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搭建雷峰塔

2023-04-23吴翊腾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雷峰塔呼啦圈木板

吴翊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可见,幼儿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准备性学习,其宗旨不在于提前学习小学数学知识,而是在于提升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其学习兴趣。

建构游戏是不同年龄段幼儿都喜欢的游戏,建构材料本身蕴含了图形、长度、数量等数学概念,游戏过程又暗含了对数量关系、空间关系、排列组合等的探索,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核心经验知识,形成数学思维。

情景1

我们想搭建雷峰塔

随着《我的家乡》主题活动的开展,教师在建构区投放了许多杭州标志性建筑物图片,有美丽的三潭印月、古老的六和塔、雄伟的钱塘江大桥……优优指着图片上的雷峰塔,一脸兴奋。

优优:老师,这是雷峰塔!

教师:是的。你去过雷峰塔吗?

优优:妈妈带我去过,我们还上去参观了。

小不:我也去过雷峰塔,还听过白娘子的传说。

卷卷:我们能不能搭座雷峰塔?

孩子们有搭建雷峰塔的想法,我希望顺应孩子们的需求,支持他们搭建。但雷峰塔的结构非常庞杂,搭建难度不小,应该从哪里入手呢?我想听听孩子们的想法。

教师:我们一起看看,雷峰塔长什么样子?

小不:雷峰塔下面大上面小,有个尖尖顶。

卷卷:雷峰塔有5层。不对,下面还有两层。

教师:卷卷观察得很仔细,这两层是台基底层,可以用什么材料搭建雷峰塔呢?

思博:可以用积木搭塔身。

小不:用纸杯搭柱子,纸杯立得稳。

卷卷:用牛奶罐搭底座的柱子,很牢。

优优:可以用木板或KT板盖顶。

经过探讨,孩子们知道雷峰塔是竖直、耸立,底部中空、圆形围合的空间立体建筑。

教师的策略

作为游戏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我知道中班幼儿具备将“不同的图形合成一个新图形(组合)”的能力,雷峰塔是一个下大上小的多边形建筑,需要协调材料的长短、粗细,而开放性游戏材料有大小、形状、高度等数学概念,所以从讨论材料入手,可以让孩子们学着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及注意力。

对爸爸妈妈说

生活中,不少家长喜欢让孩子单纯数数、計算、认识图形,认为这样是学习数学。殊不知,早期数学学习需要借助具体的物体来支持孩子进行思维探索,所以当孩子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时,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启发孩子的数学思维。比如,找找生活中的图形:方形的电灯开关、圆形的碗、三角形的道路指示牌;进行图形拼搭、组合和联想;绘制家庭地图等,让孩子通过实物和游戏来获得数学经验。

情景2

椭圆不是圆

建构时,孩子们决定使用圆形牛奶罐围合雷峰塔的台基底层。围好一个圈后,我引导孩子们退后观察。优优最先发现了问题:“这边凸出来了,不圆。”其他孩子赶紧跑过去,手忙脚乱地调整起来。但调整了半天,大家左看看、右看看,还是不满意,丸子嘟着嘴说:“这是椭圆,不是圆。”

看到这个场景,我意识到孩子们对“圆”和“椭圆”的特征已有所感知,决定用生活中的物品给予他们更直观的感官体验。于是,我拿来孩子们常玩的呼啦圈往牛奶罐外面一围,问题一下子就暴露出来了。

丸子:这两个牛奶罐跑到呼啦圈外面了。

思博:里面的罐子也要移,要紧挨着呼啦圈才行。

卷卷:罐子之间的距离不一致,看起来还是不圆。

丸子第一个跑过去,迅速将呼啦圈外的两个牛奶罐放进圈内;思博则把离呼啦圈内壁较远的4个牛奶罐一一往外挪;卷卷忙着调整相邻两个牛奶罐的距离。一番操作后,台基底层终于变“圆”了!

教师的策略

完成台基底层雏形后,教师为幼儿提供了观察和发现问题的机会,优优很快发现“凸出来了,不圆”这个问题,孩子们再建构后又得出“这是椭圆,不是圆”的结论。显然,这是建立在中班幼儿已经具备识别椭圆、圆形两种几何图形能力的基础上的。

正是基于透彻理解并掌握幼儿已有的数学核心经验,教师才可以抓住这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敏锐地作出帮助幼儿进一步思考和拓展的策略,选择幼儿熟悉的“圆”(呼啦圈)来调整“椭圆”,用更直观的感官经验帮助幼儿认识和识别两种图形的特征及内在关系,并引发他们不断地运用数学思维去完成建构任务。

对爸爸妈妈说

建构游戏涉及几何形状、空间方位和距离长短等数学概念,对孩子数学经验的早期积累有促进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鼓励孩子玩建构游戏,可以和孩子一起搭建,共同应对挑战和解决复杂问题。

情景3

左挪挪右移移

造好圆形的台基底层之后,孩子们继续往上搭。他们拿着几块长度不同的木板,对着牛奶罐的横截面比画来、比画去。

卷卷:这块木板不够长,不能连接两个牛奶罐。

优优:我这块太长,多出来好大一截,也不行。

小不:这块好像可以,不长也不短。

卷卷:我们去找一些和这个长度一样的木板吧。

卷卷从材料区取来几块同样长度的木板,刚放下,丸子喊道:“朝我这边放一点。”卷卷把木板往丸子那边挪了挪,优优又说:“再朝我这边放一点。”为了让孩子们对方位概念有更明确的认知,我大声补充道:“卷卷,丸子要你往左边移一点,优优要你往右边移一点。”

孩子们左移移、右挪挪,寻找着最佳位置。我没有打扰他们,任由他们“中间一点”“往左一点”“往右一点”不停地尝试。最终,他们找到了比较稳定的木板盖顶方法。顶部圆环终于搭好了,台基底层看起来更立体了!

教师的策略

当两个幼儿先后表达“朝我这边放一点”时,教师抓住機会,引出了“左、右”这两个表示空间关系的词语,这无形中为孩子们描述空间关系做了示范,并引发了他们关于空间关系的思考。接下来,孩子们在“中间一点”“往左一点”“往右一点”的反复描述和操作中,最终完成了搭建。整个搭建过程中,教师自然地引入数学问题,让幼儿在多次描述、操作的过程中学习准确地描述空间关系。

对爸爸妈妈说

伴随一定空间感知能力的发展,孩子经常使用诸如“往我这边一点”这种比较模糊地表示空间关系的语句,此时,家长们可以为孩子提供较精确的方位词示范,比如,“书在桌子上,衣服在柜子里”等物品的准确位置,描述“宝宝坐在爸爸妈妈的中间,小猫躲在沙发底下”等空间方位。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到一些锻炼空间思维的生活事件中。

情景4

雷峰塔搭好了

在继续建构的过程中,孩子们拿着雷峰塔的图片反复观察。

思博:下面两层我们已经搭好了,上面的5层要小一些。

优优找到两块半圆板说:我感觉这个大小差不多。

思博:只需要用4个牛奶罐做柱子就够了。

优优:可是平台面这么大,牛奶罐放在什么位置呢?

卷卷:当然是放中间啦!

小布:可是中间在哪里呀?

我欣喜地发现,孩子们的讨论聚焦到“怎么找中心点”这个问题上,这正是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好时机,我从材料区拿来一张方形折纸,向孩子们提出问题。

教师:我们常常玩折纸游戏,谁能通过折一折的方式找到这张纸的中心点呢?

卷卷:我知道!左右、上下分别对折,两条线的交叉点就是纸的中心点。

教师:木板平面不能对折,可以用什么方法呢?

优优:可以找到木板边的中心点,然后画线。

思博:也可以用两根绳子代替画线。

最终,孩子们用画线的方法找到平台面的中心点,完成了3-6层塔的搭建。在搭建塔顶和塔尖时,孩子们选用了更轻的纸杯做立柱。雷峰塔终于搭好了!

教师的策略

在本情境中,幼儿脱口而出的“上面比下面小”“要找到中心位置”等,表示他们已经可以自然而然地将数学概念融入搭建之中。继续向上建构时,幼儿缩小了圆环的直径,这与他们观察到的“雷峰塔基底大,越往上越细”的特征相契合,符合空间方位核心经验中的“大脑中的视觉图像可以用来描述和操作图形、方向和位置”等概念。

搭建过程中,教师实时跟进观察,当幼儿产生“怎么找中心点”的疑惑时,教师迅速判断,及时介入,给幼儿提供学习支架——折纸。这是幼儿喜欢的手工活动,蕴含很多数学基本概念,如对边折就涉及到数学中的对称概念。这种实践运用,既激发幼儿对新活动的兴趣,又能帮助幼儿学习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

对爸爸妈妈说

数学是一种思维方式。孩子数学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理解而非机械记忆的过程。因此,家长要善于挖掘生活中蕴藏的教育契机,引导孩子用数学思维观察、发现、解决生活问题。比如,去郊游前,让孩子策划旅游线路等;逛超市时,引导孩子关注商品分布、商品的标价、促销活动等。

猜你喜欢

雷峰塔呼啦圈木板
鲁迅与“雷峰塔的倒掉”事件*
彩虹
山的呼啦圈
木板上的世外桃源
系外行星那些事——“呼啦圈”法
浙江杭州雷峰塔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木板
不会上浮的木板
READ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