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心理弹性对病耻感与家庭功能间的中介效应观察

2023-05-11朱珊珊廖莉萍席永琴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9期
关键词:病耻弹性效应

朱珊珊 廖莉萍 席永琴

江西省抚州市第三医院精神科 344000

双相情感障碍(BD)是一种既存在抑郁又有躁狂发作的精神疾病,当抑郁发作时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等,躁狂发作时表现为情绪高涨、意志活动增强、思维奔逸等,两类症状反复、交替发作,影响患者社会活动,也给其家庭带来巨大负担[1-2]。病耻感是一种因疾病产生的不良心理,可促使个体认为自身在他人眼里丧失社会价值或社会信誉。相关研究显示[3],精神疾病患者常伴有较高病耻感,使得心理负担增大,影响病情控制稳定性。家庭功能为心理保护因子,家人的关爱支持能够为患者提供有力的心理支持,从而改善个人心理健康。心理弹性则是一种主体对外界环境变化后的心理及行为上的反应状态,具有一定伸缩空间,心理弹性水平越高则越能够适应应激源带来的刺激[4-5]。而心理弹性与BD患者病耻感及家庭功能间的相关性研究较少,若能够明确其在病耻感与家庭功能间起到中介效应则有助于临床更好开展干预措施,以改善BD患者预后。鉴于此,本文对心理弹性在BD患者病耻感与家庭功能间的中介效应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78例BD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K201915)。其中男42例,女36例;年龄28~57岁,平均年龄(40.29±7.16)岁;体质量指数19~28,平均体质量指数24.26±1.82;受教育年限6~15年,平均受教育年限(10.52±1.89)年;病程6个月~5年,平均病程(2.04±0.55)年。纳入标准: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6]中BD诊断标准;经治疗后病情控制稳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7分;躁狂评定量表评分<5分;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上;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存在长期酗酒史;精神类药物滥用者;肝肾功能不全;存在药物严重过敏史;严重躯体障碍。

1.2 方法 (1)心理弹性: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价患者心理弹性水平,量表共包含坚韧、乐观及力量3个维度,共25个项目,每项得分0~4分,总分100分,得分越高则心理弹性水平越高。(2)病耻感:病耻感量表评价患者病耻感,包括社交、能力、治疗3个因子,共32个条目,每项0~3分,总分96分,得分越高则病耻感越强。(3)家庭功能:采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评价患者家庭功能,量表内包括合作、适应、情感、成长及亲密5个方面,共5个条目,每个条目0~2分,总分为10分,得分越高则家庭功能越好。(4)资料收集方法:在调查正式开始前,由科室护士长作为负责人,统一对参与调查的工作人员进行培养,帮助其熟练掌握调查方法;进入病房后,先向患者介绍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方法及意义,在取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指导患者回答问题,若患者存在疑虑,则根据疑虑进行解释条目的内容,待完成答题后现场审核回收问卷。本次共发放78份问卷,有效回收78份问卷,回收有效率100%。

2 结果

2.1 BD患者心理弹性、病耻感及家庭功能得分情况 BD患者心理弹性总分为(50.33±4.25)分、病耻感总分为(27.47±3.15)分、家庭功能总分为(6.05±1.12)分。见表1。

表1 BD患者心理弹性、病耻感及家庭功能得分情况分)

2.2 心理弹性、病耻感及家庭功能间Pearson相关性分析 心理弹性总分与病耻感及各项目评分呈负相关(P<0.05);心理弹性总分与家庭功能及各项目评分呈正相关(P<0.05)。见表2。

表2 心理弹性、病耻感及家庭功能间Pearson相关性分析

2.3 BD患者心理弹性、病耻感及家庭功能的中介效应分析 经相关分析显示,BD患者心理弹性、病耻感及家庭功能存在明显相关性,进一步检验心理弹性在病耻感及家庭功能间是否存在中介效应;先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以最大似然比法进行模型修正、拟合,验证该假设,结果得出,该模型各项拟合指数均符合标准,提示结构模型理想。经心理弹性在病耻感与家庭功能间的中介效应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病耻感通过心理弹性到家庭功能的路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介效应值为0.652×(-0.597)=-0.389,中介效应在总效应内所占比值为-0.389/(-0.634)=61.6%。见图1。

图1 心理弹性在病耻感与家庭功能间的中介效应模型

3 讨论

3.1 BD患者心理弹性、病耻感及家庭功能现状分析 BD病因复杂,临床认为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功能异常、生物节律紊乱等相关,以上因素相互作用,加之应激事件、家庭矛盾、睡眠少等多种诱因刺激,则可促使脑部神经功能代谢紊乱,增加BD发病风险[7-8]。而BD发病后症状复杂多样,抑郁、躁狂可同时或混合发作,久之可加重脑神经功能损害,促使认知等多方面功能下降,导致患者逐步丧失社交功能,脱离社会活动。在病情进展过程中患者心理状态波动较大,持续处于负性心理状态不仅影响治疗工作的开展,还增加家庭负担,临床需及时开展相关心理辅导,以便病情稳定控制。本文结果显示,78例BD患者心理弹性总分为(50.33±4.25)分,病耻感总分为(27.47±3.15)分,家庭功能总分为(6.05±1.12)分,提示BD患者仍存在一定病耻感,心理弹性、家庭功能水平偏低。考虑为当前社会对于精神类疾病仍存在一定恐惧,对患者态度较为消极,患者常受到歧视及排斥,故在求职、教育及家庭组成方面难度较大,易产生病耻感。

3.2 BD患者心理弹性、病耻感及家庭功能相关性分析 本文结果显示,心理弹性总分与病耻感及各项目评分呈负相关(P<0.05);心理弹性总分与家庭功能及各项目评分呈正相关(P<0.05)。提示心理弹性与病耻感、家庭功能间关系密切,当心理弹性水平越高,则家庭功能水平越高,病耻感水平越低。其原因为BD患者精神方面即存在一定异常,病情发作后心理状态波动更大,常处于负性状态,此时对待周围人和事物更加敏感。加之社会公众对待精神疾病患者往往呈现出排斥态度,导致患者在患病期间常伴有负性情绪体检,且易与自我污名化产生联系,从而产生病耻感。而病耻感会促使患者心理负担加重,使其出现自我封闭、排斥对外等行为,甚至对家庭成员也存在冷嘲热讽或冷漠、敏感,且病耻感越强心理状态越差,家庭功能也会随之下降[9-10]。因此,临床需在护理工作中加强心理照护,并从家庭内获得更多的支持,以全面改善心理状态,提高心理弹性,增强心理自我适应及调整能力,更好的消除病耻感。

3.3 心理弹性在病耻感及家庭功能间的中介效应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心理弹性在病耻感与家庭功能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提示心理弹性在病耻感、家庭功能间存在桥梁作用,家庭功能可通过心理弹性影响病耻感。心理弹性是一种动态形式,具有一定伸缩空间,能够随着主体对外界变化的环境而变化,及时反映当前心理及行为状态,且心理弹性高个体能够在变化内对实现对环境的动态调控及适应,故心理弹性越高则心理应激强度越弱,有利于患者更快适应疾病,促使病耻感水平降低[11-12]。而家庭功能为心理弹性保护因子,处于疾病状态下会使得患者生理、心理发生一定变化,对家庭的依赖性增强,对家庭功能的需求更为强烈。同时,家庭作为患者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功能能否充分发挥可直接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故良好的家庭功能能够在癌症等健康危机期间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减轻心理负担,并正向影响心理弹性,使患者维持较为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为此,临床需加强心理干预,及时疏导患者不良情绪,并叮嘱家庭成员提供有力的家庭关怀,以提高患者心理弹性,消除病耻感。

综上所述,心理弹性在BD患者病耻感及家庭功能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临床需强化心理教育,予以有力的家庭支持,促使患者获得较高心理弹性水平,以促进病耻感消失。

猜你喜欢

病耻弹性效应
2型糖尿病患者病耻感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泌尿外科门诊早泄患者的病耻感调查研究
懒马效应
帕金森病患者病耻感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
弹性夹箍折弯模的改进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