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富裕的百年演进、现实选择与未来画卷

2023-05-26张书慧赵婷婷

关键词:共同富裕

张书慧 赵婷婷

摘 要:共同富裕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追求的梦想,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共同富裕进行了不懈地追求,美好理想、初步探索、坚实基础和持续发力,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共同富裕是历史和现实的选择,在新的历史阶段推进共同富裕,应深刻认识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政治稳定的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展望未来,仍应接续奋斗,去擘画中国共同富裕的未来画卷。

关键词:共同富裕;百年演进;现实选择;未来画卷

一、不忘初心:追求共同富裕的百年演进

(一)共同富裕的美好理想(1921—1948)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总结出中国积贫积弱的历史缘由,中国人民要想站起来,必须推翻“三座大山”,解放工农,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为此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敢于斗争,以土地为抓手,制定开启了以土地革命推动共同富裕的新篇章,但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物资极其匮乏,共同富裕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这一历史时期,国内经历了国民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连火柴、元钉都不能造,一切都是“舶来品”,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共同富裕只能是美好理想。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新中国,始终处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仍无法将共同富裕的美好理想转化为现实。

(二)共同富裕的初步探索(1949—1978)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社会主义道路就没有共同富裕。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人民追求共同富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1953年12月,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了“共同富裕”,并明确指出,要使农民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进行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目标,建立和巩固了共同富裕的基本制度。由于时代的局限和经验不足,政府片面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平均主义”和“统购统销”的分配方式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这些做法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相匹配,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共同富裕的初步探索,尽管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一些波折,产生了一些问题,但扫除文盲、妇女解放、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工程、“两弹一星”等伟大成就都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强国富民的理想始终未变,共同富裕的信念始终未改。

(三)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1979—2019)

1979年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具体实现途径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这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在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的接续努力下,中国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全面推进,40年里经济年均增长9.3%,到2020年人均GDP突破1.1万美元。在这一时期,我国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资本输出国,外汇储备自2014年以来一直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拥有一个巨大、日益富裕和高度发达的国内市场。2020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突破60%,户籍城镇化率达到44.38%,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10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6%,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人民币3万元,养老、医疗、低保、住房等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为下一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共同富裕的持续发力(2020年至今)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8年的艰苦努力,2020年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现行标准以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问题得到解决。”而同时期的欧美发达国家早已进入富裕型社会,但贫困发生率依然很高,欧洲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欧盟的平均贫困率为21.9%,其中希腊和西班牙贫困率超过27%,美国人口普查局数据显示,2020年美国的贫困发生率也高达11.4%。实现共同富裕必须避免两极分化,我们不“劫富济贫”,但也绝不容许资本无序扩张,2021年《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发布实施,以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教育、住房和医疗被称为新时代的“三座大山”,其不断上涨的成本严重挤占了家庭支出,限制了国內消费,不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为此,政府减轻义务教育负担,明令禁止课外辅导,为处于不利地位的低收入和农村家庭儿童创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2021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科[2021]63号文)要求城市房租每年涨幅不超过5%,政府还要求密切审查开发商的所有活动,着力贯彻“房住不炒”的理念;为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政府不断改进服务,实施全国医保信息联网、门诊共济保障等新制度;同时,政府通过三次分配和税收制度改革,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调节过高收入;这一系列的举措都瞄准了一个目标——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持续发力充分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富强的决心和毅力。

二、必由之路:厘清共同富裕的现实选择

走共同富裕之路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人民奋斗的目标。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已经具备了政治基础、经济能力和制度保障,共同富裕是现实选择的结果。

(一)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来看共同富裕,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共同富裕的可能。100年以来,每一个历史的重要节点中国共产党都冲锋在前,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领导人民推翻多重压迫,建立了新中国;党领导人民锐意改革,取得了伟大成就;党领导人民精准脱贫,全面建成了小康;党领导人民继续前进,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一切都源自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人民的期盼就是中国共产党努力的方向。共同富裕不仅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梦想和追求,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属性和鲜明特征。进入新时代,我们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已经开启,更加重视公平、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新任务,这与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一脉相承。

(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讲社会主义,首先就是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最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2]。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位置,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大力引进外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之后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振兴东北”战略、鼓励东部率先发展等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一切都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如果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为了“做大蛋糕”,让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有基础,那么“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公平地“享受蛋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就必须通过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逐步建立起社会公平的保障体系。马克思认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3]社会主义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是以公有制为前提的,只有真正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结果。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和目标[4]。

(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政治稳定的保障

二战后,极少数国家从低收入或中等收入进入到高收入行列,其重要的共同点就是在追赶中,把贫富差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长期处于低收入或落入低收入陷阱的国家,大多数内部贫富差距很大,两极分化严重[5]。国际经验表明,贫富差距过大不仅经济循环不畅,大众消费受阻,严重时还会产生经济危机,而且长期差距过大,导致阶层固化,容易引起社会动荡,政府更迭。因此共同富裕是社会政治稳定的选择,也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主要原因之一[6]。党的百年奋斗实践也表明,只有以全体人民利益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协调好各方利益,我们的执政地位才能有所依托。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带来的贫富差距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不断提升中低收入群体的支付水平,激发广大中低收人群体潜在的内生需求。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就今天而言,仍有其现实意义,若贫富差距过于悬殊,社会矛盾激化,国家就存在分崩离析的可能,促进共同富裕就是为了防止两极分化。党领导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曲折,但前途光明,是人心所向。所以说,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国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7]。

(四)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富裕是世界各国现代化追求的重要目标,而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共同富裕,很显然两者存在着本质区别,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之所以无法追求共同富裕,其根本原因在于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的存在,资本主义制度使得资本家不可能与劳动者共享劳动成果和社会财富,而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全部生产资料归人民共同所有,能保证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公共性和共享性,能保障共同富裕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和必然性;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实现中国梦,归根到底就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民至上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不断走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此外,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两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共同富裕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高质量发展中追求现代化,既要效率,也要公平。从物质富裕到精神富裕,从低层次富裕到高层次富裕,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和远见。

三、接续奋斗:擘画共同富裕的未来画卷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几代人的接续努力,在实践中还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阻碍,尽管困难重重,但美好的未来画卷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党为之奋斗的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同富裕的未来画卷我们未曾触及过,也未曾实现过,但从城乡地域来看,那一定是乡村宜居、城市繁荣的画卷,从人民国家来看,那一定是人民幸福、国家昌盛的画卷。“美”“好”“富”“强”是从乡村到城市,由人民到国家的亮丽底色,一定会实现,也一定能实现。

(一)乡村宜居突出一个“美”字

农村农民的共同富裕是党中央强调推进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但目标是“美”,乡村依托的是广袤的粮食农田,山川河流,绿色是其生产、生活的本色,把握好、发展好这抹绿色,未来乡村应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共处、人与社会和谐共荣的美丽共同体[8]。同时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未来的乡村应是美丽家园、美丽庭院、美丽经济叠加的新场景。美丽的乡村图景,“生态美”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未来的乡村也一定是人居环境大大改善,硬化、亮化、美化、净化等方面突出的生态宜居之地。没有蓝天白云、新鲜空气、绿水青山,乡村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为此未来的乡村一要保护好生态环境,恢复山、林、水、田、湖、草、沙的本来面目,增强乡村的生态美,让乡村的生态美成为常态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是要维护好生活环境,把农村的垃圾处理、公共厕所、污水处理等方面的设施进行彻底改造,硬化道路、亮化庭院、净化废气,提升乡村的宜居度,使农民的生活实现农村现代化;三是要呵护好生产环境,绿色健康的食品是人们高水平生活的保障,产自农村的口粮、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是全体人民的健康源头,坚持科技兴农的同时也要呵护好绿色发展之路、倡导绿色食品,呵护好生产的环境就是保护好我们自己,保护好我们的子孙后代。美丽的乡村图景,“现代美”也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未来的乡村既是“人”的现代化,也是“物”的现代化。“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也是未来乡村振兴的建设者、维护者和见证者,塑造具有现代文明、精神文明的新农人,并持续提升其道德水准,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没有“物”的现代化是没有基础的现代化,而“物”的现代化来自产业,只有通过建立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和信息化支撑的农村产业体系,以及多样化、组织化和市场化构建的农村经营体系,才能为未来美丽乡村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8]。

(二)城市繁荣突出一个“好”字

城市相对乡村的突出差异表现为人口密集、科技发达、产业众多,是完全脱离了自给自足生活方式的一块地理区域,实现共同富裕后,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随着数字信息深度渗入城市,无论是社会交往、生产消费、休闲娱乐,还是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人们都将面对的是城市系统中的子系统,城市创造的“好”,未来将成为现实。首先社会空间与物理空间将被打破,信息使人的空间感变得模糊,人的个体感知、语言、行动等可以通过信息实现快速传递,未来不再具体划分标准化、固定化、集中化的办公场所,而是形成处处可工作、时时可休闲的混合、弹性空间使用模式[9]。生产消费的供需匹配精准将保障城市的幸福生活,人们持有手机、电脑、车载信息屏、智能电视等信息终端,每时每刻都可以从事购销活动,而通过购销之间的连接,生产增值,价值创造也將使人的生活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将成为未来城市繁荣的新型经济。其次,共同富裕带来的公共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智慧城市、智能城市将使人民的生活更加便捷。无人驾驶、无人机配送、无人超市等一批新型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将使城市交通、物流、信息等多个系统有机融合,人们足不出户即可实现购物、配送、封控、消费等一站式服务,未来城市在防止突发事件,比如:自然灾害、突发疫情等方面将更加有效。再次,共同富裕的核心体现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现在人们对教育、医疗健康越来越重视,在教育方面,未来的城市教育既可实现快速集聚,也可实现快速分散,生产、传播、吸收、消化和掌握知识的路径更宽,必将突破原有的地理限制、品质限制,人们接受的知识将更容易、也更先进;在医疗健康方面,远程医疗、全流程健康保护都将成为现实,人们的健康将更有保障。最后,富裕的城市更加繁荣还体现在环境整洁,管理规范,邻里和睦,一切都是有秩序的,未来的城市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发展的,城市繁荣就是要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三)人民幸福突出一个“富”字

人民幸福是共同富裕的追求,这个“富”不仅体现在人民“吃、穿、住、用、行”等这些物质方面“选择”更丰“富”,而且体现在文化道德、价值追求、共同理想等精神方面更“富”有。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同时也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现代化。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其根本追求是为人民谋幸福,这个幸福必须要建立在经济高质量增长,公共基础服务稳步提升、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的基础上,而且这个幸福也一定是公平正义不断推进、民主制度更为完善、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具体体现为四点:首先,人民的幸福体现为高质量的“富”,食物更加绿色、住房更加舒适、行动更加便捷,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这个“富”是更有选择的“富”,就业更有选择,医疗更有选择,教育更有选择,“富”让我们有更多选择。其次,人民的幸福体现为高公平的“富”,这种“富”一要公平正义的法治保障更丰“富”,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都能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二要社会公平的保障体系更丰“富”,这种富不仅表现为起点公平,而且表现为过程和结果公平;三是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构建公平正义与和谐秩序良性依存的社会治理结构[10]。再次,人民的幸福体现为高民主的“富”,这种民主含义更为丰“富”,它是全过程的民主,这个全过程表现为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这个民主要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1]。最后,人民的幸福体现为更高精神的“富”,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如果把物质比喻为人的“肉体”,那么精神就应是人的“灵魂”,一个日益富有的民族长期积累的物质文明,若没有精神文明的“富”有,就像一个没有思想的巨婴,迟早会失去“富”有,一味追求物质享受,没有健康的精神追求,一个民族就算富有了也很容易衰败,弘扬民族文化,塑造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中华民族才能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国家昌盛突出一个“强”字

“民富则国强”,共同富裕既要民富,也要国强,国家“强”大,意味着我们不会再受他国欺辱,不用再看别人脸色,不怕再受不公待遇。国家昌盛的标志是“强”,这个“强”的表现既有经济、政治、科技,也有国防、外交、体育等,是全方位的“强”大。从经济角度看,未来国家的经济实力不仅要体现在GDP总量和人均GDP上,而且体现在其可持续性和高质量性上,经济增长要保持“强”的韧性和延展力,能应对各种危机的出现;从政治角度看,政治实力是动员能力和受人民支持能力的体现,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始终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未来其领导力和动员力只会更“强”,而一个真正的“强”国,就是能把本国的人民团结起来一起奋斗;从科技角度看,一国生产力的高度必须以科技为标准来衡量,未来没有“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实现现代化注定只能是空中楼阁、镜中花月,因此“强”国必须走科技现代化之路;从国防角度看,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建设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促进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必然,因此必须加快推进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未来国家在国防的“强”,应体现为“人才储备强、科技装备强、后勤保障强”,能打赢局部战争,能履行新阶段、复杂条件下军队的历史使命;从外交角度看,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特别是2012年提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后,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日益提高,外交正在向着“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外交新路阔步迈进,未来的外交我们仍应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深入推进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从体育角度看,“体育梦”与“强国梦”息息相关,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已经成为生活品质提升、社会文明进步、消费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北京奥运会我们高喊“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北京冬奥会提出“一起向未来”,这背后正是一个“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中国未来体育。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同时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90.

[2] 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4.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4.

[4] 孙威,白利鹏.“共同富裕”的认识演进与实现路径[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1-10.

[5] 刘培林,钱滔,黄先海,董雪兵.共同富裕的内涵、实现路径与测度方法[J].管理世界,2021(8):117-129.

[6] 李正图.论中国特色共同富裕制度[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15-24.

[7] 唐任伍,孟娜,叶天希.共同富裕思想演进、现实价值与实现路径[J].改革,2022(1):16-27.

[8] 唐任伍.乡村建设的历史逻辑、价值内涵和未来图景[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8):18-31.

[9] 武廷海,宫鹏,李嫣.未来城市体系:概念、机理与创造[J].科学通报,2022(1):18-28.

[10] 韩振峰,程刘畅.新征程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逻辑进路[J].理论探索,2022(5):103-108.

[11] 魏崇辉.面向共同富裕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内在机制与推进路径.[J].行政论坛,2022(5):15-21.

基金项目:中国农业数字化转型机理、效应及路径优化研究(21CJY048)

作者简介:张书慧(1977- ),男,河北磁县人,河北地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共同富裕、财税政策;赵婷婷(1999- ),女,山东滨州人,河北地质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普惠金融。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努力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与社会保障改革——基于浙江省域的探索与实践
企业慈善行为、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
同享共同富裕 共绘绿色港区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碳中和愿景下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探究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