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出版背景下高校出版社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2023-04-15郑州大学出版社

文化产业 2023年8期
关键词:出版社数字融合

闫 习 郑州大学出版社

融合出版背景下,高校出版社迎来了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党和国家对出版行业的重视为融合出版奠定了政策基础,出版行业长期的积累为融合出版奠定了资源基础,高校师生阅读习惯的改变为融合出版奠定了用户基础,高等教育发展和文化强国为融合出版奠定了使命基础,数字出版转型升级为融合出版奠定了发展基础。但是,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高校出版社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如缺少融合出版顶层设计战略思维,融合程度整体较低,融合出版产品形式单一,缺乏满足融合出版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有关人员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不足,融合出版营利模式尚不清晰等。面对这些挑战,各出版社要明确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加强顶层规划设计;依托大学资源优势,设计融合出版产品;加快出版流程再设计,培养融合出版人才;加强技术应用,打造融合出版机制;创新营销体系,为融合出版提供保障,从而实现高校出版社在融合出版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

数据显示,我国高校出版社的数量约占国内出版社总数的五分之一。高校出版社承担着传播先进文化,服务教学科研,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是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融合出版成为顺应中国出版融合发展趋势,基于互联网思维解决传统出版转型升级困境的新方向。面对新的发展环境,高校出版社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把握新的发展机遇,正确应对遇到的困难,以长远的眼光和勇于创新的魄力寻求高校出版社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为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出版强国作出贡献。

出版行业融合出版现状

《2020—202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达11781.67亿元,较上年增长19.23%,呈现逆势上扬态势;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94.03亿元,相较于2019年的89.08亿元,增长了5.56%,高于2019年4%的增长幅度,更高于2018年3.6%的增长幅度,传统书报刊数字化收入增幅上扬;在线教育收入达2573亿元,相较于2019年的2010亿元,增长了28%,实现了快速发展,这得益于近几年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普及和升级,大量用户习惯了线上教育;网络动漫收入达238.7亿元,相较于2019年的171亿元,增长了39.59%,增长幅度较大。多年来生产、储备与积累的大量优质动漫内容,为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宅经济”为网络动漫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付费用户规模化是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近年来,网络文学、数字教育、知识服务、有声读物等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出版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入。

融合出版背景下高校出版社可持续发展迎来的机遇

党和国家的重视为融合出版奠定了政策基础

在出版领域,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为了促进出版融合发展,陆续出台了《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为产业发展提供引导和鼓励。2022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从战略谋划、内容建设、技术支撑、重点项目、人才队伍、保障体系6个方面提出了20项主要措施,对未来一个时期出版融合发展的目标、方向、路径、措施等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

长期的发展积累为融合出版奠定了资源基础

高校出版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内容资源、编辑人才资源、作者资源、品牌资源等。高校出版社拥有所属高校独特的优势学科资源、专家资源、学生资源、校友资源、教育教学资源等,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在图书选题、编辑加工、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等方面综合发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特色,打造品牌,打破市场垄断,获得生机。

高校师生阅读习惯的改变为融合出版奠定了用户基础

高校出版社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高校师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读者的阅读习惯逐渐呈现数字化、碎片化特征,广大师生对在线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度探索。高校出版社要为师生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交互化、智能化的阅读产品,在传统出版基础上,为读者提供相关联的知识服务,满足广大师生不同教学场景的需求,提高师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科研的能力是高校出版社必须承担的职责。

高等教育发展和文化强国为融合出版奠定了使命基础

高校出版社通过出版物向大众传播大学精神和创新理念,为我国学术水平和文化实力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十四五”规划在“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方面,明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监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

数字出版转型升级为融合出版奠定了发展基础

近年来,高校出版社积极进行数字出版转型升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入选首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清华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武汉大学出版社等7家大学出版社入选第二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在数字出版转型方面,高校出版社经过多年探索在数字产品研发、新技术应用、新业态发展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融合出版背景下高校出版社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出版领域的探索已初见成效,这加快了出版业的转型升级和融合创新发展,为高校出版社融合创新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对高校出版社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缺少融合出版顶层设计战略思维

高校出版社在高校中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地位,由于缺乏高校的大力支持,其学科建设动力不足。同时高校出版社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普遍存在双重管理的问题,不利于增强出版社发展活力,提高市场地位。有些高校出版社虽然尝试进行数字出版转型升级,但在融合出版方面的发展定位还不够清晰,缺少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有些出版社没有针对国家文化和教育发展方向作出相应的出版规划;还有些高校出版社规模较小,无法为数字出版提供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融合程度整体低,融合出版产品形式单一

目前,很多高校出版社没有将融合出版作为一项核心业务,而是成立了独立部门或并购控股公司,导致部门间存在壁垒,很难有效整合资源。此外,出版社之间存在重复出版,甚至非良性竞争的现象,这导致出版资源浪费,阻碍了融合出版的资源整合。融合出版的产品主要是电子书,与纸质图书配套的课件、视频、音频以及在线课程与教学平台等,产品形式相对单一,用户体验有待提升。还有一些高校出版社尚未完成对基础资源的数字化,对已数字化的资源还需要进一步挖掘。

缺少满足融合出版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在大数据、融媒体、“互联网+”等技术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出版社对人才的创新能力、专业能力、数字化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出版单位虽然已经形成了数字出版流程和框架,但并未构建专业化、特色化的融合出版业务体系,还有部分编辑存在理念落后、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出版融合急需既掌握出版业务知识和出版规律,又熟悉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难度较大

一直以来,传统出版行业就存在对新兴技术掌握不足、应用滞后的问题,这一问题制约着出版社的融合发展,因此,传统出版社依靠自身力量建设、开发优质数字内容和平台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近年来,出版领域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尚未形成较为突出的优质产品和较好的营利模式。新技术的应用在为读者提供丰富多元的阅读场景,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也给融合出版带来了新的挑战。

融合出版营利模式尚不清晰

尽管数字出版产品发展势头强劲,融合出版已是大势所趋,很多出版单位也在融合出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从总体来看,新的商业模式并未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传统出版单位融合出版产品的盈利占总收入的比例相对较低,大多数出版单位仍未形成相对清晰的营利模式,各出版单位的融合出版仍处于起步阶段。此外,高校出版社还普遍存在规模较小、资金不足、技术实力薄弱等诸多问题,这使得高校出版社融合出版难以获得长足的发展。

融合出版背景下高校出版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明确可持续发展方向,加强顶层规划设计

高校出版社要提前做好战略部署,根据党和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总体部署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的相关部署。要着眼于5G时代,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更新发展理念,加强对融合出版的统筹谋划,审视自身优势和短板,找准发展定位,建立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可行性的战略规划,围绕流程、项目、产品、模式、技术、渠道、人才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设定目标和制订规划时,要紧跟国家大势,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既强调效率效益,也强调规范安全,以优质资源为基础,以融合发展为总体方向,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渠道拓展为关键手段,以业务布局和品牌建设为重点,以体制机制优化为内生动力,向实现出版强国目标持续奋进。

依托大学资源优势,设计融合出版产品

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新兴出版,其核心均是内容,优质的内容是融合出版的关键。高校出版社所属高校拥有丰富的学科资源、专家资源、学生资源、校友资源、教育教学资源等,而出版社的经营特色及优势往往依赖高校的学科特色及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校出版社积累了丰富的内容资源、编辑资源、作者资源等,同时还要充分依托大学资源,整合内部资源,充分挖掘出版潜力,分析用户需求,明确自身市场定位,预测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制订详细的发展规划,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设计融合出版产品,走“专业化、精品化、学术化、特色化”发展道路。

加快出版流程再设计,培养融合出版人才

加快出版流程的再设计,才能更好地发展融合出版。对传统出版的选题策划、编辑加工、校对、印刷、发行等流程,及数字出版的项目策划、产品研发、技术应用、成果转化、运营管理等流程进行出版流程再设计,最终在内容生产、运营管理、产品形态和传播渠道等方面实现全面融合,形成出版新业态。高校出版社融合出版最终要依靠人才,其可通过积极引进、创新激励、文化涵养等多种方式联合产学界力量,培养既熟悉传统出版又了解新兴出版的复合型人才。为了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相关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出版融合与编辑创新培训班,大大提升了出版从业人员的媒介融合素养与互联网思维,这也成为出版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

加大对新技术的应用力度,形成融合出版机制

技术是融合出版的关键,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等新技术在各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高校出版社要把握新技术的特点,加大新技术在融合出版中的应用力度,在内容创作、产品设计、用户服务、市场营销等方面大胆尝试,推动科技与出版的有机融合,以促进出版形式和手段的创新。此外,要善于利用科技进步给出版业发展带来的新动能,进一步打破媒介资源壁垒,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出版流程和运行机制重塑。

创新营销体系建设,为融合出版提供保障

传统出版企业销售融合出版产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有偿转让纸质图书数字化后的电子版权;二是将部分内容数字化后与纸质图书捆绑销售。近几年,图书的线下销售渠道受阻,出版企业纷纷开拓新媒体营销渠道,借助电商平台、短视频平台、微信视频号等加快进行营销体系升级,并取得了初步成效。高校出版社要结合自身特点,在与传统营销渠道如新华书店加强合作的同时,与京东、淘宝、文轩等网络电商建立营销联盟,运用App、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介,探索具有引流功能的线上运营方式,实现内容的全方位传播,品牌的多维度展示。通过营销内容、方式、渠道的创新,加快出版产品传播的速度,扩大其传播的范围,拓宽营销渠道,为融合出版提供营销保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数字化进程的加快,技术和数据成为驱动出版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出版业融合发展趋势渐显。高校出版社要提高站位、主动融入、系统谋划、深入推进,将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落实到行动中。此外,高校出版社还要充分利用所属大学的学术资源和学科背景优势,将传播先进文化、服务教学科研、服务人才培养、促进学术发展作为宗旨,矢志不渝地走“专业化、精品化、学术化、特色化”发展道路,立足教材与学术出版,打造精品图书,坚持融合创新发展,为我国出版业的繁荣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出版社数字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我等待……
《融合》
答数字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数字看G20
石油工业出版社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