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从《佤族熟语汇释》中探析佤族廉洁文化

2023-05-16普成程

中关村 2023年4期
关键词:熟语语汇佤族

普成程

佤族,在漫长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廉洁文化,从颇能反映佤族方方面面的《佤族熟语汇释》中挖掘佤族文化中的廉洁基因,汲取佤族文化中的廉洁养分,弘扬佤族文化中的廉洁精神,对发挥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协同作用,推动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廉洁文化,是从思想上固本培元的活水源头,是从认知上提纯党性的丰厚滋养,是从内在上拒腐防变的持久支撑,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熟语是语言中形式比较固定,大家相沿习用的短语或句子。佤族作为云南省十六个跨境而居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南部的临沧等地,佤族过去没有文字,《佤语熟语汇释》把反映佤族传统文化的数千条佤语熟语收集起来,并加以详细诠释,《佤语熟语汇释》中蕴含着佤族先公后私、清白干净、勤俭节约、甘于奉献、家风清正、遵规守纪的廉洁思想,体现着佤族崇德尚廉、崇正尚明、崇廉拒腐的道德向往和价值追求,是研究佤族廉洁文化的宝贵资料。

一、《佤族熟语汇释》的作者及成书

《佤族熟语汇释》的作者王敬骝先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民族语文工作者,他毕生从事南亚语系孟高棉语、中国南方民族语言研究,是新中国佤语文事业的开拓者、新佤文的创制者,是海内外知名的佤文研究的权威专家、权威学者。他的贡献不仅仅只表现在对新佤文的创制、推广和研究方面,还突出表现在对佤族历史文化研究等方面。

王敬骝教授1935年出生于浙江省黄岩市焦坑的一个书香世家,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服从国家安排转入新成立的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专门学习佤族语言文字。1954年春,与同学一起到沧源岩帅等地实习8个月,从此,开始了他的佤族研究生涯。1956年大学毕业之后,他在阿佤山沧源断断续续工作、生活20多年,对阿佤山有深厚的感情;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于1979年9月调回云南省民族研究所,1996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津贴,2006年被授予“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老专家”称号,2019年在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成立40周年学术会议上,鉴于王敬骝先生对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事业的杰出贡献,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授予王敬骝先生“终身成就奖”。

在出版发表佤文书籍、文章方面,王敬骝教授是我国目前佤文研究成果最丰厚的专家,主要体现在他出版和发表了一系列的佤文研究的书籍、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等,在这些成果中,《佤语熟语汇释》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由于佤族过去没有文字,许多有关佤族社会历史、风俗人情、典章制度、道德观念以及生产活动中的情况和经验,为了便于记忆和传诵,也都编成骈俪语,佤语的熟语大都采取骈俪语的形式。《佤语熟语汇释》共收录佤族熟语4240条,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出版,可以说是一部用佤文书写、用汉文释义的大型工具书。著名民族学、民族语言文字研究学者马学良教授在“序言”中指出:“《佤语熟语汇释》把颇能反映传统文化方方面面的数千条佤语熟语收集起来了,并且加以详细的诠释,这对于我们了解佤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我们研究佤族,研究佤族的社会历史、语言文化等等,都是很有用处的。”这一评价很是到位,充分说明了这本书的重要价值和作用。

二、《佤族熟语汇释》中体现的佤族廉洁文化

(一)公私分明,先公后私

在原始的佤族社会里,寨主的位置是世袭相传,寨主主管寨中生产、祭祀和婚丧嫁娶,熟悉礼仪,热心公众事务,敢于发声,处事公平公正,作为村寨的当家人、主心骨,一心为民,造福村寨,在佤族人心中,寨主是他们最尊敬的头人。《佤语熟语汇释》中有很多熟语生动展现了佤族严私德、守公德的廉洁智慧,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做人要先公后私、大公无私、克己奉公。如:“树荫大于黄泡荫,百姓大于地方官。”“百姓跑,你也跟著跑;百姓停,你也跟着停。”意即:民为本,官随之。“爱己不会爱咱,爱小家不会爱大家。”意即:有私心的人,是不会或不可能真正为大家的,只有出于公心,为大家服务,才能得到大家的拥护。“苦因是个主主,勇缘是个头目。”在佤族社会里,头目的行动须对集体负责。遇有什么事,头目自然要勇于上前。否则,如果临事畏缩,群众就不会再拥护他当头目了。

(二)清白做人,干净做事

淳朴的佤族崇尚洁身自好,恪守非己不取,怒斥占为己有,注重从思想观念培养抑贪心正、不贪不占的健康心态,认为不是自己劳动换来的东西,吃着不香,用着不舒服,贪占别人的金钱,睡着不踏实。佤族老人常常教导年轻人要保持清醒、安守本分,要戒贪止欲、光明磊落行得端坐得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佤族崇廉拒腐、风清气正,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的良好风尚,这种良好的民风民俗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其独特的、不可估量的作用。《佤语熟语汇释》中有很多熟语蕴含着教化抑贪、宣扬廉洁的思想。如“鱼从来不污,水从来不脏。”寓意佤族社会里游鱼不污,流水不腐的意思。“别叫人家在背后指责,别叫人家在背后数落。”意为做人做事要正直坦荡,无愧天地良心,要经得起考验,身前人后不要有让人指责及数落之事。“宁可屋上爬,莫将地界跨。”种植瓜豆,如无土地了,宁可让它爬到自家的房顶屋角,也不要让它的藤蔓跨过地界,以免引起一些无谓的土地纠纷。“人家地方的树,不要砍来抬;人家地方的水,不要捧来喝。”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告诫人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要占为己有。“买是三钱,罚则三百。”意为一样东西,若是正当地向人家买,价格本是很便宜的;但若采取不正当手段,去偷去抢,捉获后的罚款可就重了。

(三)尚俭戒奢,艰苦朴素

佤族,是一个以黑为美的民族,他们认为黑色是勤劳、健康的象征。褒奖勤劳、贬斥懒惰是佤族的一贯态度,他们历来崇尚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相信劳动之后的收获才踏实,鄙视好吃懒做、不劳而获、游手好闲。《佤语熟语汇释》中有很多熟语生动展现了佤族以勤养廉、以劳持洁、艰苦朴素、勤劳奋斗的传统美德,有很多熟语反映了佤族人民尚俭戒奢、朴素节俭的生活方式。如:“白米饭来自锄头柄,净米饭来自手指尖。”“锄把尖端有糯米饭,犁头末梢有大米饭。”意为粮食来自劳动,没有播种哪来收获。“懒拿重,勤拿轻。”意为同样重的东西,懒人不想多跑,全部东西一次性拿,感到很重;勤快的人,多跑几次,一次拿一点,就很轻松。“差脚差嘴,在家喝水。”意为只有手脚勤快,才能创造食物;待在家里不劳动,就只能喝西北风。“勤下鱼笼有鱼吃,勤做庄稼谷满仓。”“懒惰嘴生锈,勤劳嘴抹油。”“鸡叫煮饭,天亮舂米。”形容佤族妇女勤劳,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煮饭舂米。“聪明会兴旺,勤快会富有。”如“穿(得)薄,吃(得)简单。”从生活方式上表现了佤族俭朴的生活。“筛谷糠小米糠,(乃得)用银块金块。”意为节约才能致富。“十钱不够一日用,千金难足一世使。”意为不要把钱看得太重,只有积德行善,才能永生幸福。“摇摇竹筒有小豆,摇摇葫芦有大米。”佤族常拿竹筒、葫芦之类装数量不多的谷物,用来形容佤族节俭过日子。

(四)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佤族善于反思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时常忆苦养廉、忆苦持洁,不计较得失、不抱怨辛苦,保持清苦品性,坚持埋头苦干,崇尚先苦后甜、为民奉献的价值取向,《佤语熟语汇释》中有很多熟语蕴含着对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奉献精神的歌颂。如“扛重的,抱大的。”原指砍木料时,带头干重活、难活。“干活时是奴隶,吃饭时是官家。”意为干活时是辛苦的,吃饭时则享福了。“忍雨戴日。”无惧雨淋日晒,辛勤劳动的意思。

(五)心存敬畏,堅守底线

无规矩不成方圆,有规矩且依规矩而行才能使社会有序运行。佤族民众一向心怀敬畏,遵规则、守规矩,明边界、严自律。这种礼俗文化有助于涵养佤族民众自觉按原则、按规矩办事的底线意识。《佤语熟语汇释》中有很多体现佤族遵规守纪的熟语,如“轧花车不错行,小黄牛不错坑。”轧花车是一种木制的手摇去棉籽工具,车体和车轴上凿有条形浅槽,摇动时,一行对着一行,棉籽就从车体和转轴之间轧出。坑指佤族村寨里,寨门内外由于牲口经常进出而踏成的坑。形象的比喻要善于循规蹈矩。“白鹇走的路,白马鸡留下的脚印。”意为祖宗传下的规矩,或古老的习俗。“跟着祖父走的脚印,走父亲走过的路。”意为遵照祖辈的规矩办事。“跟着骡子脚印走,循着(人家)脚迹去。”骡子意指做生意人或一般出远门的人,因为他们通常都要带骡子,用以驮行李或货物。“咱俩写的东西遵照文件精神,咱俩订的条条合乎政策规定。”“走路有轨,循河有迹。”意为凡事都有个规矩,万事万物都要按规矩而行。

三、结语

鲁迅先生曾说:“唯有民族魂是宝贵的,唯有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佤族廉洁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识形态,是一种集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于一体的文化体系。在长期的历史迁徙过程中早已深刻烙印在佤族民众的心中,积淀为特殊的民族文化心理,教育和引导着佤族民众弘扬和践行先公后私、清白干净、勤俭节约、先苦后甜、坚守底线,支配着佤族的社会生活实践、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而形成佤族村落润廉、寨主勤廉、民众清廉、后代崇廉、家族守廉的廉洁生态。从反映了佤族社会历史、风俗人情、典章制度、道德观念及生产生活的《佤语熟语汇释》中充分挖掘佤族文化廉洁基因,深刻理解佤族廉洁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实践意义,把佤族廉洁文化作为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重要抓手,能够更好发挥文化的自律、教化、育人功能,让制度约束和文化约束相得益彰,切实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作者单位: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基金项目:2021年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廉政视域下佤族廉洁文化研究”[项目编号:DXXY202221])。

猜你喜欢

熟语语汇佤族
福安土白语汇的语言年代学考察
传统民俗现代转型的成效研究:以佤族新米节为例
探究佤族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
浅析熟语认知机制的分类——以中韩熟语为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佤族地区基督教的调适及发展之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