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期刊编辑推进出版智能化的逻辑与路径

2023-04-15严孟春

中国传媒科技 2023年1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智能化期刊

严孟春

(1.海南大学 学报编辑部,海南 海口 570228;2. 海南大学 人文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时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实质上也为学术期刊编辑的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 新媒体时代,智能技术发展更加要求学术期刊编辑提升编辑素养,契合出版业的转型升级,唯有高素质的编辑人才队伍才是一个智能型、科学化管理的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所在。[1]学术期刊作为出版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在国家政策调整、新技术动力浪潮,以及传统出版模式日渐式微等几大因素的影响下,改革刻不容缓。作为学术期刊的改革主力和执行人,学术期刊编辑在保质保量完成本职编辑工作的同时,必须积极迎合出版智能化技术所带来的各种转变,提升学术期刊传播力和影响力,走智能化道路,快速跟上出版智能化的发展步伐。

1.学术期刊编辑推进出版智能化的实践逻辑及其现实依据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化逐步渗透到学术期刊出版的各个流程中,以前传统的工作流程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加上学术期刊自身的特殊性,出版智能化改革对其从业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正所谓“挑战即机遇”,掌握出版智能化技术对学术期刊编辑的自身发展和编辑工作的开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1.1 时代语境变革的外在压力

目前,5G、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催生了数字出版平台、移动终端办公、知识付费等新事物,对传统出版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新型传播方式和知识服务方式迫使各种出版媒体进行转型升级。智能出版时代的来临,传统媒体和智能媒体的融合发展成为必然趋势,新媒体的发展正在改变整个传统媒体的生产和经营流程,必须在内容技术、传播方式上实现真正的融合发展,从观念的转变和人才队伍的培养上提高出版的智能化水平。

2022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 2020年 12 月增长 4296 万,互联网普及率达 73.0%。[2]随着5G技术的普及,互联网用户规模将越来越庞大。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所产生的海量数据为观察用户行为和信息传播过程提供了宝贵资源,促成了学界和业界广泛的研究和实践。[3]因此,在出版智能化时代,面临融合发展的学术期刊编辑必须转变观念,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在图书、报刊的日常审校编读,以及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官方网站等新媒体平台应用方面提高自身的实务能力,增强学习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勇于开拓创新,走学术编辑的智能化之路。

1.2 学术期刊转型升级的内在压力

出版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学术期刊编辑为迎接数字化浪潮,必须以更积极的态度投身到出版行业的发展之中去。

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章涉及各个专业学科,对行业知识储备要求很高,相较于电视、报刊等传统传播媒介,专业性、学理性的论文写作要求提高了学术期刊作者群体的门槛。而作者在投稿时,由于对各个学术期刊的目标定位、办刊方向、选稿标准等并不很清楚,所以在投稿时一般缺乏针对性,或单纯以期刊的收录、转载、影响因子、综合排名等指标数据作为投稿参考,缺乏全面、科学的考量。与之相对应,学术期刊编辑在收稿方面也处于被动状态,稿源和稿件质量都不太稳定。作者、编辑、读者之间缺少有效的数据分析,稿件内容更多依靠的是传统和经验,因此,出版智能化势在必行,强有力的数据和技术支撑不仅能够改变编辑和作者的被动状态,也能真正地提高期刊的内容质量。比如,可利用大数据筛选出学界的研究热点和理论前沿,进行有针对性地选题策划,还可通过人工智能筛选出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进行约稿,把握主动权等。

1.3 学术期刊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现实需求

长期以来,学术期刊的传播囿于纸质化期刊固有的低效率,导致出版周期长,出版和传播的效率低下,期刊内容跟不上时代需要和学术前沿,而一些新闻时效性较强或者和国际国内时势结合较密切的优质稿件由于不能及时见刊,又不得不选择撤稿,浪费了学者的科研时间和精力,殊为可惜。

数字化阅读的出现改变了阅读本身,为人们带来数字化的阅读体验,满足人们个性化阅读需求,但同时也会降低传统出版物的总需求。[4]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媒体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不论从经济层面还是政治层面,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大趋势。[5]学术期刊是从事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的阵地,而编辑们则是坚守阵地的士兵。因此在如今出版智能化大趋势下,学术期刊必须尽可能地扩大文章的传播范围,加快文章的传播速度,从而在保证时效性的同时,有效地提升文章本身乃至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尽管学术期刊的编辑也深刻感受到了时代巨变,数据化、智能化在逐步改变其传播模式,虽然一部分学术期刊隶属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期刊销量上无硬性要求,生存无忧,学术期刊编辑面临转型的压力和适应智能化新常态的驱动力相对较小。但是学术期刊要顺应时代发展,跟上技术革新的步伐,则必须要在编辑观念、编审流程、传播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深度变革,把握主动性,否则终将被历史的洪流所淘汰。

2.学术期刊编辑推进出版智能化的价值导向和思路调整

学术期刊编辑在出版智能化和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之下,应当精诚团结、精干高效,努力掌握各种新技能。学术期刊的智能化转型可从转变传统编辑思维、打造智能化平台、提升编辑能力等方面入手。

2.1 转变传统编辑思维

编辑是出版流程的掌控者,扮演着“学术狩猎者”“不断找茬的治疗师”与介于作者和出版社之间的“双面人”的角色。[6]但是,目前大部分学术期刊并未在作者、编辑、读者之间建立一条方便、快捷、有效、透明的沟通渠道。

鉴于此,学术期刊编辑应当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思维,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创造性,积极融入智能化出版的大潮之中。如通过大数据智能筛选与论文方向契合的审稿专家、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与审稿人、作者保持联系,并与读者建立良好关系。编辑转型是出版转型的根本,是编辑室(分社)转型、出版机构转型的主体所在,也是出版业所有环节转型的根本推动力。[7]智能出版的快速发展,为内容创作方式、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及消费方式打上了新业态的烙印。[8]因此学术期刊编辑一定要突破被动的智能化瓶颈,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和刻苦拼搏的精神来面对出版智能化的崛起,在巩固自身职业素养的同时不断吸收新知识、学习新技术,才能解决新问题,迎接新挑战。

2.2 打造学术期刊智能化出版平台

学术期刊出版智能化离不开学术期刊媒体平台建设,智能化出版平台的建设改变了传统的出版流程,编辑、作者、读者的互动能够通过无边界的网络实现在线沟通,加速了学术期刊的传播进程。目前,学术期刊出版智能化平台主要包括官方微博、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优势。

学术期刊官方微博不受时空限制,媒体特征更为显著,传播内容也比较自由,不但能更加方便地吸引学术期刊原粉丝群的关注,也有利于吸引潜在的读者。在官方微博上,学术期刊可根据实际情况推介那些关注社会热点和学术前沿的文章,使其迅速传播,得到较高的转载率和收听/看率,并创造读者转发、分享、讨论的机会。

在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平台上,学术期刊编辑可通过关注读者邮箱、增加微博讨论组等互动通道,或借助优化菜单栏目等强化后台功能的方法来及时分享文章,推进学术论文传播推广的多元化。读者能根据喜好快速检索到自己感兴趣的期刊文章,亦可根据期刊的概况和定位,获悉期刊的征稿范围、常设栏目、用稿倾向等信息,为日后自己投稿取得便利条件。

另外还有学术期刊的官方网站,作者登录注册后按照指引可以很快地完成投稿,日后想查询稿件进展的情况非常方便。通过系统投稿的稿件已由系统自动查重。编辑还可以通过点击作者姓名旁的小标签了解该作者最近的发文数和发文刊物,了解作者的学术状况和水平,以判断稿件的送审方向。官方网站投稿系统中的专家信息库也为二审提供了方便。信息库中有大量专家可供选择;目前,大多数学术期刊在出版智能化转型中与一些大型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进行合作。比如,这些期刊网站的主要板块中都包含了中国知网的稿件在线优先出版,即网络首发的功能。数据显示,40.57%的学术期刊通过官方网站进行优先数字出版。[9]

2.3 学术期刊编辑应提升复合型的多维工作能力

在出版智能化和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应积极提升自己在政治素养、文化素养、职业技术素养等方面的能力,争取成为复合型出版人才。如何提升智能化出版的编辑能力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提升政治辨识能力。出版人应该讲政治、讲党性,学术期刊编辑也不例外。新时代对出版工作(包括学术期刊)有新定位,其不仅是科学、技术、文化在社会上的一种传播叙事,更应被作为一种政治活动来对待。学术期刊编辑应在来稿审读和网络推介上严把政治关,坚决杜绝违背国家法律、损害国家利益的文章,譬如,之前出现的那些类似“论证熟鸡蛋返生”的反智、反科学的文章,坚持正确的编辑导向,传播正确的、合法的知识和精神文化产品,推进社会的进步。在使用智能化出版技术时应强化风险意识,比如人工智能在抓取用户数据时,有可能会侵犯用户的隐私权,因而期刊编辑要有边界意识,遵循职业伦理,守住道德底线。

二是提高编辑技术水平。一般而言,学术期刊编辑通常熟练掌握纸质稿件的编辑技术,而对网络智能化编辑技术比较陌生。这就需要编辑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的高技术运用能力,弥补编辑技术方面的短板。一方面要积极参加数字出版方面的专业培训,掌握硬件设施、移动端软件开发、网页端软件开发、软件后端架构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互联网思维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要针对智能化编辑出版技术进行专门训练。技术的创新性应用是出版转型的核心和关键,也是出版转型的生产力源泉。[10]学术期刊编辑要密切关注智能媒体时代新范式的技术逻辑。门户网站、人工智能、大数据、博客、微博、5G、虚拟现实、混合现实、移动互联等高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正在深刻重塑编辑工作的面貌,学术期刊编辑除了学习它们、掌握并应用它们于编辑工作的全流程中,别无他途。学术期刊编辑要克服思想惰性,突破思维定式,变被动智能化为主动智能化,做一个拥抱新技术、适应新时代的编辑人。

3.学术期刊编辑推进出版智能化的原则与规范路径

出版智能化时代,学术期刊如果要既能保持传统上的期刊学术品质,又能融入出版智能化“新生态”中去,就需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3.1 强化编辑的内容质量和编校水平

内容和质量永远是学术期刊的生命线,网络学术期刊也是如此。不能因为网络的特殊性就使内容和质量衰减,这也正是需要牢记的编辑宗旨。当然,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网络期刊也要适应网络阅读的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要因时而化,有所改变。手机阅读、电子书阅读正慢慢取代纸质阅读,篇幅相对较长的学术论文已难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短小的或比较有趣味性的、大众化的文章将更受欢迎。相应地,学术期刊智能化平台上的稿件可结合重点基地、重点学科、重大课题和学术活动进行选题策划,推出时效性强、内容有特色和创新、与当下社会研究热点紧密结合的作品。并且不能将纸质期刊内容不加选择、不作处理地“二次转发”,而要根据大众阅读习惯调整内容,把自身的优势学科、传统学科转化为网刊的特色和个性,譬如,可以给一些学术热点、学术前沿,以及重大社会问题增加其他刊物和网站的链接,为读者提供方便,但应避免为了提高影响因子,只追求速度,盲目地加快网络首发。电子图书、数字读物、网络文学、数据库、线上教育出版物如潮水般的涌现,更容易使人内心浮躁,急于求成。学术期刊有其自身定位,面对的不是普罗大众,而是高水平研究者及教师、学生。所以再怎么智能化也不能为了出版技术上的智能高效而牺牲学术内涵和编校质量,迎合大众,将学术期刊向大众期刊靠拢。在期刊进行智能化出版升级时也应审时度势,考虑引入相关技术的适用性、可行性、必要性,须知,技术应该为内容和工作质量而服务,不应本末倒置,形式化地、盲目地追求技术带来的酷炫效果和便利。不管在哪个时代,内容、质量永远是王道,作为学术期刊编辑应把好质量关,以社会效益为主,以经济效益为辅,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

3.2 提升编辑的新媒介素养

智能出版背景下的新型媒体都涉及计算机技术,学术期刊亦应建立必要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人才、技术、资源三要素在出版流程中缺一不可。目前,各种新技术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等都运用于出版业,但对学术期刊编辑而言,却多属一知半解,茫无头绪,因此提升编辑的新媒介素养更为急迫。

首先,学术期刊社应重视智能化编辑人才队伍的培养。学术期刊社要从全局的高度、整体的角度敦促其编辑学会两条腿走路,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培养互联网思维的习惯,以此促进智能化编辑技术的学习和提高。学术期刊编辑应该扩大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形成智能的工作理念,熟悉智能化出版的全流程;还应提高网刊运营意识,提升网刊服务功能。其次,互联网技术在不断更新中,期刊编辑们亦应不断追踪技术发展,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网络安全和相关法律法规也是新课题,需要同步跟进。期刊编辑要实现从单一型编辑向复合型编辑的转变。最后,新时代的编辑应是既精通传统出版业务又熟知期刊运营和新媒体技术的智慧型人才。期刊社不仅要重视现有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也要大力引进对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专业、大数据相关技术,以及后台运行维护等方面具有一定造诣的专业型技术人才,从多方面扩充人才队伍,促进期刊的创新发展。

3.3 循序渐进地推进学术期刊编辑的出版智能化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学术期刊和读者基本处于“失联”的状态。学术期刊付印后,其发行量、市场接受程度,一般情况下编辑是不会过问的。学术期刊一般都依托于高校或事业研究机构,面向高校、教师、学生和专业研究人员发行。“旱涝不愁,生存无忧”,很少有像出版社一样成为独立法人;其编辑的编制也是依附于高校或研究机构,不存在竞争和危机感。正因如此,编辑们无须得到读者的反馈意见,当然,读者主动联系学术期刊的也很少。但在出版智能化时代,网络阅读使学术期刊资源溢出象牙塔,并由此改变了其读者群体的构成,以及带来了学术期刊消费方式的变化。学术期刊编辑有必要拥抱新技术,面向读者和消费市场,带动学术期刊获得新的发展。

然而,学术期刊走向出版智能化的过程应该是井然有序、循序渐进的,不能是一蹴而就、急于求成的事情。盲目地进行智能化布局,追求形式上的全面开花,将会导致为了快产高产而导致内容质量滑坡的现象,从而影响学术期刊的声誉,甚至在各类核心学术评价体系中出局,造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损失。期刊编辑应充分考虑学术期刊的特殊性和自身特点,稳妥地推进这一过程。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11],要“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和机遇。”[12]因此,学术期刊走出版智能化道路已是势在必行,融合出版的新局面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在编辑理念、出版流程、相应规章制度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出版智能化转型能否顺利开展,直接和学术期刊社能否做大做强相关联,即影响因子、期刊被引频次、反应速率、平均引文率、期刊他引率、学术期刊的评价标准相挂钩。学术期刊编辑须切实掌握5G技术、VR/AR、人工智能、大数据、短视频直播等新型技术,实现学术期刊的转型升级,跟上出版智能化的步伐。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智能化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期刊问答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石油石化演进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