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积极情绪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023-05-10朱梅王珂

教育界·A 2023年9期
关键词:个案分析转变策略健康心理

朱梅 王珂

【摘要】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态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不良情绪,导致心理健康问题。文章对三年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个案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转变策略,以期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并驾齐驱,保证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积极情绪;不良情绪;个案分析;转变策略;健康心理

作者简介:朱梅(1972—),女,江苏省镇江市大港中心小学。

王珂(1982—),男,江苏省镇江市大港中心小学。

一、案例呈现

笔者有幸做了三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遇到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开学没多久,一天早上,笔者刚进教室,就有学生向笔者报告,他的课桌抽屉昨晚不知道被谁扔了很多垃圾。笔者一看,抽屉里有很多撕碎了的纸屑,纸屑还散落了一地。笔者问了一圈,没人承认,大家都感到很奇怪。接下来的几天,时有学生的抽屉和储物柜里被扔纸团或零食袋。经过观察,笔者发现是班级中一个叫小旭(化名)的男生。笔者很惊讶,小旭平时乖巧,守纪,不调皮。为了搞清楚原因,笔者决定找小旭谈谈。在笔者的耐心劝说下,小旭终于承认是他干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仅仅是恶作剧吗?为什么不止一次这样做呢?笔者一边思索着问题的原因,一边想着解决问题的策略,既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又要让他改正错误,更要让他真正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通过几次交流,笔者渐渐搞清了其中的原因。

二、原因探究

(一)父母离异

小旭原本出生在一个和睦的家庭。小时候他很快乐,有妈妈的疼爱,爸爸的呵护,但后来爸爸妈妈离婚了。放学后他有时候去爸爸家,有时候去妈妈家,这让他感到很疲惫。他认为爸爸妈妈不爱他了。这种伤痛一直藏在心底,原本天真活泼的他变得沉默寡言。

(二)学业增多

一、二年级的功课比较简单,学起来也很轻松。可是到了三年级,功课突然增多了,难度也加深了,父母因为忙没有时间管小旭,小旭感觉压力倍增,无所适从。压力无处释放,长期淤积于胸,让他更加苦闷。

(三)同学欺负

因为学习跟不上,有时作业不能及时完成,小旭常常被教师批评,所以有些学生就趁机欺负他。他有点胆小,不敢起正面冲突,被欺负却无处申诉,这导致他心理逐渐失去平衡。于是他趁那些欺负他的同学放学回家后,把垃圾扔在他们的抽屉里,借助这种方式寻求心理平衡。

三、转变策略

(一)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1.了解情况,就事论事,化解矛盾

笔者先找学生了解情况,然后找到和小旭有矛盾的学生小逸询问原因。笔者就事论事,了解双方矛盾产生的原因,分析事情的是非曲直,分清双方的责任,与双方达成共识,让双方心服口服。小逸主动承认了错误,并向小旭道了歉。小旭也不好意思地向小逸道歉。笔者对他们说:“老师很欣赏你们勇于承认错误的态度。你们看,有了矛盾没关系,但应该多找找自身的原因,勇于承担责任,对吗?”后来小逸和小旭成了好朋友,经常互相帮助。

2.承认错误,接受惩罚,乐于奉献

虽然化解了小逸与小旭之间的矛盾,但小旭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正在笔者思考着怎么找小旭谈的时候,一天他跑来告诉笔者,有人随手往地上扔纸。笔者心生一计,对小旭说:“老师很高兴你能关心班集体。那你觉得这种行为对不对呢?”他说不对。笔者问道:“那该怎么办呢?”他回答:“老师,我能帮助劳动委员检查教室地面卫生吗?”于是笔者跟他说明了情况:“老师让你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一是对你前几次乱扔紙屑的惩罚,二是希望你能为班级多做贡献,增强对班级的责任感。”小旭对乱扔纸屑的行为感到羞愧,所以认真检查教室地面卫生。只要有人乱扔纸屑,他看到后都会提醒,现在教室里基本没有乱丢纸屑的现象了。为此,笔者在班里表扬了他。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笔者也在努力挖掘小旭心中积极的情绪,让他在奉献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一旦他的劳动得到大家的认可,他会渐渐地接纳自己,看到自己的优点,形成积极的心态,这样有益于他自我人格的建立。

(二)凝聚集体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归属感

1.关心学习,多加鼓励,体验快乐

作为班主任,笔者是这个班级的一分子。作为教师,笔者也在思考平时如何帮助小旭提高学习成绩。笔者希望让小旭体会学习的快乐,产生对学习的积极情绪。

上课的时候,笔者特别关注小旭的情绪状态,只要他有一点进步,笔者就会给予鼓励。小旭感受到了笔者期待的眼神,所以上课格外认真,态度很积极,成绩很快有了起色。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1]。”笔者相信只要按照这种方式继续努力下去,小旭会纠正不良行为,落下的功课会慢慢补上,成绩会一点点提高,自信心也会增强。

2.班风建设,凝聚力量,体验温暖

阿德勒心理学指出,行为是以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想要达到的目的为基础的,首要的目的就是归属。小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态是由于情绪没有宣泄的窗口,原本提供心理支持的家庭解散了,在学校又没有体会到同学之间的友情,长此以往,他感到很压抑[2]。于是笔者特地设计“我们是一家人”“做自己情绪的主人”等主题班会,通过开展各种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班级是他们的第二个家,同时让小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关爱。通过班风建设,班集体凝聚力加强了,学生有了更强的归属感,团结友爱,把其他同学当成自己的家人。对于这个“家”,学生们都很乐于奉献,达成了“我爱我家”的共识。

(三)建立家校联系,实现情感连接,让爱流动

小旭的问题主要源于父母的离异,这切断了他和父母间的情感链接。对于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这是无法承受的。大多数学生面对这样的事情都会感到孤独无助,最后大都归因于自己而陷入自责。在尽量给予小旭关爱的同时,笔者分别找小旭的父母进行了谈话,建立家校联系,搭建好家长和学生之间的桥梁。笔者向小旭父母讲了他的在校情况,并询问小旭在家的情况,为小旭父母提供了家庭教育指导。比如笔者让小旭父母和小旭一起干活,从而让小旭体会父母生活的艰辛,多一份对父母的体谅;让小旭父母闲暇时多带小旭出去走走,沟通情感,拉近与小旭的距离,增进彼此的感情;让小旭父母遇事多与小旭商量,尊重小旭的想法,让信任和爱在彼此的心里传递和流动[3]。

四、效果反馈

通过一段时间的家校共育,小旭比以前开朗多了,也自信了很多。他比以前更懂事了,不但帮着妈妈做家务,还劝爸爸多注意身体。看到父母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他也渐渐接受了爸爸妈妈分开的事实。在学习上,很多教师都说小旭的成绩有了很大进步,从他脸上洋溢着的幸福和灿烂的笑容中,笔者感受到积极情绪带给他的力量。

五、反思总结

(一)导致青少年不健康心理产生的因素

1.家庭教育因素

国内大量研究表明,心理障碍已经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头号敌人”。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但部分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蒙昧空白状态。部分家长只重成绩,不重德育;只管身体,不管心理。个别家庭甚至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的反常行为。家庭不能及时地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出现的各种身心问题是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首要原因。

2.自身性格因素

小学生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自尊心强,他们不愿再服从长辈的意愿,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喜欢自主行事,认为这样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有些青少年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对于教师和家长的善意指正,故意反其道而行之,以彰显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种心理如果加以正确引导,可以转化为创新能力。但绝大多数学生不能正确把握,因此变得偏激固执。

此外,现在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平常父母忙于事业,没有时间陪伴学生,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却无处倾诉时,就会产生苦闷、孤独的情绪。在学校学生遇事也不一定会和教师或同学说,从而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

3.社会环境因素

应试导致的升学压力也会导致学生的不健康心理。为了考取好学校,很多家长很焦虑,为学生准备了各种辅导资料,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父母的焦虑转化为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高强度的学习负荷转化为学生巨大的心理负担。长期的精神紧张、心情压抑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不健康的心理。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策略

1.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融合,营造轻松的氛围

学校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合格的人才首先是人格健全的人,心理健康是人格健全极为重要的方面。学校应当结合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地区文化特色,积极构建校园文化,确立“为生命立教”的价值理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除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辅导活动课,建立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学校还应整合资源,创新搭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首先,学校可以根据家长提出的对学生管教束手无策、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等问题,开展专题培训,让教师们意识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教师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其次,学校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就人际交往、学习压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最后,学校可以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通过游戏为学生减压,让学生调节自身情绪,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将“健心”作为一种习惯。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应固化于制,外化于形,实化于行,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即学校应完善制度建设,对学校管理、生活实践、课程教学、师生言语和行为等做出明确的引导和规范,在制度建设中体现生命关怀。外化于形即学校应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对校园环境、班级环境等进行个性化、创意性的设计和布置,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以教师和学生为设计主体和操作主体,努力彰显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实化于行即学校应遵循生命的特点和规律,开展生命化的教育实践,通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生命理念的教育渗透,让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体悟生命的意义。内化于心即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是一种走向生活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让学生将生命意识内化于心。

2.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相融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统整

现在的教育制度下,心理健康教育只有与学科相结合,通过构建多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应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1)体育课程

心理不健康会导致学生出现一些身心问题,身体素质下降,身心疾病增多。因此,学校可以将体育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一方面,体育锻炼可以开发学生的体力、身体机能(心肺等)、肌肉力量、免疫系统等,使学生的爆发力、耐力、力量等指标得到增强,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体育锻炼可以降低肥胖率、抑郁症发病率等,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发展。

(2)语文课程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强调在教学中关注生命的完整性,关注人的主体性,关注人的情感,关注人的体验。语文课程中蕴含着丰富多彩、包含生命哲理的材料,语文学科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通过文学作品的熏陶和感染,学生能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明白事理,学会做人。因此,学校可以将语文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3)艺术课程

音乐、美术属于艺术课程,艺术教育是审美的教育。审美的追求与体验,会对一个人的心灵产生深刻影响。艺术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体验生命,感悟人生,陶冶学生心灵,也有助于引导学生通过艺术来表达生命与自我,认识并理解他人,与他人进行精神的交流与沟通。将艺术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融合,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

家庭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任责任人。学校应当建立家校共育的信息库,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基础。建立信息库是学校了解学生、家长了解学校的一个重要途径,能够方便家校沟通,方便家校开展针对性的辅导与教育。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时,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协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学校要指导家长开展各种主题家庭活动,让家长营造关爱生命的家庭环境。

结语

教书育人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教给学生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育人更为关键。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是学生成长的基石。育人的關键在于育心,育心就是要努力挖掘学生本性中积极的情绪和情感,让他们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能迎难而上。

【参考文献】

[1]简·尼尔森.正面管教[M].玉冰,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2]齐学红,黄正平.班主任专业基本功[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石宣.不输在家庭教育上[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个案分析转变策略健康心理
积极心理学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塑造中的应用
——评《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发展及塑造研究》
浅谈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
分析英语学困生的成因,探究学困生转变的策略
从“粗暴”到“温柔”的改变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有关新时期初中体育教学观念的有效转变策略研究
社会支持系统理论在留守中职生健康人格引导中的运用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健康心理
班级管理中的学生心理个案分析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