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陶行知“三力”理念培养学生未来关键素养

2023-05-10季小菊

教育界·A 2023年9期
关键词:三力小学数学教学理念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未来关键素养,是教育的初心,也是教师们的重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深入分析陶行知的“三力”理念,将其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助力小学生取得进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未来关键素养;“三力”理念

作者简介:季小菊(1980—),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运盐河校区。

陶行知先生倡导的“三力”理念是他的教育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力”指的是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1]。“三力”理念要求教师让每个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当中。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许多教师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养与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吸收先进的教育知识,对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革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切入,开展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未来关键素养。

一、结合实际生活,开展有效的数学教学

(一)利用生活素材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学数学这门学科中所涉及的知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同时也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所体现。对部分小学生来说,他们对数学学科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数学学科抽象、严谨,学习起来不像语文、科学等学科那么有趣,这就导致他们在学习时兴趣不高。而兴趣又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因素,为此,教师就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比较有趣的素材来导入新课。比如,生活中能够体现数学之美的地方风景,与数学有关的小问题、案例等,都可以作为导入的素材。生活化的导入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还可以改变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学会从条件出发思考问题,教师在导入环节,利用学生在生活中经常做的运动来揭示新课主题。教师问道:“小强是一个热爱运动的学生,他每天放学后都要去跳绳,但是他在跳绳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疑问,大家愿意帮他解决吗?”提出这个生活化的问题,不仅能够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还能够把学生快速带入学习情境中。随后,教师展示小强的疑问:小强第一天跳绳跳了150个,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跳了5个,那么第三天跳了多少个?这时,一些粗心的学生回答小强跳了155个。于是,教师提醒学生看清楚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并将条件改为“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跳了5个”,然后启发学生再次思考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在教师改了条件之后,学生有了不同的想法。有人说可以先算第二天跳的个数,再算第三天跳的个数;有人则说第三天比第一天多两天,在150的基础上加2个5即可。对于学生的合理想法,教师一一给予肯定,并由此带领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解答这个问题,总结解题的方法。

在大部分情况下,只要对导入环节进行简单的设计,就能够让课堂有一个好的开端。在生活情境的启示下,学生可以渐渐发现原来数学知識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数学知识学起来其实并不难。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之后,学生就会更有动力,学习时也会更积极。

(二)适当设计生活任务,发展学生应用能力

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目的是解决问题。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许多问题都需要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教师可通过设计生活化的数学学习任务来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未来关键素养中,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是组成部分之一。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可以生活任务为切入点来进行。比如,教师可组织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也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生活调查,并按照一定的数学逻辑进行数据整理,等等。这样的生活任务相比于常规的数学作业,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新鲜感,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完成生活任务之后,学生可以获得成就感,进而积极学习新知识。

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参与数据收集、整理和汇总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在课堂上以生日为主题,组织学生学习如何分析和整理数据。首先,教师利用课件给出了班里所有学生的名字和生日的信息(生日没有按顺序排列),并提出“你能找出有哪些同学在5月或12月过生日吗?在哪个月过生日的人最多?在哪个月过生日的人最少?谁和你的生日在一个月份?”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然后,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数据,并绘制关于在每个月过生日的人数的表格。最后,教师布置了一个新的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并按照从矮到高的顺序记录每个成员身高的数据,再进行交流,从而全面了解全班所有人的身高情况。这个任务需要学生先在本小组内合作收集数据,再与其他小组一起整理数据。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许多小学生而言,他们觉得生活化的、趣味化的任务十分有意思。因此教师要多设计这些学习任务,组织学生合作或自主完成,引导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逐渐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二、培养自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趣味教学,为自学注入动力

随着学生年龄的逐渐增长,他们接触到的知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如果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来学习数学知识,那么到高年级之后往往就会感到吃力。因此教师要在小学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愿意自己去研究和探索知识。开展趣味化的教学,主要的目的是吸引学生的兴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注入动力,打下情感基础。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运用形式丰富且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如创设趣味情境,组织学生参与数学小游戏,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动态化的内容,等等。

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垂线与平行线”为例,在课堂一开始,教师先让学生摆放两根小棒,对小棒的位置进行分类,进而与学生一起梳理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可以分为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教师通过摆小棒这个活动,让学生轻松理解了两条直线可能存在的位置关系,为他们接下来的主动学习打好了基础。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两条直线平行与相交的画法,并且特别强调有些直线看起来不相交,但实际上是相交的。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一步讨论两条直线相交又可以分成哪些情况,并带领学生观看视频,学习画垂线的方法。在学生看完视频之后,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尝试根据视频里的方法画出平行和垂直的两条直线,在此期间为学生提供帮助。在课堂的最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让学生拿出长方形的纸,分别折出两条平行与垂直的折痕。

趣味教学可以应用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无论是导入环节、新课教授环节,还是练习巩固环节,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喜好进行精心设计,才能够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注入动力。

(二)传授方法,为自学明确方向

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也是如此,知识就像是鱼,而学习的方法就像是捕鱼的方法。学生如果不会自主学习,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那么教师传授再多的知识也难以消化、理解。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时更有目标,教师应注重进行方法的传授。一方面,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明确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去经历思考和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小学生毕竟学习经验有限,所以需要教师传授一些学习的方法,如怎样预习、复习、记笔记、总结等,待到学生积累的经验和掌握的方法足够多时,他们自然就能够轻松面对数学学习,自主完成学习和探索。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关于三角形的分类的内容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利用问题驱动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启发学生自主寻找三角形的分类标准,让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空间观念。首先,学生需要思考三角形的分类标准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有的学生一开始想得不够全面。于是,教师提示学生回忆之前所学的三角形的特征,并观察课件上展示的各种各样的三角形,找到它们之间的不同点,从而发现三角形的分类与边和角有关。这样,学生就能够学会结合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思考三角形如何按角分类,同时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观察课件上的三角形的角都是什么角,相似的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共同特征,并尝试自主进行分类,再用同样的方法,按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然后由小组进行汇报,引导全班学生进行总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扮演的是引导者、旁观者的角色,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结束之前,教师带领学生借助集合图来完成本节课的笔记,对三角形的分类知识进行巩固并加深印象。

未来关键素养中包含学生需要掌握的多种能力,这些能力需要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教师的引导一步步地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并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组织学生按照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学习,对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注重创造创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用观察作为创造的突破口

观察能力是一项基本能力,这项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的作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要观察新的事物;做题时,要观察题目的问题和条件;复习时,要以观察的方式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几乎每件事、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观察。当观察到的事物足够多时,学生会开始发散思维,也会思考得更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素质教育目标与传统教育目标的一个不同之处。而且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在不断的观察和思考中突破自我。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有目的性地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结合观察到的事物去思考和探究。

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关于简便计算的内容为例,在课堂上,教师重点组织学生学习整数的简便计算方法,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如对于“765+372+635+628”这个算式,教师让学生用自己认为简便的方法来计算。多数学生很快便找出这个算式中“765”和“635”可以凑成整百的数,“372”和“628”也可以凑成整百的数,因此在计算时可以先把要凑整的数放到相邻位置,然后根据添括号法则相应地加上括号,即765+372+635+628=765+635+372+628= (765+635) + (372+628) =1400+1000=2400。在对整数的简便计算进行了回顾之后,教师再列出一个小数简便计算的算式:7.65+3.72+6.35+6.28。此时,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整数简便计算的方法可以运用在小数简便计算当中。于是,他们很快地将可以凑整的小数放到相邻位置,加上括号,计算出了结果。可见,先利用整数的简便计算来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再过渡到小数简便计算的教学,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够让学生进行从整数计算到小数计算的知识迁移。

其实,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在后面所学的很多知识都和前面所学的知识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利用这些联系,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到思维的突破口,加深对新旧知识的印象,在提高观察能力的同时形成创造能力。

(二)用拓展练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放性思维是教学的高阶目标。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能力之后,要想进一步提高数学学习水平,就需要发展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开放性思维。数学学科的内容不仅具有严谨性,还具有开放性。一道题的答案可能只有一个,但是得到这个答案的路径往往有很多种。促进学生思考,让学生发现多种解题路径,并学会灵活运用,是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课堂结束之前或者在课下,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拓展性的练习,让学生了解多种解题思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地获得提升。

如对于“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开出,它们在5个小时后相遇。已知一辆汽车的速度是55 km/h,另一辆汽车的速度是45 km/h,请问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这个问题,教师启发学生尽可能地想出多种解决方法。于是,学生发现:可以先求出两辆汽车各自行駛了多少千米,然后把这两个数相加,即可得到两地之间的距离,列出的算式是55×5+45×5;也可以先求出两辆汽车一个小时之后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然后再与行驶的时间相乘,就可以得到两地之间的距离,列出的算式是 (55+45) ×5;还可以设距离为x千米,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x÷5=55+45,然后求出方程的解。这道题的多种解题思路需要让学生自己想出来,明确其中的数量关系。

像这样的拓展练习还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带班级的实际水平,围绕课堂的知识点来设计,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之上,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陶行知先生的“三力”理念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很强的可行性。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需要不断研究科学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未来关键素养,为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钱建兵.在学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意识[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6(02) :98-100.

猜你喜欢

三力小学数学教学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以“三联”促“三力”共建共融谋振兴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三力”并举,提升学术期刊舆论引导力
用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求解三力作用下物体平衡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加强“三性”建设 促进“三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