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机械类专业“1+X”证书制度试点实践研究

2023-05-20

现代农机 2023年3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证书课程体系

王 欣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434020,湖北荆州)

近些年由于社会进步与发展,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也逐步提升,此外我国也采用各种手段来推动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2019 年,国务院通过大量实践和研究后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表示要将未来发展重点放到培养实践能力方面[1];在此基础上,同年4 月,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发布《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2022 年5 月实施《职业教育法》。这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获批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国家骨干专业,学院被指定为“1+X”证书数控车铣加工职业技能等级试点院校。本文以机械类专业为观察对象,针对中西部地区制造类企业特点、企业岗位能力目标、学生个性化特点,开展符合产教融合及“1+X”证书考核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将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技能考核相结合,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三教”改革进程。

1 机械类专业实施“1+X”证书制度的作用及意义

现阶段我国制造业的驱动力很大一部分来自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输入。为确保我国制造业能够顺利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对职业教育进行改革以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已显得十分迫切。职业院校教学目标在培养技能型人才工作上具有关键作用。因为地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区域院校专业发展参差不齐,甚至同一层次的同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大相径庭,导致企业招不到人、毕业生就业窘困等现象的产生。

1.1 解决人才培养目标和产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时下正值国内经济转型升级时期,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与以往相比已有改变,人才培养工作和产业发展不相匹配。此外,在企业发展层面,不同区域也纷纷开始着手产教融合型企业创建及高新技术企业评选等,很多企业表示毕业生除了需具备技能证书和学历证书,还需拥有相应的信息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等。

1.2 解决课程教学目标与岗位能力目标脱节的问题

职业教育本质应包含“职业性”,课程教学目标应始终紧随产业、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而发展。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理清产业链条各环节关于人才的理念和对人才的真实需求,缩小产业一线对机械专业人才的技能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教学存在的差异,确保职业院校课程体系顺利构建并且全面落实,突破学校自身的局限性。而“1+X”证书制度与职业教育多元化需求相吻合,能明显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1.3 解决专任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弱的问题

近些年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企业产业链也更加完善,不断有新工艺新技术得到应用,从而倒逼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提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部分教师专业知识没有得到及时更新,专业实践技能落后于企业生产发展,部分教师对企业新进设备及工艺缺乏了解。这些问题均需强化校企合作来解决,要求专任教师每年进行一定时间的顶岗实践,丰富理论知识,积累教学资源,提高实践能力。

2 产教融合背景下“1+X”证书制度实施途径

在全面落实“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过程中,制定恰当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促成“岗课赛证”融通、加快推进“X”证书与相关课程成果认定与转换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所在。

2.1 构建高职机械加工类“1+X”证书的产教融合课程体系

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高职专业教学标准有效结合,即专业教学标准主要内容要与企业职业岗位能力目标相协调[2]。针对湖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现状,参考具体岗位需求及特点,首先,对市场人才需求展开详细的调研工作,科学分析调研数据所反映的人才需求标准,并及时将其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上;职业院校要探究机械类专业“1+X”证书制度内涵,分析“1+X”证书制度所反映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具体表现形式。通过机械类技术岗位分析,构建基于“1+X”证书制度的对接机械行业企业标准及与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有关的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其次,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突出职业能力层次性。专业课程体系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教学依据,通过调研区域行业、企业实际岗位情况,梳理并分解岗位能力目标所涉专业知识,将岗位能力目标分解到对应的课程及其知识模块,按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专向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分层。将“X”证书所含理论、实践内容融入专业课程,要以专业岗位基本能力和未来专业技能发展方向为依据,专业专向能力课程要凸显核心特色,专业综合能力要以专业为依托,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 所示。

图1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框图

2.2 制定符合区域性机械产业需要、“岗课赛证”相融通的核心课程标准

在1+X 证书制度执行过程中,职业院校可以采取职业技能竞赛的形式。不仅要提升对技巧及技能培养的重视度,还要关注培养人才的技术转化能力[3]。职业技能竞赛是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并且还是践行1+X 证书制度的科学方式。职业技能比赛可以有效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专业技术掌握程度,同时还能有效贯彻融赛于学及融赛于教的理念。

围绕校企合作机械类岗位工作任务,将岗位能力要求的目标知识整合成课程知识,构建课程体系。在技能大赛赛项模块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模块化设置。把实训任务、教学环节与技能培养结合在一起,全面做好“课赛结合”,通过实训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借助评价组织制定的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对应的中、高级考核知识、技能点融入课程标准和理论、实训教学,同时将相关职业能力需求有效嵌入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过程,将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融入相应课程,制定符合区域性机械产业需要、“岗课赛证”相融通的核心课程标准,有效推动毕业生就业服务于区域性产业发展。

2.3 制定机械加工类“X”证书与相关课程成果认定、融通转换办法

在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中,与考证相关专业课的能力鉴定可与对应X 证书挂钩,专业(技能类)课程、实习、实训环节课程应不断融合优化整合成与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 相对应的职业技能培养框,制定课程职业标准或者研究制定由几门课程对应的同一个职业等级标准,达到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 的一致和兼容。强化“1”与“X”互相融通,提升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及自主选择训练的兴趣。

针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果的学分认定及科学量化等工作,注重学生知识运用结果,完成学分冲抵工作。假如机械专业学生在完成考核及学习任务后得到相应等级的X 证书,可以依情况申请相关专业课成绩认定或者直接免考,X 证书考试达到一定成绩甚至可以申请免修相应课程。详见表1。

表1 X 证书与学历专业(课程)学分转换规则表

3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类专业实施“1+X”证书制度的做法

笔者将研究区域锁定为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并且在其中选择机械加工类专业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为有效落实国家对职业教育改革工作的要求,学院已开展机械加工类专业相关实训室建设。可见,学院已积极开展机械类专业数控车铣加工“1+X”证书制度试点建设。

3.1 明确岗位能力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

深入相关一线企业进行充分调研,针对机械加工类专业生产岗位及对应的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专业教学体系,组建课程体系建设专家团队,由行业、企业、鉴定机构专家、课程教师多方参与。深层次分析毕业生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掌握企业所需不同层次技能人才的素质素养要求,根据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要求并结合岗位能力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满足职业教育的多样化创新需求及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确保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更加科学合理。

在制定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基础上,完善高职机械加工类专业课程内容及标准设置,建立学校、社会、用人单位“三位一体”课程教学体系。课程体系重构必然会带来课程内容的改变,在课程内容上,课程前后衔接要与证书考核内容相协调,课程内容由浅入深,避免重复设置课程,使同一课程在深度、广度上逐渐递进,以实现人才阶梯化培养。

3.2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创建“双师素质”师资团队

专任教师要积极参与师资培训,为全面提升个人能力必须前往企业实践,从而使自身职业技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全面提升。

学校在聘用教师及开展教师职称聘任时应将教师参与生产工作时长和生产实践服务能力列入考核标准,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引进大量优秀的兼职教师来充实教师队伍,并且在校园内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采取有效措施创建“双师素质”专业师资团队。

3.3 完善培训鉴定条件,助力专业技能实践教学

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目的,与培训评价组织展开频繁沟通和交流,由学校和企业及相关部门共同筹集资金,持续优化和完善培训鉴定条件。模拟企业真实岗位,全面落实项目式实践教学模式,确保实践教学水平得以提升。合理使用社会资源,进一步推进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建设进程,同时将先进技术及企业资源引入其中,协同制定出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

3.4 结合“X”证书考核,检验教学改革成效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2020、2021 级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按照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执行,通过跟踪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评价、学生企业就业情况、用人单位反馈等检验教学效果。

近3 年的培养与跟踪及对比结果表明:学生掌握与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专业实践技能、“X”证书的获取率与通过率等均有较大程度的提升,2019 级数控车铣加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通过率为63%,2020 级考核通过率为98%,2021 级考核通过率为100%。从走访校企合作企业及顶岗实习企业了解到的学生实习、工作情况,以及与企业交流、反馈结果来看,学生适应企业相关岗位的磨合期更短,学生与企业间双向满意度都有较大提升。

4 结语

建立和实施1+X 证书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院校要力争与社会机构、企业等建立发展命运共同体,多方协同推动各项工作,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确保行业企业生产与学校应用型专业教学能够实现深度对接。学校还应加强与培训评价组织的联系,加强软硬件实训设施建设,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成长,切实形成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借助1+X 证书制度试点全面推进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评价模式和培养模式改革工作,这样也能与职业教育多元化的创新要求相吻合,从而使得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证书课程体系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收录证书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