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兰瓜

2023-04-16毕淑敏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3年14期
关键词:安西希冀嘉峪关

听说我要西行,所有朋友第一个反应都是:“你可以吃到白兰瓜了!”

北京的街头也常见到白兰瓜,并不白,像个磕碰过的篮球,也不甜,带有青草的气息。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白兰瓜的仰慕希冀之情。

兰州果真是白兰瓜的大本营,十步之内,必有瓜阵。刀锋倾斜着刺入,浓郁的香气沿着刀柄湍湍流出,光闻着,就知道同北京街头的不同。每人抢一块,吞进嘴里,像喝粥似的往下咽。

向导笑眯眯地看着大家的贪婪,很为家乡的特产自豪。有人言传了:“闹了半天,白兰瓜也不过如此嘛!真是空有其名!”向导的脸色难看了,忙解释:“今年雨水多……”平心而论,白兰瓜真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闻着还可以,尝尝却不甜。

一路西行,哪里都要款待白兰瓜。刚开始还心想兰州的瓜不甜,别处的可能甜,然而总是失望,哪儿的白兰瓜都不甜。后来就连尝的兴趣也没有了,除非渴极了,拿它顶水喝。辜负了我的信任与渴望的白兰瓜啊!

“到嘉峪关就有好瓜吃了,那儿正在举办瓜节。”向导为大家打气。

只知道嘉峪关是长城的一端,不知道它还是瓜的盛市。西北各省市的瓜,像陨石雨似的降落在小城,满载的瓜车还在源源不断地涌入。前面一个急转弯,几个硕大的甜瓜被车甩了下来,摔碎的瓜的香气像烟雾塞满街道。

瓜节隆重开幕了。白兰瓜形状的氢气球飘浮在碧蓝的天空,远处是银箔似的祁连雪峰。孩子们头上戴着白兰瓜形的帽子,街上的社火队打扮成瓜的模样……真是一个瓜的世界。向导拈起一块尝尝,说:“怎么瓜节上的瓜也不甜?不要紧,到了安西,就能吃到好瓜了。”

過安西时,正是午后沙漠上最热最寂寞的时光。黑蓝色的柏油路蛇蜕似的蜿蜒着,天空中弥漫着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尘埃,仿佛一杯混浊的溶液。太阳在空中发出幽蓝色的光,却丝毫不减其炙烤大地的威力。铁壳面包车成了真正的面包炉。我们关上车窗,是令人窒息的闷热,打开车窗,火焰般的漠风旋涡般地卷来。口唇皲裂,眼球粗糙地在眼眶里转动,全身像烤鱼片似的干燥无力。

突然,在大漠与公路相切的边缘,出现了一个木乃伊似的老人。地上铺一块羊皮,上面孤零零地垛着一小堆瓜。他出现得那样突兀,完全没有从小黑点到人形轮廓这样一个显示过程,仿佛被一只巨手眨眼间贴到苍黄的背景上。

“瓜甜吗?”我们停下车,习惯地问。老人慢吞吞地回答:“这里是安西呀!”因为别无选择,我们买了老汉的瓜。老人树根一样的脸上没有表情。极便宜的价钱。

安西的白兰瓜外观上毫无特色,第一口抿到嘴里,竟然是咸的!过了片刻,才分辨出那其实不是咸,而是一种浓烈的甜。甜到极处便是蜇人的痛,嘴角、舌尖都甜得麻酥酥的,仿佛被胶粘住了。抓过瓜缘的手指间的汁水仿佛青蛙的蹼一样,撕扯不开。手背上淌过的瓜汁,留下一道透明的痕迹,舔一舔,又是那种蜂蜜般的甜。

真不知如此苦旱贫瘠的安西怎么孕育出如此甘甜多汁的白兰瓜。

安西地处荒沙,日照极强,自古以来以瓜闻名天下,故称瓜州。白兰瓜原籍美洲,移居中国后,由“蜜露”改名“白兰”,现在已成为甘肃特产。它在安西扎下根来,比在老家长得还要好。也许,白兰瓜要正名为“安西瓜”才更符合历史的真实。

我也想过,是否因为那天的极度干渴才使这沙漠之中的瓜显得格外甘甜。后来遇到过几次同样的情形,才知道唯有安西的瓜无与伦比。

想想这瓜,很有感触。它原本来自大洋彼岸,却在这块古老贫瘠的土地上繁衍得如此昌盛。它入乡随俗,褪去了娇滴滴的洋名字,也不计较人们以讹传讹地称它白兰瓜,寂寞然而顽强地在沙漠之中生长着,以自己甘饴如蜜的汁液濡润着焦渴的旅人。

啊!瓜州的瓜啊!什么叫特产,什么叫真谛,它只限于窄小的区域。好比一个石子丢入湖中,涟漪可以扩散得很远,但要找到石子,必须潜入那最初的所在。蓝色太阳下的沙漠老人,教给我这个道理。

(选自《远行,与最美的世界相遇》,有删改)

读与思

这是一篇状物类散文。文章以想吃到甜的白兰瓜为线索,叙述了“我”和朋友们去西北的途中吃白兰瓜的经历。一路上,作者以敏锐的眼光向读者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唯有深入原点,才能掌握事物的本质。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深谙此理,将吃白兰瓜的经历写得一波三折、跌宕有致。文章由“我”对白兰瓜的仰慕希冀之情写起,但在兰州街上尝到的白兰瓜,用作者的话说“平心而论,白兰瓜真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闻着还可以,尝尝却不甜”。因为心有不甘,想着“兰州的瓜不甜,别处的可能甜,然而总是失望,哪儿的白兰瓜都不甜。后来就连尝的兴趣也没有了,除非渴极了,拿它顶水喝”,结果希冀再度受挫,遇瓜节,再尝瓜,却发现瓜也不甜,最后发出了“辜负了我的信任与渴望的白兰瓜啊”的感慨。就在读者觉得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作者过安西,在路边遇见一位卖白兰瓜的老人。老人家的白兰瓜,汁液甘饴如蜜,品尝过后,便不能忘。至此,终于柳暗花明。

文章的结尾,作者通过比喻点题,把真谛比作石子,把现实生活比作湖,告诉读者要想触摸到真谛,就必须潜入那最初的所在,拨开迷雾,方能看清原委。

纵观全文,叙事自然,讲究铺垫与照应;写景状物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读与悟

1.线索清晰明了。文章写的是“白兰瓜”,题目也是“白兰瓜”。全篇紧扣“白兰瓜”做文章,写到了北京街头的白兰瓜、兰州街上的白兰瓜、嘉峪关瓜节上的白兰瓜,以及路过安西时在大漠与公路相切的边缘遇到的老人售卖的白兰瓜。不难发现,“白兰瓜”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它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场景串联起来,使文章架构分明,思路清楚,读来一目了然。

2.心理丰富多变。毕淑敏是一位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心理咨询师。她笔下的文字,既有文学的温润美好,又有心理学的细腻深刻。“我”是带着对白兰瓜的仰慕希冀之情踏上西行之路的,但在兰州尝到白兰瓜后,便觉得这白兰瓜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因为一点也不甜。“我”的希冀变成了失望。随后,到了嘉峪关,心里还怀揣着几分怀疑,品尝之后,这怀疑成了小小的绝望。最后,在过安西的途中,吃到了老人的白兰瓜,绝望一扫而空,转为巨大欣喜……曲折多变的心理描写,使文章波澜起伏,饶有趣味。

3.对比鲜明突出。写兰州白兰瓜的场面和香气,与后文的“其实难副”形成对比;写嘉峪关瓜节的盛况,与后文导游亲自说“也不甜”形成强烈的对比;细节描写,通过生长环境的恶劣突出安西白兰瓜顽强的生命力,与后文中它的甘甜多汁形成鲜明的对比;对老人简短的语言和淡漠的神态描写,与上文导游的极力推荐形成了对比,更加突出安西白兰瓜和安西人质朴、不张扬的品质。

4.细节真实可感。第三段写白兰瓜的香气,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无形的气味转化为可见的流水“湍湍”,这与诗句“载不动许多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有异曲同工之妙。“抢”“吞”“喝粥似的往下咽”这几个动作,写出了情感之迫切。

5.思路有章可循。纵观全文,作者由品白兰瓜到借物抒情,借助白兰瓜抒发了对其精神品质的赞美和对“名”与“实”的思考,这也体现了状物类散文的基本写作思路:状物——抒情——明主旨。

【蔺丽燕/供稿】

猜你喜欢

安西希冀嘉峪关
浅谈递归算法的教学策略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
首届丝路天使总决赛在嘉峪关举行
在嘉峪关“吹牛”
满怀希冀走进新时代
时尚与希冀
要钱还是要命
“上好佳”“一带一路”的新希冀
硫唑嘌呤联合小剂量曲安西龙治疗老年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分析
春天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