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捏脊频次对早产儿的影响研究

2023-05-10黄秀丹黄朝梅黄倩怡

全科护理 2023年13期
关键词:头围早产儿体重

黄秀丹,黄朝梅,黄倩怡,何 力

全世界每年约有1 500万例婴儿早产(胎龄<37周),我国早产儿数量排第2位,约占出生人口数的7%,是导致婴儿死亡的最主要原因[1-2]。由于在母体内未得到完全生长,早产儿各系统器官发育尚不成熟,免疫功能先天不足,导致生存能力差、发育缓慢,故对早产儿进行有效护理十分必要[3-4]。中医学将早产儿归为“胎怯”“胎弱”范畴,是因胎儿在胞宫内禀受不足,肾经不足,脾胃未能充盛所致[5]。捏脊属于小儿推拿术的一种,是对患儿脊柱部肌肤进行捏拿的过程,可调节相应脏器功能,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6-8]。研究认为,捏脊干预在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改善喂养不耐受等方面效果显著[9-11]。但目前对早产儿捏脊干预的频次和时间差异较大,有研究认为每日1次捏脊干预即能起到较好的效果[12-13],有研究认为每日2次捏脊干预对早产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4-15]。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捏脊干预频次对早产儿体格发育、达到全胃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4月—2022年1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20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胎龄28~36周;②出生体重在1 500~2 500 g;③出生1 min Apgar评分>7分;④经主治医师评估适合实施捏脊干预;⑤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接受机械通气治疗;②存有消化道畸形、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③合并严重先天性疾病;④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异常。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两组早产儿性别、胎龄、生产方式、出生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已获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伦理批号:FSFY-MEC-2021-035)。

表1 两组早产儿一般资料比较

1.2 干预方法 两组早产儿在住院期间均按科室早产儿规范诊疗原则与护理常规进行治疗及护理,并给予发展性照顾。自早产儿出生后第3天生命体征平稳,经主治医师进行病情评估后,由经过统一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护理人员开始实施捏脊干预。

1.2.1 常规护理 ①环境准备:调节室温至26~28 ℃,调节箱温至32 ℃以上。②操作者准备:操作者修剪手指甲并磨圆甲端,使用润肤油湿润双手,通过对搓温暖双手,减少寒冷刺激引起早产儿不适。③患儿准备:评估早产儿的生命体征、精神反应、主要实验室检验结果(如凝血四项等)及全身皮肤情况,监护仪正确连接且心率、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④操作时机:出生后第3天开始,每日晨间护理后或下午臀部护理后,于喂奶后1 h进行,所有早产儿每日干预时间相对固定。

1.2.2 捏脊干预 ①两组患儿均接受捏脊干预,仅干预频次不同:对照组每日上午实施捏脊干预1次,直至出院;观察组每日实施捏脊干预2次(上午、下午各1次),直至出院。②捏脊干预方法:患儿取俯卧位或侧卧位。操作者两手捏住患儿骶尾部两旁皮肤,从尾椎下的长强穴(尾椎下,臀裂顶点处)开始,采用“三指捏法”即两手的食指、中指与拇指合并,拇指向前推进的同时与食指、中指一起将长强穴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督脉(后背正中脊柱)自下而上推进,左右两手交替配合,按照推、捏、捻、放、提的先后顺序,自长强穴向上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患儿头稍前屈,颈后最突出的骨突下),如此反复操作3遍,第4遍操作中加用“捏三提一”手法,即每捏3下向上轻提1下,共行捏脊操作6遍,时间在2~3 min。捏拿结束后,用双手的拇指指腹从里向外揉按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脊柱旁开1.5寸)2~3 min,即予“封肾”治疗。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操作手法轻柔,掌握好力度,以患儿皮肤温热为度。操作过程中用柔和的语言与患儿进行适当的沟通交流。操作过程中若患儿出现意识不清、面色苍白、发绀、呕吐、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情况时,应立即停止,并给予相应的处理。

1.3 观察指标 ①两组早产儿1月龄时的身长、体重、头围,于患儿1月龄首次门诊随访时由专职护士使用同一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取3次测量平均值。②两组早产儿达到完全胃肠内营养(total enteral nutrition,TEN)时间和住院时间。③两组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周期内组内早产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例数/组内总人数×100%,并发症包括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FI)、早产儿呼吸暂停(apnea of prematurity,AOP)、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NHB)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

2 结果

表2 两组早产儿干预前及1月龄时体重、身长、头围比较

表3 两组早产儿达到TEN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单位:d

表4 两组早产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单位:例(%)

3 讨论

3.1 每日2次捏脊干预有助于早产儿体重增长 早产是影响婴儿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是婴儿阶段的主要任务。捏脊是中医推拿方法的一种,有诸多中医特色和优势,如无针刺和服药的痛苦、操作简单、便捷等[16]。捏脊干预通过刺激长强、大椎穴有助于调节脏腑、经气、阴阳;对肾俞穴的揉按,可起到滋补肾精的作用,能够弥补小儿先天肾精不足,促进生长发育[1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早产儿1月龄时的体重增长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增加早产儿捏脊干预频次(增加至每日2次)能够促进早产儿体重增长。另外,两组早产儿的身长和头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研究随访时间较短,早产儿早期的身长、头围变化不明显有关。欧阳学认等[18]将随访时间延长至6个月,发现接受捏脊干预的早产儿体重、身长、头围及胸围均随干预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因此,增加早产儿捏脊干预频次(增加至每日2次)是否随干预时间延长进一步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还有待研究。

3.2 每日2次捏脊干预缩短了早产儿TEN时间和住院天数 对早产儿而言,营养是体格和神经发育的重要影响因素。一般认为,尽早开展TEN对早产儿的体格和神经发育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早产儿的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容易产生消化不良和胃潴留是影响TEN开展的主要原因[19]。捏脊可通过刺激脊神经和背部皮下神经达到健脾益气、和胃消积的作用[20]。吴开锋等[14]研究认为,捏脊干预能够促进早产儿胃泌素和胃动素的分泌,对早产儿的胃肠动力功能起促进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每日2次的捏脊干预较每日1次缩短了早产儿达到TEN所需时间和住院天数(P<0.05)。因此,本研究表明增加早产儿捏脊干预频次(每日2次)有助于早产儿尽早实现TEN,缩短早产儿住院天数,有助于早产儿的远期体格和神经发育。

3.3 每日2次捏脊干预降低了早产儿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早产儿各系统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全,先天免疫功能低下,加之其吸吮能力、胃肠吸收功能较差,易发生各种并发症或后遗症[21]。本研究结果显示,每日2次的捏脊干预较每日1次降低了早产儿FI、AOP以及NHB的发生率(P<0.05)。这可能是由于捏脊干预中“捏三提一”的手法为提阳方法,有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促发育的作用;同时,作为一种触觉刺激方法,捏脊还可将刺激通过感觉神经传入脊髓的脑干,促进脑干产生兴奋来引发呼吸,有助于减少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发作;手法的刺激还可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功能,有助于维持早产儿防御机能的平衡[22]。但是,两组早产儿NEC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NEC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因此,本研究认为增加早产儿捏脊干预频次(每日2次)有助于降低早产儿FI、AOP和NHB的发生率,对早产儿相关并发症的预防起到积极作用。

4 小结

综上所述,在早产儿的捏脊干预中,每日2次的干预频率优于每日1次的干预频率,其进一步促进了早产儿生长发育初期的体重增长,缩短了早产儿获得TEN的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了FI、AOP以及NHB并发症发生率。另外,由于研究时间、人员、经费成本限制,本研究未对出院后早产儿的干预和效果进行研究,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将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出院后早产儿实施捏脊干预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参考。

猜你喜欢

头围早产儿体重
给鲸测体重,总共分几步
称体重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基于更快速的区域卷积神经网络的胎儿头围超声图像质量控制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头大的宝宝更聪明?
你的体重超标吗
我为体重烦
小囟门儿童预防性口服小剂量维生素D对头围及丹佛智能发育的作用研究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诊治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