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情怀

2023-04-14郑晋琴王雅荣

关键词:科幻中华文化中华

郑晋琴 王雅荣

【主题阐释】

“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当重视的内容。我们回顾历史、脚踏实地,同时也展望未来、心怀梦想:中华文化有着灿烂辉煌的过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根于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同时善于利用最新的技术进行形式上的创新,必将创造更为辉煌的将来。弘扬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几千年积淀而成的文化底蕴,这一底蕴最直接的反映就是中国人的文化情怀和处事观念,如对正义必胜的信念、对惩恶扬善的赞许,还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与现实结合的人生准则……

中国科幻:用中国话语构筑奇特想象

科幻文学与科幻电影,长期以来被视为是西方国家的一种文化象征。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的科幻文学也逐渐生根发芽。刘慈欣的《三体》《流浪地球》,王晋康的《生命之歌》……这些作品中有许多既满足了科幻作品天马行空的想象,同时又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刘慈欣的《诗云》,就通过人类与一个“神级文明”的对话,探讨了艺术能否被科技发展所取代的话题:“神级文明”制造了一台超级计算机,用穷尽汉字排列组合的方式写尽世界上所有的诗,但编写不出“具备古诗鉴赏力的软件”,无法检索出自己所需要的诗,艺术最后的堡垒依然没有被技术所攻克。

伴随着科幻文学的兴起,中国科幻电影同样走入了人们的视野。改编自《流浪地球》的同名电影,不仅在票房上获得了巨大成功,而且在口碑上也赢得了人们的赞许。在《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中,没有哪个国家“独占鳌头”,有的只是全人类的团结协作、共赴胜利。电影没有刻意去体现中国元素,但处处都体现了中国情感,通过中国视角,讲述世界的故事、人类的故事。

科幻类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既需要科技硬实力的提升,也需要文化软实力的支撑。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持续提高,观众对此类作品的奇思妙想更加信服,对基于中国文化背景的科幻场景更具共鸣。登月探海、载人航天、量子计算,中国在相关技术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曾经的幻想已成身边的现实;古韵新篇、国潮崛起,东方美学与中国智慧焕发新生,文化自信深入人心。通过充满想象力的影视艺术表达方式,大众得以超越时空与虚实,真切感受中国这片伟大土地蕴含的无限可能。

科学幻想作品的崛起不只是“科幻文学”的崛起,这一系列的创新昭示着中国科学幻想时代的到来。

◆解读

当提起“中华文化”时,许多人的第一个印象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没错,中华文化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但这绝不等于中华文化的辉煌只存在于历史之中。中华文化更应当包括由我们这一代人所创造出的新的文化,科幻文学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当代人们创造出的优秀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中,各国齐心协力对抗突如其来的太阳风暴,启动“流浪地球”计划的情节,正是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团结协作精神的最好体现。

文化印记,时代触感

近年来,一批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集中涌现,综合利用综艺、纪录片等形式,在文化传播、价值引导、公益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带领人们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舞蹈《唐宫夜宴》灵巧生动,舞剧《只此青绿》恬淡优雅;《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文化节目掀起热浪,收获叫好声一片……《典籍里的中国》将戏剧美学与专家解读融入创作,在传承中华文脉方面进行了创新表达;2023年春晚上的舞蹈《锦绣》,从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中汲取灵感,使舞者在纵横起伏的经纬织线上翩翩起舞,不仅展现了丝绸之路上的精美丝绸艺术,也用舞蹈方式演绎了古代丝织技术的精湛工艺;《2023中国诗词大会》以“欢喜”“寻味”“燃”“天下”“十年”等别出心裁的主题串联诗词,结合文物、绘画、工艺等不同文化元素,挖掘遗产价值,探察古人的衣食住行,复原古代社会的千姿百态……无论文字、诗歌、舞蹈,还是古籍、文物、建筑,这些留存千百年的文化印记,为节目提供了充足的艺术养分。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这些文化节目按照时代特点与要求,选择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喜闻乐见的表现方式和传播样式,瞄准审美需求,将诗情画意、古人哲思、今人体验融会贯通,最大限度引起观众共情和艺术共鸣,以当代视角弘扬传统文化,筑牢文化之基,保持时代触感。

不仅如此,这些文化节目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拓展、延伸,让厚重的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价值和鸣,创造出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全新文化产品,勾勒“从过去走向现在”的历史脉络,让传统文化“从现在走向未来”,展现出中华文明的伟大成就和思想成果,受到廣泛欢迎。

◆解读

近年来,扎根于传统文化的节目越来越受到观众喜爱,极大满足了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先贤哲思在现代社会再次苏醒,当人文经典与时代精神交相呼应,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也使文化自信得到了阐扬与涵育。

我们从这些浸润着先贤智慧的作品中汲取着历史的经验、文化的积淀、情感的考验,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早已深深地植入了我们的肌体、我们的头脑、我们的思想深处,成为激励、养育每个中国人的文化情怀,也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成长注入了连绵不绝的源头活水。

新时代的非遗传承

2022年11月,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从2001年5月中国昆曲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起,如今,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数量居世界第一。我国为保护和传承世界文明记忆做出了极大努力,成果卓著。

非遗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学、授、用、产、研等方面的系统性保护。在内蒙古呼伦贝尔,鄂温克族手工技艺非遗传承人乌仁母女依托工作室,带动周围人学习非遗技艺,每年产生经济效益100多万元,在传承弘扬技艺的同时,让当地不少群众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不仅如此,她们还把非遗项目带进当地的中小学课堂,把自己的作品带到各地参加展览,让更多人看到非遗的光彩。从这个角度来看,做好非遗的保护传承,不仅是对我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也为提升低收入群体的就业能力开辟了重要途径,更好地服务我国现代化建设。

非遗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守正创新。2022年冬天,“围炉煮茶”成为备受青年追捧的社交方式,中国茶文化中的社交意味和仪式价值被年轻群体所提炼,与都市生活巧妙结合,焕发了新的生机。在不断推进非遗项目全方位、立体化、覆盖式的保护工作中,通过对传统技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得以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更好地拥抱新生活、新时代。

数量众多的非遗项目,展现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珍贵财富,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创新中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向世界传播中国独特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追求。

◆解读

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非遗创新与转化的核心是传承中华民族的思想理念以及文化精神,从而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情怀,将中华文明持续发扬光大。如今,非遗传承的重担落在了青年一代的肩上,青年传承人须常怀敬畏之心、埋头虚心学习、苦练过硬本领,稳扎稳打、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研究非遗内在的文化内涵,回归传统、深入生活;更要俯下身、静下心,与时俱进、开阔视野,在不失其本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创新发展,让古老的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光彩。

猜你喜欢

科幻中华文化中华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