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浣溪沙》词律发微

2023-05-18邹伟林长沙学院长沙410003

名作欣赏 2023年14期
关键词:七言仄声下阕

⊙邹伟林[长沙学院,长沙 410003]

《浣溪沙》(“沙”又作“纱”),又名《东风寒》《广寒枝》《浣沙溪》《换追风》《锦缠头》《满院春》《频载酒》《庆双椿》《清和风》《试香罗》《霜菊黄》《掩萧斋》《小庭花》《玩丹砂》《杨柳陌》《怨啼鹃》《醉中真》《醉木犀》《最多宜》《减字浣溪沙》等,据《钦定词谱》(以下简称《钦谱》)、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以下简称《龙谱》)等词谱所载,《浣溪沙》为唐代教访曲,创制于唐玄宗年间,是燕乐诸曲之一。饶宗颐先生在《敦煌琵琶谱〈浣溪沙〉残谱研究》《浣溪沙琵琶谱发微》中详细考订了敦煌卷子中《浣溪沙》谱子,并记录了词调下“慢二急三、慢三急三”两种配合舞容的节拍,可见《浣溪沙》最早是舞曲,未有歌辞。至中唐时期民间已有配合乐曲的歌辞,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收录《浣溪沙》九首、《山花子》(又名《摊破浣溪沙》)一首,大多为无名氏所作,这些民间艺人或失意文士,依调填词,但因文学或音乐修养不足,声辞配合不够贴切,多采用七言近体诗的一段,凑合着配上参差复杂的燕乐,以此应歌。晚唐时期文人创作的《浣溪沙》词大量出现,用于宴乐娱宾,南唐中主李璟就曾把自己创制的《浣溪沙》词亲赐教坊歌伎王感化来传唱。《浣溪沙》合乐可歌,受到历代文人的青睐,直至现代仍有依谱填词的佳作问世。

《浣溪沙》先有曲谱,然后根据乐谱来填词,受声律的约束,句读与韵位安排所形成的韵律与乐曲的节拍相和谐,有其独特的结构与特点,乃元稹所云“因声以度词,审调以节唱,句度短长之数,声韵平上之差,莫不由之准度”。同时它的歌辞直接从七言律诗截断而来,王力先生认为《浣溪沙》是七言律诗的变体,其字数、押韵、平仄、对仗都与其相近,只是去掉了七言律诗的第三句与第七句,通过简略句式,与乐曲的节拍相应,形成韵律复杂的曲子词。《浣溪沙》的格律体系既有强烈的音乐特征,又有律诗的鲜明特点,其词调自唐代创制至今一直为历代词人所喜爱,或依谱填词,或有所改创,其格式有正体、变体六种之多,值得探幽发微。

一、正体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①,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脚,第五字必须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脚,第五字必须平),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这首双调小令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下阕前两句多用对仗,四十二字,《钦谱》《词律》《龙谱》皆以此齐言体为《浣溪沙》的正体。

本词调的平仄格式,《钦谱》以唐末韩偓《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②为例,《词律》以唐人张曙《浣溪沙·枕障薰炉隔绣帷》为例,《龙谱》以唐宋韦庄、孙光宪、苏轼等人三十三首词为例归纳而出。词的句内平仄相间,句间平仄不粘,下阕头两句大多用对仗则平仄相对。上阕第一句第一、三、五字,韩词“宿醉离愁慢髻鬟”,“宿”字仄声,“离”字平声,“慢”字仄声;韦词“清晓妆成寒食天”,“清”字平声,“妆”字平声,“寒”字平声。上阕第二句第一、三字,韩词“六铢衣薄惹轻寒”,“六”字仄声,“衣”字平声;孙词“江边一望楚天长”,“江”字平声,“一”字仄声。上阕第三句第一、三字,韩词“慵红闷翠掩青鸾”,“慵”字平声,“闷”字平声;韦词“卷帘直出画堂前”,“卷”字仄声,“直”字仄声;下阕第一句第一、三字,韩词“罗袜况兼金菡萏”,“罗”字平声,“况”字仄声;韦词“指点牡丹初绽朵”,“指”字仄声,“牡”字仄声;薛昭蕴词“吴主山河空落日”,“吴”字平声,“山”字平声;苏轼词“老幼扶携收麦社”,“老”字仄声,“扶”字平声。下阕第二句第一、三字,韦词“一枝春雪冻梅花”,“一”字仄声,“春”字平声;孙词“红苞尽落旧桃蹊”,“红”字平声,“尽”字仄声。下阕第三句第一、三字,韦词“含嚬不语恨春残”,“含”字平声,“不”字仄声;韩词“骨香腰细更沈檀”,“骨”字仄声,“腰”字平声。词谱格式中可平可仄之处乃据唐宋名家词例而定,其规律基本如律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有些词作在第二四六字上看似不合词律,实则是词人运用多音字的又音达到了合律的效果,如辛弃疾《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闽宪别诸君》第一句“细听春山杜宇啼”,第二字“听”在《广韵》有“他丁切”“他定切”两音,都有聆听之意。晏几道《浣溪沙·一样宫妆簇彩舟》第二句“碧罗团扇自障羞”,第六字“障”在《广韵》中有“诸良切”“之亮切”两音,都有间隔之意。苏轼《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第三句“但令人饱我愁无”,第二字“令”在《广韵》中有“吕贞切”“力政切”两音,都有使令意。若以今音度唐宋音,以为宋词中出现大量不合律的变体,则会贻笑大方。

《浣溪沙》句式化七言律诗而来,律句的节奏一般是以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或者说是一个音步。冯胜利在《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中说:“音步所表示的正是语言节奏中最基本的单位,它是一个最小的轻重‘片段’……‘轻重’是相互依存,缺此无彼的。双音节是汉语最小、最基本的标准音步,其他音步都是标准音步的变体,单音节音步是‘蜕化音步’,三音节是‘超音步。’”③在一串语流中,标准音步实现后,若有剩余单音成分,出现在独立语段中,则通过“停顿”“拉长该音节元音”等手段去满足一个音步,或者黏附在邻近的双音节上构成一个三音节的超音步。七言句最后一个字就是这种情况,它通过拉长音节独立成为一个节奏单位或黏附在邻近音节上成为一个超长的节奏单位,七言的节奏单位间隔点为第二、四、六字,此字声音轻重高低的变化尤为关键,其平仄是必论的,而第一、三、五字不在节奏间隔点上,故平仄要求是较宽的。双音的声律节奏单位往往与汉语复音词或词组的形式相当,音律与意义单位相合,它的轻重缓急和节奏关系,若能与词人的情感起伏相应,就能构成声情并茂的表达效果。

词韵本合诗韵而来,且用韵更宽,往往把邻近的韵合并为一个韵部,唐代没有词韵,凡词韵与诗皆同。韵与文情的关系至关密切,王易《词曲史》详析了各韵部表达词情的差异,如:“东董宽洪,江讲爽朗,支纸缜密,鱼语幽咽,佳蟹开展,真轸凝重,元阮清新,萧蓧飘洒,歌哿端庄,麻马放纵,庚梗振厉,尤有盘旋,侵寝沈静,覃感萧瑟,屋沃突兀,觉药活泼,质术急骤,勿月跳脱,合盍顿落,此韵部之别也。”④《浣溪沙》虽起于舞榭歌台,情调以艳丽婉约为宗,但随着文人词的兴起,其题材亦广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闺阁怨情,还有壮志未酬的抑郁无奈、去国怀乡的难遣愁绪、隐逸山林的闲情雅致、忠君报国的豪情壮志,故选用的韵部十六摄皆有,但韵脚的选择以平声为主,因平韵和畅,而上去韵缠绵,入韵迫切。《浣溪沙》在《全唐五代词》中有92 首,押平声韵的69 首,在《全宋词》中有756 首,押平声韵的741 首。龙榆生先生(2017)说:“以三、五、七言句式构成而又使用平韵的词牌调,音节是最流美的。”“《忆江南》《浣溪沙》《鹧鸪天》一类短调,它们的句式都属奇数,而在整体上看,必得加上一两个对称的句子,这就使参差和整齐取得一种调剂,而使它们的声容态度趋于流丽谐婉。”⑤

例词1:《浣溪沙》(韩偓)

最早采用本调的词人是晚唐人韩偓,其词绮丽,多写闺阁之情,著有《香奁集》,本词即为其典型,从衣物装饰、肌肤色泽、体态身形等多方面描写了一位宿醉初醒满怀离愁的女子形象。它用词工整,似一首七律减去一联,平仄声韵与近体诗区别不大。它的句式是七言属于奇数,上阕三句,下阕三句,句数共六句为偶数,下阙前两句用对仗来形成对称,可谓奇偶相生,寓参差于齐整中,声容谐婉流美。这首小令,上阕“鬟”“寒”“鸾”句句押韵,声情紧迫,一气而下道出了满怀离愁的女子,带着昨夜思君不见君的宿醉,晨起无力梳洗,衣着单薄,懒于对镜理红妆的凄冷;下阕转用两个对偶句,“罗袜”对“雪肌”,“况兼”对“仍是”,“金菡萏”对“玉琅玕”,对仗极为工整,以“玕”“檀”隔句相押,声情趋于柔缓,细笔描绘了女子金色丝罗袜映衬的纤细脚踝,如玉石般的雪色肌肤,细腰更兼体有幽香,使悲戚逼人的愁肠转入缠绵悱恻的婉转,情感的起伏与音律的疾徐相和,做到了音声如玲玲振玉,文辞如累累贯珠。

二、变体

变体1: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这一体式是首句不入韵,且第五字用平声,上阕三句两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四十二字,为《浣溪沙》的一种变体。

例词2:《浣溪沙》(薛昭蕴)

《钦谱》《中华词律辞典》《中华词律》均收唐末五代词人薛绍蕴所作首句不入韵的为又一体。他传世的词作有十九首收入《花间集》,其中八首是《浣溪沙》,可见他是熟悉《浣溪沙》词调并好作之者,八首中首句不入韵的只有两首,另一首为《浣溪沙·红蓼渡头秋正雨》,首句句末字“雨”是上声“语麌”韵,全词的韵脚字“行、香、郎、茫”是平声“江阳”韵,两者全然不同。而本词韵脚“珰、香、阳、郎”是平声“江阳”韵,首句句末“上”是用同一韵部的仄声,即上声“讲养”韵,平仄换韵但不换部,不过在《浣溪沙》词调中仅此一见。换韵在词调中常见,但须依据词谱的规定,比如词调《西江月》,上下阕各四句,两平韵一叶韵。张孝祥《西江月·黄陵庙》:“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上阕“江、阳”是平声“江阳”韵,“浪”是去声“绛漾”韵;下阕“妨、裳”是平声“江阳”韵,“上”是上声“讲养”韵。平仄互换,仄声上去通押,换韵不换部。

古人称五言、七言律诗为四韵诗,首句入韵是多余的,即便首句用了韵也不把它计算在韵数内,诗人们从这多余的韵脚上获取用字的自由,但盛唐时期偶有诗人在首句借用邻韵的法子以求声音上的呼应,中晚唐渐多,到了宋代则蔚然成风,首句用邻韵已是有意为之的巧妙了。《浣溪沙》由七言律诗演化而来,首句用韵的占绝大多数。

变体2:平仄平平仄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这一体式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两句七言,三句三言,两平韵,四十四字,为《浣溪沙》的一种变体。

例词3:《浣溪沙》(孙光宪)

《钦谱》《中华词律辞典》《中华词律》均收五代至北宋人孙光宪所作四十四字《浣溪沙·风撼芳菲满院香》为又一体,句式改六句齐整的七言为五句七言,三句三言,长短错落,末句由一句变三句,音节由七个延长为九个,余音袅袅,声容掩抑低回,宜于表达缠绵悱恻的情感。这一变体在唐宋元时期仅此一见。

孙光宪于后唐时期历仕南平三世,后又归顺北宋,历经王朝的更替,宦游蜀都、秦陇、荆南等多地,见多识广,是花间派词人中别有境界的一人。《浣溪沙·风撼芳菲满院香》的题材仍是花间派词人常作的闺怨,描写了一位女子春困难眠,晨起乏力,愁思不尽的情景,但孙光宪不在女子的容貌、闺房的香艳上着墨,春风暖人,他却以“撼”字写其风急;满园春色,他却以“慵”卷帘幕写其情怠;晨钟即起,催人振作,他却以“鬓云垂枕”写其困倦,勾勒出女子无心春景,陷于春困的画面。下阙以一个对仗句“春梦未成愁寂寂,佳期难会信茫茫”点明了女子春困的缘由,她所思念的人音信杳然,梦中亦未曾相见,佳期更是茫然未知,伊人万般愁绪,千点泪痕,独泣于闺房中,末尾三句三言,声容延宕,可谓一字一血泪,一声一惆怅,缕缕愁绪,顿挫中传达出缠绵低抑的情思,别具哀婉之意。

变体3:平仄平平仄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这一体式上阕两句七言,三句三言,三平韵,下阙两句七言,三句三言,两平韵,四十六字,为《浣溪沙》的一种变体。

例词4:《浣溪沙》(顾夐)

《钦谱》《中华词律辞典》《中华词律》《词牌格律》均收五代词人顾夐所作四十六字《浣溪沙·红藕香寒翠渚平》为又一体。句式改上下阕末句为三句三言,而《花间集》本上下阕末句仍为一句七言,即:“红藕香寒翠渚平,月笼虚阁夜蛩清,塞鸿惊梦两牵情。宝帐玉炉残麝冷,罗衣金缕暗尘生,小窗孤独泪纵横。”两首词的主要内容完全相同,字句亦基本一致,都是叙写思妇怀人的孤寂与苦楚,但句式变换带来了感情基调的变化,齐言体的上阕句句连协,下阕隔句一协,声情急促,杂言体的上阕句句一协再隔两句一协,下阕隔句一协再隔两句一协,韵位安排变绵密为疏阔,声情由急促而舒徐,句意由凝练而细绘铺陈,化短叹为长吁,别是一种低回婉转的情调。

变体4:平仄仄平平仄仄(韵),平平仄仄平平仄(韵)。平仄仄平平仄仄(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平仄仄(韵)。仄仄平平平仄仄(韵)。

这一体式上阕三句七言,三仄韵,下阕三句七言,三仄韵,四十二字,为《浣溪沙》的一种变体。

例词5:《浣溪沙》(李煜)

《钦谱》《词律》《中华词律辞典》《中华词律》《词牌格律》《龙律》均收南唐李煜四十二字仄韵为又一体,此体押仄韵且句句相协,音节拗怒直逼而下,声容迫促,与押平声韵且隔句相协的流丽谐婉不同,即便是表现宫廷奢华绮靡的生活,也不流于绵软浮媚。绵密的韵位安排与短促的去声韵脚,使全词似踏着鼓点,从天边的红日、殿内的锦毯到箫鼓声远传的别殿,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一气写成一场通宵达旦未能暂歇的宫廷歌舞酒宴场景,箫鼓的节拍既合着舞女飞旋的舞步,亦合着宫女鱼贯而来的脚步,词人的恣意轻快,神情尽出。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作者自写其得意,如穆天子之为乐未央,适示人以荒宴无度,宁止杨升庵讥其忒富贵耶?但论其词,固极豪华妍丽之致。”⑥

此体名《摊破浣溪沙》,又名《摊声浣溪沙》《山花子》《负心期》《添字浣溪沙》,是把正体中的上、下阕中的第三句,破为两句,同时把原来的七言摊为十言,增加了三个字,变为四十八字杂言体,押平声韵,亦有押仄声韵的,下阕前两句多用对偶。《龙谱》《全唐五代词》将此体收入《浣溪沙》词调下,本文从之,因其与孙光宪四十四字杂言体、顾夐四十六字杂言体对正体改创的方向是一致的,皆以长短参差的句式、音节的延长实现对《浣溪沙》正体律诗化结构的突破,显得声情摇曳、余音袅袅。

本词调的平仄格式各词谱多以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为基准,再参校晚唐五代时期敦煌曲子词、毛文锡、和凝等词作予以确定。上阕第一句第一字,李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菡”字仄声;和词“银字笙寒调正长”,“银”字平声。上阕第二句第一、三字,李词“西风愁起绿波间”,“西”字平声,“愁”字平声;和词“水文簟冷画屏凉”,“水”字仄声,“簟”字仄声;上阕第三句第一、三、五字,和词“玉腕重重金扼臂”,“玉”字仄声,“重”字平声,“金”字平声;李词“还与韶光共憔悴”,“还”字平声,“韶”字平声,“共”字仄声,故第六字“憔”平声,避免以三连仄收尾,构成“仄平仄”的特殊格式。下阕第一句第一、三字,李词“细雨梦回鸡塞远”,“细”字仄声,“梦”字仄声;毛词“罗袜生尘游女过”,“罗”字平声,“生”字平声。下阕第二句第一、三字,李词“小楼吹彻玉笙寒”,“小”字仄声,“吹”字平声;敦煌曲子词《问江湖二首·其二》“东西南北几时分”,“东”字平声,“南”字平声;辛弃疾《添字浣溪沙·其三》词“那堪更著子规啼”,“那”字仄声,“更”字仄声。下阕第三句第一、三字,李词“多少泪珠何限恨”,“多”字平声,“泪”字仄声;毛词“兰麝飘香初解佩”,“兰”字平声,“飘”字平声;辛词“一阵晚香吹不断”,“一”字仄声,“晚”字仄声。其可平可仄处基本类似于七言律诗之“一三五不论”,因其不在节奏点,故平仄较宽。

例词6:《浣溪沙·问江湖二首之一》(敦煌曲子)

这首词作者已不可知,但其塑造的“渔翁”却是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自屈子篇中渔父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鼓枻而去,到王维“若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渔父”已成为中国文人心中超然逍遥、精神独立自足的象征,这首词上下阕结语“莎笠不收船不系,任西东”“山月与鸥长作伴,五湖中”,渔翁隐没于山水之间,与飞鸟明月相伴,无拘无束,任意人生的形象,跃然于纸上。其意义节奏“莎笠不收-船不系-任西东”“山月与鸥-长作伴-五湖中”是“四-三-三”,正与音律节奏相配,声容和谐,又以平声“东钟”之洪韵收束节奏点,颇有放浪五湖的轻世不羁。

《浣溪沙》自创调以来,词人们汲取《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及唐诗在格律上的创制,深究声韵的细微差异,讲求韵位疏密调均,配合题材选取音声贴切的韵部,取得辞气与声情的融合统一,出现了大量佳作,历数代而不衰,为人所喜爱,仍在发展。

② 本文选用词作来自《全唐五代词》《敦煌曲子词集》《全宋词》。

③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④ 王易:《词曲史》,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238页。

⑤ 龙榆生:《词学十讲》,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52页。

⑥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96页。

猜你喜欢

七言仄声下阕
《已通闲读》七言联
思念的五月
行草书钟鼎风流七言联
吟出古诗之美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王维的七言山水诗论略
朝罢诗成七言联
半阙词
倚着车窗歌唱的男子
贞观的“观”读平读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