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本手沉潜,以妙手行远

2023-04-25孟晓东

初中生写作 2023年2期
关键词:院团文艺四川

孟晓东

一元《醒·狮》开启戏剧文化“出圈”密码

广州歌舞剧院创演的《醒·狮》,是中国第一部以国家非遗项目“广东醒狮”为主题的舞剧,曾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该剧原定2021年与成都观众见面,后因为疫情两次延期,最终定档2022年7月20日、21日在四川大剧院进行两场演出。然而,就在7月19日晚,联排刚刚结束时组织方就接到消息,考虑到疫情因素,线下演出取消。四川大剧院和广州歌舞剧院经过商议后决定,不浪费前期的准备,以空场直播方式呈现这一次的舞台。结果吸引了340万人次挤进直播间,该剧一夜间火遍全网。据悉,将演出搬至线上,《醒·狮》并非行业首例,但是它1元钱的票价以及收获的340万人次观看,在业内实属首次。

求变方能破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因为疫情,《醒·狮》仿佛一下子陷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局;然而,因为求变,《醒·狮》最终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有本方可有妙。“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可以说,《醒·狮》空场直播之所以能够如此火爆,与广州歌舞剧院与四川大剧院之前的各项工作做得相当扎实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顺势更易有为。“识时务者为俊杰。”《醒·狮》空场直播火爆,与时下直播行业的红火不无关系。当下,时代在发展,形势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当为智者的不二选择。

一元《醒·狮》出圈,求变方能破局

杨博

2022年7月21日,正在成都巡演的广州歌舞剧院大型民族舞剧《醒·狮》,因受疫情影响改为线上直播,票价仅为1元,却吸引了340万人次挤进直播间,一夜间火遍全网。

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过去两年多,受疫情影响,广东各文艺院团历经“蛰伏”,纷纷苦练内功,重启创作内生机制再锻造,主动“触网”、对接市场、走进青年人生活,开展了一系列市场“破冰”与创作“破圈”的全方位探索。從新疆、四川到东南沿海,广东各文艺院团辗转大江南北寻求突围,不期竟激活了文艺的一池春水。

当下,市场竞争激烈,文化艺术仍是不变的刚需,好作品的号召力依然强劲。文艺院团与其被动接受变化,不如主动破局。

而破局的关键在于求新求变。我国拥有超大规模的文艺消费市场,多年来形成了求新、求变、求精的文艺消费风尚。尤其随着移动互联的发展,文艺创作主体的多元化,文艺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了落差,文艺消费形式发生了改变。与此同时,借助互联网等新载体新渠道,打通文艺供给与需求的“中梗阻”,也多了不少新方法新策略。

其一,调整市场定位。过去,文艺院团走“专业圈子”路线的比较多。一部经典作品满足众人的需求。现在,文艺院团面对的是细分市场。只有发现受众群体的真实需求,才能为市场精准输送供给。例如,南方歌舞团掉转船头,以“小体量、走市场”为导向,锁定年轻人热衷的音乐剧市场。只要剧目能够走出去、演起来,便有机会带动流量,成为流行的“燃作”。

其二,改变创作方式。以往,剧团习惯“闭门创作”模式,剧迷和创作者的身份区别显著。如今,网上参与文艺消费,正在打破过去的文艺供给格局。受众和创作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甚至有机会加入创作队伍,改变一部作品的内容。正是看到了这种变化,南方歌舞团主动开放排练场,邀请年轻观众一起“头脑风暴”,利用“大数据”收集各种反馈意见,让作品更好看、更叫座。

其三,转变营销思维。过去,文艺院团往往重创作、轻营销。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当下年轻人的文艺消费已转向社交媒体,如果文艺院团对此不加以研判,则会错失大好机遇。所以,一方面,可将社交媒体渠道作为推广的主渠道,与时尚博主、大V合力打响品牌;另一方面,可开辟“文商旅”深度融合的新路子,塑造高品质的休闲生活方式,培育文艺土壤,激发市场活力。不断拥抱潮流变化,不断亲近年轻观众,南粤文艺便会越来越富有青春活力。

(摘自《广州日报》,选文有删改)

搭乘新媒体快车,让戏剧“动”起来

荀超

2022年7月21日晚,由广州歌舞剧院创排的舞剧《醒·狮》,在四川大剧院空场演出,并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特殊的云上演出,获得340万人次观看,4778万人次的关注,140万网友点赞,5.38万多条转发和评论。谁也没想到,这场临时决定改为线上的“1元演出”,成为四川、广东乃至全国的热点文化事件,成了国内戏剧圈乃至文化圈不可忽视的现象。

实际上,《醒·狮》是个演出超过180场的“老”剧目,线上观演也并非新鲜形式。那么,“老项目”+“老形式”为何在成都碰撞出了新火花,成为热点文化事件?

“这要从一个情怀说起。”四川大剧院负责人刘传接受采访时表示,“四川大剧院的魅力在于作为‘人民的剧院,艺术的殿堂’,永远把人民放在前面,回溯它走过的这三年,你会解读出蕴藏在时间背后的一座剧院心系时代与人民的文化情怀。”

2019年,新建成试运营的四川大剧院“接棒”为观众带来了众多优秀剧目:谍战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意大利原版歌剧《图兰朵》,以及《巴黎圣母院》《芝加哥》《斯拉法的下雪秀》《白夜行》《杜甫》等,一大批优质精品剧目,为四川演艺行业的国际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再加上“剧美天府”优秀剧目演展季、成都戏剧节以及跨年音乐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也让四川大剧院有了群众基础、有剧粉圈子、有资源积累。“正是一直以来磨炼‘本手’,才会在《醒·狮》这次出现令人惊喜的‘妙手’。将品质佳作引进剧场,将文化艺术内容视为核心价值,将妙趣横生的戏剧活动带进整座城市,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也是我们的使命和情怀。”

说到“1元直播”的启动原因,成都城市音乐厅工作人员辛宗峄主要从两方面谈起:“一是我们想逐步构建出成都城市音乐厅的线上音乐厅、数字音乐厅,让老百姓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能够感受到来自各地的精彩演出;二是受疫情影响,很多观众无法走进音乐厅,我们采取线上公益惠民演出,则可以突破剧场座位的限制、打破距离的远近,节约观众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同时,我们也抱着培育观众市场的想法,逐渐改变大家的观剧观演习惯。”

把好戏带给观众的同时,刘传希望将四川大剧院打造成文艺“梦工厂”。“近年来,从《国家宝藏》的播出,到《朱鹮》《只此青绿》的出圈,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热切期待,也促使我们演艺人以更加开放的思维跨界合作,不断探索让戏剧‘活’起来的有效方式。”说着,他分享了三点经验:

一是深挖内涵,让戏剧“潮”起来,找到戏剧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大家能够感受到发现戏剧的惊喜感、代入感和满足感,激活了年轻人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兴奋点,在社会的共情里,寻找情感最大的公约数。”

二是创新表达,让戏剧“活”起来。以戏剧为媒,打造巴蜀文旅IP,让戏剧艺术由“小众”融入“大众”,通过戏剧展演、论坛、展览等多种形式突破了传统剧场空间的限制,在更广阔的城市场景下推广戏剧文化。

第三点则是科技赋能,让戏剧“动”起来。“疫情以来,剧场演出频遭‘取消与推延’的挑战,只有新技术能为多元场景提供发展空间,让文化精品以更快的速度、更强的力度传播出去,引发公众‘围观’。四川大剧院搭乘新媒体的快车,让艺术的微粒子在‘互联网+’的放大下,不断发酵,使艺术的核裂变成为一种可能。”刘传说。

(摘自《封面新闻》,选文有删改)

适用主题

危与机并存、求新求变、顺势而为、核心价值、文化情怀……

猜你喜欢

院团文艺四川
A gift I treasure
1942,文艺之春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体制改革对艺术表演团体财政补贴效率的影响*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国家优秀院团丑角专场演出暨丑角表演艺术学术研讨会综述
□文艺范
对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节日畅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