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与小麦化肥减量丰产栽培关键技术分析

2023-05-21戴庆松

种子科技 2023年6期
关键词:丰产栽培小麦水稻

戴庆松

摘    要:传统施肥会大量使用化肥,肥料以氮肥为主,磷肥、钾肥为辅,导致我国耕地质量日益下降。虽然在农业生产中施用化肥可以提高产量,但由于化肥具有很强的腐蚀性,会污染环境和土壤。基于此,文章主要介绍了水稻和小麦的施肥现状,从提高土壤肥力、优化结构、促进生态平衡、减少化肥使用量等方面分析了化肥减量丰产栽培技术,旨在为水稻、小麦施肥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水稻;小麦;化肥减量;丰产栽培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06-0099-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11;S512.1       文献标志码:B

提高水稻与小麦的产量首先要保证土壤有足够的肥力,因此增加土壤肥力是促进粮食生产的关键因素,只有保证土壤肥力充足,才能使农作物高产稳产。首先,应保证施肥区域有足够的养分供农作物吸收利用。其次,不同类型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不同,要根据植物生长情况科学补充养分,对缺磷、缺钾地块要适量补充磷肥和钾肥。再次,合理安排施肥时间,应用适宜的施肥方法,科学搭配肥料,以提高土壤肥力。

1 加强土壤肥力建设

1.1 增施有机肥

有机肥含有大量有机质,在分解有机质的过程中会产生多种营养元素,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同时增施有机肥可提高土壤肥力。首先,有机肥料养分含量高。其次,有机质分解快、腐熟慢。再次,有机质在植物体内能起到固氮作用,可以提高对土壤中氮肥的利用率。最后,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通过施用有机肥可以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土壤利用率。在施用有机肥的过程中要注意用量配比,通常情况下,在底肥中施用的有机肥料占40%~50%,以氮肥、磷肥为主。水稻和小麦的产量与氮肥、磷肥有关,因此增施有机肥有利于水稻和小麦丰收增产。另外,有机肥料对农作物的品质也有一定影响,如有机肥能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农作物产量等。例如,化肥使用量减少30%、增施有机肥会使稻谷增重10%;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会使稻谷增重8%~10%。

1.2 推广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不仅能提高农作物产量,还能保护环境。秸秆是由多种有机物组成的,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能力。在水稻种植中应用秸秆还田技术,可有效提高水稻产量。秸秆还田是把稻秆的一部分粉碎后直接翻入土壤中,应用该技术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加通透性,促进农作物生长。另外,部分稻秆粉碎后可以直接被农作物吸收利用。由于不同地区的土地面积和土质情况不同,应用秸秆还田技术也不同。要根据具体地块调整优化,使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达到最大。水稻与小麦种植面积较大,可以通过机械耕翻、耙地、平整等方法减少田间作业量。水稻与小麦种植面积较小,可以通过人工插秧、抛秧技术等方式减少田间作业量。大面积稻区可以采用机耕+机械插秧等方式减少田间作业量[1]。

1.3 合理使用除草剂

农药是控制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手段,水稻与小麦在生长发育期间要科学合理地使用除草剂。不合理使用除草剂,会使除草剂药效降低甚至失效,还会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

使用除草剂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除草剂可与杀虫剂、杀菌剂等混合施用。二是使用除草剂前检查除草剂的有效成分是否会对农作物造成伤害。三是除草剂不能过量使用。四是水稻与小麦田种植规模较大,可采用机械翻耕、旋耕除草[2]。

2 优化种植结构

为了减少化肥使用量,需要优化种植结构,搭配使用氮肥和磷钾肥,从而达到减量增效的目的。一是选择合理的种植模式。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选择的种植模式不同,做到品种多样化。二是合理使用肥料。在水稻播种前,必须保证种子质量和数量达标。利用平衡施肥技术追肥。三是选择水稻品种,避免选用品质较差的的水稻。四是采用秸秆还田技术以及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五是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有机肥具有养分全、肥效长等特点,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機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提高土壤酸碱缓冲性能,促进微生物群落多元化,改善土壤环境。商品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作基肥,在整地前施用,一般可替代氮肥总量的20%~30%。六是根据田间土壤肥力状况,及时调整施肥结构。在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以减少肥料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害,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益。七是为了保证土壤肥力,应减少氮肥、钾肥的使用量。

2.1 优化农业种植模式

一是科学施肥。在种植农作物过程中,要合理使用肥料,减少化肥用量。二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水稻生长的过程中,采用平衡施肥技术追肥,可以增加氮肥、钾肥的使用量。三是提高肥料利用率。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合理施用磷肥、钾肥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减少化肥使用量。四是合理施用氮肥。根据我国土地资源状况、土壤类型、生态环境特点以及生产习惯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施用氮肥方法。五是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为了提升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使用量,要调整种植模式与农作物种类,做到一季稻和两季稻轮作、多熟制或单一种的种植模式。六是合理施用化肥。在生产过程中应科学施用化肥,合理控制复合肥施用量,减少化肥投入成本,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升农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七是合理搭配施用氮肥、钾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因此种植者要加强学习相关知识,掌握生产种植技术。

2.2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为了提高水稻产量,必须保证种子质量。种植水稻前,应选择优质种子。根据我国水稻品种资源情况,在生产杂交水稻时,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杂交水稻。在生产常规糯稻时,可以选择粳型常规糯稻。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施用大量肥料会浪费资源,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应合理选用施肥方式以及用量。

2.3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必须追肥,要合理选用肥料种类与种子品种

在种植前选择优良的种子,确保其质量达标。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可以搭配施用磷酸二铵和氯化钾组合或尿素和磷酸二铵。合理选用种植品种与肥料种类,从而减少氮肥、钾肥的用量。在施肥时要根据土壤肥力合理配制肥料,最大限度利用肥料。在施肥时应注意施用方式,要合理搭配施用氮磷钾肥,注意在施用前先疏松土壤,以提高肥料利用率,搭配施用化肥与秸秆以提高土壤肥力。施用叶面肥给植物提供养分。

在种植的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基肥充足,而且要及时追肥。施用的肥料主要包括氮肥、钾肥和磷肥,以满足农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在追肥时应选择适宜的肥料以及施用方式,控制追肥量,确保农作物获得丰收[3]。

3 水稻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应用

3.1 选用优质抗病高产品种

优良品种能充分利用栽培条件中的有利因素,抵抗和减轻其不利因素,有效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选用优质、多抗、高产的水稻品种,可实现化肥与农药减量。以杭州萧山为例,常规晚梗稻选用嘉8号、嘉67,杂交稻选用甬优7850,均有良好的抗病表现。

3.2 大力发展“水稻+”生态种植模式

在晚稻基础上,发展“菜、稻”轮作模式,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发展特色优势农业。采用水稻、渔、稻、鸭共生的栽培方式;推广“早稻—晚稻”双季栽培模式;形成“水稻+蔬菜” “水稻+旱良型” “水稻+水产” “水稻+家禽”的生态养殖模式;因地制宜实行“小麦—单茬晚稻” “油菜—单季晚稻” “双季稻双机插”种植模式;发展“早稻—连作晚稻”模式。

3.3 推广应用“三控”施肥技术

在“控肥、控苗、控病虫”(即“三控”)的基础上,调整施氮比例,降低前期施肥量,合理增加穗粒肥,降低无效分蘖的发生概率,增强土壤通透性,有效防治病虫害,提高成穗率和结实率。采用此技术,一是降低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节约成本,降低非点源污染;二是减少水稻病虫害,减少杀虫剂用量,改善水稻质量;三是增强农作物防倒伏性,增加成穗率和结实率,达到高产的目的。

3.4 积极推广秸秆全量还田和测深施肥技术

大力推广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全量还田时,先用灭茬机碾碎秸秆,并加入碳铵20~30 kg/hm2,然后深翻土壤,用水浸泡,以缓解稻草僵化,提高有机肥利用率,改良土壤结构。

推广机插式侧向施肥技术。应用带有侧深施肥功能的插秧机或在原有插秧机上增加侧向施肥设备,推广使用缓释肥,并在插秧过程中将基肥精准施入水稻根系,省工省肥、增产增效的效果显著。

4 田间管理

4.1 科学的管理技术

在水稻生产的过程中不断应用化肥减量技术,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由于种植管理不善导致水稻减产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在施肥管理的过程中,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应用化肥减量丰产栽培技术,对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施用肥料的过程中,根据田间施肥状况,控制化肥用量。结合水稻生产特点和土壤肥力合理选择有机肥,加强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合理选用施肥方法,严格控制施肥量。

4.2 加强宣传推广

从化肥施用方式来看,传统施肥方式以撒施为主,采用机械化施肥的比例较低。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化肥利用率不断提高,但部分地区化肥利用率还不到40%。目前,部分区域仍大量、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土壤酸化和盐渍化,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与大量施用化肥有很大的关系。从作物生长情况来看,长期大量施用氮肥,导致农作物易倒伏和品质下降。在小麦种植中仍需要提高氮肥用量,以满足小麦生长对氮肥的需求。从土壤肥力来看,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仍然存在肥料投入过多、土壤利用率低等问题。从技术推广角度来看,加强宣传是提高农民施肥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之一。

4.3 重视农艺措施

一是整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选择土质肥沃、地势平坦、地下水位较低、排灌方便的沙壤土或轻黏壤土。二是适时播种,培育壮秧。壮秧标准为叶龄2.5~3.5叶,秧龄15~20 d,秧苗整齐,苗高12~17 cm,发根数10~11条,盘根厚度2.0~2.5 cm,叶片挺立有弹性,叶色翠绿;无病虫草害;秧苗发根力强,栽后活棵快、分蘖早。三是施肥要做到“三分种、七分施”。播种前施足基肥;早插早苗;合理分期追肥;以基肥为主,在孕穗抽穗前后追肥;根据不同类型秧苗的特点,适量施用穗肥。四是除草。及时除草能减少杂草数量,增加水稻产量。五是浇水。水稻在孕穗期和灌浆期是需水临界期,需要保持水层以满足分蘖对水分的需要;灌浆中后期应间歇灌溉以满足粒重对水分的需求;要防止后期缺水干旱造成根系早衰而降低水稻产量和品质。六是排灌。合理灌排是減少水稻生育期氮素损失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灌溉时要注意灌水方式、水位和时间等因素。七是用药。在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应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以提高水稻产量。八是除草。杂草防治应坚持“除早、除干净”的原则,采用人工或化学方法及时除草,选用高效低毒农药以及对天敌伤害小、防治效果好的除草剂。

4.4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农业现代化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要建立长效的农业投入机制,使农业投资增长方式从数量扩张型朝着质量效益型转变。财政部门应加大对粮食生产和“菜篮子”工程的支持力度,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步伐。在保证粮食安全基础上,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在粮食主产区实施土地整治工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示范区以及长江中下游、黄淮海、环渤海等粮食主产区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项目。对农民进行政策宣传和技术培训。加大有机肥生产投入力度,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加强农田化肥使用管理。加大财政对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发挥价格信号引导作用;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加强建设“三农”的专业化银行机构。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5 结束语

实施化肥减量丰产栽培技术能够减少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作物产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化肥用量大约有2 000万t。由于其利用率较低,导致我国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负担。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创新、优化和利用化肥减量丰产栽培技术,提高我国农作物的产量。

参考文献:

[1]胡中泽,孙敬东,衣政伟,等.水稻与小麦化肥减量丰产栽培关键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1(11):24-26.

[2]左婷,王新霞,侯琼,等.稻-麦轮作体系不同施肥模式对氮肥利用效率和土壤有效养分平衡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21,35(1):213-221,228.

[3]程秀洲,胡林彬,邢潇晨,等.豫南地区高肥力地块稻-麦轮作定位减量施肥试验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8,34(36):99-109.

猜你喜欢

丰产栽培小麦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一季水稻
哭娃小麦
水稻花
鲁果2号核桃及其丰产栽培技术
方竹丰产栽培技术要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