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礼?知礼?践礼:为什么要读《礼记》

2023-04-23钟彦亮

月读 2023年4期
关键词:礼学仪礼礼记

钟彦亮

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精选《永乐大典》《汉书》《礼记》《诗经》《越绝书》《文心雕龙》《齐民要术》《水经注》《说文解字》《茶经》等经典典籍,全面展现中华历史典籍之美。继《永乐大典》《汉书》之后,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三礼”之一—《礼记》。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处于中国文化枢纽地位,学礼、知礼、践礼是我们文化最显著的底色。

从历史长河看,学礼贯穿古今。《论语·季氏》载,某天孔子见他儿子孔鲤快步过庭,问他“学礼乎”,在得到“未也”的回答后,便说“不学礼,无以立”,于是孔鲤“退而学礼”;今天我们也从小被教导要成为彬彬有礼的君子。

从社会层面看,践礼事关重大。源于《礼记·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格言为我们熟知,清楚地指明了从个人修养到整齐家邦,再到治理国家最终安定天下的践礼次第和宏伟理想。

从中西对比看,知礼彰显特色。人是什么?中西哲学对此有着不同思考。苏格拉底以为“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礼记·曲礼上》认为“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指出人之所以为人,根本原因是只有人才懂礼讲礼。

“礼”,流淌在中国文化中,滋养着中国社会和中华儿女。既然“礼”如此重要,那么记载“礼”的典籍则不可不读,在中国古代卷帙浩繁的礼书当中,以《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最为重要,而“三礼”之中,又以《礼记》最便于初学者一窥礼学之堂奥。

《礼记》从何而来

所谓《礼记》,即是对“礼”的“记”,可理解为礼学家们把他们对《礼经》的阐释以及收集到的礼学文献加以编撰而形成的书籍。我们目前能见到的《礼记》有《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之分,据郑玄《六艺论》,前者是戴德编撰,共八十五篇;后者是戴圣编撰,共四十九篇;而从《后汉书·儒林列传》“(后)苍授梁人戴德及德兄子圣、沛人庆普”一句中,可得知戴德戴圣两人为叔侄关系。

《大戴礼记》《小戴礼记》从何而来?《汉书·艺文志》:“讫孝宣世,后仓最明。戴德、戴圣、庆普皆其弟子,三家立于学官。”汉宣帝时,戴德、戴圣、庆普都曾向当时的礼学大师后仓学礼。名师出高徒,这三人学术成就都很高,出师后均在学官里讲授礼学。戴德、戴圣应当是在这时根据自身不同的礼学观点,再将各种礼学文献汇编起来,各自形成《大戴礼记》《小戴礼记》以便于教学。

尽管西汉时大戴礼、小戴礼和庆氏礼均立于学官,成鼎足之势,不过到了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独为《小戴礼记》作注,并将其和《周礼》《仪礼》并称为“三礼”,提高了《小戴礼记》地位。同时,郑玄注礼“要约明畅,可为式矣”(《文心雕龙·论说》),经他注释过的《小戴礼记》更为可读,便成了通行本《礼记》而传习不辍、盛行不衰,至唐朝被列入“九经”,至南宋则被列为“十三经”,遂成中华经典。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小戴礼记》中《大学》《中庸》经唐代韩愈、李翱的引用,北宋程颐、程颢的重视,到了南宋更是得到大儒朱熹的无比推崇,将这两篇文章从书中单独抽出,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并重新阐释,成了大名鼎鼎的《四书章句集注》。《小戴礼记》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至于《大戴礼记》,则显得默默无闻,直至清代段玉裁在《十经斋记》中提出将“十三经”扩充为“二十一经”,其中“《礼》益以《大戴礼》”,认为应将《大戴礼记》补进“三礼”的序列当中,不过这是段氏一家之言,影响不算特别大。

纵观历史,自郑玄注礼后,《小戴礼记》无疑有着更为深广的影响,因此尽管传世《礼记》有大戴小戴之分,但我们所说的《礼记》,通常专指《小戴礼记》。

为什么《礼记》最易入门

为什么“三礼”之中,《礼记》最便于初学?

先看《礼记》与《仪礼》。《仪礼》又称《礼经》,是中国最早的礼学文献,共十七篇,内容包括冠、婚、丧、祭、乡饮酒、射、朝、聘等礼仪。朱熹《仪礼经传通解》认为“以《仪礼》为经,以《礼记》为传”,指出《仪礼》和《礼记》是“经”和“传”的关系,即《礼记》是对《仪礼》的解释阐发。如《礼记·冠义》释《仪礼·士冠义》,《昏义》释《士昏礼》,《乡饮酒义》释《乡饮酒礼》,《射义》释《乡射礼》《大射礼》,《燕义》释《燕礼》,《聘义》释《聘礼》等。不妨看《仪礼·士昏礼》开头:

昏礼。下达。纳采,用雁。

大意是:婚礼,男家请媒人到女家传达提亲之意,女家答应后,男方献上纳采之礼,用大雁作为引见之物。

再看《礼记·昏义》阐发: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

开门见山指出婚礼是“合二姓之好”,目的是“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故君子重之”,所以才要进行纳采、问名、纳吉等一系列礼仪。显然,《昏义》以整齐铿锵的语言、流畅清晰的论说,将《士昏礼》中枯燥乏味的礼仪讲解得妙趣横生,令人豁然开朗。

此外,《礼记》还补充了《仪礼》所不具备的内容。如《仪礼·丧服》“丧服,斩衰裳。”《礼记·丧服小记》“斩衰。括发以麻。”增补了参加丧礼不仅要穿斩衰服,还要以麻绳束发的细节。

再看《周礼》与《礼记》。《周礼》原名《周官》,主要记载西周政治制度和设官分职;全书六篇,每篇记载多个官职,每官之下又详载人数、职务等,展现了天子、诸侯、公卿、大夫、士均围绕礼制行事的政治图景,虽然存在一定假托,但主要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禮记》同样记载了大量礼制,如分封制、爵禄制、明堂制、昭穆制等。如《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这条关于爵禄制的记录,和《左传》“周公”“齐侯”“郑伯”“楚子”“许男”等记载是相吻合的。此外,《礼记》讲述的政治理想我们十分熟悉,如《礼运》勾勒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大同社会和“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的小康社会。同样讲礼制、说理想,《礼记》所载更易在历史上的找到对应,在现实中听见回响。

而且《礼记》本身可读性很强。首先是记述上包罗万象、渊博精深,不仅解释补充了《仪礼》,更是记载了先秦时期哲学、政治、道德、历法、法律、祭祀等各方面情况。其次是内容呈现上如五色之锦、杂而不越。书中既收录了诸如“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等隽永深刻、影响深远的珠玉格言,更保存了如《中庸》《大学》《学记》《乐记》等系统论述道德修养、教育学习、礼乐关系的文章;此外记载了许多礼的故事,同时还记录了各种礼仪规范,包括行走坐卧、起居饮食、待人接客等。这些内容均统一于“礼”之下,又分布在全书各处,随手翻阅,即可开卷有益。

最后是表达上文采绚烂、粲然可观。如《乐记》“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化兴焉。”《儒行》“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冠义》“成人者,将责成人之礼焉;责成人之礼焉,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祭义》“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等。纵观《礼记》行文,能灵活运用排比、顶真、反复等修辞方法,使得语言在整齐之中又富于变化,文势充沛,极富感染,读之忘倦。

总的来说,《礼记》内容充实、文字富丽,又以其强烈的历史性和现实性,读之更易有所收获和共鸣。

今天如何阅读《礼记》

阅读《礼记》,最重要的是在学习了解古礼的基础上,提炼其中蕴含的礼学精神,并在为人处世中加以践行,努力成为有礼君子—要实现这个目的,便先要对《礼记》中的礼的做个简单了解。

首先,礼有时代性。《曲礼上》“礼从宜”,礼要顺从时宜。如《曲礼上》“坐毋箕”,意思是不要箕坐。所谓“箕坐”,就是两腿张开坐,形如簸箕。但是如今“箕坐”十分常见—我们去露营,便会“箕坐”于餐布之上。对于“箕坐”这类具有时代性的礼节,除了要明白其内涵和由来,还要仔细体会其中蕴藏的“端正坐姿”的精神,并在某些场合加以践行。

其次,礼有阶级性。《曲礼上》“礼不下庶人”,“礼”主要是用来约束贵族士大夫的,因此《礼记》中行礼的主体基本上是贵族士大夫。如《曲礼上》“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意思是男女没有媒人,不会知道彼此的名字,女方没有接收聘礼,男女就不交往。这是古代贵族男女相识的礼仪,我们对此仅作了解即可。

此外,礼有一贯性。礼体现了对自我的提升、对他人的尊重、对家国的责任,其中蕴含的精神古今一致,十分值得学习。《儒行》“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强调应以忠信礼义立身处世;《曲礼上》“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指出所谓礼就是不管对方身份高低都要做到尊重;《檀弓》“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提醒要共情他人的悲伤苦难,切莫喜气洋洋,此理推诸国与国之间亦准;《儒行》“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激励我们要坚定志向;《曲礼上》“地广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告诉我们要承担责任,治理好家邦。

最重要的是,礼有实践性。《仲尼燕居》:“言而履之,礼也。”《祭义》:“礼者,履此者也。”古人用“履”训“礼”,有着礼莫重于履行的深意。《檀弓上》载“曾子易箦”一事可为证:曾子病危,弟子乐正子春坐在床下,儿子曾元、曾申坐在脚边,童子拿着蜡烛在角落陪侍,在忽明忽暗的烛光中,童子开口问道“华而睆,大夫之箦与”—美丽又光润,这是大夫用的竹席吗—“住嘴!”子春不让他继续说。但曾子已经听到了,惊讶地叹息:“唉!”童子再次重复了疑问,曾子回答:“对,这竹席是季孙赐我的,还没来得及换。”便要求曾元立刻换掉。曾元不同意,说您病得很重,希望等到天亮再换。曾子闻言批评了曾元,并表达了希望符合礼仪而死的临终之愿。无奈之下,大家只好扶曾子起身,换掉竹席,把他重新放回竹席上,还沒安顿好,便溘然长逝了。曾子正如他“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所说的,在生命最后一刻践行了礼,让人感佩异常。这种践礼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礼记·学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我们读《礼记》,就是要“继其礼”又“弘其道”,学礼、知礼、践礼,成为礼仪君子!

猜你喜欢

礼学仪礼礼记
SOUNDS OF THE VILLAGE
《礼记·祭统》孝道观的神圣意蕴
杨复《仪礼图》明清版本考——兼论《仪礼图》的版本源流
半途而废
《牡丹亭》:回归礼学的一种隐喻
论朱子实用礼学思想:以篚和幂尊疏布巾为例
《乡党图考》的《论语》学和三礼学贡献
文明
朱鼎煦与顾校《仪礼注疏》
礼之于性——以《荀子礼学研究》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