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柳钢2 号高炉炉况失常分析与恢复

2023-04-16韦正强

中国钢铁业 2023年10期
关键词:软水炉况装料

韦正强

柳钢2号高炉的有效炉容为2650m³,从2012年9月3日开始第一代炉役,后经历长达10年的生产,炉役后期因冷却壁漏水数量增多以及炉缸侵蚀严重,于2022年10月17日顺利安全停炉进行大修,并于2023年2月6日点火送风开炉复产。

1.炉况失常过程概述

柳钢2号高炉大修开炉后第4天即达产,经过不断优化操作,至2023年2月21日日产量达7585t/d,燃料比505kg/t。为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煤气利用率,从2月25日开始逐步提高高炉生矿使用配比至18%,3月2日又开始尝试取消中心加焦,初期取得一定的效果,煤气利用率达到49%左右。3月上旬,原燃料质量整体下滑,2号高炉压量关系逐步变差,产量下降,消耗上升,于3月10日缩小批重,调整装料制度,恢复中心加焦;3月中旬至4月中旬,调整近1个月时间,炉况出现波动。期间频繁出现管道气流的异常情况,进而造成铁水出格多,炉缸不活跃,需经常补大量焦炭以改善炉缸热度,燃料比升高38kg/tFe,产量损失近3万吨。

2.炉况失常的特征

2.1 炉况稳定性差

2号高炉炉况顺行指数低,炉况稳定性差,高炉的压量关系趋于紧张,走料不均匀,探尺工作状态不好,出现偏尺、滑尺的异常现象。

2.2 高炉冷却壁温度差值大

高炉冷却壁密闭循环冷却水的回水与进水温度差值大,即软水温差偏高,软水温差波动大、波动区间偏广,由开炉期间的2℃逐步上升至4月份的7℃左右。由于煤气流分布不合理,边缘局部气流过分发展,导致易有气流冲出,频繁出现边缘小管道,高炉炉顶测温的四点中最大与最小值偏差达80℃,平均顶温在200℃~300℃。同时,中心气流弱而不集中也不稳定,炉顶十字测温中心点温度偏低,大多在200℃~300℃(见图1)。

图1 柳钢2号高炉软水温差变化趋势图 ℃

2.3 装料制度不相匹配

高炉煤气利用率与高炉炉顶的装料制度不相匹配。使用退守疏导两道气流的装料制度,煤气流在高炉内的停留时间应缩短,煤气与原料的接触时间和面积减少,煤气还原的原料占比变少,煤气利用率应当下降。但2号高炉却出现煤气利用率异常升高,煤气利用率高达48%。

2.4 高炉物理热和化学热不稳定

2号高炉出现管道气流的频率高、频次多,高炉的热制度操作受到较大影响,高炉的物理热和化学热不稳定,炉温大幅波动,出现低炉温次数明显增多,炉缸脱硫效果明显下降,铁水的化学成分不稳定,造成不合格铁水较多。

2.5 高炉炉顶边缘气流分布不均匀

2号高炉炉顶局部气流过分发展,炉身与炉腹冷却壁热面温度普遍上行,6~8层铜冷却壁热面温度从55℃升到90℃,9~15层铸造冷却壁热面温度从100℃升到250℃,局部冷却壁热面温度达到300℃。

3.炉况失常原因分析

3.1 两道气流分布失常

依据高炉合理气流分布的规律,首先要做到保持高炉的炉况稳定顺行,调节好边缘气流与中心气流两道气流;其次才是最大限度地改善煤气利用,获取较高的煤气利用率,降低焦炭消耗[1]。2月6日开炉后,柳钢2号高炉主要以发展边缘气流和疏导中心气流为主,使高炉的稳定顺行和技术经济指标都较好。在采用取消中心加焦的布料制度过程中,矿石的布料角度没有整体外移,最小布料角度用至26°,抑制了中心气流,导致中心气流更加不足,出现压量关系紧张的情况。在恢复中心加焦的布料制度后,中心加焦量偏少,只有2环(占焦批重的13.3%),没有起到充分释放中心气流的作用。在炉况调整过程中,当矿石布料最大角度大于32°,就容易出现管道气流,于是尝试恢复低角度布料,矿焦往中心布料,堆高中心料面,但中心气流更加被抑制;而布料由中心向边缘倾斜,矿石沿料面斜坡滚至边缘,在边缘堆积数目偏多,使边缘焦炭负荷过重,造成边缘气流不稳定,两道气流分布出现失常。

3.2 原燃料质量整体下滑影响

大型高炉因炉缸直径大,在原燃料质量,特别是焦炭质量较差时很难吹透中心。若焦炭有较好的粒度组成和焦炭强度,有利于提高高炉块状带的透气性、降低高炉压差,有利于下部高温区特别是软熔带的透气性、透液性及煤气流的二次分布,有利于改善高炉炉缸工作状况、降低焦比和保持炉况的稳定[2]。2月下旬至3月初,烧结矿质量下滑,烧结矿转鼓指数由76%下滑到74%左右,3月初由于焦煤煤种变化,焦炭质量也出现下滑,热强度由66%下降到62%左右,M10由5.5%上升7.0%,灰分达13%以上。原燃料质量的整体下滑,影响了高炉的稳定顺行(见图2、图3)。

图2 2023年2-3月柳钢2号高炉焦炭质量 %

图3 2023年3月柳钢2号焦炭质量趋势图 %

3.3 提高块矿比试验影响

从2月25日开始,2号高炉尝试进行提高块矿比试验,高炉炉料结构中的块矿比由10%逐步提高到18%,熟料比下降。块矿比提高后,将一个球团仓和熔剂仓用作装块矿使用,利用两仓的振动筛筛分块矿,但由于块矿的粉末较多,易堵筛网,效果不好,增加了入炉粉末。入炉粉末在高炉内部会板结堵塞煤气通路,造成煤气上升的通道变小,使高炉的透气性下降。另外,由于块矿的高温冶金性能不足,软化温度偏低,造成软化入炉后高炉的软融带上移,进一步使软融区间变宽,增大煤气上升的阻力,容易导致炉况失常。

3.4 高炉进退时机把握不好,采取措施不到位

在提高块矿比及取消中心加焦后,柳钢2号高炉整体热风压力升高,原燃料质量出现下滑,却没有及时采取退守调整措施。3月初,软水温差从2℃缓慢爬升,当时分析是喷涂料开始脱落引起,于是尝试使用提高矿石布料角度的方法,以压制边缘气流。但由于此时中心气流变弱,加之压制边缘气流,两道气流都受到抑制,煤气通道变小,煤气利用率偏高,边缘局部气流过分发展,频繁出现边缘管道,在把布料角度退下来后,高炉保持了一定程度的顺行。压量关系缓和后,再次尝试提高矿石角度优化,但仍然出现边缘管道气流。由于异常炉况没能得到及时纠正,所采取的发展边缘气流的低角度装料制度又不利顺行,导致炉缸中心死料柱肥大,炉缸活跃程度变差,炉况进一步恶化。

4.处理失常炉况的措施

4.1 增加中心加焦量,强行打透中心气流

经过综合分析,柳钢2号高炉炉况波动的主要原因是中心气流不透,压制边缘气流后,又造成煤气分布失常,频繁出现管道气流,故尝试采取先疏导出中心气流的措施,以消除边缘管道气流的产生。4月9日,采取加大中心加焦量,增加到3环和4环,在布完4环焦炭后,料罐雷达料线还剩余1m左右焦炭全开布到中心,实际中心加焦占比达到30%左右,从而强行疏导出中心气流。该措施使用约3小时后,煤气利用率由原来的48%左右降至44%左右,十字测温中心温度达到600℃以上,瞬时温度达到800℃,中心气流被成功疏导出来。此时,适当减少中心加焦量,控制中心加焦量刚好4环,以此稳住中心气流,十字测温中心点温度在500左右℃。

4.2 适时调节装料制度,疏导好两道煤气流

在调整装料制度时要保持足够的中心加焦量(4环),稳定好中心气流,适当降低焦炭负荷,以防炉温偏低,杜绝出现长期低炉温的现象。经过调整,中心气流通透后,煤气流分布逐渐向好,高炉压量关系趋于好转,走料顺畅稳定。之后逐步整体提高矿焦布料角度,接受调整,高炉的各项操作参数保持稳定。在此基础上,高炉逐步强化冶炼,适当增加风量,保证维持到基准风量的水平,后继续适当富氧,待高炉风量增加到全风状态后,继续增加氧量强化冶炼,采用增加矿石批重和矿石布料环数的装料制度,拉宽矿焦布料平台(见表1)。通过调整装料制度优化高炉,调整中心气流和边缘气流两道气流的分布状态,提高煤气利用率,逐渐降低消耗。

4.3 改善原燃料质量,调整炉料结构

构建大协同、大稳定、大平衡、大沟通、大物流、大成本、大效益的整体协调创效工作格局,加强与上道工序沟通,提高并稳定好原燃料质量。经过努力,焦炭热强度提高达到64%以上,提高烧结矿转鼓指数达到76%以上。3月12日块矿比由18%降至12%;同时加强原燃料的筛分,控制矿石筛分指数<25kg/s,焦炭筛分指数<30kg/s,增大筛分有效面积,降低筛分料层厚度,提高筛分效果,减少入炉粉末,提高料柱透气性,为高炉顺行创造好的原燃料基础。

4.4 保证炉温基础,适当降低炉渣碱度

由于频繁出现管道气流,炉温低的情况比较多,加上化炉缸需要大量的热量,采取低负荷加循环焦的方式稳定炉温基础,隔10批正常料加1批净焦,在压量关系对称、炉温充足、边缘管道气流消除、水温差温度稳定下降后,逐步拉开循环焦批次,直至最后取消循环焦。按照[Si]不低于0.5%控制,铁水物理热控制在1510℃以上,同时降低炉渣碱度,改善渣铁流动性活跃炉缸,使铁水硫含量控制在0.020~0.030%。

4.5 适时调节冷却强度

由于高炉的煤气炉分布不稳定,2月底至4月初这段时间,软水温差由2℃上升到7°左右,冷却壁热负荷非常大,为此通过调整冷却制度,减轻冷却壁热负荷。把软水进水流量由4300m³/h逐步提高到5200m³/h,同时软水进水温度控制在40℃左右,提高软水进水流量和降低软水进水温度强化冷却。待高炉的气流分布合理时,及时下调软水的进水流量,维持3℃~4℃的水温差,使冷却壁热面温度下降到正常水平。

4.6 加强炉前出铁

根据实际铁口深度,灵活控制打泥量,确保铁口深度在3.1~3.2 m,维护好铁口泥套,提高铁口合格率,杜绝浅铁口的发生,做好铁前安全确认,铁中、铁后安全检查,采取零间隔出铁的方法,加强渣铁排放,及时出尽渣铁,为炉内优化创造条件。

5.调整后的效果

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彻底纠正了高炉两道煤气流分布失常的现象,煤气流分布合理,中心气流充足,边缘气流均匀,消除了频繁的管道气流,水温差逐步下降并稳定在3℃左右,炉缸的活跃性改善,生产指标得到逐步改善(见表2)。

表2 柳钢2650m³高炉调整前后操作参数和指标对比

6.结语

(1)保持合理的两道气流分布是高炉长期稳定顺行的重要基础,大高炉尤其要重视保持足够的中心气流,按照“稳定边缘,打开中心;稳定中心,照顾边缘”的思路,控制好两道气流的分布;采取临时增加中心加焦量,打通中心气流,消除管道气流,起到较好的效果。

(2)取消中心加焦布料要以长期稳定的原燃料质量为基础。当原燃料质量较好,料柱透气性好,可以适当减少或取消中心加焦量,提高煤气利用率;当原燃料质量变差,采用中心加焦模式,保持充足的中心气流,有利于提高料柱透气性和保持炉况稳定。

猜你喜欢

软水炉况装料
生活中如何区别硬水和软水
高炉风口灌渣炉况快速恢复实践
红钢3#高炉降料面检修炉况恢复实践
影响软水盐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
芬企提交EPR装料申请 但装料时间再次推迟
一种高效低价缓蚀剂在炼钢连铸软水循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莱钢1#1880m3高炉灌渣后炉况恢复实践
1780m3高炉72小时炉况快速恢复实践
重力式自动装料衡器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
离线装料技术在直拉法硅单晶生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