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综合改革视角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

2023-05-26左秋雪张倩张晓北刘佳

经济师 2023年5期

左秋雪 张倩 张晓北 刘佳

摘 要:文章以MPAcc为例,阐述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对其近十年的报考规模、办学质量以及发展方向加以分析,总结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改革给出意见建议。

关键词:教育综合改革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MPAcc

中图分类号:F061.3: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5-163-03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位于国民教育的顶端,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高校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为了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变革,引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主体能积极地推动有自身教育特点的、极具特色的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体系和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现有的研究生专业学位的教育制度,这是未来一段时间我们的重点工作内容,国家非常重视,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思路。通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进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不断深化。

2013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坚持招生制度改革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方向,积极推进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分类考试、分类招生。[1]2020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了重要批示,要求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也进入了改革攻坚阶段。在改革推进的过程中,要完成不同类别、不同省份、不同招生院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构建百花齐放、特色鲜明、贴近需求、质量上佳的发展模式。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

相对于学术性学位(academic degree)来说,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的培养目标更倾向于培养在某一个特定的行业领域中,可以贴近于实际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特殊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某些特定行业高层次应用人才的主力渠道。1991年,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在我国才开始逐步实施。30多年的时间里,具有我国特色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完善,从单一的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到今天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同步前进,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变革。

过去10年间,我国总计培养了60多万名博士和650多万名硕士。从“十三五”到“十四五”,我国不断加大对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力度。在进一步完善学科结构加强学科建设的同时,专业学位得到大力发展。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累计321.8万人被授予硕士专业学位、4.8万人被授予博士专业学位。而从2012年至2021年,碩士专业学位授予人数的19.8万人增至43.3万人,占比也从35%增至58%。

据《2022年全国研究生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硕士研究生的报名人数达到历史峰值,共计457万,同比增长21%。而这样超过10%的增速已经持续五年。从2016年起,我国研究生的报名人数就持续高位增长。2015年到2022年,七年间平均增速15.8%。而在相关改革政策的叠加作用下,在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中,专业硕士总量增长迅速。从2011年的15.8万快速增长到2022年的60.2万,总量接近增长4倍。从黑龙江省某省属高校的近五年研究生招生规模上可以看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稳步增长(2021年实现跨越式增长)。2018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反超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全日制学术硕士生数逐年缩减,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数快速增加,符合国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的政策定位。

2004年我国正式设立MPAcc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等21个研究生培养单位获批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随后的近20年间,先后有9个批次200余所院校加入MPAcc的队伍当中。截至目前,据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官网统计,我国共有292所MPAcc培养单位。虽然开设MPAcc的院校相对数量较多,选择余地也比较大,但相对排名靠前、实力较强的院校竞争也比较激烈。而MPAcc对于跨专业考试没有额外的限制,也吸引了众多跨专业考生报考。从相关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近两年,MPAcc报考人数规模不断扩大,竞争趋于激烈。而报录比的提升,也一定程度反映出院校生源在稳步增加,复试阶段的选择余地更大,有利于生源质量的提升。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发展相对落后。我国的专业学位类型和涉及的职业领域都还相对较少。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很长时间以来一直以学术研究为核心,造成在一些高校仍处于起步阶段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均不同程度存在着较明显的学术化问题。有一部分高校还是受传统思维影响,惯性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去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忽略了其特定职业的指向性,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没有建立起具备自身特点的培养体系。现有的专业学位培养体系中涉及的课程建设、案例教学、实践训练以及质量保证措施等不能完全满足国家要求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2]学生在完成专业学位教育后,依然不能快速地考取相应的任职资格证书,造成自身精力以及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

2.MPAcc专业招生计划和线上生源比例失衡。与会计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相比,MPAcc初试仅设置两个单元考试科目,即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以及204英语二两个科目。[3]其试题难度相对较低,因此报考生源较多,上线人数也较多,最终录取淘汰率很高。且全国各高校均无可调剂的剩余计划,造成大量优秀生源无法“上岸”。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官网显示,2022年其对外经贸(125300)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统考准考人数为730人,最终统考录取人数为73人,报录比为10,高于其整体报录比7.96。同济大学研究生招生网也发布了其2022年全国研究生统考各专业报录情况,其中(125300)会计专业硕士报名人数达到385人,而(120201)会计学报名人数仅为28人。会计学学术学位生源严重短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学学术学位的招生质量提高和培养体系建设。

3.专业学位专业目录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尽管目前我国已经有47种专业学位类别,但现实中,现有的就业市场对于具备专业素养高学历人才的依然旺盛,供需关系紧张的局面在短期内预计不会得到有效改善。在很多新兴的产业领域以及更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并没有纳入到目前的专业学位目录中。现在执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体系中,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相对简单和笼统,与人才市场上的实际需要相差甚远。研究生教育学科專业目录是国家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管理、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目前执行的专业学位类别不能满足实际的社会需要以及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专业学位类别设置和调整迫在眉睫。

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的建议

1.调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招生结构,探索多样化招生选拔办法。稳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全面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倾斜,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点以专业学位授予点为主。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顶层设计中,要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考试制度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寻求变革,紧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更快地完成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试选拔制度的改革。在高等学校的教育层面,各高校要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寻找建立区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招考选拔制度,让更多有志于在科技实际应用方面发挥作用的学生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也要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选拔方面做更多的尝试和探索。

2.行业和企业共建合作,实行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导师建设,按照国家文件精神,鼓励学校不断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加快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改革。逐步建立完成“行业产业导师”制度,为专业学位研究生配备双导师。校内导师以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4]夯实双导师制度建设,强调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目标,认真遴选行业产业顶尖人才担任校外导师,鼓励导师每年定期带队到行业产业开展调研实践。邀请知名企业的CFO以及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等实务界人士,定期开设讲座,讲座内容以实务前沿为主,拓展MPAcc学生视野,加深对企业实务的了解。通过将创新教育与产教融合体系相结合,支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探索实施“专业学位+能力拓展”的培养模式,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历上得到提升的同时,也能具备行业从业实践经验,提升职业匹配能力。

3.加强部门协调,增强职称贯通发展。加快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尽快完成职业资格考试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相互衔接。积极推动增强职业技能的教学改革。联动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修改教学计划和大纲,将职业资格考试的知识结构和培训体系融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制定双证教学计划,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以实用为目的打造课程模块。推动实施专业学位“2+X”证书制,推动教育、会计、法律等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体系与职业资格制度的相互衔接以及标准统一,贯通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与职称资格评审通道。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与相关职业资格制度的管理部门的相互配合,加大力度实现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全方位多方式的对接,力争实现教育与职业的对应、学位与行业的契合、培养与应用的匹配,使得学生毕业时能尽快进入角色,更好地匹配就业岗位的要求。认真汲取已成功实现职业资格认证衔接的专业学位类型经验,实现科目考试成绩互认,建立统一的管理模式,发挥良好的示范效应。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训练、学位论文和毕业成果产出等环节中表现优秀的研究生,在毕业前可申请参加职称评审。探索推动专业学位与国际职业资格的衔接,加强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国际的竞争力。比如,在会计领域,我国的MPAcc课程体系与ACCA(世界上最大及最有影响力的专业会计师组织之一)认证已经实现了有效对接。[5]从政策层面鼓励在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职业资格类认证。比如免修部分相关课程、奖学金评定中给予加分等,可以很好地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职业资格认定的积极性。

4.狠抓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完善专业学位培养方案。高校要按照职业特点的要求来培养实际应用型的人才,按学习方式分全日制以及非全曰制分别制定培养方案。培养方案要增加实践性课程的占比,其制定过程中要加入相关的行业专家意见:进一步加强对研究生课程考核、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和论文答辩各个环节的管理力度,在培养过程中建立末位淘汰机制,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向国外国内优秀的研究生培养机构学习先进的理念和过往的珍贵经验,查找不足与差距,做好今后3-5年的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规划,重点加强软件和硬件建设,搭建一个高水平的专业学位教育平台。可以探索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以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走进校园,担任校外辅导员,加强在校学习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政治觉悟和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并且鼓励高校与行业骨干企业建立起人才交流和科研成果共享。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要求日益提升的前提下,多校也在学制调整上作出了尝试。2022年起,将多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制由2年调整为3年。在现有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下,我们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就是面向就业的提前演练和专业能力培养,两年的培养时间已经不能满足正常的培养过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延长学制。

针对MPAcc的培养要求,要突出数字化时代会计“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抓住智能化、网络化以及数字化的融合发展机遇,加快会计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融通,制定多层次智能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采用项目展示、案例教学、沙盘演练、现场参观研讨、为企业答疑解惑、行业专家讲座等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法,逐步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采取更多样的教育方式,邀请有一线实践经验的专家走进课堂。可以根据社会需要,设置不同的培养方向。比如建立面向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方向”、面向大中型企业的“企业财务与会计方向”以及面向政府部门的“公共财务与政府会计方向”的不同方向培养体系。

5.学科建设方面,完善中国特色学科专业体系。开展学位点动态调整工作,合理布局学科发展。2019年以来教育部深入开展“学位擠水”行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强化研究生培养质量监管。持续开展学位点合格评估,2014至2021年撤销103个学位授权点,196个学位授权点限期整改。2021年1月,国务院对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作出系统部署,专门对目录修订提出要求。未来可以考虑进一步优化发展专业学位,增设数字经济、知识产权、医学技术等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022年,黑龙江省印发首个高校学科优化调整指导意见,确立“十四五”龙江特色高水位学科专业体系建设框架。根据国家“服务需求、深化改革、动态调整、保证质量”的基本原则,各高校应在保持现有学位授权点规模不增加的前提下,撤销需求降低以及培养质量不高的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增列需求旺盛的新兴产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探索未来将会计专业学位类别调整到博士层次,使会计专业博士进入实质性培养阶段。

五、结语

目前,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正处于上升期,我们一定要紧抓机遇,更好地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健全和发展。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中,职业细化、种类增多,社会在法律、工程、教育等多行业领域人才需求旺盛,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高应用性、多复合性等特点,未来一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切实地满足社会需要,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更需要我们加以思考,不断探索,为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作出应有贡献。

I基金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与培养问题研究——以MPACC为例,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备案课题(CBC1317235);数智时代背景下基于产教融合的 MPAce素质链协同育人模式研究,2022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SJCY20220548);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的价值选择与制度研究——以MPAce为例,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JJB1423145)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意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3(34):10

[2]朱永梅,樊玉杰,唐文献.新招生制度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索[J].高教学刊,2020(20):4-6. DOI:10.19980/j .cn23-1593/94 2020 20 002

[3]教育部关于印发《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1(09):28-45

[4]胡晓明.财经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22(23):49-51

[5]张淑林,夏清泉,陈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的有关问题探讨[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01):57-61

(作者单位:1左秋雪,黑龙江省招生考试院2张倩,黑龙江科技大学管理学院3张晓北,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4刘佳,黑龙江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第一作者简介:左秋雪(1983-),女,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