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东北秧歌手巾花的训练价值

2023-04-14王巧雅

参花(下) 2023年4期
关键词:秧歌表演者东北

舞蹈道具是在舞蹈表演过程中常用的表现手段,灵活运用舞蹈道具可以让舞蹈的表现力进一步提高,进而带来更强的视觉享受。舞蹈道具选择所需要考量的因素比较多,手巾作为东北秧歌的主要道具更是十分考究,想要明确东北秧歌“手巾花”的训练价值,首先需要明确为什么在东北秧歌中手巾是最为主要的舞蹈道具。

一、东北秧歌选择手巾为主要道具的成因

(一)承载文化

艺术与文化息息相关,艺术的表现手法往往与文化传承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东北秧歌中,手巾承载着一定的文化信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行为举止的要求相对较多,讲求女子行不露足笑不露齿,尤其是在见异性的时候,更要半遮粉面,因此,常常用袖口、丝巾、扇子遮挡,这种文化也造就了独属于东方女子温婉恬静的特征。在古代,手巾是女子的随身物件,必不可少。当然,手巾的用途不仅是半遮粉面,还可以擦汗、扇风,在满足实际需求的同时又不失温婉,如此常见的物件自然而然地渗透在艺术创作中。

中国古代女子所用手巾多为丝制,“丝”与“思”同音,因此,常常被女子当作定情信物赠予心爱之人,也有寄情之意,这也能彰显东方女子的细腻和委婉。东北秧歌作为地方性相对较强的舞蹈,取材于生活,自然也可以通过手巾来彰显东方女子的独特韵味,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手巾在表达感情、烘托气氛时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二)提高表现力

作为东北秧歌的道具,不仅需要传承文化,还需要强化表演效果,而手巾在提高舞台表现力上有着十分亮眼的表现。

首先,手巾作为古代女子的随身物品,无论是什么年龄的人都会选择佩戴,这也就意味着手巾本身的塑造性相对较强。表演者可以通过不同的表演手法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提高表演的张力,推动情节发展。其次,手巾的地域特征较为明显,不同地区的手巾特点有所不同,这也让东北秧歌的地方特色更加突出。最后,手巾在舞台表现上抽象性相对较强,变化性较多,例如以物寄情,同时作为一种常见的生活用品,其表现空间也相对较大,因此在东北秧歌中,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可以利用手巾塑造角色。

(三)便捷性和适应性

手巾在东北秧歌中也是经过漫长演变的,经过不断地调整最终成为东北秧歌中最为重要的舞蹈道具。最开始的东北秧歌道具是长水袖,但是经过长期的表演人们发现,长水袖在表演的过程当中限制相对较多,便携性不足,不利于表演,后来转变为短袖,也就是袖头道具。短水袖在实践过程当中仍旧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进而演变成了手巾。手巾便于携带,且在表演的过程当中不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和限制,可塑性较强,通过技巧优化就可以获得不同的表演效果,提高观赏性和空间感,手巾逐渐成为东北秧歌中最为重要的表演道具。

手巾能成为东北秧歌的主要道具,除了东北秧歌表演的需要外,还有另外一层原因,就是东北秧歌的主要表演者是农民,不同于在舞台上画着精致妆容使用华丽道具的舞蹈,东北秧歌的内在情感是较为质朴热烈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过于烦琐的道具反而会让大多数表演者无从下手,手巾也显得容易且自然得多,无论是与东北秧歌的调性,还是与表演者的特点都较为契合,达到了浑然天成的表演效果,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同和称赞。

二、手巾与“手巾花”

东北秧歌中的手巾是八角巾,无论是男性表演者还是女性表演者都会用手巾来强化表演效果,但是这其中还是有细微区别的,例如男性表演者所用的手巾称为下装,是小方巾,而女性表演者所用的手巾称为上装,为大八角巾,上面也会有各种装饰,以更好地提升舞台表现力,衬托女性角色的特征。“手巾花”是在八角手绢基础上演变的舞台表演技巧的统称,也是东北秧歌的重要特色,要想学习东北秧歌,“手巾花”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众所周知,舞蹈一般都会抒发一种情感或者阐述一个故事,而核心舞蹈道具更会推动故事的发展,烘托情感氛围,手巾也同样如此。手巾在东北秧歌中的作用已经逐渐地超越了普通道具,表演者通过各种动作技巧,配合音乐节奏变化,可以更好地让观赏者感受不同舞蹈角色的特征和舞蹈故事中的人物性格。手巾与“手巾花”成就了独属于东北秧歌的舞蹈风格,同时也很好地诠释了东北人民的智慧以及在舞蹈过程中热情奔放的情感。也正因为如此,东北秧歌在百花齐放的舞蹈世界中独具特色,标志性更强,风格特征也更为明显。

三、东北秧歌中“手巾花”的训练价值

(一)提升身体的协调性

“手巾花”的技巧相对较多,针对“手巾花”的训练手法比较多。一般而言,在东北秧歌中“手巾花”的主要训练包括里外绕花、单掏花、缠花、里外片花、转花等,这些训练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就是需要以手腕为核心,通过发力方式的调整、运动轨迹的调整、速度与幅度的把握,协调好指、腕、臂、体,达到一种和谐的美感,提升视觉效果。可见,“手巾花”训练的不仅是技巧,还考验舞蹈者身体的协调性,而东北秧歌作为一种律动的艺术,也是较为考验表演者协调性的,因此在“手巾花”训练的过程中,提高身体协调性无论是对于“手巾花”表演,还是对于舞蹈演员本身的素养提升都是十分重要的。

以东北秧歌中最为常见的“交替花”这一动作为例,“交替花”需要舞蹈者协调手指、手腕、手肘三个部位,手肘为主要轴心,在小臂胸前绕动的同时,手指上挑手腕转动,并向下压,然后左右两手交替进行,呈现出一种美感,至此,完成东北秧歌“手巾花”中最为基础的一个动作。基础动作需要考量手指和手腕的协调发力,手肘与手的轴心配合,对于舞蹈者身体的协调性要求较高。训练者需要通过多次练习才可以达到良好的配合,展现出独属于东北秧歌的美感和特色。

(二)提高艺术表现力

“手巾花”最为常见的表现技巧为“转花”和“出手花”,“转花”顾名思义,是指表演者让手巾在手指上不停地转动,达到一种视觉冲击,形成一个动态的美感。因为表演需求不同,“轉花”也细致分出不同的种类,例如“顶转花”“立转花”“底转花”等,因为“转花”的角度和需求不同,还要做出相应的发力和运动轨迹的调整。一般情况下,“转花”会根据节奏和表演的需求,结合步法形成配合,相得益彰,更好地抒发情感,推动情节发展,让“手巾花”的特色更加鲜明,视觉冲击更强。

“出手花”是指舞蹈者通过对力度、速度、幅度、角度、方位的把控,将手巾出手抛出。“出手花”也可以细分为“小出手花”“过肩花”“立抛出手花”等不同种类。“出手花”的技术难度相对较高,但同样也让舞蹈的表演性和观赏性进一步提升。

“出手花”和“转花”都属于“手巾花”的一种技巧,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表演片段,因此还需要配合步法和其他动作,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东北秧歌艺术的表演性。在舞蹈展示的过程当中,艺术表演性是必须考量在内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表演性得到了相应的提升,舞蹈的观赏性才会得到提高,人们才会更加认可这种舞蹈的表演。“手巾花”在东北秧歌表演当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也正是因为“手巾花”不同的技巧展示和强烈的观赏性,才让东北秧歌受到大众的认可和更多人的喜爱。“手巾花”不仅强调视觉美,更强调技巧美和艺术美,将“手巾花”融入东北秧歌当中,可以充分展示技巧和艺术的结合之美,使东北秧歌成为一种全新的又富有美感的舞台表现形式。

(三)塑造人物性格

在舞蹈表演当中如何有效地塑造人物性格,在不需要语言的情况下,让观赏者一眼就可以了解故事当中角色特点是较为困难的一件事情,因此,在舞蹈道具选择和舞蹈技巧选择的过程当中,需要充分考量如何才可以更好地突出角色性格特点,进而让观众更好地感受舞蹈带来的美感,更加喜爱这种舞蹈。舞蹈与其他艺术的表现形式相同,在表演者表演的过程当中不仅需要传递技巧,彰显美感,更需要在舞蹈的过程当中传递情绪,以更好地渲染氛围,感染观众,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当中有所感触,艺术不仅强调美,强调技巧,更强调灵魂,强调情感,强调特质。而在东北秧歌当中,“手巾花”不仅可以提高舞蹈的艺术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还可以有效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征,舞蹈表演者通过“手巾花”与节奏的配合来塑造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渲染气氛。在上文中也有所提及,手巾作为一种古代常见的生活用品,在舞蹈上的可塑性是比较强的,表演空间也相对较大,表演者可以通过“手巾花”中的“片花”来展示女子的温柔、羞涩、秀美,同时又可以通过“绕花”来展示男性的幽默诙谐、风趣洒脱,让观众可以更好地感受人物的美感,赋予舞台表演以灵魂和特质。

例如在抚顺的秧歌小场表演当中,女性演员通过“甩巾”结合跺脚的方式,让观众感受到女子的俏皮可爱和憨态可掬,而男性表演者则通过“缠头花”结合朝阳步,彰显东北男人洒脱大气的性格特点。通过“手巾花”让女性角色和男性角色活灵活现,让观众通过演员的表演来感受故事。舞蹈演员以“手巾花”为道具,结合摆、甩、撩、掸等不同动作来推动故事情节,利用躲、闪、追等行为,让观众感受男主角和女主角之间的爱恨情愁,也通过这些动作和步法的表演,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北方女子的泼辣、羞涩和北方男子的风趣、幽默、豪迈,让性格和人物特色更加鲜明。

舞台表演往往会阐述一个故事,而想要让观众了解这个故事,首先需要让观众明确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人物出发,慢慢地推动情节,进而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呈现在观众眼前,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当中有所收获,有所感触。这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关键的。而“手巾花”可以有效提高东北秧歌当中人物的特色,推动情节的发展。

(四)凸显地方舞蹈风格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也有着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在百花齐放的艺术园林当中,想要独树一帜,更好地树立起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形成独有的风格和特色是十分关键的因素。在东北秧歌当中,“手巾花”无疑是一种独特的风格,表演者通过“手巾花”的各种展示,配合步伐和节奏,让东北秧歌的地方风格特色十分鲜明。

正因如此,东北秧歌才可以在如此繁多的舞蹈种类中脱颖而出,让更多人关注和喜爱。例如在东北秧歌当中,男性角色常常会利用“缠头花”“交替花”与朝阳步的结合,展示东北男子诙谐幽默、乐观风趣的特征,凸显东北秧歌当中“逗”的特色;女性表演者可以通过“外片花”结合前踢步的方式,或者是通过“双臂花”结合后踢步的方式,凸显东北秧歌的“艮”和“俏”,而“双臂花”与前踢步相配合,则可以凸显东北秧歌当中“稳中浪”的特点。可以说“手巾花”与步法的结合,造就了东北秧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形成了独属于东北秧歌的艺术表现特色。

四、结语

在东北秧歌当中,“手巾花”技巧训练是十分重要的一项训练,具有较高的训练价值,加强“手巾花”训练,可以提高舞蹈演员的身体协调性,也可以提高舞蹈演员的艺术表现力和塑造人物性格的能力。“手巾花”成就了独属于东北秧歌艺术特色的表演形式,需要引起表演者的关注和重视,并且加强训练。

參考文献:

[1]王廷璋.论汉族民间舞东北秧歌“手巾花”的训练价值[J].戏剧之家,2020(23):150.

[2]刘冬.移动中的韵律美——东北秧歌舞蹈重心移动及动律风格的关系[J].中国文艺家,2017(07):48.

[3]路耀武.把原生态东北秧歌提炼为民族民间舞教材的方法——与北京舞蹈学院教学交流一得[J].剧影月报,2012(02):131-132.

[4]薛莲莉.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及发展变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01):122-125.

[5]周徐.汉族民间舞的风格特征及教学[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12(05):99-100+106.

[6]谢莉,温卫玲.浅谈教学东北秧歌的风格特性[J].科技资讯,2010(01):206.

[7]王昕.广采博收 神韵依存——浅析李瑞林、战肃容教授东北秧歌教材建构的特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02):88-93.

(作者简介:王巧雅,女,南京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舞蹈)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秧歌表演者东北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富平村里唱秧歌
昌黎地秧歌
大东北的春节
妙猜两数
把咱的秧歌扭起来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