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墙对话

2023-04-28傅国涌

小读者·阅世界 2023年4期
关键词:红墙堵墙圣殿

傅国涌

墙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可以给每一堵墙找到一个名字,如果用颜色来命名,那故宫的墙就可以叫红墙。其实红墙也不仅故宫有,只要涂上红色,我们家里也可以有红墙,只不过家中一般不会涂红墙。

构成墙的材料也不尽相同,比如南京石头城的古墙,就是岩石构成的墙,北大红楼的墙是砖墙,当然也是红墙。

浙江海宁硖石镇上徐志摩旧居的墙也是砖墙,但跟北大红楼的砖墙又不一样,它是灰砖墙。徐志摩旧居建于1926年,距今快100年了,是一座非常漂亮的民国小楼。

还有一种比较有特色的墙是安徽的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高高的马头墙能够阻断火源,具有一定的防火作用,所以也被称为“封火墙”。

说了这么多的墙,接下来我们来读一首关于墙的诗吧。

小巷

顾城

小巷

又弯又长

没有门

没有窗

你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诗的最后出现了墙,所以这首诗进入了我们“与墙对话”的课堂。诗人何其芳年轻时写过一首《墙》,其中有墙也有巷:

轧轧的水车的歌唱

展开清晨的长途:

灰色的墙使长巷更长,

我将伫足微叹了。

看藤萝垂在墙半腰

青青的,像谁遗下的带子

引我想墙内草场上

日午有亭亭的树影升腾……

朦胧间觉我是只蜗牛

爬行在砖隙,迷失了路,

一叶绿荫和着露凉

使我睡去,做长长的朝梦。

醒来转身一坠,

喳,依然身在墙外。

接下来正式进入我们与墙的对话。我和童子们曾经去过欧洲的柏林墙,并在涂鸦墙前合过影,我们也去过长城,在长城上背诵过贾谊的《过秦论》。那也是童子们第一次在古文背诵上有所突破,第一次尝试背诵一篇高难度的古文。长城的名字中虽然没有“墙”字,但毫无疑问,它是墙,一堵高大坚固、连绵不断的防御之墙。

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曾画过长城,他笔下的长城虽然和我们看到的长城不一样,但是比照片拍出来的更有味道。他就是用线条勾画出了他心中的长城,非常生动,有动态感,可以说,他画出了像河一样流动的长城。

吴冠中先生还写过一篇关于长城的文字,他说自己最讨厌的是“概念的、乏味的、蠢样的”,我们写文章也最怕这样,那是百度体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文章的对错,而在于它是“概念的、乏味的、蠢样的”,就是机械的、死的。我们要写出活的文章来,画画也要画出活的来。吴冠中先生的画就是活的。我们看那幅《长城》中的线条的流韵,难道不像音乐吗?“高山流水”就是这样的。其实,文章、音乐、绘画、数学、物理都是相通的,背后的秘密都是美,最高的东西就是一个“美”字。牛顿概括出来的物理公式,也是宇宙的美的秘密。

英国作家毛姆曾到过长城,他的文集《在中国屏风上》里面有一篇是写长城的。我们来读他是怎样写的——

巨大、雄伟、令人敬畏的中国长城,静静地耸立在薄雾之中。

长城是孤独的,它默默无言地爬上一座座山峰又滑入深深的谷底。

长城是威严的,每隔一段距离就耸立着一座坚固的方形烽火台,镇守着边关。

长城是无情的,为修建它,数百万的生命葬身于此,

每一块巨大的灰色砖石上都沾满了囚犯和流放者的血泪,

长城在逶迤而曲折的群山间开辟出一条黑黢黢的通道来。

长城是无畏的,它绵延着无尽的旅程,一里格接着一里格,直到亚洲最边远的角落;

它完全不为外界所动,就像它所拱卫的伟大帝国一样神秘。

巨大、雄伟、令人敬畏的中国长城,静静地耸立在薄雾之中。

长城包含了多少人的血泪啊,“它完全不为外界所动,就像它所拱卫的伟大帝国一样神秘。巨大、雄伟、令人敬畏的中国长城,静静地耸立在薄雾之中。”这是英国作家毛姆笔下的长城。毛姆的散文写得极好,在20世纪很有影响力。

我们再来看看鲁迅笔下的长城——

伟大的长城!

这工程,虽在地图上也还有它的小像,凡是世界上稍有知识的人们,大概都知道的罢。

其实,从来不过徒然役死许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尝挡得住。现在不过一种古迹了,但一时也不会灭尽,或者还要保存它。

我总觉得周围有长城围绕。这长城的构成材料,是旧有的古砖和补添的新砖。两种东西联为一气造成了城壁,将人们包围。

何时才不给长城添新砖呢?

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

我们通常会说,世界上最有名的三堵墙,第一堵墙是中国的长城。

第二堵墙在以色列的耶路撒冷,是世界上有名的“哭墙”。三千多年以来,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宗教圣地耶路撒冷留下了这样一堵墙,一堵跟战争、杀戮、毁灭、重建紧密相连的墙。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第一圣殿被巴比伦人摧毁,犹太人在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流亡生活后,回来在第一圣殿旧址上建造了第二圣殿。但是,到了公元70年罗马帝国统治时代,罗马人镇压了犹太人的起义,又烧毁第二圣殿,杀死几十万犹太人,把耶路撒冷和圣殿几乎夷为平地。一直等到拜占庭帝国的时代,犹太人才有一年一次回到故乡的机会。

无数犹太教信徒纷纷来到当年被毁掉的第二圣殿遗址,在这里祈祷,面壁而泣,这里由此得名“哭墙”。也就是说在公元70年以后,慢慢形成了哭墙。哭墙屹立了将近两千年了,历史很悠久,仅仅比长城的历史短一点儿。长城大概在公元前221年就基本建成了,离现在已有两千两百多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六百多万的犹太人被德国纳粹杀害,这是犹太人第三次遭到浩劫。因此,哭墙更被犹太人看作是一个象征信仰和团结的地方。但从1948年到1967年这19年间,哭墙被约旦控制,约旦不容许犹太人到哭墙前祷告,哭墙之下整整有19年无人哭泣。1967年发生了“六日战争”,以色列打败约旦,攻入耶路撒冷老城,收回哭墙,从此哭墙回到了犹太人的手里。

如今,哭墙成了闻名世界的一个地方,人们到了以色列耶路撒冷都会到哭墙去看一看。几乎每一天都有人在哭墙前祷告、流泪、哭泣,据说有的石头摸上去是湿的,人们说那是石头流泪了。

我们与石头对话的时候,其实也可以拿这面哭墙来讲。哭墙被分成男女两部分,男左女右,男的进入哭墙要戴帽子,没有戴帽子的旅客可以自己到路口处拿一个纸做的小圆帽戴上,离开前归还。

祷告的时候人要面壁,面壁靠近墙身,摸着石头向神祷告,可以用任何语言大声祷告、小声祷告或默祷,也可以用任何文字将祷文写在纸条上,塞进石缝中。

据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在总统选举前到这里塞了一张纸条。也许他真的塞过一张纸条,但不要相信他是因为塞了纸条才选上总统的。一般来说,塞在墙缝的祈祷纸条上的文字是保密的。哭墙上的石头,每一块都是有年月的,至少是公元70年以前的,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世界三大墙,前两个分别是中国的长城、以色列的哭墙,第三个就是诗人艾青下面这首诗里所写的那堵墙。

艾青

一堵墙,像一把刀

把一个城市切成两片

一半在东方

一半在西方

墙有多高?

有多厚?

有多长?

再高、再厚、再长

也不可能比中国的长城

更高、更厚、更长

它也只是历史的陈迹

民族的创伤

谁也不喜欢这样的墙

三米高算得了什么

五十厘米厚算得了什么

四十五公里长算得了什么

再高一千倍

再厚一千倍

再长一千倍

又怎能阻挡

天上的云彩、风、雨和阳光?

又怎能阻挡

飞鸟的翅膀和夜莺的歌唱?

又怎能阻挡

流动的水和空气?

又怎能阻挡

千百万人的

比风更自由的思想?

比土地更深厚的意志?

比时间更漫长的愿望?

“像一把刀”的墙是什么墙?就是位于德国的柏林墙。一道墙,把柏林切成了两半。一道墙,分成了两个世界。诗人艾青于1979年造访柏林,亲睹此墙,写下了这首诗。

从1945年到1961年,柏林墙还没有建起来之前,大约有250万人从东柏林逃往西柏林,其中大部分是专业技术人才。

柏林墙建起来以后,“仍有许多东德人冒着生命危险,采用跳楼、乘热气球、挖地道、游泳、自制潜水艇、开车硬闯等方式偷越此墙”。在柏林墙存在的28年里,有5043個人成功地逃进了西柏林,其中有3221个人被捕,239个人死亡,260人受伤。柏林墙成了世界上最残酷的一堵墙。

1989年9月,柏林墙开始受到冲击,到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终于被示威的群众推倒。当时,有一个小姑娘也站在群众队伍当中,她见证了柏林墙的倒塌,也成为最早踏上西柏林土地的东德人之一。很多年后,当年的小姑娘成了老太太,也就是德国现任的总理默克尔。30年后,她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致辞时想到了这堵墙,并说任何墙都会坍塌,但在人心中还有无知和狭隘的墙。

猜你喜欢

红墙堵墙圣殿
那堵墙
春拂红墙
过延禧宫
七月,诗歌的圣殿
等你回来的我
看,书中间有堵墙!
看,书中间有堵墙!
速度圣殿这是属于勒克莱尔的成名战
红墙金瓦紫禁城
《奥拉星:进击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