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2023-05-24徐培钧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创新意识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摘 要: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的重点关注内容。而小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在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效果显著。但从以往的数学教学来看,教师一味重视学生的解题能力,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仍然存在“唯成绩论”倾向,从而使学生的未来发展受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将教学的重点从提高学生的成绩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进行转变,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积累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创新意识的培养。下面,文章将结合作者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进行分析,以供大家參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创新意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13-0059-03

引  言

目前,在素质教育普及的大环境下,“核心素养”

这一理念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关键,所以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此才能培养出符合当前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让学生可以就某一数学知识展开探究,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不被束缚得到发展。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式单一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教师应该予以重视。

一、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落后,学生易陷入定式思维

多年来,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受应试教育影响较重。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以一种固定的模式为学生讲解数学知识,而且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快速提升,还会让学生严格按照自己给出的解题步骤进行作答。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数学解题方法,但长此以往,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1]。这样一来,当再面对一些新型的题目时,即便学生已经学过相关的知识,但是依旧无法利用已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严重影响学习效果。

(二)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习兴趣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会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弊端很多:一方面,教师只从自己的角度思考,给学生灌输各种知识点,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考虑到学生今后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让数学课堂沦为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习,思维会变得越来越不活跃,最终失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2]。

二、基于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策略分析

(一)构建教学情境,鼓励自主提问

在小学阶段,教师要想基于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应使数学教学脱离实际,而要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规律,从而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契机[3]。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提问,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营造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学情境的应用还可以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使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形象,这样学生在学习和认识数学知识时也会更深入,从而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六年级“折扣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购物经验来开展情境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超市货架图,并为学生构建超市购物这一教学情境;然后教师可以超市购物有折扣的情境,将学生代入购物员、顾客的角色中,并鼓励学生自主提出一些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会模拟超市购物的场景,提出问题如:“某汽车模型原价186元,现在打8折,请问价格是多少?”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其他学生进行作答。通过这样的方式,本节课所讲解的折扣问题就可以穿插于情境中,如此不仅可以带动课堂气氛,同时也能够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提问的意识,让学生轻松掌握购物过程中存在的价格关系,提高学生对百分数这部分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引导学生实践,打破思维定式

在小学阶段,教师要想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采取一系列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实践和探索,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以此来达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4]。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自身出发,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并引导学生利用手边的工具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多角度考虑问题,寻求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解答方式。在具体的实施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一些课堂实践活动,同时根据学生给予的课堂反馈,及时调整和完善课堂活动,促使每名学生都能乐在其中,从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解决“大树有多高”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思考:“我们校园中有一棵大树,已经长了二十年,现在学校想要了解这棵大树有多高,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来测量呢?”有的学生会想到物高和影长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在学生提出这个猜想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几根已知长度的木棍来验证这个猜想,得到“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高和影长比值相同”,最后再通过测量大树的影长来计算出树高。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在“猜想→验证→实践”中不断探索,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多种可能,打破思维定式和课堂框架,培养创新意识。

(三)整合教学内容,拓宽数学视野

在小学时期,教师要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展开课堂教学,就不应将目光局限在数学教材上,而是要借助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将其与数学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整合,这样才能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掌握多角度分析数学问题的方法,实现视角的多元化[5]。

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必须抛弃以往“唯教材论”的教学观念,将数学与实际生活以及其他学科知识等进行整合,为学生创造更多元的教学方式,营造更丰富的教学环境,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

例如,在六年级数学“确定位置”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实际生活和地理知识进行整合。首先,教师可以借助相关地图软件,将所在城市的地图用多媒体设备呈现给学生,并在地图上标注出学校的位置。然后以学校为中心,让学生辨别自己家的位置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在学生辨别了方向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连接学校和自己家的位置,并借助量角器、尺子等工具,测量自己家与学校之间的各项关系数据。最后,教师再让学生结合所测数据,计算学校和自己家的距离,说说自己的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偏离多少度。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地图说一说自己回家的路线,以及在路上会经过哪些明显的标志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不再局限于教材,其知识面会得到拓宽,创新意识也会得到培养。

(四)激发探究兴趣,学会独立思考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6]。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展开探究,通过自主探究来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教师可以借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活动来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例如,在“体积单位进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回顾面积单位进率的推导过程,出示一个边长为1分米和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说一说它们面积的关系及边长的关系。学生可以很自然地得出它们的面积相等,第一个正方形有1个1平方分米,第2个正方形有100个1平方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在学生充分感受面积进率的推导过程后,教师再提出问题:“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你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说一说。这样学生从已有知识和方法出发,能够顺利推导出一个新的知识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实现独立思考的创新过程。

(五)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数学题目大多条件充分且必要,解题方式和结论单一,这种数学题目很容易禁锢学生思维,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7]。因此,教师有必要为学生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数学题目,如问题本身开放、问题条件开放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问题条件开放为例,其主要是通过改变已知条件,促使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或者得到不同的答案。通常来说,问题条件开放可以分为“条件有余”和“条件不足”两种。另外,教师还可以只给条件不设问题,让学生自主提问,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条件有余”类问题为例,这类题目是指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存在多余的部分,这部分的已知条件不仅能带来不同的解题方法,同时也会给学生带来干扰,学生必须区分清楚,才能顺利解答问题[8]。例如,

在苏教版数学六年级“百分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小花家位于小林家和学校之间,且在一条直线上,小林家和学校的距离是小花家和学校距离的2倍,而小花家和学校的直线距离是800米,如果小林放学回家采取步行的方式,耗费的时间是20分钟。请问,小花家和学校的距离是小林家和学校距离的百分之几?”这个问题存在多余的条件,而且由于学生使用条件的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截然不同。其一,从已知条件“小林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是小花家与学校距离的2倍”就可以直接解答这个问题,即50%,而其他条件为多余条件。其二,利用“小花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是800米”和“小林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小花家到学校距离的2倍”这两个已知条件,可以分别计算出小林家和小花家到学校的距离,即小林家与学校的距离是800×2=1600米,小花家是800米,然后再计算百分比,即800÷1600×100%=50%。

再以“条件不足”类问题为例,这类题目是指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不全,需要学生结合实际去补充条件。例如,在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百分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在一个停车场里,停有摩托车和汽车,车轮总共有42个,请问摩托车是汽车的百分之几?”在这个问题中,汽车的轮子是四个,而摩托车却分为三轮摩托和两轮摩托,所以学生在计算这个问题时,需要自己补充条件,如假设摩托车都是两轮的,或者假设摩托车都是三轮的等,而由于学生补充的条件不同,计算出来的答案自然也不同。

在学生自主提问环节,教师可以给出一些条件,并提出问题:“你能针对以上条件提出什么问题?你能提出一个两步或三步计算的问题吗?”这既能让学生深入思考条件,又能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之间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将问题写到作业本上,给其他同学“布置作业”,既能激发学生的提问热情,又能促进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與碰撞,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结  语

总而言之,创新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国家和民族得以不断发展的源源动力。小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其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可忽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通过构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实践、整合教学内容、激发探究兴趣、设计开放性问题等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冯梅.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1(1):278.

黄玉香.小学数学基于核心素养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J].读与写,2021(7):177.

苏绿端.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1(8):101.

蔡志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生创新意识培育策略浅谈[J].基础教育参考,2019(18):48-49.

尤丽洁.小学数学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24):46.

张静.小学数学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32):14-15.

杨卓.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对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J].基础教育论坛,2021(25):40-41.

付小丽.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东西南北(教育),2020(12):89.

作者简介:徐培钧(1986.4-),男,福建寿宁人,

任教于宁德市华侨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创新意识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