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弃和坚持一样重要吗

2023-04-23肖赣贞

检察风云 2023年8期
关键词:阻力动机情绪

肖赣贞

放棄需要智慧

“坚持就是胜利”“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样的理念,把“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滴水穿石”作为指引我们朝着未来努力奋斗的动力。不论是蹒跚学步的孩子不断跌倒到最终学会走路,还是法学院的毕业生终于通过律师资格考试。无数的事例告诉我们,克服障碍才能获得成功。

然而最新的科学研究证实,人生其实充满了变化,我们经常面临各种选择,而每个选择的代价就是放弃其他选择。不停努力并不是唯一,一味坚持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或取得成功。在实现目标的成本过高,或可行性越来越低,抑或是两者皆有的时候,放弃目标十分重要。

于是,在我们长期强调“坚持”的价值时,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放弃和坚持一样重要吗?

在一项研究中,加拿大魁北克省康考迪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卡斯滕·霍什和同事们对比了两组父母:第一组父母的孩子得了癌症,第二组父母的孩子身体健康。结果证实,第二组抑郁程度普遍较低,而第一组大都表现出高度的抑郁,但是如果能够释怀并向前看,抑郁水平就会更低,类似于孩子健康的父母。他们主持的另一项对 31 个样本的分析以压倒性的优势表明,那些善于放手,更擅长追求新目标的人,拥有较低的皮质醇水平和更好的免疫功能,在面对情绪压力时身体状态更好。霍什强调说:“在存在压力和目标无法实现的情况下,重启目标的能力至关重要。”

在我们设定了与身份紧密相关的职业或人际关系目标后,即使面对无法逾越的障碍,也难以放弃。例如为了获取博士学位日夜不断地努力,为了怀孕进行了许多次生育方面的治疗,为了推销新商品而日复一日地寻找客户……因为付出太多,所以带来的负担很大。就像很多在新冠疫情中丢掉工作的人那样,其实已经对目标无能为力,却又久久不能忘怀。虽然他们已经停止了向目标努力,却在认知和情感上对自己的目标难以割舍。过多地关注这类“已冻结的目标”,只能导致更大的压力、抑郁和焦虑。人们在坚持和放弃之间不断纠结,决定是否放弃它们,以及何时应该放弃,可能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十分不易。

瑞士苏黎世大学动机心理学家薇罗妮卡·布兰德斯塔特-莫拉维茨团队将这种纠结称为“行动危机”。他们对 100 名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60%的人表示目前正在经历“行动危机”,而10%的人说自己曾经经历过。对坚守还是放弃的选择取决于行为(已经付出的努力)、认知(对现阶段进程和未来前景的持续评估)和情感(是否仍然珍视原来的目标)。乐观主义者觉得生活会重新好起来,这让他们更容易放手并重新投入到新的目标中去。习惯做规划的人有时更难以放手,但一旦放手,就更擅长寻找和追求新的目标。

认知策略可以防止人们陷入追求没有结果的目标中,让人们重新评估目标的可行性和可取性。“正念”能让人们从防御和批判的状态中脱离出来,接受那些他们可能不愿接受但又对正确评估进度和成功可能性至关重要的信息。“正念” 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方法,最初源于佛教禅修,从坐禅、冥想、参悟等发展而来。这种精神训练强调的是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关注和觉察当下的一切,而对当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断、任何分析、任何反应,只是单纯地觉察它、注意它。

美国心理学家佩格·斯特里普和艾伦·伯恩斯坦用大量的实验对放弃进行了透彻的研究和分析,并给真正做到放弃目标定义为“目标脱离”。放弃是一种智慧,理性思考后有策略地放弃,才能够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幸福。他们认为,致使难以放弃主要有如下三个原因。

人皆恨失。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理性地选择放弃,会觉得情感上很难割舍。在某种意义上,放弃意味着失去,人们为了避免当下的损失,往往更愿意选择冒险。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叫“人皆恨失”,得到的快乐不足以弥补失去的痛苦,相比于得到,人们对于失去更痛苦,最痛苦的是得而复失。心理学家的研究证实,如果得到一个东西能增加25%的快乐,那么失去一个东西的痛苦会增加50%。

比如,售楼推销员会对购房者说:这套房子十分抢手,抓紧时间考虑一下,尽快答复我。现在有好几个人在预定,谁先下定金就是谁的了。人们就会因为害怕失去购买机会,而选择冒险购买。

成功幻象。心理学测试证明,把你的目标告诉别人,反倒会影响你的自我实现。原因是脑子会把嘴上所说的在潜意识里当成做的来替代,误以为已经完成了某个目标,感受到满足感。在一项实验中,163个人进行4组不同测试,每个人写下他们各自的目标,然后一半的受试者宣布他们的目标承诺,另一半人则缄口不言。接下来每个人有45分钟来做相关的事,一直努力直至实现自己的目标,也可以在任何时候停下来。那些不泄露目标的人,平均花费了整整45分钟,在接受访问时表示,为了实现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那些宣布目标的人们,平均花费33分钟后就放弃了。在被问到其中的原因时,回答是“感到快要接近目标了”。

安于舒适。难以放弃当下的目标与舒适有关联,在舒适区内待久了会适应这种生存环境,因为这样活法最省心省力。而改变意味着要突破很多固有的限制和模式,阻力非常大。根据最小阻力原则,人都会自然选择最小阻力的方向前进。以平时上下楼为例,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乘电梯和爬楼梯。我们自然会选择电梯,因为人天生就会选择用最小阻力的路径去达成目标。

最小阻力原则,本来用来形容股票中价格浮动与阻力的关系。现在主要用在时间管理、拖延症、注意力集中等解释中。简单地说,当人们在做选择的时候,总是会从简单的事情开始。因为它们阻力小,更容易完成,能够产生更多的成就感,以轻易地满足人的自恋,维护自己“好的”“还可以”的形象。

要真正放弃,首先必须“目标脱离”。不妨采取下面四个步骤,确保行动紧紧跟上。

认知脱离。指从脑海中清除干扰思考和决策因素的过程,就是减少自我损耗,将注意力集中于新的目标。因为大脑的特殊机制,越是强调忘记或不要想一件事情,大脑反而会立刻给出反应,并且强化对于这件事情的记忆。准备放弃某个目标时,首先要有意识地认识:这个目标已经无法产生积极作用了,必须放弃,并且准备好开启目标脱离的过程。

在这一步里,最有效的办法是借用“清单”来帮助自己,因为人都愿意相信被证明的事。在一张纸上写出放弃这个目标的“优势清单”,以及选择继续这个目标的“劣势清单”。两个“清单”一对比,便能很快地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

情感脱离。我们有了情绪之后,会出现情绪表达和表达情绪两种情况。在和别人争吵时,多半是情绪表达,常常肆无忌惮,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在和亲密的朋友诉说着心里的委屈时,多半是表达情绪。想要自如地控制情绪,就要让自己成为主体,主动表达情绪,占据控制权。

动机脱离。从动机出发选择放弃,有意识地摒弃不再适宜的旧目标,将精力集中到那些能够达到的或源自内心渴望的目标上。目标会产生动机,促使人去行动,因为目标的达成会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在经过了认知脱离和情感脱离的调整之后,我们需要在动机层面进行有效的脱离,转向能够实现并且能满足自己心理需求的目标上。

认真地想一想,自己做这件事到底是为了什么?它是一个接近性的目标,还是一个回避性的目标?如果认定这是一个回避性的目标,就把它换成一个自己现在所找的接近性的目标。从動机上审视自己到底是为什么做这件事情,是我们与回避性目标彻底分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界线。只要找到新的努力方向,就能够让自己有效地远离旧目标。

行为脱离。指放弃旧目标,并采取行动去追求新目标的实现。当我们选择脱离目标时,行为上一定要跟上自己所做的决定。行为上不匹配,目标就很难放弃,甚至有可能恢复原样。就好比嘴上说自己已经决定了辞职,但是却迟迟不提交辞职报告,甚至还在拼命地工作,干得津津有味。

行为脱离要求做出改变现状的行为,少去做或不做与旧目标相关的事情。无论想要脱离什么样的旧目标,都可以改变旧的生活状态。用行为带动情绪,用行为影响心态,努力奔向新目标,开启新的生活模式。

编辑:夏春晖  386753207@qq.com

猜你喜欢

阻力动机情绪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鼻阻力测定在儿童OSA诊疗中的临床作用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零阻力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动机不纯
情绪认同
阻力不小 推进当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