳动者的工具,因而人们对劳动充满了排斥,劳动成为劳动者为了生存而必须的手段,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像动物一样活动,目的仅仅为了生存,无法成为自由的人,丧失了人的主动性及其本质。

正如劳动异化关系中劳动主导人,在消费异化中,商品也从客体逐渐转变为主体,开始主导本是主体的人类。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之下,人们感到身体疲惫、精神紧绷,通过消费来获得释放和缓解压力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但异化的消费使得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不仅限于满足于真实的需求,更是发展为一种虚假需求,一种为了消费而消费的行为。因而导致消费主体逐渐被动,丧失了其主体性,消费也慢慢地成为目的本身。

在《有閑阶级论》中,凡勃伦用犀利的语言批判了异化的炫耀消费心理,并产生了“凡勃伦效应”,指“消费者对奢侈品的需求不会因为其售价的高昂而降低”[3]。即:商品的定价越高,反而人们对这件商品的需求就会越高。例如:部分大学生对苹果手机的痴迷与追求,在这一效应影响下,大学生沦为消费奴隶逐渐丧失自我:在《单向度的人》中,马尔库塞提出了“虚假需求”的概念,认为虚假需求是消费异化的本质。在很多时候人们对于某种产品或事物的需要只是一种虚假的需求,并非人本身真正的需求,这种需求很大程度上会蒙蔽人们的理性,使人们丧失了真正的需要,导致消费功能和属性被异化,这种异化无论是对个人的成长还是整个社会发展,都造成了不可小觑的消极影响。

二、我国大学生消费异化的表现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消费异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消费主体异化、消费客体异化及消费行为异化,消费主体的异化体现为从“真实需要”到“虚假需要”:消费客体的异化体现为从“自由”到“束缚”:消费行为的异化体现为从“理性”到“非理性”。其中,消费行为异化是由于主客体的异化所造成,在三种异化表现中更为突出,也是破解我国大学生消费异化现实问题的突破口。

(一)消费主体的异化:从“真实需要”到“虚假需要”

消费主体的异化是指消费者心理、思想等方面发生的异化[4]。在消费异化的过程中,人们丧失了主体性和理性,一味地秉持“物质至上”和“消费至上”的观点,对消费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发展为无节制的冲动型消费。

笔者以山西农业大学372名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以“大学生消费状况现状分析”为题的问卷调查。在关于“你购买产品时会考虑产品的哪些因素?”这一问题的调查中,20.15%的学生选择“能体现自己的身份和财富”,23.46%的学生选择“外观精美”(如图1所示)。以上数据表明,虽大部分学生在消费时仍以理性消费为主流,购买时关注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但仍存在部分大学生购物时所看重的不是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满足一种心理需求。在调查中得知,除日常饮食外,大学生每月消费占比最高的就是外貌服饰,占比达16.49%。这表明部分大学生注重形象消费,对于自身发展型消费较少,其所追求的并不是自己真实需要,这种不合理的消费,不仅会阻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构建和谐的消费环境。

(二)消费客体的异化:从“自由”到“束缚”

消费客体异化是指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错误观念的引导下,消费品在消费过程中丧失了自身原本的价值,或者是因为主体的使用不当,忽略了商品的自身价值,导致转向为主体的对立面。

随着科技进步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电子产品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使用得当会便捷教师的教学、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但部分同学使用不当,沉迷游戏,最终导致学业荒废,使得商品自身功能异化。有关数据显示,“有9.65%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8小时以上,有21.70%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5小时以上。”说明大学生群体无法自律管控上网时间,网络反客为主,开始支配、奴役大学生:“有高达85.39%的学生‘碰到什么感兴趣就看什么’。”[5]学生群体逐渐由主体变为被网络牵制的客体,沦为网络的奴隶:“浏览或搜索学习所需要的信息占36.88%,”[6]使用网络多是进行娱乐消遣如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等,这也表明网络异化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样态。

(三)消费行为的异化:从“理性”到“非理性”

消费行为的异化是指在消费主体的异化和消费客体的异化共同作用下而导致的实际消费过程中的异化。就目前来看,部分大学生出现了挥霍“潇洒”地炫耀消费、盲目被动地超前消费等一系列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不但会导致资源的极度浪费,而且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危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消费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展示社会地位与身份的最好语言”[6]。现如今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过程中出现了“凡勃伦效应”,认为买的东西越贵就显得自己的地位很高,这是典型的“面子型”消费行为。在对山西农业大学372名大学生关于“您购买奢侈品的原因是什么?”的调查中,69.62%的学生选择是因为“质量和款式”而选择购买奢侈品,6.18%的学生是因为“可以获得别人的认同”而选择购买,更有21.51%的学生因为其是“成就和财富的象征”而选择购买。(如图2所示)。

这表明大部分学生能够理性地看待奢侈品,把商品的质量作为购买的第一要素,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将购买奢侈品作为炫耀自己的方式,购买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获取生存及发展需要,而是凭借着奢侈品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享受着随之而来的优越感。在大学生没有经济能力,消费上过分依赖他人的情况下,这种炫耀性消费心理更容易扭曲其消费观,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消费,而是扭曲的异化消费。

三、大学生消费异化原因分析

(一)自身消费观念存在偏差

習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少年时期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因此,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7]。消费观作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人们日常的消费活动,还关乎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如今的大学生多为“00后”,年龄分布在18-22岁左右,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黄金时期,虽以成年,具有初步判断能力,但社会经验较少,心性未定,自制力薄弱,内心深处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容易受到被不良的消费思想的迷惑,影响大学生的消费判断和选择,对自身消费的价值起到了消极的负面作用。上述调查结果显示,虽部分同学在进行消费时能够坚持科学的价值取向,用求实的心理去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但仍有部分同学在消费时取向偏差,存在着享乐、攀比、跟风等价值取向,这些都会导致大学生过度超前消费,需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二)消费教育缺乏针对性

消费观教育指的是通过向消费主体传授消费知识,从而培养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念,端正消费价值取向,以提高消费主体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

作为教育主体,学校在消费教育上内容空泛,学生学习兴趣缺乏。目前,高校改变了之前对消费观教育整体的漠视态度,多数高校将消费观教育纳入了理想信念教育的范围内,但在内容上仍带有广义消费教育的痕迹,过于宏观,微观兼顾不够,只把大学生当作广大消费者来考虑,未能结合大学生自身群体的特点来进行消费观的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只是简单地进行勤俭节约、绿色消费等大而空的口头教育,对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观教育关注较少,没有结合大学生特定群体的消费心理分析在消费上所出现的问题,内容没有深入开展,对于大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未做细、做全。这样的消费观教育已滞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既不能应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观念及消费理念变化的最新趋势,也不能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大前提下,学生对于消费观教育的特殊需要。

(三)外部环境形成冲击

消费环境,指得是消费者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对消费者产生一定影响的客观因素[8]。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文化在与我国文化交流融合的同时,也对我国的本土文化形成较大的冲击,特别是西方的消费主义文化,对我国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念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在此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痴迷物质财富,在消费上逐渐趋向功利化,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形成消费至上的价值观念,与我国所提倡的理性消费的理念相悖,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上文分析到的大学生在超前消费中的享乐、攀比消费等现象,很明显就是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而产生的消费心理和活动。由此可见,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大学生消费观念及价值观念存在偏差,从而导致自身消费行为的盲目性,不利于理性的消费观念及消费实践的养成。

四、大学生消费异化的矫正

(一)加强自我教育,倡导适度理性消费

理性的消费观念是一种基于现实、富有理智的消费观[9],大学生要加强自我教育,矫正观念偏差,进而树立科学理性消费观念,避免消费异化。

其一,矫正观念偏差,形成自我调节机制。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高自身对于理性科学消费观的认同,使大学生在内心深处主动建立自我约束的机制,用心中的尺度来克制自己的不合理的欲望。同时,要加强自我反思。对于自身消费行为的反思是搭建科学理性消费观,促进自我发展和进步的必经之路。通过客观评价自身的超前消费行为,将自己的消费行为和科学消费行为比对,有利于加强自身对正确的消费观念的认知,帮助大学生自觉矫正观念偏差,促进科学消费观的养成。

其二,提升思辨能力,加强自我教育。大学生在面对各式各样的海量信息时,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做到不为媒体的渲染所诱导,不为同辈的消费所影响,用优秀的消费文化引导树立自己的价值追求,自觉端正消费动机,力戒享乐、攀比等不良消费思想,抵制通过攀比消费来追求消费快感从而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自我优越感的消费行为。

(二)提高重视程度,改进教育引导方法

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在消费观教育上,不仅要向大学生灌输科学地消费观念,而且也要看到作为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者在消费时的特征、表现及存在的问题,要加快改进消费观教育引导方法,以适应时代要求。

其一,加大消费文明的诠释力度。首先,思政教师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依托思政课堂,开展消费专题教育。通过党史、中国近现代史的回顾,带领学生理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从而达成勤俭的消费共识,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消费的行为认识。其次,发挥自媒体传播优势,构建网络教育阵地。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媒体特有的传播优势,从“灌输”转为“传播”,运用生活化的教育内容、现代化的手段、双向交流的教育形式,提高学生群体的参与感,让思想引导贴近生活、消费观引导更合实际,引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

其二,引用案例教育,生动形象阐释消费观教育。可以定期邀请专业人士开展专题讲座,针对现在大学生存在的节约意识淡薄、陷入校园贷陷阱等各类问题,引用同类具体的案例,分析不良消费观念存在的危害,介绍网贷的后果,以此来增强大学生的风险意识,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性,解决学生所提出的个性化的问题和疑惑,为他们在消费这条道路上指点迷津。

(三)发挥多方合力,营造健康消费环境

其一,加大监管力度,净化消费环境。要进一步完善相關法规制度和监管规则,推动整治违法违规行为,营造放心购物、真实商品的良好消费环境。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李君提交建议,呼吁加大网络贷款监管整治力度,对以诱导消费为目的的宣传进行打击,净化消费环境。要加大社会大众媒介的监督力度,通过制定、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严格把关媒体传播内容,严防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渗透和国内不良消费观念的衍生,加强优质直播内容的输出。

其二,强化责任意识,发挥媒介传播优势。媒体作为社会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内容为王。主动传播正能量,杜绝一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错误思想,针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引发的事件和焦点话题,要及时激浊扬清,亮剑发声,严厉驳斥其错误言论,使大学生认清真相,自觉纠正非理性消费观。

五、结语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西方消费主义思想在我国快速传播,对我国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念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大学生消费异化的现象时有发生,我们应高度重视大学生消费异化的问题,针对大学生消费异化行为,分析自身、教育主体及外部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困境,因此,我们在加强自我教育的同时,教育主体应提高重视程度,改进教育引导方法,发挥多方合力,营造健康消费环境。如此方能为培育大学生科学消费观提供方法论指导,进而培养时代新人、养成社会良好风气。

【基金项目: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课题,“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论解读(2022YS011)]

参考文献:

[1]毕红梅,赵本燕,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大学精神生活的异化及其消弭路径[J].理论导刊,2019(07)

[2]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韩田.当代中国“拜金主义”的根源解析——基于马克思和凡勃伦理论[J].思想教育研究,2018(05):62-66

[4]黄祖辉.大学生网络消费异化的哲学反思[J].高教探索,2013(02):145-149

[5]梁洁等.略析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的表现、危害与原因[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3):147-149

[6]黄文彬,曾晓玲.当代大学生消费伦理建构的价值选择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7-111

[7]侯欣,邵竞莹.论“泛娱乐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及其消除[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6):47-49

[8]尹世杰.消费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2

[9]陆林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消费行为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24):33-35

(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太谷030801)

『作者简介:田夏蓉,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白亚锋,山西农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消费观念消费观消费行为
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
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
高中生日常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调查研究
基于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消费观
浅析花卉市场中的消费行为
大学生资源节约型消费行为的养成教育
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念调查
不同笔记本用户的鼠标消费观我的街头采访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