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量感培养策略的探索

2023-05-19陆海玲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量感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陆海玲

摘要:在当前数学核心素养体系中,量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意识密切相关,数学教师要探寻有效的教学策略,从不同维度入手,科学施教,助推学生量感的形成、发展和生长。文章以新课标为背景,着重探索培养学生量感的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量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核心素养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将其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促进学生高质量发展。而“量与计量”是小学数学课本中的重要板块,这个板块的内容重在帮助学生建立量感。量感是数学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种感觉,看不见,摸不着,抽象性很强,是学生在不使用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对量的大小进行估测,包括长短、快慢、大小、多少、轻重等。不难发现,量感是一种非标准化的感觉,这种感觉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培养才能形成。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践行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精心剖析教学内容,注重量感情境的构建,助推学生量感的自由生长,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实现其认知能力的升华,以此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1   营造情境,奠定量感学习基础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量感,教师应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运用有效的素材,实现量感与生活的融合,让学生在熟悉的量感学习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和需求,让学生实现高效学习。

1.1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唤醒他們的求知欲望,丰富其学习体验,提升其数学综合能力。所以,在教学量感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应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搭建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调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使其实现知识的内化。当然,问题的设计应贴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进行思考便能说出结果,问题也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问题过于复杂,学生无论怎么思考,都无法得出结果,就会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应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让学生在思考中形成量感。

例如,在教学“体积”时,教师首先为学生讲“乌鸦喝水”的故事:“在一个炎热的下午,有一只乌鸦感到口渴,它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一个装着半瓶水的玻璃瓶,但乌鸦仍然无法喝到水。此时的乌鸦并没有放弃,而是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衔来一些小石子往这个瓶子里面放,当水快到瓶口时,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此时,教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乌鸦一开始喝不到水,而后来可以喝到?”学生经过思考后给出答案:“因为小石子占去了这个玻璃瓶的一些空间。”教师追问:“为什么不能衔大石子放进去?”学生回答:“大的石子占的空间大,瓶口放不进去。”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空间有大小之分,而玻璃瓶中的水之所以会上升,是因为放入瓶中的石头占据了一些地方,教师趁势揭示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

1.2构建生活情境,促进学生思考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脱离生活的教学,必定是低效的。在教学量感知识时,生活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将难以触摸的量感知识融入情境中,可以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熟悉感,促使他们进行深度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量感认知。所以,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教师在教学量感内容时,应搭建生活桥梁,引入具有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他们的思维,让学生感受到量的必要性、重要性,进一步理解量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厘米”的知识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阳阳和华华都是钓鱼爱好者,一次,他们相约一起去钓鱼,并且都要带长5庹的鱼竿,高3庹的凳子。第二天,他们来到了小河边,准备钓鱼时,发现两个人带的鱼竿都不适合垂钓,阳阳带的鱼竿太长,而华华带的鱼竿又太短,这是怎么回事呢?明明听说5庹长的鱼竿长度是正好的。阳阳和华华坐在凳子上休息时,华华发现阳阳带的凳子高出地面太多,坐上去和下来都不方便,而华华带的凳子又太矮,坐上去都看不到浮漂。奇怪,为什么两人带的都是长5庹的鱼竿和高3庹的凳子,却出现如此大的差距呢?以此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认识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创设具有生活性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测量同一长度时应该建立统一的标准,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结果就会产生巨大的差别。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量感,让其感知量感的价值。

1.3创设体验情境,挖掘量感潜能

量感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让学生体验、升华的过程。体验情境的创设,贯彻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的是亲历性学习,让学生去感受、去探索、去掌握数学知识,这是一个层次递进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改变。所以,在教学量感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应注重创设体验情境,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体验中获得更加直接的感受,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减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惧感,使其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例如,在教学认识“克”时,为了让学生对“克”这种质量单位有更加直观的印象,教师先用盘秤称了一个鸡蛋的重量,鸡蛋大约重50克,然后又称了一小包红枣的重量,约135克。在此基础上,教师告知学生在称量比较轻的物品时,一般可以以“克”为单位。教师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并为每个学习小组提供了面值为1角、5角、1元的硬币各1枚,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说一说感觉。学生都认为在掂1角硬币的过程中,觉得很轻,手中就好像没有放东西一样,掂5角硬币的过程中,也差不多,掂1元硬币时,明显感觉到重了一些。在学生掂完硬币后,教师用小型电子秤分别称出了这些硬币的重量。教师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称出10克的黄豆,然后数一数有多少粒,再说一说1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数出相应的粒数,再掂一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深刻体会到1克的量感,完成了对“克”的学习。不难发现,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是影响其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关乎教师课堂教学最终效果的关键因素。

2   引入活动,帮助学生建立量感

学生量感的形成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活动,也是其全身投入的过程。在培养学生量感时,应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让他们在数学课堂上“动”起来,更好地感受量感,才能更好地培养其量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设计多元化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体验,让他们通过实验、推理、比较等学习过程,实现量感的建立、体验和掌握。

2.1设计实驗,亲身感受量感

提及实验,很多人认为它是物理和化学课堂的“专利”,和数学学科好像没有关系,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因为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路径,在数学课堂中应用实验,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量感的建立。教学实践证明,实验的有效应用可以将量感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形成比较准确的量感。在实验中,学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探索量感,进而形成对量感的理解和感悟。这一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将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化,将抽象的问题变得可视化,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教师向学生提问:“你知道书桌的面积有多大吗?”学生通过摆数学书和文具盒,发现桌面的面积大约有6本数学书的封面那么大,大约有12个文具盒那么大。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出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随后让学生剪一张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然后和自己的指甲比一比,看和哪个指甲的面积最接近。经过动手实验,学生用剪刀很快剪出了一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学生发现大拇指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教师继续向学生提问:“还有哪些物品表面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学生想到有衣服纽扣的面积、方糖、电脑键盘上的字母键等。帮助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和生活中物品的联系,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1平方厘米的大小,促进学生对1平方厘米的深入认知,自然地引导学生熟悉与掌握量感。

2.2细化教学指导,进行量感定位

课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阵地,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应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高效学习数学知识。新课标倡导注重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作为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科学引导,引入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和形成特定的量感,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课本中有关体积单位的知识时,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准备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新课开始,教师让学生拿出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并感受它的大小,教师告知学生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手指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比一比,让学生感受手指的体积。进而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其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帮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体积,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1立方厘米的思维概念。

3   多元练习,促进量感有效发展

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教学新知识后,教师应关注知识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加强理解,发散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所以在教学量感方面的内容后,教师应为学生设计针对性强、适用性强的练习,培养学生的量感意识,进一步丰富其量感体验,使学生形成合理的量感。

3.1游戏性练习,估测“量”

游戏是学生钟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将游戏融入数学课堂,可以为学生带来新鲜的学习体验,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充满活力,进而取得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在培养学生量感时,可以设计游戏化练习,以富有趣味的方式估测各种“量”,让原本沉闷的数学学习变得轻松活跃。

3.2实践性练习,探究“量”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思维是数学课堂的重要任务。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被教材所束缚,将知识灌输给学生,然后围绕例题进行机械练习,学生的思维被禁锢。新课标倡导让学生学习有意义的数学。基于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实践性练习,让实践活动成为培养学生量感的有效路径,鼓励他们探索和分析,切实体会生活中的量感事物,强化他们对“量”的印象,实现量感的生成。

例如,在教学《升和毫升》后,教师可以设计实践作业,让学生找两个可以装500毫升水的空瓶子,然后灌满水,再将两个瓶子中的水倒入量杯中,让学生感受到1升水到底有多大的量,知道1000毫升=1升。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分发滴管和量杯,用滴管向量杯中滴水,知道1毫升是多少滴水。通过这样的实践作业,可以帮助学生精准把握升和毫升的关系,对容积单位形成特定的感知,进而实现培养其量感的目标。

总之,量感在数学核心素养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将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的直观载体,教师对量感的教学应不断优化和创新,努力提升教学成效。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引入多元化的教学策略,结合学生的情况和学习需求,科学设计教学流程,使学生对各种“量”形成感性认知,通过亲身感受,掌握估计、判断的方法,并能灵活地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让学生量感的形成过程变得更加鲜活、更加自然。

参考文献:

[1]陈幼珍.基于“量感”培养的小学数学长度单位教学探究[J].读写算,2022(4):165-167.

[2]何辛.体验与思考并重,内外兼修培量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策略[J].亚太教育,2022(14):123-125.

[3]李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量感的思考与实践[J].理科爱好者,2022(5):223-225.

[4]黄惠真.基于体验式教学的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2(36):94-96.

[5]付小红.改变学习方式,培养数学量感:谈核心素养视域下培养小学生数学量感的有效策略[J].知识文库,2022(10):169-171.

猜你喜欢

量感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兼收并蓄
依托教材培养学生量感的新视角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