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锋精神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大意义

2023-04-28英明

党政干部学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雷锋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摘  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雷锋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体现,因其文化功能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雷锋精神具有大众性,因其大众认同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雷锋精神具有实践性,因其现实转化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雷锋精神具有时代性,因其回应时代呼唤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由此可见,雷锋精神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雷锋精神;人民精神世界;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3)03-0017-06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风云变幻、时代大潮中屹立不倒、奋勇前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1]22这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做出了深刻阐释,特别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又进一步指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1]23这两段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认识,彰显了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高度政治自觉、理论自觉、实践自觉、价值自觉。那么,何种精神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毋庸置疑,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构筑起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自然是这一时代之问的首要答案。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雷锋精神,既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一般性质,也有自己的特质。虽然雷锋精神生成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经走过了六十个年头,但雷锋精神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历久弥新、生生不息。它因文化性、普遍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精神特质,成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雷锋精神因其文化功能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具有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民,只有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高度认同,才能形成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筑牢国家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精神根基。在一定意义上说,精神的力量就是文化的力量。从大历史看,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经久不衰、坚忍向前,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支撑就是博大精深、特色鲜明的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当代中国发展前进的先进方向,彰显着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它的基本内容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体现着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饱含着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涵养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资源,是塑造中国人民独特精神、气质、品格、气度、修养的肥沃土壤,是维系整个民族、整个国家人民的精神支柱,因而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根”和“魂”。

雷锋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和传统美德,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着崇德向善、追求真理、积善行德、奋发向上、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雷锋精神包含的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创新创业的进取精神等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雷锋精神的内涵与中华文明蕴含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信念,《孟子》记载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价值理念,《周易》记载的“革,去故也;鼎,取新也”,以及《礼记》记载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遥相呼应。显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雷锋精神的深厚文化底蕴,为雷锋精神提供了文明基因。

雷锋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雷锋精神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年代,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中创新发展。回望雷锋精神六十年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晰透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历史脉络。雷锋精神之所以赢得代代敬仰、代代传承、代代弘扬,之所以有如此绵长、蓬勃的生机活力,是因为它深受红色革命文化的浸润滋养。一定程度上说,欣欣向荣、万象更新的新中国现实情境召唤雷锋精神出场,热火朝天、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铸就雷锋精神铺展,积极向上、热爱劳动的人民群众投入生产发展需要雷锋精神助力。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情境下,雷锋精神展现了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无限热爱,体现着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和文化引领功能。

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演进、文明进步,都不是一个人、一代人完成的,而是需要“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2]605的合力来实现,“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3]。进一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4]11。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下并立足中国大地形成的雷锋精神,其蕴含的理想信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因此能够在人民思想和心灵深处的精神世界中长期稳定下来,成为人民共同遵循和维护的行为准则,从而发挥文化引领和价值引领功能。

雷锋精神高度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文化功能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铸魂塑形。雷锋精神的文化功能是意识形态和人民价值观的具体反映,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内核,深刻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因此,雷锋精神可以帮助人民在精神世界中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无私奉献精神、爱岗敬业精神、进取创新精神、艰苦创业精神。我们要把雷锋精神融入人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之中,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情感认识和行为习惯,从而发挥雷锋精神对人民的文化引领作用,“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4]48,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提供精神支撐。

二、雷锋精神因其大众认同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马克思主义是为人类求解放的理论,人民性自然是其鲜明特征,大众化又是人民性这一鲜明特征的具体表现。列宁曾经对马克思主义与大众化的关系作了经典的概括:“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5]467雷锋精神作为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形成的一种精神、信仰,同样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性的根本属性和大众化的具体表现。先进的思想理论一经为群众所掌握,就立即变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同样,雷锋精神作为一种先进的精神、一种先进的信仰,一经为群众所掌握,同样也变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现代化的本质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也就是说,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归宿。尽管现代化体现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全体人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本国或本民族人民生存的物质和精神世界的过程,但所有的物质的、精神的改造,归根到底都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预言,在未来的新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422。他们特别强调“每个人”这一术语表达,并将其作为“一切人”的前置条件和最终归宿,深刻阐明了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放在首位的基本原理。“每个人”意义上的人民,是具体的、现实的,“一切人”意义上的人民,在范畴上是一个集合体概念。换句话说,只有实现了每个具体的、现实中的人的自由发展,才能实现国家层面的全体人民的自由发展。这样,每个人的现代化得以促进,全体人民的现代化就自然得以促进。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国式现代化,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必然要求实现人民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自由发展。所以,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就必须使每个人都能有获得丰富精神世界的权利和机会,从而实现丰富“每个人”的精神世界的目标。由此可见,能成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精神,必须具有大众性特征,得到大众认同,满足每个人精神世界的需求。

雷锋精神因为被大众认同,因而能够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雷锋精神能够超越历史时空、经历时代变迁,适应社会现实、走进大众生活、构建良好社会风尚、赢得大众认同,因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民的理想信念,形塑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价值灵魂,支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行为方式,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世界。六十年学雷锋实践活动的群体不同、内容不同、形式各异,不受国家、民族、地区的限制,不受行业、职业、领域的限制,也不受性别、年龄、文化的限制,历史地印证了“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7]。显然,雷锋精神根植于人民群众,由人民群众传承、人民群众弘扬、人民群众转化、人民群众创新,证明了雷锋精神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雷锋精神是通俗易懂的,既能被“每个人”所接受、所认同、所转化,又能反映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而具有大众性特征。雷锋精神所包含的共同理想、政治信念、价值选择、进取意志、艰苦创业、奋斗创新等,都应当是“每个人”精神世界的必备内容。所以,正是由于雷锋精神具有大众性特质,才能够随时转化为人民的生产、生活、思维、情感方式,才能成为丰富“每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雷锋精神也因此形成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从而深深扎根于人民精神世界中。

三、雷锋精神因其现实转化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雷锋精神作为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具有理论的实践性特质。它不是书斋里的精神,而是“活的行动理论”,是“人的实践活动”,必须经由人民群众物质生产活动,经历实践转化,才能为群众所掌握,继而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6]133人民的精神生产离不开物质生产实践,总是受制于物質生产实践的“纠缠”。因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8]694,所以精神生产也总是伴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进一步说,精神生产并不是凌驾于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之上的,而是必须经由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才能完成其使命。这就意味着,用雷锋精神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必须依附于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当我们按照马克思的逻辑理解雷锋精神时就会发现,雷锋精神是实践的。六十年学雷锋实践活动,历史地再现了人民群众学雷锋、做雷锋的客观存在,生动地刻画了人民如何把雷锋精神融入自己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之中,体现了人民群众如何把雷锋精神转化为自己的具体实践活动,如何把雷锋精神转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强大精神力量。雷锋精神是六十年来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重要精神,也是六十年来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更是人民在物质生产实践中谱写的一曲大爱无疆、无私奉献、创新创造、锐意进取的文明赞歌。在六十年学雷锋实践活动中,广大人民群众把雷锋精神转化为坚定理想信念、引领价值航向、锤炼道德品格、推动现实工作的强大力量。因此,雷锋精神力量需要化育涵养、充分激发,但只有在生动实践中真切地转化,雷锋精神才是一种现实的力量;同时,雷锋精神的力量也锤炼、砥砺于生动实践中。

可以看出,雷锋精神在实践中传承和发展,能够在现实转化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雷锋精神恰恰是在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得以传承、丰富、发展和弘扬的,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实践自觉、道德自觉、价值自觉、行动自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9]11这深刻地阐明了雷锋精神具有实践性特征,揭示了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学雷锋、做雷锋,在现实转化中传承雷锋精神、弘扬雷锋精神。从当前国际形势看,我们仍然面临着“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之问,世界正处于大变局大变革大调整的百年变局中;从国内形势看,我们仍然面临很多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难题,正处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进程中。我们会遇到形态多样、变化多端、动态复杂的新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征的伟大斗争。进行伟大斗争需要雷锋那种“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10]15的精神。因此,雷锋精神不是自然自发的,而是客观实践需要的。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把雷锋精神转化为精神力量。雷锋精神源于实践,在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实践中得以丰富和发展,因而能够在现实转化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四、雷锋精神因其回应时代呼唤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6]11诚然,一种精神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也取决于这种精神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当今时代正经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整个人类社会进入深刻动荡变革期,正在加速演变,人类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两个大局”,回应时代之问,既需要政治、经济的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的力量。雷锋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部分,作为亿万百姓的价值取向,作为人类道德文明的崭新形态,其内涵博大精深,自然合乎逻辑地成为回应时代之问的一种精神。雷锋精神尽管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但它又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的精神。显然,雷锋精神总是随着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不断地向前发展。雷锋精神正是基于时代性特质,才能不断回应时代呼唤,满足人民精神世界需要。

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呼唤雷锋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1]142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决定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精神,其方向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熔铸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奋斗中创造的革命文化,根植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契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由此可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推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呼唤雷锋精神。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呼唤雷锋精神。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推进各项工作和确定中心任务的战略基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有物质层面的需要,也有精神层面的需要;既要解决物质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要解决精神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我们要通过把雷锋精神包含的信念能量、大爱胸怀、忘我精神、进取锐气转化为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在干事创业中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拼搏奋斗力量,从而让今天的中国人民精神丰盈。

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弊端呼唤雷锋精神。现代化发端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当长一段时期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对促进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资源优化配置、人民物质生活改善等做出巨大贡献。但是,以物质主义膨胀、两极严重分化、生态环境恶化、对外扩张掠夺为特点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弊端愈發凸显,使一些拜金主义者、利己主义者、机会主义者野蛮生长。我们要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弊端,发挥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使资本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除了用法律、制度的“硬”约束,还要用道德、精神的“软”约束。雷锋那种“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我将无我”境界,正是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生命本色。雷锋精神帮助人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克服物质主义、利己主义,崇尚人民至上、利他行为。

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呼唤雷锋精神。“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4]9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体人民相互作用的合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价值引领、文化滋养、精神支撑。雷锋精神体现的那种“一颗钉”的爱岗敬业精神、“一滴水”的无私奉献精神、“一团火”的团结友爱精神、“一块砖”的刻苦钻研精神、“一片叶”的感恩精神启迪人民群众把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力量汇聚成集体力量,自觉、甘愿地做民族复兴的践行者、贡献者。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呼唤更多时代楷模,呼唤更好地把雷锋精神转化为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五、结语

回望历史,审视现实,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已经走过六十年的光辉岁月,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雷锋精神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历久弥新、熠熠生辉。尽管雷锋精神的内容是精神世界所产生出来的,但它并不是原地静止、站立不动的。雷锋精神在传承进程中,不是“忠实”地保持着它的“原貌”,也不是丝毫不变地把“原貌”传给后代,人民群众在传承进程中,将之进行一种自发、自觉的理性创造,使这种经过人民群众创造后的雷锋精神,更加适应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需要。这样,就使经过历史淬炼的雷锋精神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深刻地影响着人民的精神生活。

“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12]雷锋精神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冲刷,穿越峥嵘岁月的浩荡洪流,并没有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凋谢,反而更加绚丽多彩,绽放出璀璨的时代光芒,展现出强大的生机活力。雷锋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道德传统中的璀璨花朵,也是人类道德文明中的崭新形态。雷锋精神因其文化功能、大众认同、现实转化、回应时代呼唤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新时代新征程上,雷锋精神引领中国人民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领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人民至上、奉献爱心、助人为乐、创新创业,引领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团结奋斗、艰苦奋斗,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此,我们必须把握好新时代雷锋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精神特质,从雷锋精神中汲取营养和力量,不断用雷锋精神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汇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5-31(1).

[4]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5]列宁全集(36)[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习近平总书记给“郭明义爱心团队”的回信[N].人民日报,2014-03-05(1).

[8]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习近平.党的伟大精神永远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J].求是,2021(17):4-20.

[10]雷锋全集[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2.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2]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深化改革破解矛盾  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进东北振兴[N].人民日报,2018-09-29(1).

责任编辑  王  雨

[收稿日期]2023-02-10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委托项目“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中讲好雷锋故事研究”(L23AWT008),主持人英明。

[作者简介]英明(1982— ),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工业大学“四个自信”研究暨课程思政指导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

猜你喜欢

雷锋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高职院校如何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雷锋精神与中国梦:三个理论问题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