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道“立”天地,成人“美”始终

2023-04-14陆伟伟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美育建构

陆伟伟

“立美”的学术概念,首创者为美学家赵宋光先生。他在《论美育的功能》一文中鲜明指出,“美育远远不仅是艺术教育,它有更重要的基础部分,关系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构建‘立美的形式。建立美的形式的教育活动,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的宏伟历史在教育领域中的缩影,我称之为‘立美教育。正如人类必须按照美的规律才能成功地进行生产,要成功地进行教育也要遵循美的规律,受教育者要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也离不开美的形式”。在此后,“立美”被引入教育领域,尤其在语文教育中,颇引人瞩目。

“立美”:新的可能,新的生长

众所周知,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立德树人,亦有内在之“道”——底层逻辑与客观规律。而放眼世界,能以美学维度,尊重并运用此“道”于教育者,凤毛麟角。现行生态中,“立美”理念与活动的缺位,让智育、德育、美育等均难以达成预期。基于此,当我们追本溯源,反思赵先生提出的“立美”时,多了一层格外的意义。

以系统科学的原理论,“立美”之先,必有“审美”——识美之所在,创美之所能。两者如中庸之道,互执一端,各美其美。实事求是地看,“审美”教育在基础教育界,已有了不少鲜明的成果。“以艺臻美,向美而行”的实践方式,赢得了业界不少的掌声。但相形之下,“立美”略显暗淡,其门槛也稍高于前者。“立美”的价值意蕴在于:从“审美视点”出发,经过“对立范畴”的转化,达到“立美”建构。“立美”之要,在于“立”;“立”之诀,则在于“创”。通常来说,從一到万易,从零到一难。正是在此意义上,“立美”的难度会更大一些。不过,从现实看,也有不少学校已经在“立美”的导引下,进行了部分变革,如丰富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能力、完善教学方法、营造教学氛围等。漫漫探索路,还有待加强与完善。

我们再聚焦至语文课堂。语文教学艺术的美是“立美”与审美的辩证统一。“立美”的核心在于创造美、生成美、展现美。在如此的课堂中,师生都是“立美”的主体,均能发挥出各自的主观能动性。“立美”之“立”,乃是一种动态的嬗变过程,旨在把语文教学的美真正确立起来,把儿童母语学习的美真正确立起来,最终把母语教育的美真正确立起来。此处的“立”是建构,是确立学生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并由品鉴美走向创造美。具体对教师而言,是运用语言与审美的双重规律,来引导受教育者探索并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其中包括“儿童化的教学组织”“情境化的课堂教学”“多样化的课堂练习”“审美化的教学评价”“生命化的教学环节”等多维度的教学改造与探索。学生在此过程中,首先获得的是多感官刺激,以及由此带来的积极体验,其次是审美体验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直至运用语言去定义、塑造、改变事物,打开生命成长的更高维度。

以传统文学意象中的梅兰竹菊为例。其“美之本相”属于生物学范畴,无论“傲雪风霜”,还是“立身破岩”,都只是生物进化的结果。而一旦赋予其高洁、坚韧、挺立等人格化的精神面相,“美”就在文化意义上重“立”了,变成一种感召人、点染人的珍贵载体,而被代代相传。当然,梅兰竹菊已经从生物美“跨界”到文学美。那,是不是还有很多没有被文化定义、美学塑造、教育引申的自然标的物或文学载体呢?这一问题,正是“立美”在现实校园生境下的发展方向之一。

当然,推而论之,“立美”的应用并不止于语文教育。有学者提出教育的“美+”路径,即从美育出发,突出各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多学科教育的整体融合,强调美育与不同关键要素的深度融合——建构统整、融通的“立美”课程体系。诸如“三力”(理解力、表达力、创造力)综合评价体系,开发“学生评价手册”等。

“立美”:走一条少有人走过的路

在现实的语文教育中,作为工具层面的“教学美”大多只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智育任务,使受教育者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教学效率;甚至还可考虑学科德育的拓展。因而,不少教师往往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目的在于用“美”这层漂亮的外衣把学科包装、掩盖起来,使之看起来更绚烂——这就像用糖衣把苦药片裹起来哄骗学生吃下去,其目的在于把学习之“苦”包装得快乐,从而使其“愿意”学习。这是一种趋乐避苦的思想,把美看成技巧、方法,是教学美的技术化倾向,已完全走到了异化乃至于南辕北辙的道路上。

实际上,“立美”并非噱头,而是和“审美”一起,应成为语文教育变革的一种可能。其势虽微,少有人知,但星星之火,终可燎原。须知道,“立美”和“审美”的统一,将是“教”与“学”的最高统一。教师之“教”作为“立美”活动,也包容了“立美”主体的审美活动;学生之“学”作为审美活动,也包容了审美主体的“立美”创造;而“两个主体活动”(叶圣陶语)作为整个教育的子系统,它们之间也是相互包容、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如果师生的教学活动均达到了“立美”与“审美”的高度统一,师生必会从应试教育的枷锁中脱离,充分享受教育的美感而获得教育主体的人生意义。

不妨,走一条少有人走过的路吧!从基础教育界来看,实践者多,而理论者少;从众者多,而从心者少。真正敢于提出创见,立下新论,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立美”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观,尚处于发展、健全的过程中,但已经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全新而又无限美好的前景,殊为不易。这一成长过程本身就意味着它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尤其是作为一种理论创新,需要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印证,还存在许许多多的“空白点”。

但我们需看到:只有寻道而“立”,才能“立”天地浩然,不被浮云遮蔽眼;只有成人而“美”,才能“美”生命瑰奇,不被顽愚空度日。从美学的角度,一窥语文教育之“道”,并以成人之美的教育哲学观,构建新型而个性的教学实践论,是“立美”的根本优势。“立美”的“立”是一种动态的递进过程;更是一种建构,建构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由品鉴美走向创造美的过程。

最后,又何以实现“成人之美”?答案显见:“立美”和“审美”是两个主要线索——前者为实践活动,后者为认知活动,二者共同构成教育美的整个过程。

当整个过程最终“立”起来了,每一个生命充满期许的人生,也就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了。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美育建构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建构游戏玩不够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