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三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校“三进”工作研究

2023-04-21程红菲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三进特色思政

程红菲

(承德医学院中医学院,河北承德 067000)

自2020年起,新冠疫情突然席卷了中国大地,在这三年里,全国人民与病毒做艰苦斗争,高校师生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同时疫情的发生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带了巨大挑战,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环境、途径还是工作的路径方法都随之发生变化,既考验了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智慧和勇气,也锻炼了思政工作队伍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1 近三年“三进”工作面临挑战

疫情的发生打乱了高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也使得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方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高校的思政工作者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高校“三进”工作面临诸多挑战。

1.1 工作重心发生一定转移

高校的中心工作在重大疫情发生时,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临重大风险。习近平总书强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师生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放在首位。高校有效的组织防控工作可以大大保证师生的安全和健康。如果病毒发生校内传播,不仅师生安全遭受威胁,而且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甚至会对社会安全稳定造成巨大影响,在疫情应对期间,高校的政策窗口全部打开,将疫情防控放在首位。

1.2 学生心理状态发生变化

重大疫情引发的不仅是一起公共卫生事件,也是一场公共心理危机事件。学生出现恐惧、紧张、焦虑、强迫、烦躁等心理问题,比如因隔离,居家上课产生的不适应,产生社交隔离,被迫远离亲情友情,产生愤怒、焦虑等心理问题,由于家庭父母因疫情影响或者无法工作,父母的焦虑情绪和家庭经济暂时受影响也会对学生产生一定心理压力或焦躁情绪。特别是在疫情发生的初期,因疫情发生打乱了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状态,个人对病毒传播产生的无力感等负面情绪的累积,情绪压力无处宣泄等都对大学生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此时对其他事务关注度下降,“三进”工作受到一定影响。

1.3 师生主要关注点发生转移

因疫情打破原有的生活状态,教师本应把关注点放在教育教学上,学生把关注点放在学习生活上,在疫情期间都会实时关注疫情发展态势,不自觉将注意力放在疫情的发展变化上,如今互联网获取信息的便捷,各种疫情信息也不断充斥在各种媒介上,如新增病例,感染症状,防疫措施,甚至夹杂一些谣言,师生被迫或主动将关注点放在疫情相关的消息上。此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显重要,但是由于关注点的转移,“三进”工作受到一定影响。

1.4 校内“三进”工作受到影响

疫情打破了师生正常学习生活,校内线下的授课学习模式被迫转为线上授课,线上学习,因空间的隔离带来了师生间交流减少,学生之间的交流减少,一般社交减少,活动区域受限,此期间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限,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多在网络上进行,在校园封闭管理期间,校园内线下开展的活动数量减少,形式也较以往单一,较往年“三进”开展线下活动受到一定影响。

2 近三年“三进”工作开创新局面

2.1 网络场域成为“三进”主阵地

社交媒体正在发生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网络社交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交形式,微信、qq、微博等成为人与人重要的联系方式。疫情期间,这种媒介解决了因防止疫情传播产生的风险而造成的不能集中上课、开会、学习等问题,网上直播课,线上会议、线上学习等形式应运而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进”工作也将网络作为主战场,在网上开展相应的活动。2020年3月由国家教育部组织千万大学生同上一堂“网络思政课”,直播期间,5000多万大学生进直播间观看,讲好疫情防控思政课,解答学生疑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体现在党和国家疫情防控政策对人民生命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上,寓情于理,用抗疫实践中生动的图片和真实感人的故事,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进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深处。

2.2 “三进”形式丰富多样有效

疫情发生之时,千千万万因疫情不能返校的教师、大学生党员和团员青年纷纷投入到地方防控工作中,开展防疫志愿服务,宣传防疫政策,普及科学防护知识,减少人员流动,引导群众增强信心,稳定公众情绪,为基层工作增添了一抹暖色。在疫情缓解期间,学生走进社会弱势群体,看望孤寡老人,关爱留守儿童,为基层传递正能量。“云支教”、“云关怀”成为大学生寒暑假的一种新的实践和服务形式。充分发挥先锋模范的示范作用,加强榜样力量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生宣讲团线上线下相结合,在疫情艰难时刻,大学生拍摄宣讲视频,鼓励信心,凝聚力量,把思想与实践结合,宣传党的红色精神。承德医学院把塞罕坝精神内涵“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与伟大的抗疫精神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封闭期间发扬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克服困难坚持学习,为人生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弘扬红医精神和承医精神。把“三进”工作融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灵活巧妙的各类思政活动中,在润物无声的教育中,“三进”工作才能把真正进入学生头脑,武装学生思想。

2.3 抗击疫情生动实践入脑入心

在重大疫情应对期间,多位专家学者不仅承担疫情防控指挥的角色,在大学生受疫情所困时指明方向,发挥了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在这一时期他们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重要参与力量。钟南山院士不顾安危逆行武汉,李兰娟院士在重症病房工作,张伯礼院士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优势,为疫情防控献计献策,张文宏在发出“最困难、最辛苦岗位,党员必须先上,这个没有商量”的号召,呼吁党员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不怕牺牲。这些专家学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3 重大疫情应对期间“三进”工作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届委员时强调,“化危为机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大的思想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复兴的伟大智慧。”中国共产党生于忧患、长于忧患、壮于忧患、发展于忧患,就是面对一次次危机和挑战实现胜利的。在面对重大挑战和危机中,高校思政工作者再一次践行了思想政治工作者善于危中寻机,化危为机。

3.1 抗疫生动实践化为“三进”工作生动教材

疫情防控期间,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将生死置之度外,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抗疫勇士,伟大的抗疫精神包含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社会主义精神并赋予新的内涵,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经过伟大抗疫实践,更加生动表现出党的理论成果的光辉和伟大,诠释了马克思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正确性。在抗疫实践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联系实际,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认同。

3.2 创新“三进”工作形式和载体

重大疫情是对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一次检验。作为推动“三进”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无论是教师、辅导员、还是党务行政工作者,无论是思政课堂与专业课堂、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应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协同育人作用,不断创新“三进”载体和形式,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吸引力,既要接地气,也要有生气,更要冒热气。

3.3 充分发挥网络功能和网络阵地引领作用

在重大疫情影响正常学习生活的情况下,充分发挥网络功能和网络阵地的引领作用。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新媒体融合,增强时代感,吸引青年大学生主动参与到相关学习活动中。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为思政工作提供了新的工作方式和新的精神动力。在此次疫情防控期间,为响应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停课不停学”号召,确保学校教学工作不停,学生学习不止的要求,思政工作照常开展,利用各种网络媒介和新型教学工具,有序开展学习活动,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活动。未来网络新媒体新技术更加普及,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技等将都在教育领域得到应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更加便捷,为“三进”工作提供更丰富的载体、媒介和方式。

3.4 发挥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自我教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授课内容,“进教材”“进课堂”的目标基本实现,“进头脑”才是“三进”工作的最终目标,不仅要发挥学校、教材、课堂、教师的作用,在重大疫情发生时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大学生的头脑,以抵御在疫情期间青年大学生产生的精神懈怠、信心不足、恐惧无望等负面思想,高校思政工作者把思想理论作为重大疫情应对期间最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帮助青年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用马克思最新理论成果透彻分析党和国家防疫政策,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素养,自觉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理论传播者。

猜你喜欢

三进特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特色种植促增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棋乐
藏垢纳污
中医的特色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跋山涉水 三进下党——习近平同志“九到寿宁三进下党”调研往事的回忆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