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音在新时代如何持续赢得“新观众”

2023-04-17连方红

曲艺 2023年4期
关键词:南音厦门市乐团

连方红

2023年央视春节晚会,一首以福建南音为基础创作的歌曲《百鸟归巢》,在青年歌手谭维维大气磅礴的演绎下,辅以厦门市南乐团等单位的专业南音演员传统工乂谱的演唱和南音打击乐的表演,向观众展现出百鸟翱翔嬉戏的吉祥盛景,节目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人民日报》视频号及新浪微博等媒体争相报道,被央视《朝闻天下》誉为“今年春晚最具文化价值的节目”。

古色古香的千年雅乐首次亮相央视春晚舞台,让海内外观众一起感受福建南音的独特魅力,南音工作者在倍感自豪的同时,更深感责任重大,新时代如何持续赢得“新观众”,传承好、发展好南音曲种,再一次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一、南音传承发展概况

南音起源于唐,形成于宋元,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用闽南语演唱、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迄今1000多年,是中国四大古乐之一,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南音广泛流传于闽南语系地区,并远播中国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国家,2009年9月30日,南音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

厦门的南音由晋江地区传入,已有600多年的历史。1949年后,政府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应予保护的思路,将原“金风茶座”的南音演唱艺人进行组合,于1954年成立了“金风南乐团”。“文化大革命”期间南乐团被解散,直至改革开放初期才得以复团,于1980年10月更名为“厦门市南乐团”。2006年,厦门市政府将原市歌舞团住地进行重建,建成后的“南音阁”极富闽南韵味,充分体现了南音“宫廷雅乐”的特点,成为厦门市南乐团走出市井陋巷后的新家。目前,厦门除了南乐团一个专业演出团体外,还有其他50多家社团。

40多年来,笔者在多次参与策划组织抢救保护传统曲谱、指谱、曲目文本,收集整理传承情况图片、音频、视频等艺术档案的同时,艺术生产工作方面同样没有放松,参与创作出《长恨歌》《相聚在宝岛》《情归何处》《清曲雅乐》《传承》《鼓浪曲》《黄五娘》《金石吟》《我的家乡在厦门》《乡愁》《白鹭赋》《文姬归汉》等一大批作品。通过“假日文艺舞台”及“公益性低票价文化惠民演出”,走入社区、校园、社团开展公益培训教学,多方面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加大南音的宣传推广力度。在对外文化交流和全国重大演出活动中,展现出独特而迷人的风采,逐渐成为厦门文化旅游新名片。

二、南音在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传统曲艺的传承与发展普遍面临着“人才”与“人气”的问题。“人才”指具备传承与发展传统曲艺能力的演员,特别是能领军的优秀演员;“人气”则指传统曲艺项目受欢迎或者受关注的程度。

在“人才”方面,厦门市南乐团40多年来受益于党和国家长期保护传统艺术的政策。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自1984年起,持续与厦门艺术学校联合开设南音专业班,现已累计培养5批专业南音“接班人”,数十年来,稳定的校园建设有效完成了代际之间的艺术传承和后继人才的培养传续,厦门地区已知传承谱系,从清朝末期至今已有8代。乐团注重在演出实践中提升演员的艺术素养和技能,通过各种节目排演,为演职人员,尤其是青年演员提供演出机会和锻炼平台,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青年演员在老一辈传承人的教导下,在省级各项比赛显露锋芒,在全国各类专业大赛和展演中屡创佳绩、硕果骄人。1995年,南音表演唱《厦门金门门对门》获得第二届中国曲艺节“创作、作曲、导演、演出及伴奏”五项“牡丹奖”;2001年,大型南音樂舞《长恨歌》获得中国文化部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2022年,南音《文姬归汉》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入选福建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22年度重点剧目和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近几年,乐团曲目累计斩获国家级奖项18项,省级奖项60余项,成绩斐然。

在“人气”方面,1956年,厦门市南乐团参加“全国第一届音乐周”获选进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演出,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2017年,参加第九次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文艺晚会为习近平总书记及各国元首演出。此外,还多次应邀出访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法国、新西兰、捷克等国家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以上种种,都书写着厦门南音在人才梯队、人员规模、人才储备等方面所做出的成绩,“人才”兴旺,似乎也“人气”满满。事实上,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快、人员流动大、互联网发达、文艺产品丰富等新时代特点,逐渐引起南音传承与发展的外部条件变化,南音传承人面对“红火”的演出市场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南音作为文化遗产,其得以传承和延续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必须要拥有一定数量规模的观众群体,才能不断赢得“新观众”。

在现实实践中,笔者深刻感受到欣赏传统南音的观众年龄层偏高,时常有“走了一个老人,就少了一个观众”的失落感,爱南音、懂南音的忠实观众十分缺乏,对南音的传承与发展形成挑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表演语言晦涩。南音是唐朝宫廷音乐与闽南音乐融合,用闽南语演唱的古老乐种,唱词保留泉州方言,还夹杂许多中原的古音、古词及古义,有些词语在现代的汉语词典及现代人编纂的古汉语词典中很难找到,词义与现代汉语也存在不同,对于新观众来说晦涩难懂。随着普通话普及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外来人口基本不会说闽南语,甚至许多在闽南本地出生长大的孩子都不能熟练使用闽南语进行交流,自然就听不懂南音了。

二是演唱形式缓慢。南音乐曲的篇幅一般比较长,传统的展现形式多以“慢”为真功夫,音乐悠长细腻,旋律多级进,呈曲线回绕状,与唱词的配合常为一字多腔,表现出迂回曲折的特点。新时代互联网发达,传播手段多元化发展,南音节奏徐缓、委婉深情的慢节奏表演形式,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下变得格格不入,更多年轻人喜欢快节奏的音乐、短视频、网剧、综艺节目等文化形式,这些娱乐形式的内容更贴近现代人生活,更易于理解,具有便捷、通俗的特点。

三、南音在新时代应对传承和发展挑战的路径

《百鸟归巢》以传统南音为基础创作,与传统工乂谱的演唱和打击乐表演融合,将歌曲演绎得耳目一新,让人听来如沐春风,是现代音乐与传统音乐的一次美好际遇。

面对新时代变化,南音要持续赢得“新观众”,应真正发扬传统南音的魅力,坚持“守正创新”之路,守传统文化内涵之“正”,创传播、传承、创作形式和方法之“新”,“创新”则是要在守住传统的基础上,走出一条新路。增加受众黏性,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南音传统曲目,逐渐被南音传统独特的魅力所吸引。

(一)运用新技术保护、表演和传播南音

新时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新技术高速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年轻人文化消费的主要载体。未来,南音可探索尝试运用新技术,进一步保护、传播好南音艺术。

一是大力挖掘、整理、保存历史资料。2015年以来,厦门市南乐团启动“资料抢救保护计划”,运用自主研发的南音工乂谱电脑打谱软件,编辑出版《南音古曲选集》,此选集为厦门南音界首创,现已成为南音唱腔学习的范本。编校的厦门首本电脑工乂谱版《南音指谱全集》也已完成出版,全面记录了南音各级传承人传承情况,制作宣传片,并整理成册,补充完善艺术档案。在此基础上,未来还可尝试运用人工智能AI技术,识别、采集、上传南音曲谱、教学视频、表演视频,将南音资料录入大数据,让ChatGPT为南音爱好者创作南音曲目,运用虚拟人物表演南音或许指日可待。

二是丰富传播方式和渠道。《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短视频用户规模首次突破10亿,用户使用率高达94.8%。南音在坚持公益讲座、公益演出、与学校共建教学基地等传统线下方式传播的同时,应积极融入互联网,在电视、电台、报纸等传统渠道外,介入微信、微博、抖音等年轻人喜爱的社交模式,利用碎片化传播,以最快的速度和最高的效率,向最广大的受众传递南音信息,让观众多视角、多形式了解南音。

三是展现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舞台形式。随着数字技术的成熟,3D、AR、VR技术频频使用,给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体验。虽然现代舞台结合全新的灯光和舞美的配合,在硬件上比传统舞台有了很大超越,但仍没突破年轻观众的视觉需求。歌曲《百鸟归巢》在春晚演出时,运用5G与AR技术将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呈现出令人惊叹的舞台效果,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官享受,为今后南音演出在加强新技术运用方面增强了信心。

(一)借助流行元素,呈现作品新形式

戏曲作家田汉在1947年提出“不仅要把新内容注入旧形式,也要把新形式注进旧形式”的要求。新时代背景下,厦门市南乐团在作品形式创新方面也做过有益的尝试。2019年,厦门市南乐团与台湾玄奘大学合作首创了《南音与街舞》,亮相第十二届海峡两岸文博会及2019两岸青年文化和旅游交流推广活动,该作品获得“影响福建的文艺力量”艺术作品评选二等奖;与歌手李宇春合作的《哪吒》参加了第2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闭幕式晚会;与郎朗合作的《钢琴与南音》参加了厦门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2023年央视春晚上,歌曲《百鸟归巢》在编曲、演唱、演奏、舞美等方面找到平衡点,以全新的演绎方式获得上亿的阅读量和点击量,以21.79%的热度,冲上新浪微博发布的2023春晚节目全网热度榜单。

(二)肩负新时代使命,创作属于新时代的新作品

曲艺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中国精神和中华美学。好的曲艺作品一定是体现大众文化心理、贴近社会实际、贴近群众生活的,这样才能实现曲艺受众和表演者、创作者的精神共振。

南音具有千年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秉承“传承传统文化,传播先进文化”的理念,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追求中,肩负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的职责使命,创作出符合时代和市场要求的,集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青少年欣赏南音的兴趣,使之成为南音的“新观众”。

四、结语

南音作为福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曲艺品种,代表着闽南地区的文化发展历程,其独特古典文化色彩的唱腔及韵律,是极为珍贵的民间曲艺音乐瑰宝。正如京剧大师梅兰芳所说:“一个古老的剧种,能够松柏常青,是因为它随时进步。”南音想在新时代传承好、发展好,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开展曲目展播、沉浸式表演、新老艺术家从艺漫谈沙龙等活动增加曝光度,探索运用新技术、呈现新形式、创作新作品,吸引年轻人观看南音、了解南音,甚至发掘出新爱好,成为南音弦友。培养观众应与史料保护、人才培养、知识普及、民间交流、演出推广等措施协同发力,夯实南音传承和发展基础,探索南音传承和发展的新时代模式。

参考文献:

[1]张伟品:《网络时代传统戏曲赢得新观众的奥秘》,《人民论坛》,2022年4月15日。

[2]刘凤霞:《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生态的现实挑战与发展路径》,《人民论坛》,2019年10月25日。

[3]歷史百家汇:《浅论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搜狐网,2021年3月21日。

[4]储兰兰、张骐严:《戏曲进入互联网时代的瓶颈与契机》,《中国艺术报》,数字艺术专刊,2015年2月27日。

(责任编辑/邵玉茹)

猜你喜欢

南音厦门市乐团
弦管南音“固首”体系研究
我校入选2021年度厦门市“金砖示范单位”
庄丽芬 让南音流传得更远
李进杰的南音情
组织祭扫活动 缅怀革命先烈
滚烫的交响灵魂
南音乐器配合的多样均衡之美
管乐团的高兴事儿
老区情难忘——记厦门市老促会原会长张振福
洛庄汉墓乐器坑 恢宏的汉代地下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