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目标下钢铁企业绿色创新联盟网络的结构演化研究

2023-04-20陈雨晴李华晶

科技与管理 2023年2期
关键词:双碳钢铁企业专利

陈雨晴 李华晶

摘 要:以“雙碳”目标实现为背景,挖掘2014—2021年与钢铁上市企业联合申请的绿色专利数据,按三年时间窗划分6个时期,运用Ucinet构建各时期钢铁企业绿色创新联盟网络,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索网络的整体结构和核心节点的演化特点。研究发现:钢铁企业绿色创新联盟网络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紧密度不够、流动性较强;钢铁企业绿色创新联盟网络的小世界特性逐步凸显;宝钢股份在6个时期网络演化中均处核心地位,产学研联盟趋势明显。因此,钢铁企业应当广泛开展与其他钢铁企业、高校和组织的合作,同时政府应发挥引导和推广作用,搭建校企绿色创新平台,优化钢铁企业绿色创新联盟网络结构。

关 键 词:钢铁企业;绿色创新;社会网络分析;联盟网络;专利

DOI:10.16315/j.stm.2023.02.005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志码: A

Structural evolution analysis of green innovation alliance network of

steel enterprises under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CHEN Yuqing, LI Huaj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With the goal of “double carbon” as the background, the green patent data of joint applications with listed iron and steel enterprises from 2014 to 2021 were explored, and divided into six periods according to the threeyear time window. Ucinet was used to construct green innovation alliance networks of iron and steel enterprises in each period, and the overall structure and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of core nodes of the network were explored combined with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with insufficient tightness and strong mobility. The small world features of the network are initially highlighted. Baoshan Iron & Steel Co., Ltd. shares occupy the core position in the six stages of the network, the trend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alliance is obvious. Therefore, iron and steel enterprises should carry out extensive cooperation with other iron and steel enterprises, universities and organiza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e government should play a guiding and promoting role to build a green innovation platform for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in order to green innovation alliance network of steel enterprises.

Keywords:steel enterprises; green innovatio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lliance network; patent

收稿日期: 2022-12-2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972014);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1GLA011)

作者简介: 陈雨晴(1998—),女,硕士研究生;

李华晶(1976—),女,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将“双碳”行动作为绿色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的优惠目录范围。实现“双碳”目标既反映出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坚定立场与大国担当,同时也向中国传统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当前,我国每年的碳排放量依然很大,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15%,在“双碳”目标和去产能的约束条件下,钢铁行业作为能耗高密集型行业,正面临着低碳零碳转型的严峻考验[1]。钢铁企业能否实现绿色转型对产业降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资源匮乏、基础薄弱,一直是长期制约相关企业实现绿色转型的关键因素[2]。单独依靠企业自身进行高效的綠色创新越来越难,通过开展合作创新,形成企业间的联盟网络来获取创新优势显得势在必行[3]。随着钢铁企业间的绿色创新合作的纵深发展,“一对一”模式逐渐发展为多主体互动的联盟网络形式,钢铁企业间的绿色创新联盟网络应运而生。那么,钢铁企业之间绿色创新联盟网络呈现何种结构?这种以绿色创新为属性特征的联盟网络如何演化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征?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分析我国钢铁企业绿色创新联盟网络的结构演化特征,明晰钢铁企业在绿色创新联盟网络中的定位,发现并廓清其潜在的优势合作伙伴及其关系,从网络利益相关者视角认识网络发展现状和趋势,为钢铁企业的技术创新、资源整合和转型升级提供指导借鉴。

1 文献综述

1.1 绿色创新联盟网络

全球气候的剧烈变化引发了人类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空前的重视,绿色低碳发展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不断完善,绿色创新研究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绿色创新的概念内涵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界定,与可持续创新、生态创新、环境创新等概念内涵相近或交叉,不同学者对此进行了丰富深入的探讨[4]。经合组织(OECD)在2009年将绿色创新定义为绿色产品、营销、战略的发展,与企业其他的常规活动相比,绿色创新追求一种全新的企业结构,减少企业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后续不少研究采用了与OECD相近的表述来定义绿色创新,进一步体现出绿色创新不仅是技术上的创新活动,而是企业具有环保目的的常规活动和常规资源的集合,包括绿色活动、绿色技术和绿色知识等共同组成的企业创新行为[5-6]。为此,本文将绿色创新界定为减少自然资源消耗的同时降低有害物质排放的重要产品、技术和过程的解决方案。

当前创新研究高度关注联盟网络主题,将其视为实现创新的关键体系。联盟网络通常是指公司与其他工业技术联盟实体间形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包含正式或非正式的技术研发的合作伙伴关系、产业链配套关系等,能够帮助企业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市场、避免研发风险[7]。从社会网络的理论视角来看,联盟网络被认为是一种长期且稳定的合作关系网络;从复杂系统理论视角来看,联盟网络则被认为是一种复杂系统,由核心企业与同其具有相近目标的供应商、科研机构、中介组织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等节点构成,彼此之间是一种非线性的作用机制,通过共生合作的方式达到多赢目标。尤其是从知识共享的效应来看,联盟网络作为战略联盟之间的协作网络,有助于各企业通过联盟网络进行知识的获取和交换,以不断积累资源、发现机会,促使各联盟参与者实现互惠互利[8]。

随着联盟网络的研究不断深入,一些学者开展了联盟网络结构演化的研究。联盟网络结构演化研究旨在分析联盟网络在依赖内生资源以及内部整合驱动因素基础上如何实现动态演进与持续发展[9]。演化过程通常伴随外部环境变化以及内外部资源调整而不断更迭,而公司间非正式合作的形式相较于正式契约形式更为常见[10]。新近研究关注演化过程中联盟网络各个节点之间的知识和资源互动与分享,提出协调和保持联盟网络各节点之间的合作有助于提升网络运作效率,尤其是多维邻近性对合作创新的网络演化影响显著[11]。

目前学术界对绿色创新联盟网络的研究还比较鲜见,梳理绿色创新和联盟网络相关文献可以发现,绿色创新联盟网络是指以共同进行绿色产品创新、产出绿色专利为目标建立起来的联盟网络,网络中的企业之间以及与其他组织之间发生联动关系,通过知识与信息共享和转化推动网络演化[12]。借鉴联盟网络相关成果,绿色创新联盟网络也具有不同的类型和结构属性,由于核心企业在联盟网络中发挥的作用和产出贡献差异,网络具有互补型、供应分享型和准集中型多样形式[13]。关于网络结构的研究,通常从两方面维度展开,一是选用单一的网络结构或者关系维度分析联盟网络,如从结构维度探讨了联盟网络的网络中心性与企业社会绩效的关系[14],再如从网络关系视角分析了嵌入式网络与资源匹配对联盟网络形成的影响[15]。二是将联盟网络的结构和关系特征整合在同一框架内开展研究,新近研究多将联盟网络维度细分为网络中心性、关系强度和空间特征3个维度,用于分析联盟网络的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16]。

1.2 钢铁企业绿色创新联盟网络

在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钢铁企业作为绿色创新主体,常常通过组建企业联盟来实现转型发展,不仅日益受到理论和实践领域关注,也成为绿色创新联盟网络的时效性和代表性研究对象。已有研究表明,钢铁企业封闭独立的发展容易出现资源短缺、绿色低碳发展观念不足等问题,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在保证自身独立性同时,积极与其他企业或组织联合成立联盟组织,有利于解决钢铁企业在绿色低碳转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确保钢铁企业顺利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当前,我国的钢铁企业联盟有产学研技术联盟、静脉产业联盟、国际战略联盟等典型联盟类型[17]。多个钢铁企业或与其他组织发生联动关系进而又单个联盟发展成为联盟网络,与企业的所有权模式一样,是企业用于协调活动和转移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18]。成功的联盟网络能够使联盟成员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获得可观收益,有助于实现企业间的关系管理及知识等资源转移[19]。在组建联盟网络后,钢铁企业的行为和绩效将不仅取决于自身的活动,同时还会受到合作伙伴的影响。另一方面,若企业对某个细分市场过于依赖,则将不可避免地受该特定市场的限制。企业与相关利益相关者结成联盟网络就能使这种约束得到有效缓解,并通过资源流动来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20]。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日益重视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来探究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研究角度可以分为3种,即整体结构分析(整体)、网络拓扑分析(局部)和节点性质分析(微观)。詹坤等[21]从网络的整体结构出发,探究了网络联系和网络规模与企业创新能力的理论模型。杜丹丽等[22]从联盟的社会网络关系强度、社会网络密度和社会网络中心势3个整体結构维度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联盟的网络结构特征对其联盟稳定性的影响。而赵泽斌等[23]应用网络规模、关系强度、开放性和同质性4个参数维度来描述国防科技产业联盟网络结构和状态。成丽红等[24]着眼于网络的局部和微观,对电子信息产业上、中、下游代表性产品贸易网络的拓扑结构及主要国家的网络地位及格局演化进行探索。也有学者从微观视角探索了专利合作网络的点度中心度和结构洞对企业探索式创新的正向影响[25]。综上,本文选取整体结构分析和节点中心度分析分别从整体和微观2个角度分析钢铁企业的绿色创新联盟结构的演化。

虽然已经有学者开始关注创新联盟网络的结构特征,但是针对钢铁企业绿色创新联盟网络及其结构演化的研究比较鲜见。与此同时,专利日益被视为度量绿色创新的代表性指标,在解构创新联盟网络方面具有独特优势[26]。专利数据按照技术领域进行归类,每条专利都有相对应的国际专利分类号 (即IPC),并根据分类号进一步划归为更加详细的技术小类,有助于研究识别绿色创新活动,尤其是在一些更具体的细分领域开展深入细致的分析。因此,本文利用专利数据来进行计量分析,科学总结钢铁企业之间的绿色创新联盟网络中的专利合作情况,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整体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钢铁企业绿色创新联盟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来源与研究对象

通过对当前国内外文献的梳理不难发现,研究普遍使用专利数据作为判断某一领域技术创新水平的有效测量指标[27],为此,本研究采用绿色专利数据来测度钢铁企业的绿色创新联盟网络。在此基础上,依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国际专利绿色分类清单》对绿色专利的界定原则,按照清单做法将绿色技术创新划分成以下7个主要方面:替代性能源生产技术、交通运输技术、废弃物管理处理技术、节能技术、行政监管设计技术、农业与林业技术和核能发电技术[28]。绿色专利数据来源于《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知网版)》(以下简称“中国专利数据库”),该平台可以查询到1985年到现在的所有专利信息,其中包含专利发明人和申请人的名称和地址、专利的类型、摘要、专利申请号、申请日、专利公开日、授权日、IPC 分类号及法律状态等各种各样的信息。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完整性,本文选用钢铁企业中上市企业的绿色专利数据作为研究样本。

本文检索时间为2022年3~4月,利用中国专利数据库平台依据钢铁上市企业作为申请人进行检索,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专利筛选:首先,本研究聚焦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种;其次,剔除单独主体的申请权人专利,保留2个及以上申请权人的联合申请专利;再次,剔除联合专利权人中包含个人专利人的专利条目,保留2个及以上的企业或组织合作的专利以更好反映本研究概念定位;最后去除申请权人为母子关系的专利。

本研究将分析过程的时间跨度定为2014—2021年,主要依据在于2011年为“十二五”开局之年,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树立低碳发展观,建立节能减排的约束性目标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自“十二五”规划提出后,各企业积极响应,纷纷制定落实低碳发展政策。由于本文选取绿色专利数据作为建立绿色创新联盟网络的依据,专利通常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特点,通常研究中选取3年作为滞后期,以保证专利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因此,为了更好地揭示钢铁企业绿色创新联盟网络结构的演化特征,按照专利申请日、以3年为时间窗将这8年数据分为5个阶段:2014—2016年,2015—2017年,2016—2018年,2017—2019年,2018—2020年,2019—2021年。基于以上数据,构建6个阶段的对称邻接矩阵,各矩阵对角线取值0,非对角线的矩阵单元V(i,j)表示节点i与节点j共同申请绿色专利的数量。若节点i与节点j在某阶段共同申请的绿色专利有n项,则该阶段对称矩阵中所对应的矩阵单元格为n;若两节点在某阶段未共同申请绿色专利,则对应的矩阵单元值为0。在建立钢铁企业绿色创新联盟网络的过程中,本文依据以下标准:单个联盟关系中至少有一个公司是钢铁上市企业中的成员,认为该联盟是钢铁企业绿色创新联盟之一。

2.2 研究方法

社会网络是社会行动者与彼此之间关系的集合。为了掌握社会网络的整体结构特征、厘清网络中各行动者在网络中的地位、各节点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社会网络学者利用概率统计、矩阵代数等多样的方法对社会网络进行量化研究,这些方法被统称为社会网络分析方法[29]。本文以钢铁上市企业为网络初始点、不同节点共同申请专利的关系为线,构建钢铁企业绿色创新联盟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整体结构、节点中心性2个视角切入分析2014—2021年间钢铁企业绿色创新联盟网络的演化特征。综上,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选取整体结构分析中的网络规模、线数、网络中心性、网络密度、网络聚集系数、网络平均路径长度等指标和节点中心度分析(点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分别从整体和微观2个角度分析2014—2021年间钢铁企业的绿色创新联盟结构的演化。

3 绿色创新联盟网络结构演化分析

3.1 整体结构演化分析

随着钢铁企业不断推进绿色转型,绿色创新日益涌现、不断壮大,绿色创新的网络化特征也愈发明显、网络要素也在不断丰富。对此,本研究按照当前文献常见做法采用了社会网络分析软件 UCINET6.645和 Netdraw,据此探查网络的整体结构特征,并结合网络进入和退出、规模、线数、聚类系数、最短路径长度等方面的分析,进一步识别整体网络的结构演化和知识流动等情况,从而揭示钢铁企业绿色创新联盟网络整体结构的演化规律。

国内外文献多采用节点入度、出度、网络中心性、网络密度以及聚集系数等指标测度社会网络的整体结构特征[30]。在绿色创新联盟网络中,当期参与合作的节点可分为2种:一种为上期参与合作的企业或组织,即在位者;另一种为上期未参与但当期进入的企业或组织,即新进入者。网络节点的入度和出度是指从节点进入和退出的角度描述该网络的结构变化特征[31]。网络规模是与中心节点发生直接关系的节点个数,包含中心节点。线数指创新网络中节点间的联线总数。网络中心性是指创新网络集中于一个或多个核心点开展网络活动的程度[32]。密度是网络中实际存在的联系数与理论上可能的最大联系数的比值,用于测量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联系的紧密情况。网络聚集系数是网络中所有节点聚集系数的平均值,体现的是创新网络的聚集情况。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也称特征路径长度或平均距离)是任意2个节点之间距离的平均值[33]。

本研究利用Ucinet6.645软件的分析功能,得出钢铁企业绿色创新联盟网络整体结构特征的各个指标数值,对钢铁企业绿色创新联盟网络整体网络结构特征的统计分析情况,如表1和图1所示。整体结构演化表现为如下方面:

1)各个时期的网络在位者数量、新增合作者数量均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其中,在位者数量从第1期的81个增长到第6期的159个,新增合作者从第2期的33个增长到第6期的58个。由此可见,联盟网络中各个时期的持续性联系多于新增的联系,而且在位者数量多于新增合作者数量,这表明我国钢铁企业绿色创新组织间的合作关系呈现出持续性和稳定性特点,但是对外合作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另外,根据网络的退出者数量可知,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仍有大量的行动者推出了绿色创新联盟网络。

2)各个时期绿色创新联盟网络规模和线数不断增长。其中,网络规模由第1期的94个增长到第6期的169个,增长规模达到1.8倍左右,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组织加入到联盟网络当中,这说明网络的资源整合和传播能力增强,各网络主体产生联系的外部实体数量也越来越大,网络主体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不断变好。线数从第1期的83条增加到191条,增长了2.3倍左右,反映出组织之间的知识交流更加频繁、网络内部的合作次数增加。

3)伴随钢铁企业绿色创新联盟网络的形成过程,网络中心性先略有下降,至2016—2018时间窗后逐步增强,这期间核心节点越来越突出。网络中心性由第一期的0.219升至0.417,说明网络中的一些节点成为了核心节点,并且以这些实力较强的节点为核心形成集团效应,不同的集团又随时间的推移不断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形成更大的集团。

4)钢铁企业绿色创新联盟网络的紧密度相对欠缺。分析结果表明,钢铁企业绿色创新联盟网络的密度和集聚系数均较低,其中,六个时期的网络密度均在0.013~0.022之间波动且网络联系不够紧密,尤其是从2016—2018年期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反映出网络整体结构较为松散。从聚集系数来看,除2015—2017年期间降至0.017外,其余时间均呈现增长态势,但是增幅并不大。这说明我国钢铁企业绿色创新联盟网络虽然向好发展但紧密程度较低、网络功能不完善,网络内部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各网络主体可以依靠自身优势与其他主体开展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合作。

5)钢铁企业绿色创新联盟网络的小世界特性已现端倪。除了2014—2016年期间,2015—2021年绿色创新联盟网络聚集系数介于0.1~0.16之间,表明该网络中的信息和资源传递度低、网络联系较为稀疏。同时,每个时期的网络平均路径长度均介于3.2~4.2之间,说明网络节点平均需要经过3~5个中间节点才能建立联系。根据相关研究的标准,当同时满足平均距离小于10和聚类系数大于01这2个条件的网络即具有小世界特性,这一标准在网络规模很大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放宽[34]。由此可见,我国钢铁企业绿色创新联盟网络整体呈现一定的小世界特性,网络节点可以较便利地与其他节点开展合作。

3.2 节点中心性演化分析

在钢铁企业绿色创新联盟网络中,点度中心度是度量钢铁企业或组织绿色创新合作与互动能力的大小,用于衡量该钢铁企业和组织在整个绿色创新联盟网络中的影响力。居于中心位置的企业或组织往往与网络中的其他节点产生了多种关联,而居于边缘位置的企业或组织则不明显[35]。通过度数中心度的分析发现,宝钢股份在6个时期的度数中心度都是最高值,每个时期的度数分别为45、39、25、26、38、39,这就意味着每个时期钢铁企业绿色创新联盟网络中度数中心度最大的节点是宝钢股份,说明其在网络中拥有的联結最多、影响力很强,能够基于自己的网络地位便利地获取知识和信息、更好的推动绿色创新联盟活动。同时,分析还发现各节点的点度中心度差异较大,以2014—2016时间窗为例,位于第一名的宝钢股份是位于第六名的南钢股份的11.25倍,说明各个节点间的点度中心度差异很大。从点度中心度的演化来看,各关键节点的点度中心度以2016—2018为界,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说明其在网络中的影响力先减弱后增强。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中间中心度表示钢铁企业在网络中的媒介程度,中间中心度越高,节点在网络中越重要。通过中间中心度分析可得,第1时期钢铁企业绿色创新联盟网络中中间中心度最大的节点是宝钢股份,度数为5 565;第2时期中间中心度最大的节点是宝钢股份,度数为2 985;第3时期中间中心度最大的节点是宝钢股份,度数为1 817;第4时期中间中心度最大的节点是北京科技大学,度数为2 570;第5时期中间中心度最大的节点是宝钢股份,度数为4 071;第6时期中間中心度最大的节点是宝钢股份,度数为5 053。中间中心度排名靠前的节点为少数钢铁上市企业和高校,说明这些节点在网络中拥有更大的人际关系影响,对其他节点有较强的控制和制约力,对资源和信息的控制能力也很高,在网络成员中间起着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桥梁作用,位于该绿色创新联盟网络边缘位置的钢铁企业与组织需要依赖中心企业和组织与网络其他节点建立联系[36]。从中间中心度的演化来看,各关键节点的点度中心度以2016—2018为界,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接近中心度强调网络中节点间的距离。在钢铁企业绿色创新联盟网络中,节点的接近中心度越高,与其他节点的距离越小,就越容易获得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并迅速地找出适合建立联盟关系的伙伴[37]。通过接近中心度分析可得,第1时期钢铁企业绿色创新联盟网络中接近中心度最大的节点是宝钢股份,度数为0.288;第2时期接近中心度最大的节点是宝钢股份,度数为0.315;第3时期接近中心度最大的节点是宝钢股份,度数为0.254;第4时期接近中心度最大的节点是宝钢股份,度数为0.283;第5时期接近中心度最大的节点是北京科技大学,度数为0.295,第6时期接近中心度最大的节点是东北大学,度数为0.343。这表明在前4个时期宝钢股份处于网络的中心位置,到其他节点的最点距离都较小,第五和第六时期分别由北京科技大学和东北大学占据网络的中心位置,受其他网络节点牵制小。

综合以上两部分的数据分析,得出如下四方面的分析结果:首先,绿色创新联盟网络的整体结构演化已呈现小世界特性,各个时期的网络规模和线数稳步增长、网络中心性存在波动、网络紧密度相对欠缺。其次,节点中心性演化分析表明,3个重要评价指标即点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与整体结构演化保持一致,各关键节点中心度以2016—2018年为分水岭,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再次,绿色创新联盟网络结构演化过程中的钢铁企业中心度特征具有异质性,例如东北大学在网络中位于重要位置,但在2016—2018年表现为中间中心度较高、点度中心度较低,表明整体与其他节点联系较少但垄断了少数节点与其他多节点联系;再如宝钢股份在本研究分析的6个时期中的点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都很高,表明其占据了网络的核心地位,在开展绿色创新联盟活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最后,上述结构演化分析结果进一步反映出钢铁企业绿色创新联盟网络的动态作用机理,从网络节点中心度来看,网络中心度越大的企业越接近网络的核心位置,意味着其对技术和资源的掌控力越强,与其他节点建立更多联系的优势越突出、绿色创新效应越明显;从联盟主体构成来看,钢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多主体建立绿色创新联盟网络的趋势明显,究其原因在于企业可以为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推广和应用提供良好的平台,而高校和科研机构能够为企业的创新实践提供先进知识和技术支持,进而拓展绿色创新领域。尤其是面对“双碳”目标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绿色创新联盟网络的结构体系和动态演化规律揭示,有利于为钢铁企业当好绿色低碳转型“排头兵”提供创新思路和探索方向。

4 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

第一.网络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紧密度不够,流动性较强。网络中参与者的大量进入和退出,体现了钢铁企业绿色创新联盟网络的“ 组织流动性大”的特点。同时,网络的增长态势较好,但缺乏紧密度。网络规模和网络线数不断上升,但是网络密度停滞甚至下降,说明网络中的参与者间联系不够紧密,网络发展趋势仍不稳定,缺乏知识交流及资源共享。

第二,网络小世界特性逐步凸显。钢铁企业绿色创新联盟网络初步显现小世界性特征,网络中的参与者间信任增强,网络的知识转移效率提升,进而提升了组织的绿色创新能力。通过数据分析不难发现,作为双碳目标实现的排头兵,钢铁企业绿色创新进程体现出明显的网络小世界特性,联盟网络中的节点企业关注合作和知识流动,这一趋势有助于联盟网络内的企业主体协同推进绿色转型。

第三,宝钢股份在6个阶段的网络中均居于核心地位,产学研联盟趋势明显。在钢铁企业绿色创新联盟网络中,宝钢股份、东北大学及南钢股份等节点表现突出,尤其是宝钢股份在6个时期的点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都很高,意味着其占据了网络的核心地位,在钢铁企业开展绿色创新联盟活动中的表现尤为突出。同时,钢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绿色创新联盟活动非常频繁, 产学研联盟趋势明显。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开展了绿色创新与联盟网络的融合研究,将绿色创新研究从对技术路径的过程分析拓展至网络结构的演化分析,为开展绿色创新联盟网络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二是立足双碳目标背景下的钢铁企业绿色转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数据表征入手开展动态挖掘、提炼演化规律,为开展演化研究提供可供参考的分析路线。同时,由于本研究聚焦网络结构演化过程这一核心问题,因此未从动因和效果整体机制进行阐述,这也是未来研究的思路方向,比如分析关键影响因素以及带来的绩效结果,同时还可以开展绿色低碳重点领域的多案例对比研究,结合更加丰富的数据表征来揭示企业绿色创新联盟网络规律。

4.2 管理启示

第一,钢铁企业应当充分发挥自身在网络中的信息和资源优势,开展与其他钢铁企业、高校和组织的合作。 钢铁企业间应广泛开展诸如绿色专利合作等形式的绿色创新联盟网络活动,以最大化关键钢铁企业和组织的网络中心度,让更多的钢铁企业和组织参与到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努力中去。一方面,网络中位于关键地位的钢铁企业和高等院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高自己的绿色创新水平,稳固其网络地位,推动网络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边缘节点也可以通过搭建或继续加深与排名靠前节点的联盟关系来共享关键信息和资源,进而提升自身在网络中的网络影响力,为步入网络核心位置奠定基础。

第二,绿色创新联盟网络中的钢铁企业应该通过增强绿色创新知识及资源合作来增强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等网络指标来提高知识转移效率、优化网络结构和完善网络功能。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网络信息传递中的信息密度,积极举办不同形式的组间交流,了解网络中各钢铁企业和组织对于绿色创新联盟网络的需求,突破地域限制,引入有利的异质性资源;另一方面,钢铁企业应注重网络内绿色创新资源的质量而非盲目获取大量无关信息,重视对资源的整合和管理。

第三,發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广作用,搭建校企绿色创新平台。由前文分析可知,钢铁企业的绿色创新联盟网络凸显小世界特征,但小世界性不强,这说明该网络中信息和资源的传递速度和真实性仍需提升,因此需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首先,政府应积极联合大型钢铁企业或产业协会,建立钢铁企业的绿色创新联盟,合作攻克技术难关;其次,搭建校企信息平台,为钢铁企业实现“双碳”目标奠定基础;最后,创建钢铁行业的国家绿色创新示范企业,并以其为中心建立产业示范园,积极开展科技攻关项目以加强钢铁企业与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知识和资源的有效交流和共享。

参考文献:

[1] 吕指臣,胡鞍钢.中国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路径与现实意义[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6):35.

LV Z C,HU A G.Chinas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economic system with green and lowcarbon circular development:Realization path and practicalsignificance[J].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21,21(6):35.

[2] 张雅蕊.多维邻近视角下创新网络的生成、演化及效应研究:以钢铁产业为例[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8:1.

ZHANG Y R.The formation,evolution,and effects of innovation net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dimensional proximity:A study on steel industry[D].Wuhan:Wuhan University of Industry,2018:1.

[3] 徐建中,赵亚楠,朱晓亚.基于复杂网络演化博弈的企业低碳创新合作行为网络演化机理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9,28(6):70.

XU J Z,ZHAO Y N,ZHU X Y.Network evolution mechanism of low carbon innovation cooperation behavior in enterprises based on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on complex network[J].Operations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Science,2019,28(6):70.

[4] 边明英,俞会新,张迎新.我国绿色创新研究动态及展望:基于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6):236.

BIAN M Y,YU H X,ZHANG Y X.Research trend and perspectives on chinas green innovation:Analysis based onbibliometrics and knowledge graph[J].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20,40(16):236.

[5] GHISETTI C,MANCINELLI S,MAZZANTI M,et al.Financial barriers and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s:Evidence from EU manufacturing firms[J].Climate Policy,2017,17(1):131.

[6] 杨阳,曾刚,葛世帅,郝均.国内外绿色创新研究进展与展望[J].经济地理.2022,42(3):10.

YANG Y,ZENG G,GE SS,HAO J.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green innovation at home and abroad[J].Economic Geography,2022,42(3):10.

[7] 杨张博,王钦.结构的力量:联盟网络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22,43(7):154.

YANG Z B,WANG Q.The power of structure:A study of the impact of strategic alliance network on firm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2022,43(7):154.

[8] 宋泽源,刘颖琦,ARI K.基于复杂网络的产业联盟知识共享过程研究: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J].情报科学.2020,38(11):110.

SONG Z Y,LIU Y Q,ARI K.Knowledge sharing process of industrial alliance based on complex network:Take the new energy vehicle industry as an example[J].Information Science,2020,38(11):110.

[9] GULATI R.Alliances and network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19(4):293.

[10]焦媛媛,米捷,胡琴.物联网产业联盟网络结构分析及动态演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4):58.

JIAO YY,MI J,HU Q.Network structure analysis and dynamic evolution research of internet of things industry alliance[J].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2014,31(14):58.

[11]苏屹,郭家兴,王文静.多维邻近性下新能源合作创新网络演化研究[J].科研管理,2021,42(8):67.

SU Y,GUO J X,WANG W J.A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of new energy industry based on multidimensionalproximities[J].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2021,42(8):67.

[12]于飞,袁胜军,胡泽民.知识基础、知识距离对企业绿色创新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21,42(1):100.

YU F,YUAN S J,HU Z M.Impact of knowledge base and knowledge distance on firms greeninnovation[J].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2021,42(1):100.

[13]張一博.联盟网络类型、资源整合方式与企业绩效:一个理论模型[J].现代管理科学.2016(9):88.

ZHANG Y B.Alliance network types,resource integration ways and firm performance:A theoretical model[J].Modern Management Science,2016(9):88.

[14]MACAULAY C D,RICHARD O C,PENG M W,et al.Alliance network centrality,board composition,and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7,151(4):997.

[15]MITSUHASHI H,MIN J.Embedded networks and suboptimal resource matching in alliance formations[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6,27:287.

[16]XIE X M,FANG L X,ZENG S X.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and knowledge transfer performance:A fsQCA approach[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6,69(11):5210.

[17]邢奕,张文伯,苏伟,等.中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之路[J].工程科学学报.2021,43(1):1.

XING Y,ZHANG W B,SU W,et al.Research of ultralow emission technologies of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in China[J].Chinese Journal of Engineering,2021,43(1):1.

[18]蔡猷花,傅令菲,梁娟.联盟关系演化、网络结构洞与企业合作创新绩效[J].中国科技论坛.2021,37(10):94.

CAI Y H,FU L F,LIANG J.Evolution of alliance relationship,network structure hole and firms coope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J].For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2021,37(10):94.

[19]张涵,康飞,赵黎明.联盟网络联系、公平感知与联盟绩效的关系:基于中国科技创业联盟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5,27(3):153.

ZHANG H,KANG F,ZHAO L M.Network ties,perception of justice and the performance of strategic alliance:Research on chinas hitech enterprise alliance[J].Management Review,2015,27(3):153.

[20]JUN X,YONGGUI W,YA L L,et al.Alliance formation in the midst of market and network:Insights from resource dependence and network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8,44(5):1899.

[21]詹坤,邵云飞,唐小我.联盟组合的网络结构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8,30(06):47.

ZHAN K,SHAO Y F,TANG X W.Effect of alliance portfolios network architecture on firms innovationcapability[J].R&D Management,2018,30(6):47.

[22]杜丹麗,康敏,曾小春,等.网络结构视角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联盟稳定性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18):134.

DU D L,KANG M,ZENG X C,et al.The study of stability of the hightech SM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lli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network:Taking Heilong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J].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17,37(18):134.

[23]趙泽斌,韩楚翘,王璐琪.国防科技产业联盟协同创新网络:结构与演化[J].公共管理学报.2019,16(4):156.

ZHAO Z B,HAN C Q,WANG L Q.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of defenserelat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y alliance:Structure and evolution[J].Journal of Public Management,2019,16(4):156.

[24]成丽红,孙天阳.战略性产业贸易网络的结构特征及演化模式[J].科学学研究.2021,39(12):2140.

CHENG L H,SUN T Y.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ary pattern of strategic industrial tradenetwork[J].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2021,39(12):2140.

[25]肖振红,李炎.知识产权保护、R&D投入与区域绿色创新绩效[J].系统管理学报.2021,31(2):374.

XIAO Z H,LI Y.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vestment,and regional green innovation performance[J].Journal of Systems & Management,2021,31(2):374.

[26]许可,贺宁馨,肖冰.基于专利诉讼的中国企业专利决策行为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20,66(1):129.

XU K,HE N X,XIAO B.Research on patent decision behavior of Chinese enterprises based on patentlitigation[J].Macroeconomics,2020,66(1):129.

[27]许可,张亚峰.绿色科技创新能带来绿水青山吗?:基于绿色专利视角的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31(5):141.

XU K,ZHANG Y F.Can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bring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 stud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greenpatent[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21,31(5):141.

[28]陈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合作网络演化研究[J].科学学研究.2020,38(10):1811.

CHEN X.The black box deconstruction of resource complementarity and behavior collaboration to improve cooperative performance: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object of Hightech enterprises[J].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2020,38(10):1811.

[29]SUN LC,QIN L,et al.Analyzing carbon emission transfer network structure among provinces in China:New evidence from social network analysis[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2020,27(18):23281.

[30]VALERI M,BAGGIO R.Italian tourism intermediaries: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exploration[J].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21,24(9):1270.

[31]李光勤,金玉萍,何仁伟.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ICT出口贸易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2022,42(3):446.

LI G Q,JIN Y P,HE R W.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CT export trade network based on social networkanalysis[J].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22,42(3):446.

[32]关鹏,王曰芬,傅柱,等.专利合作网络小世界特性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21,65(18):105.

GUAN P,WANG Y F,FU Z,et al.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smallworld characteristics of patent cooperation network on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performance[J].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2021,65(18):105.

[33]陈子凤,官建成.合作网络的小世界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J].中国管理科学.2009,17(3):115.

CHEN Z F,GUAN J C.The impacts of small worlds oninnov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009,17(3):115.

[34]周衍平,徐华杰,寇园园,等.国际技术合作网络位置及演化特征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21,39(2):159.

ZHOU X P,XU H J,KOU Y Y,et al.Research on the location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cooperation networks[J].Scientific Management Research,2009,17(3):115.

[35]何红,李孝坤,奂璐迪,等.成渝双城经济圈城市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演变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2,41(4):32.

HE H,LI X K,HUAN L D,et al.Study on evolution of urban economic connection network structure in ChengduChongqing twin cities economiccircle[J].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22,41(4):32.

[36]汪志兵,韩文民,孙竹梅,等.基于网络结构特征的技术创新合作网络链路可预测性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2,45(3):165.

WANG Z B,HAN W M,SUN Z M,et al.Research on predictabilit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operation network links based on network structurecharacteristics[J].Information Studies:Theory & Application,2022,45(3):165.

[編辑:刘素菊]

猜你喜欢

双碳钢铁企业专利
专利
长流程钢铁企业废水零排放实践与探讨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发明与专利
钢铁企业设备环保发展趋势探讨
1~5月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扭亏为盈
关于钢铁企业转型的思考
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